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17558900000009

第9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航空工厂(1912—1928)(3)

五、南京首都航空工厂

1932年6月,南京首都航空工厂用南洋巴达维亚华侨的抗日捐款设计制造一架双翼侦察机,先定名为“巴侨”号,后改为“爪哇”号,这是当时中国制造的最大的飞机。飞机总重2363千克,最大时速238千米,最大升限5170米,航程943千米,能带2挺机枪,备200发子弹和182千克(400磅)炸弹,参加设计的有总工程师田培业等。

六、上海虹桥航空工厂

上海(虹桥)航空工厂原名上海飞机修理厂,成立于1927年(民国16年)11月的上海地区首家航空工厂,翌年改名为上海航空工厂,当时国民政府军委会航空处鉴于航空器材均经上海口岸进口,为便于安排飞机修理,决定在上海虹桥机场建立一家航空工厂,由李靖源负责筹备,定名为上海飞机修理工厂,负责航空处下飞机修理的任务。初期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厂房仅建造机器间和发动机间一栋,所需发动机、发电机和铁工、木工等各种机械,都订购自上海的德国商行,开办经费仅1.5万元。

1928年冬天,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成立后,接管了飞机修理工厂,并改名为上海航空工厂。先后担任该厂厂长的有钱昌祚、王承黻、沈德燮等。同年,该厂航空技师饶国璋等着手仿制法国高德隆式双翼教练机,于次年2月完成,并由厂长沈德燮亲自驾机试飞成功,命名为“成功”1号。

国产“成功”1号飞机告成后,该厂于1930年4月呈准购地7亩[1]7分[2],建造厂房、库房、停机坪和职工宿舍等,并扩充编制,成立设计、制造、器材、考工4课,每月材料费由1000元增至1.4万元,人员也逐步发展到100多人。工厂扩建后,又仿造过几架英国阿弗罗式教练机,均试飞成功。

该厂仿造的这些飞机均系民国初期进口,买来时已不是新式产品。由于找不到新型飞机,就只好仿制过时的。当时国民政府对自造飞机并不热心,空军和航校无意采用国产飞机。因此,虹桥厂虽能自造飞机,却因产品无出路而难以为继。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之后,工厂被日本侵略者炸成废墟。

七、武昌南湖修理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华侨和留学生参加下,曾组建4支航空队,湖北军政府航空队是其中之一。武昌都督府还购买过日本的飞艇,由早期飞行家潘世忠主持装配和试验工作,准备进行飞艇运输,并在武昌南湖修建了飞艇库。武汉还是中国最早建立飞机修理厂的地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飞机作为运输工具的问世,国民政府曾在杭州笕桥、南京、上海高昌庙及虹桥、武昌等地建立了飞机修理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可进行简单修理和配换零部件。

第二节 北方建立的航空工厂

一、南苑飞机修理厂

1910年9月(清宣统二年八月),留学日本的刘佐成、李宝焌由清政府驻日公使资送回国,并由军谘府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建筑厂棚,修建简易飞机跑道,购进一架法国桑麻式飞机,创建了南苑飞机修理厂。该厂专门培养飞行人员和制造维护飞机人员。这是中国官方首次筹办航空。刘佐成、李宝焌是南苑飞机修造厂的创始人。

刘佐成、李宝焌也是在我国本土最早制造飞机的人。1911年(宣统三年),由军谘府拨款,利用购自日本的材料,李宝焌制成“飞机1号”,因准备不足没有试飞;刘佐成制造出“飞机2号”,试飞时因发动机曲轴损坏坠落失败。

1913年3月,袁世凯把南京的飞行营调到北京,划归驻南苑的陆军第三师,附设随营航空教练班和修理厂。该修理厂是在飞机修造厂的基础上改建的。同年6月,北洋政府拨款6万银元,在南苑陆军营房以南、练兵场以西,建造办公用房、课堂、宿舍百余间,搭起两座飞机厂棚,建了一座飞机修理厂,还有油库、弹药库、打铁房、翻砂厂、医疗所等。同年夏,从法国订购高德隆式飞机12架以及航空设备用修理器材,并聘请飞行教官、技师各2名。为培养飞机装配、修护技术员工,从德州、巩县兵工厂以及南口火车修配厂等单位挑选优秀的铁、木工各数十名,经法国技术人员指导训练,承担飞机的装配和维修工作。

1913年秋,南苑航空学校及飞机修理厂修建竣工,订购的飞机安装完毕,正式成立了航空学校。北洋政府参谋本部拟定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始进行教学工作。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正规航空学校,主要培养驾驶和制造飞机的航空人才,并组织辅助作战。

