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17558900000011

第11章 孙中山与中国航空(1910—1925)(1)

孙中山在民主革命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因此,他十分强调建立革命武装,吸收新的科学技术,采用新式装备,以战胜敌人。

当飞机诞生不久,飞机作为新式兵器刚刚走上战场,军事航空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孙中山就预见到飞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及建立和发展军事航空的重大意义。所以,孙中山在建立革命武装时就考虑到了要建立和发展军事航空。

孙中山主张:在中国还不能制造飞机的时候,一面培养航空人才,一面从国外购买飞机,组织航空队参加革命战争。在从国外购买飞机的同时强调自己制造飞机,以发展中国民族航空工业。在国防建设上他力主建立装备精良“不败之空军”。他还展望民用航空事业将在中国得到发展。为此,他倡导“航空救国”,以激发海内外亿万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推动中国的航空事业,特别是军事航空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倡导 “航空救国”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对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深刻的研究。辛亥革命前,他曾到欧美各国访问、考察,特别重视各国在国防建设方面的经验。他耳闻目睹了飞机的诞生及发展,并预见到飞机将在军事上、经济上发挥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后,他主张将飞机用于军事,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军阀混战局面,恢复民主共和,并建立有空军的现代国防,以航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进步。孙中山要用新兴的航空科学技术来挽救中国,振兴中国,发展中国。为此,他积极倡导“航空救国”。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航空事业初期,飞机已在交通、军事等领域崭露头角,各国竞相发展航空,特别是军事航空,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倡导“航空救国”,得到海内外中国人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航空救国”,其实质就是用当时高新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航空救国”,作为一种思想已经融入孙中山军事战略思想和建国方略指导思想之中。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军事航空的发展。“航空救国”思想,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903年12月7日,美国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进行了成功的飞行。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用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实现有动力、可操作的持续飞行。当时,孙中山正留居美国夏威夷檀香山。飞机是20世纪重大发明之一,飞机诞生之后一年间,孙中山在美国各地旅行,他亲眼目睹了飞机的诞生和初期的发展。

1911年飞机首次参战,使战争开始从平面向立体转化,将战争及军事科学推向一个新阶段,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纷纷建立军事航空训练机构和航空部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还处于摇篮中的航空力量,即被正式投入战争之中。开始,航空队的任务仅限于航空侦察,随后,逐步发展到轰炸和空战。战后,各国对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20世纪初—20年代,正是飞机问世、迅速发展和用于军事目的,并产生与形成空军军事思想的年代,也正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高潮期。孙中山以敏锐的洞察力,科学地预见到飞机在军事上和国家建设上的重大意义。他对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兴办航空教育,培养航空人才;组建军事航空机关和部队;购买,自制飞机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航空是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此,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他曾亲笔题写了“航空救国”四个大字。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在当时的条件下,主要是为了建立和发展军事航空,以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积极建立和发展军事航空,其主要论述有:

1910年,孙中山到美国指示旅美同盟会,组织华侨青年学习飞行和飞机制造与维修技术,将来回国服务。孙中山鼓励檀香山同盟会分会筹办飞机制造公司。同盟会会员李绮庵呈文孙中山,准备在美国成立公司,招股10万元,以购置水上飞机(指飞艇,也称气艇,当时欧美国家军队中已装备),聘请飞行教官,培训飞行及维修人员,孙中山积极支持,并说,如筹款成立,另拨10万元作为开办经费。

