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08

第8章 君子小人(1)

君子与小人是经常挂在古人嘴边的两类人。在孔子那里,君子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社会中上层,包括贵族、士等,另一种是追求道德修养的人。我们这里谈的是后一种,这个意义上的君子是就人格而言的。所谓人格,就是人的品格、素质、能力等综合而成的总体。关于“格”,古人有一个解释:“木长貌”,即树木高耸的样子。用在人身上,表达的就是向上做人的精神面貌,君子人格展示的就是这样的气象。用哲学语言表达,君子就是以人的本质来要求自己的人。小人不同,作为君子的对立面,更多地停留在动物性上,所以才叫作小人,即做人不合格。具体到治政上,就是做官的目的问题,小人做官,为的是私利,君子做官,为的是公义。

如果这样说尚嫌抽象的话,不妨以下面孔子这句话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怀,关心;德,道德;刑,规范。意思是,君子在意的是道德和规范;小人在意的是财产和利益。

(一)近君子远小人

要义

人们喜欢说忠臣与奸臣,君子属于忠臣,小人属于奸臣。君子参政,遵循的是为政之道,以官德来要求自己,所以能够达到政治清明有序;小人参政,不讲原则,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做,权力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必然造成乱局,误国殃民。所以古人一再提醒、告诫为政者,要亲近君子远离小人。

故事

范氏和中行氏灭亡的原因

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尊敬贤人同时鄙视小人。”

子路不以为然,说:“晋国的两家卿大夫范氏和中行氏就是这样做的,可是他们如今都灭亡了。”

孔子解释道:“范氏和中行氏虽然有尊贤的名声,但却没有做到任用贤人;虽然说自己鄙视小人,却不能把小人赶走。结果贤人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心中不满,小人因为受到轻贱而怀抱仇恨。贤人不满,小人仇恨,两者相加,范氏和中行氏想要不灭亡,办得到吗?”

(《孔子家语·贤君》)

湛卢剑

楚国君主楚昭王一觉醒来,发现床头放着一把宝剑。他非常奇怪,便把剑器专家风湖子找来,问:“这里有一把剑,你看是怎么回事?”

风湖子瞧了一会儿,兴奋地说:“这就是名叫湛卢的那把宝剑啊!”

“它怎么跑到我这里来了?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楚昭王越发惊讶。

“可以。”风湖子点点头,“是这么回事。越国曾经献给吴王3把宝剑,一把叫鱼肠,一把叫磐郢(pán yǐng),一把叫湛卢。鱼肠剑被阖闾交给侠士要离去刺杀吴王僚,磐郢剑被用来殉葬吴王心爱的女儿,只剩下一把湛卢剑,如今自己来投奔大王。”

“湛卢剑为什么离开吴王阖闾而来到我这里呢?”楚王问。

“是这么回事。”风湖子说,“越王元长命令铸剑大师欧冶子打造5口剑,请薛烛鉴赏。薛烛告诉他,鱼肠剑身上的纹理逆反不顺,落在臣子手里,它将成为杀害君主的凶器,落在儿子手里,它将成为杀害父亲的凶器,所以绝不可以佩戴;果然阖闾用它杀害了他的君主。磐郢也叫豪曹,这把剑不合规范,对人没有益处,只配送给死人使用;果然这把剑成了陪葬品。湛卢剑就不同了,它凝聚了金、银、铜、铁、锡五金之精,汇合了太阳之华,蕴涵了元气之灵。把它从鞘中拔出,神光电闪;将它佩戴腰间,威不可当;挥舞它上阵,所向披靡。然而只要君主一旦动了违背天理的心思,它就会立马出走。”

风湖子顿了顿,望着楚王说:“这就是湛卢剑的品性,离开无道昏君,归附有道之人。如今吴王阖闾背离天理,杀害先前的君主,图谋楚国,所以这把宝剑才来到大王身边。”(《吴越春秋·卷第四·阖闾内传》)

凤凰与枭

凤凰常常落在梧桐树上,以它的果实为食。楚国太子便用梧桐树果实喂养一种叫枭的猛禽,希望它能够像凤凰一样鸣叫。春申君黄歇不以为然,说:“枭生性凶残,这种性子不可能改变,不管喂它什么食物,又怎么可能变成凤凰的性格呢?”

谋士朱英听到后,对春申君说:“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想想您网罗的那些门客呢?那些投奔您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之辈,亡命无赖之人,而您却锦衣玉食地侍候他们,希望他们以国士的所作所为来回报您。在臣下看来,这不就是用梧桐树果实喂养枭而期待它发出凤凰的鸣叫吗?”

