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廷(1922.7—),山东东阿人,国营贵阳电机厂(现贵阳航空电机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贵阳电机)首任厂长。1942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村自卫队队长、公安员,县公安局服务队队员、内勤干事,区委委员,人民解放军二野11 纵队保卫干事、组织干事,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后又在二野17军后勤部任特派员,贵州省军区军法处任军法干事。1948年参加济南战役。1950 年任17 军后勤部剿匪工作队政委。1952年转业,先后在贵州省交通机械总厂任保卫科科长,贵州汽车制造厂任党委副书记,贵州省交通厅干部处处长。1962 年10 月起相继任国营贵阳电机厂厂长、011基地供应站站长、电机电力情报站党委书记兼站长、011基地第一指挥部副指挥长、3019总站顾问。1983年6月离休。
1958年4月,中共贵阳市委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办地方工业,决定由地方财政拨款300 万元,筹建贵阳电机厂,设立了电机、变压器、铸造、铆焊、工具等5个车间。1961年为解决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的困难,工厂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精简下放了一部分人员,调整了生产结构。同年10月,贵阳电机厂与贵阳机床厂、贵阳电线厂三厂合并为国营贵阳电机厂,由王鸿廷任厂长,工厂改属贵州省机械工业厅领导。
1962年经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批准,将国营贵阳电机厂划归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领导,1962年10月1日起工厂正式移交,任命王鸿廷为厂长。贵阳电机厂是航空二次电源变电装置专业化生产厂,是航空企业在贵州地区建设最早的一个企业,工厂从地方民品生产转到航空军品生产,技术条件欠缺,厂房简陋,满足不了航空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些困难,王鸿廷向三机部汇报要求工厂改建扩建,后三机部决定在贵阳航空变电装置厂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参加扩建设计与施工的有三机部第四设计院和建工部四局等10个单位。王鸿廷为了做好工厂的改、扩建工程,多次召开论证会研讨方案,亲自到部里进行汇报,取得上级机关领导的认可。由于工厂与承建单位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改建扩建工程于1965年11 月基本完成,完成建筑工程38项(其中厂区20项、厂外2项、福利区16项),年底交付使用。
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兄弟厂的大力支援下,全厂职工热情高涨,一边改建扩建生产,一边通过形势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那时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费,仅凭精神上的鼓励,激发了全厂职工和参建单位职工的热情,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发挥了实干、苦干和巧干的革命精神,使工厂改建扩建工程按期保质地完成,同时也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工厂扩建后,生产设备大量增加,全厂累计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72台,生产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各个工种的技术工人基本配齐,各项规章制度相继制定,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军品生产的特点是品种多、变化大、任务急、新品多、技术难度大,特别是质量要求高。由于生产不断扩大与发展,对工厂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军品生产的需要,王鸿廷于1963年成立了工厂标准化组,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技术工艺制度,统一了设计图样、文件编号方法,定出统一编号的管理制度;严格了设计图样、文件的审图、更改制度;制定了标准化审查细则等,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基础工作,适应了航空产品的生产需要。
在航空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一直是王鸿廷亲自抓的一项工作。当时面临着产品资料不齐全,图样管理、半成品管理混乱,质量问题较多。王鸿廷下决心进行整顿,要求从领导、技术员到工人积极开展整顿质量工作,由于王鸿廷和领导班子的重视,技术人员与工人一起,仅用半年时间,将几百个品种的几千个零件一件件按图样校对,统一编号,建账立卡,完善了保管发放制度,同时,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王鸿廷严格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工艺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及时解决质量问题,以后每次整质验收都达到标准。
1964年,工厂3项地面军品投入批生产,航空产品经历了从复制到仿制,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研制,1965年3月试制成功第一台航空电源变换装置产品,1969年先后生产定型11种航空产品,以后新品研制发展较快。
贵阳电机厂建设时间较早,因此它对后来三机部在贵州地区的三线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964年,中共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第三机械工业部决定,很多航空企业从大城市到贵州来建厂,很多单位筹建时先到贵阳电机厂落脚,王鸿廷亲自接待不少单位的人员,介绍情况,有时还安排人员协助做一些工作,为航空工业贵州地区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工作需要,王鸿廷于1976 年初调到011 基地供应站任站长。1983 年6 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