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06

第6章 德才(2)

北宋学者欧阳修评论道:“‘礼、义、廉、耻,是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四条纲要;这四条纲要不伸张,国家就会灭亡。’礼和义,是规范民众的大法;廉和耻,是安身立命的大节。冯道身为大臣却没有廉耻,天下哪有不乱的,国家哪有不亡的!我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鸣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真可谓是毫无廉耻的人了,当时天下国家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司马光评论道:家中有夫妇,家外有君臣。妻子遵从丈夫,终身不改;臣子侍奉君主,至死不二;此乃做人的最大伦理。一旦这个伦理遭到废弛,导致的祸乱没有再大的了!我认为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侍奉两位君主。做女人的不正派,虽然再有美丽的容颜,再有纺织的巧手,也不足以称为贤惠;做臣子的不忠诚,虽然再有才智,再有政绩,也不足以称为高贵。为什么?因为大节已经亏损了。(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 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冯道担任宰相,历时五个朝代、八位君主,如同往返旅店的过客,早晨还是仇敌,傍晚就成了君臣,更换面孔、变化言辞,竟然没有一点愧疚。大节如此,即便有小善,哪里值得称道!(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司马光继续说:当然,这并非冯道单方面的问题,当时的君主也有责任。为什么?不正派的女人,一般男人羞以为妻;不忠诚的人,一般君主羞以为臣。冯道本是前朝宰相,说他忠诚,却背叛自己的君主侍奉仇敌;说他智慧,却听任国家变成废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忠不智的人,后来的君主既不诛罚也不弃用,而是再度用其为宰相,那么冯道又怎么肯通过尽忠而获得任用!所以说这不光是冯道自己的过错,也是当时君主的过错。(《资治通鉴》卷291)

小结

德与才孰重孰轻?看看田单的故事,答案一目了然,这位战国时期最能打仗的人,因为脱离群众而吃了败仗,找回当年那个与士众同甘共苦的自己后,才能这才派上了用场,一战制胜。把道德作为主体,把才能作为从属,是影响至今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才观。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骥(jì)是一种千里马。千里马被称为骥,与别的马的名称相区别,不是因为它跑得快,而是因为它的突出品德。这是以马来说人。南宋时,宋高宗赵构问岳飞,天下何时才能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列传·岳飞》)清后期理学重臣曾国藩深以为然,说:当文官的不爱财,再平庸亦是良吏;当武官的不怕死,再粗鲁亦是好将。他们着眼的都是德行,不爱钱是文官之德,不怕死是武将之德,只要做到这一条,即使能力差一些,也能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二)贤臣

要义

按照古人的分法,所谓贤臣,就是道德比较突出,从而超过其才能的人才。

故事

俘虏

晋国君主晋景公到仓库视察,见到一个囚犯,问管理仓库的官员:“那个头戴南方獬(xiè)冠、披着刑具的人是谁?”獬是独角兽,用它的图案装饰的冠叫獬冠,是楚国君主最喜欢戴的冠。

得到的回答是:“楚国的俘虏乐官钟仪。”

景公命令去掉犯人的刑具,把他带过来。景公询问他的家世。钟仪答:“担任乐官。”

景公问:“你能够演奏乐器吗?”

钟仪说:“我的祖祖辈辈做的都是乐官,我不敢学习其他的技能。”

景公吩咐拿一张琴给他,他弹奏的都是楚地的音乐。

景公又询问楚国君主楚共王的情况。钟仪说:“这样的事情不是我一个乐官所应该知道的。”再三询问,钟仪才答:“楚共王做太子的时候,有太师、太保教导他,每天早晨去请教公子婴齐,晚上去请教公子侧。其他的事情我就说不上来了。”

景公回宫后,把与钟仪的谈话告诉了大夫范文子。范文子赞道:“这位楚国囚犯真是君子啊!说话的时候称自己和祖上为乐官,说明他不敢忘本;弹琴时专门弹奏楚国音乐,说明他不敢忘旧;一再赞美太子尊重师长,说明他不怀二心;直呼两位老师的名字,说明他崇敬国君。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不怀二心是忠,崇敬国君是智。仁可以用来处事,信可以用来守事,忠可以用来成事,智可以用来行事,一个人具备这四种品德,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能够成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您可以释放钟仪,让他来促成我们晋国与楚国的和解。”

景公接受了范文子的建议,释放了钟仪,给他带上丰厚的礼物,委托他回楚国为两国和解的事情牵线搭桥。(《左传·成公九年》)