春申君觉得这个比喻很荒唐,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一个叫李园的人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春申君。等她怀了孕,又撺掇春申君把她献给楚王。楚王死后,由李园妹妹生的这个儿子继承王位。为了独揽楚国大权,李园害死了春申君。得到主君被害的消息,门客们作鸟兽散,没有一个出来报仇的。(《郁离子》)

冰炭不同器

东汉灵帝时,黄巾起义,朝廷征调各地精兵征讨,其中一路由右中郎将朱俊率领。

朱俊部下护军司马傅燮上书朝廷,道:“我听说天下所有灾祸都不是来源于外部,而全都起因于内部。(臣闻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正因如此,舜帝先除去四凶,然后才任用16位臣子辅佐自己治理天下,这说明恶人不除,善人就不可能得到提携。如今张角在赵、魏之地起兵,黄巾军席卷6州,这场大乱的根源在宫廷之内,从而将祸患蔓延到四面八方。

“我奉命参与讨伐叛乱,从颍川开始就打得很顺手,始终处于上风。黄巾军势力虽大,但不足以构成朝廷心腹大患。我的畏惧在于,治理洪水不抓住源头,那么下游泛滥必将更加严重(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弥增其广耳)。陛下仁爱宽容,对许多事情常存恻隐之心,结果宦官弄权,忠臣不能得到进用。即使做到了张角被砍头处死,黄巾叛乱平息,我的忧虑反而会进一步加深。

“为什么呢?因为邪恶小人与正人君子不能在朝廷共存,如同寒冰与热炭不能放入同一个容器一样。(夫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那些邪恶之辈明白,正直之士的成功,预示着他们行将灭亡,因此肯定会更加花言巧语,共同弄虚作假,难免会发生‘曾参杀人’、‘三人成虎’那样的事情。假如陛下不能详细辨别真伪,忠臣就会再次像秦国名将白起那样含冤而死!陛下应该深思舜帝对四凶的处理,尽快诛杀那些佞臣,那么善人就会更加进取,叛乱自然会得到平息。”(《资治通鉴》卷58)

亲贤臣,远小人

三国时期,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北伐曹魏,出征前上书后主刘禅,后人称《前出师表》。其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之人,心志忠贞纯正,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任用。我认为宫廷中事,无论大小,都要咨询他们,然后再执行,必定能够补救疏漏,扩大效益。

“将军向宠品性善良公正,通晓军事,当初曾被任用过,先帝称赞他是个能人,所以大家酝酿着要推举他做都督。我认为禁卫部队的事务,无论大小,全都由他过问,一定能使军队协调齐心,处置合宜,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奸佞小人,西汉因此兴旺发达;亲近小人,疏远贤良的臣子,东汉因此衰败覆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刘备)生前,每逢与臣下议论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作为表示痛恨而发出叹息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坦诚,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家天下的兴旺,当指日可待。”(《资治通鉴》卷70)

什么是君子、小人

南北朝刘宋孝武帝时,中书令王僧达5年之间,连贬7次,最后又遭弹劾。王僧达感到非常耻辱,心怀不满和怨恨,所上奏章,言辞多有不平,又特别喜欢指责朝政的弊端,引起孝武帝强烈反感,后来找个茬子命他自杀。

南北朝学者沈约评论道:“君子、小人,是对人物分类的通称,走大道的就是君子,不走大道的就是小人。”(夫君子、小人,类物之通称,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资治通鉴》卷128)

唐朝武宗时,李德裕被起用,再次出任宰相。李德裕对武宗说:“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辨别群臣中谁是邪恶小人,谁是正人君子。邪恶和正直之间,势不相容。(致理之要,在于辩群臣之邪正。夫邪正二者,势不相容。)为此君子指斥小人邪恶,而小人也指斥君子邪恶,以致君主难以辨别。我认为,正人君子如同松柏,独立自主,不依赖于他物;而邪恶小人如同藤萝,不攀附他物便站不起来。所以正人君子一心一意地侍从君主,而邪恶小人则争先恐后地结为朋党。(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非附他物不能自起。故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竞为朋党。)”(《资治通鉴》卷246)