当时飞机作为军用,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孙中山已预见到飞机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美国军事研究家咸马里在《哈拨周刊》发表《飞机在战争中的用途》,孙中山阅读后,于1910年11月7日从槟榔屿写信给咸马里说:“至于你对飞机在战争中用途的见解,我已一再拜读,至为赞佩。你的所有论证均极正确。我完全同意你在第一部分的论述,但在第二部分 ‘作为侦察手段’ 一节中,你忽略一事:飞机和飞船(可操纵气球)能作极好的摄影,有助于指挥官准确判断敌情。譬如在辽阳和沈阳战役中,俄军指挥官以为日军人数多于己方,但实际上日军人数要比他所设想的少三分之一。日军战线延伸达一百里[1]以上,使俄军的系留气球无法发现。假若俄军当时使用可操纵气球或飞机进行摄影,即可立即发现漫长战线上日军的数量。”孙中山引用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军未使用飞艇(当时对飞艇的称谓不统一,有的称带动力的气球,有的称可操纵气球,有的称气艇,还有的称飞船等,以后逐渐统一称飞艇。)或飞机侦察日军实力,而失败一事,补充了咸马里关于飞机作为侦察手段一节中的不足。可见,孙中山对航空器在军事上的运用研究之深。

1911年5月31日,孙中山从檀香山赴日本途中,复函李绮庵:“飞船练习一事,为吾党人才中之不可无,其为用自有不能预计之处”。积极支持李绮庵培训飞艇操纵人员。

1911年9月14日,孙中山致函萧汉卫:“来函诵悉。承问飞机一事,此事当无碍于各种方面,但以吾党所欲求发难者,尚不敢望此耳。飞机一物,自是大利于行军,惟以无尺寸之地之党人,未有用武之地以用此耳,若欲以为发难之用,是犹凶年欲食肉糜之类也。如(朱)卓文兄欲研求之为发难得地后之用,未尝不可也。”

1915年中华革命党在日本八日市组建飞行学校时,孙中山指出:“有了飞机,革命将取得胜利。”孙中山对飞机参加革命战争十分重视。

1917年2月20日,孙中山在致南洋同志嘱赞助谭根开办飞行学校函中说:“飞机为近世军用之最大利器,谭君既有此志,于国家前途,吾党前途均有裨益。”

飞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陆地战争和海洋战争的面貌,战争由平面发展为立体,使军事斗争进入三维空间。飞机刚刚用于军事,孙中山就号召革命党人研习航空。他将飞机同中国革命紧密联系起来,他多次强调:“有了飞机,革命将取得胜利。”孙中山在航空方面的先见之明及采取的重大决策,为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兴办航空学校, 培养航空人员

兴办学校培养航空人员,为建国兴邦服务,这是孙中山“航空救国”的核心。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科学技术落后,经济不发达;航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要发展航空事业,建立空军,首先必须有专门人才。因此,孙中山非常重视对航空人员的培养。

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就在国外开始培训航空人员。有的航空学校或飞行训练机构是在孙中山亲自指导关怀下兴办的,有的则是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影响下兴办的。1915年孙中山致函南洋同志协助谭根开办飞行学校,同年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在美国组建美洲飞行学校;1919年在美国建立训练飞行人员的图强飞机有限公司,以后又在美国开办了美洲华侨航空学校和旅美中华航空学校,培养了一批飞行和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孙中山倡导的“航空救国”得到海外广大华侨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积资办学,培养航空人才,激发了海外侨胞的极大爱国热忱。国内1924年在广州大沙头创办了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即后来的广东航空学校)。孙中山在国内外先后创办的这些航空学校,培养造就了大批航空人员。另外,孙中山还选派有志青年出国留学,学习航空技术。如1915年选派20余名青年赴美国纽约寇蒂斯飞行学校学习。据不完全统计, 1911—1934年在国外学成航空的人员先后归国的有176人,从广东航空学校培训的飞行人员有425人。这些飞行人员在辛亥革命、北伐、东征及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广大爱国飞行人员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的教育下,英勇奋战,壮烈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祖国领空,他们当中先后有184人为国捐躯。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献身精神,深为人们敬仰和怀念。