这一时期,南苑航空学校、飞机场、修理厂渐入正轨,实现正规化,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南苑飞机修理厂主要负责飞机的保养、修理和装配。1913年10月,潘世忠(先后任机械教官和修理厂厂长)装配了一架飞机并试飞成功;1914年又装配了一架发动机在后部的法尔曼式飞机。这架飞机除发动机进口以外,其他零件均由工厂自造,飞机的头部装有一挺机枪,称为“枪车”,也称“枪车”1号。同时,厉汝燕(时任飞行教官)还制造了一架水上飞机,因无合适的水面,没有试飞。

二、清河飞机修理厂

南北政府对峙及军阀混战时期,南苑航空学校、飞机场、修理厂也毫不例外地身陷其中。1920年2月,段祺瑞下令将隶属参谋本部的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改组为航空教练所。航校修理厂被调出,在北京清河镇成立了清河飞机修理厂,潘世忠任厂长。到1926年时,清河厂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是年,奉军入主北京,将清河厂的所有设备、飞机和器材运往沈阳。翌年,取消了清河飞机修理厂。

三、东三省航空处

1920年6月直皖战争后,奉系张作霖因支持直系曹锟打败了皖系段祺瑞,直、奉两系便将皖系所控制的南苑航空学校的飞机瓜分。奉系张作霖将南苑航空学校航空工厂的全部维修设备运回奉天(沈阳),并招聘了部分技术工人,张学良又从大沽造船厂等地招聘了赵鸿起、宋茂臣、孔家桂等22名技术工人。

当时航空实力比较强的是东北空军,除了从军阀混战中抢来几十架飞机外, 1920—1930年, 10年间买了200多架飞机,到1931年,经过教练和作战消耗,尚有飞机150架左右。20世纪20年代末,张学良将军当时已意识到长期靠买外国飞机建立空军,并非久远之策,他决心在东北建立一座飞机制造厂,一时曾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攻击为“航空狂”。

1920年夏,奉军在奉天东塔将原农业试验场1200亩试验场地修锄平整后,建起了机场及办公室、宿舍、厂房等配套设施。随后,在机场南北各建了能存放数架飞机的机库一座。

这样,就为东三省建立航空工厂,开展航空维修,创造了条件。

1921年4月1日,东三省航空处成立。当时“招募机械人员百余人,但各种设备多不完善,仅能作简单之修理。铁科工长赵鸿起,木科工长孔家桂分负整备及管理之责。”这标志着东三省航空维修技术开始萌芽。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战败退回关外。奉军航空队在战斗中未损失一架飞机,但在转场过程中却损失了好几架。伤残飞机需要修理,可是由于设备简陋,维修效率很低。

1923年9月,张学良任东三省航空处总办,购进了一批进口维修设备。这时“各种修理机器渐形完备,委邢契莘为航空工厂厂长。分设第一、第二两科。第一科科长杨故慈司修造,第二科科长周德鸿司保管。航空工厂工作亦仅为修理。”航空工厂除维修外,还负责保管全部飞机。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 11月郭松龄事变,奉军航空部队飞机损伤30多架,维修任务很重。对机身、机翼等部件的维修能力还可以,但对发动机、仪表等维修能力却很薄弱。为此, 1925年10月,东三省航空处派人出国学习飞行的同时,选派了张少杰、潘玉明、杜采林、于大明、宋连珍等5人,入法国里昂约航空机械学校学习。他们于1927年1月学成回国,在东三省航空工厂服务。1925年10月,东北航空司令部成立,由张学良任司令、冯庸任参谋长。航空司令部编有飞虎、飞龙、飞鹏、飞鹰、飞豹等5支航空队有飞行人员62人,装备各种飞机30多架。航空司令部随奉军地面部队在关内作战,为了使损坏的飞机能够及时得到修理,遂任命周德鸿为野战修理厂厂长。这种战地修理方法,比过去把需要修理的飞机运回奉天东塔航空工厂修理省时省事。

东塔机场既有东三省陆军航空学校,又驻有航空部队,机场南北两座机库随着飞机数量的增加已不敷用,从1924年起,由苏联人承包在机场东边新建机库一座。随后,为航空工厂新建了厂房,其中有试制飞机车间,为储备航空器材建有大小6个库房及炸弹库等。

1926年2月,周德鸿任航空工厂厂长。工厂添置了新设备,维修能力有所提高,除能修理一般飞机零部件外,还能自己制造飞机螺旋桨等。

1926年5月23日14时15分,东三省航空处飞机库失火,大火连续烧了3小时,至17时才扑灭。这次火灾共烧毁各型飞机15架,是一次严重地面事故。航空工厂全力以赴,从烧毁的飞机上拆卸了部分零件。同时,对一些有损伤的飞机也尽快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