引导作用

南北朝时,北周君主武帝宇文邕曾经问万年县丞乐运:“你说说,太子是何等人?”乐运答:“中等人。”武帝回头对齐公宇文宪说:“百官讨好我,异口同声说太子聪明睿智。只有乐运的话忠诚率直。”然后问乐运什么是中等人。乐运说:“中等人就是像齐桓公那样的人。管仲做相国,他就能够成就霸业;竖貂做辅佐,他就可以把国家搞乱。(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中等人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作恶,就看什么人帮助他。”武帝说:“我明白了。”(《资治通鉴》卷171)

群体效应

唐太宗对魏徵说:“任用官员选择人才,不可掉以轻心。任用一位君子,那么众位君子就会到来;任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出现。(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魏徵答:“是的。天下尚未平定时,专门选取的是人的才能,不考察他的德行;乱局平定后,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是不能使用的。”(《资治通鉴》卷194)

义士不跟奴才共生

五代时,后唐东川节度使董璋造反。董璋在后梁为将时,指挥使姚洪曾是他的部下,现领兵千人戍守阆州。董璋写信劝姚洪投降,姚洪把信扔进了茅坑。董璋攻城,城破姚洪被俘。董璋责备道:“我从行伍间把你提拔起来,你为什么辜负我?”姚洪骂道:“老贼!你从前给李氏当奴才,打扫马厩,人家给你点烤肉片,你就感恩不尽。如今天子任用你为节度使,哪点对不起你,以至于起兵造反?你受了那么大的恩还背叛天子,我受你多少恩典,竟好意思说什么辜负!你是个奴才,本来就不知羞耻,我乃义士,怎么能容忍奴才的所作所为!我宁可为天子死,也不跟奴才共生!(吾宁为天子死,不能与人奴并生!)”董璋大怒,在他面前支起大锅,命令10个壮汉割他的肉煮来吃,姚洪至死骂声不绝。(《资治通鉴》卷277)

小结

小人没有原则,不知廉耻,在揣摩、迎合上下足了功夫,所以迷惑性极强,常常能够获得上级好感,取得信任。唐武宗宠信一个叫赵归真的人,宰相李德裕认为此人是小人,劝武宗保持警惕。武宗说即使有100个赵归真,也迷惑不了他。李德裕大不以为然,说:“小人只要看见权力与利益,便拼命钻营,就像飞蛾扑向烛火一样。”(小人见势利所在,则奔趣之,如夜蛾之投烛。)(《资治通鉴》卷247)唐武宗太自信了,不要说他,就是明君也免不了上当。比如他的先人唐玄宗,其资质是第一流的,治政也很努力,又有无比强盛的大唐王朝做依托,然而竟被安禄山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恶棍玩得团团转,直到安禄山起兵造反,还怀疑是不是搞错了。就是亲近、轻信这么一个小人,几乎片刻之间,大唐便急转直下,盛世一去不返,虽然还延续了不少年,但那日子过得实在不舒服。还有故事中的春申君,此人不是君子,善于用计给自己捞取好处,这么一个行家老手,却被李园结结实实地利用了一把。这告诉人们,不管是明君还是专家,都会中枪,小人就像毒品,没有谁具备免疫力,只要沾上,就摆脱不了厄运。要避免麻烦,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对待毒品的原则——保持距离,即近君子远小人。任何一个上级官员都应该记住这一条。

(二)君子

要义

君子为人处世,以道德和规范为依据,道德说到底其实就是克己复礼,为公为他,规范可以进一步归结为原则。这就是说,只要是坚持原则、为公为他的人,都可以划入君子的行列。原则并不排斥人情,古人认为人情是天理,诸如父子之情的孝,兄弟之情的悌,夫妻之情的贞,就是这样的天理,所以君子又是重人情的人,所谓的有情有义。

故事

老臣狐突

春秋时期,因遭骊姬陷害,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后来,重耳的侄儿子圉(yǔ)即位为君,是为晋怀公。

晋怀公下令,凡是跟从重耳逃亡的人都必须回国,逾期不归者,一律给予严惩,决不赦免。老臣狐突有两个儿子追随重耳,一个叫狐毛,一个叫狐偃。对于国君的命令,狐突没有执行。

晋怀公逮捕了狐突,说:“把你儿子叫回来就放你回家。”

狐突说:“儿子出去做事,当父亲的一定用忠诚的道理教导他,这是自古以来传下的规矩。我就是这么叮嘱儿子的,让他们把名字写在石板上,呈献主人以示忠心不二,如果背叛,天地不容。我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在重耳那里已经很多年了,如果叫他们回来,就是唆使他们背叛。父亲教唆儿子背叛,他自己又怎么来侍奉君主呢?所以我不能听从国君您的命令。”

晋怀公杀掉了狐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