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孙中山非常注意培养军事人才。早在革命之始,他就注意到军事骨干的作用。在檀香山拟订的《兴中会章程》中指出,要“立学校以育人才”。1896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军事教育会训练华侨青年。1903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了青山军事学校,聘请日本教官为留学青年讲授军事课程。孙中山认为,拯救中国,仅仅有掌握一般军事技术的人才难以实现,还必须有掌握先进航空技术的人才。为此,孙中山先后在国外、国内兴办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员。孙中山在国外亲自筹办、创办的航空学校及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影响下,创办了以下几所航空学校。

一、筹办马尼拉飞行学校

培养航空人才,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航空事业发展的初期,派人去国外培训,因费用甚高,经费困难,培养人数受到很大限制。为此,孙中山准备自己开办航空学校,以便培养更多的航空人员。孙中山最早拟开办的航空学校为菲律宾的马尼拉飞行学校。

孙中山拟开办的第一所飞行学校为什么会选择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呢?其一,菲律宾爱国华侨比较多,能为开办飞行学校提供资金。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菲律宾华侨仅1914—1915年就捐款达36万比索。其二,英美等国在菲律宾发展航空事业,有开办飞行学校的条件。其三,菲律宾的地租、房价及劳动力等均较便宜,有利于节省开办经费。其四,菲律宾离中国距离较近,一旦国内有事,航校飞行人员可以携机回国参加作战。

马尼拉飞行学校后来“流产”了,未能办起来,但从筹办这所航空学校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兴办航空学校、培养航空人才的决心和所作的努力。

负责筹办马尼拉飞行学校的关键性人物为伍平一。伍平一,原名伍澄宇,字平一,广东台山人, 1889年生,清末年间在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后去美国担任中国同盟会美国总支部长, 1911年孙中山旅美时伍平一任孙中山的秘书,在美国开办的中华飞机制造公司任总经理。这一年他还在美国与人创办了《少年中国报》,又任洪门筹饷局(对外称国民救济局)局长,筹募国内各省发动推翻清王朝军事革命所需款项。民国初年,伍平一曾就“航空国防”之策,通过蓝天蔚将军上书袁世凯,陈述航空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袁世凯阅后非常赞赏,曾多次电请伍平一回国服务。后来由于1913 年发生国民党要人宋教仁被刺事件,伍平一转而反袁。

当时,孙中山与美国华侨联络等事宜,基本上都是通过伍平一负责治办的。1913年6月,遵照孙中山命令动员谭根回国参加第二次革命,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失败后,伍平一于1914年转赴香港,当时广东都督龙济光曾派人去邀请他回广东筹办航空事宜,因龙济光被袁世凯封为“振武上将军”,而遭到伍平一的拒绝。随后,伍平一转赴菲律宾。

1914年8月2日,孙中山在《复伍平一函》中说:“飞机学校事,当竭力促成之,而目前训练尤不可缓,盖时局正佳,飞机之用即在目前也。尚祈准备一切,以备军用,是为至祷。”孙中山当时准备在马尼拉开办航空学校的目的,是为讨伐袁世凯推翻其军阀专制。1914 年10 月7日,孙中山任命伍平一为中华革命党驻菲律宾联络员,伍平一曾与李箕、叶夏声等人到菲律宾的苏碌、怡朗、马尼拉等地发展组织,并进行筹建飞行学校、募集革命经费和鼓动反对袁世凯等工作。

1917年2月20日,孙中山致函南洋同志协助谭根开办飞行学校,函称:“兹有同志谭君根、伍君平一由美洲回,道经此间,谭君为飞行大家,声誉著于世界。此次带有飞行机械多件,并有学生二人,据称拟在日本暂应各界招聘,俟试演完毕,不日前往南洋各埠飞演,并拟就南洋演技筹款,开办飞行学校,招收学生,教育此项人才云云。按飞行机为近世军用之最大利器,谭君既有此志,于国家前途,吾党前途,均至有裨益。用特豫为介绍于诸同志,倘谭君到时,尚祈费神招待,并希代为设法开场试演,劝销入场票位,俾得醵集资财,成立学校,作育真才。诸公热心公益,谅能玉成其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