无盐女

齐国有位女子,叫钟离春,是无盐(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那个地方的人,所以又被称为无盐女。她的脑袋长得像是舂米用的石臼,眼睛深深地凹陷进去,鼻子高高翘起,喉结突出,脖子粗壮,头发稀稀落落没有几根,身材高大,粗手粗脚,丰胸曲背,皮肤黑得像涂了层漆。芳龄30,还没有嫁出去,这副尊容,就是扔在大街上也没人捡。

不想这丑姑娘竟然自己跑到齐王宫殿去了,提出要跟国君齐宣王见面。

齐宣王正在饮酒作乐。身边的人听说了,没有一个不掩口发笑的,都说:“这真是天下脸皮最厚的女子!”宣王觉得有趣,召见无盐女,说:“先王早就为我定了亲,现在我的后宫已经没有位置了。我正在欣赏郑国、卫国的乐曲,感慨悲伤,你先下去吧。”

第二天,齐宣王又召见无盐女。无盐女翻着眼睛,咬着牙,用手拍打胳膊肘叫道:“危险呀!危险!”一连叫了4遍。

宣王警觉起来,说:“愿意听一听您的指教。”

无盐女说:“现在齐国外有强敌,内有忧患,百姓都不亲附您。一旦大王驾崩,国家就会陷于混乱。这是第一种危险。您大兴土木,而百姓极度疲惫,这是第二种危险。有才德的人遭到排挤,阿谀奉承之人、邪恶诡诈之辈反而身居高位,这是第三种危险。大王沉溺酒色,日夜作乐,对外不与诸侯联络,对内不理政事,这是第四种危险。所以我说‘危险呀!危险!’”

宣王听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恨不得从地上找条缝钻进去。过了一会儿,他突然抬起头,长叹一声说:“无盐君的一席话刺得我好疼呀!今天我竟然一下子听到了自己的危险。因为我的危险,差一点不能保全齐国!”

于是宣王立即下令停止土木工程,遣返女乐,斥退逢迎阿谀之人,训练兵马,充实国库,招聘人才,然后拜无盐女为王后。

齐国的太平安定,是丑女“无盐”的力量。(《新序·杂事第二》)

仁相丙吉

西汉武帝时,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全家被杀,幼小的孙子刘病已被关进监狱。廷尉监丙吉参与审理巫蛊案,知道刘据是冤枉的,非常同情刘病已的遭遇,便挑了两个谨慎忠厚的女犯哺养刘病已,丙吉每日探视两次。监狱开支中没有刘病已所需饮食,丙吉便从自己俸禄里分出米和肉喂养他。刘病已曾几次患病,性命垂危,都被丙吉救了过来。后来丙吉打听到刘病已外祖母的哥哥和母亲还健在,便把刘病已送到他们那里。刘病已渐渐长大,他聪明好学,喜欢游侠之事,对社会上的奸邪丑恶和官吏的所作所为一清二楚。

接替汉武帝的是汉昭帝。昭帝没有儿子,去世后皇位空了出来。丙吉上书执掌朝政的大将军霍光,说民众对现在身为诸侯或居于高位的皇族子弟均无好感,而武皇帝的曾孙刘病已,一直生活在民间,如今已经十八九岁了,他通晓儒家经典,才干出众,举止安详,性格平和,希望大将军对刘病已详加考察,看他是否是帝位继承者的合适人选。朝廷通过协商,立刘病已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丙吉为人深沉忠厚,不夸耀自己的功劳,绝口不提往事,所以朝中无人知道他的功劳。后来汉宣帝通过别的渠道知道了丙吉对自己的恩情,非常感动,封他为博阳侯。此时丙吉病卧在榻,宣帝准备派人将印信送到他身边。夏侯胜说:“我听说凡是积累德行的人,定然能够在生前得到回报,并且延及子孙。如今丙吉尚未得到陛下的报答,所以是不会死去的。”丙吉果然病愈,被任命为丞相。丙吉为政崇尚宽大,讲究礼让,不问小事,人们都说他识大体。

东汉学者班固说:近观汉朝丞相,汉高祖开创基业,萧何、曹参政绩第一;汉宣帝中兴国家,丙吉、魏相最有声誉。(《资治通鉴》

几位贤官

东汉和帝时,大司农陈宠改任廷尉。陈宠生性仁厚端庄,曾多次审理疑难案件,总是引用儒家经典,力求贯彻宽恕之道,从此苛刻风气稍有衰减。(《资治通鉴》卷48)

东汉桓帝时,刘矩担任雍丘县令,以礼义谦让教化人民。有人到县衙打官司,他便把告状的人叫到跟前,告诫他们,愤怒可以忍耐,县衙不可轻进,让他回去重新考虑。打官司的人被感动了,停止诉讼各自离去。(《资治通鉴》卷54)

南北朝时,江智渊在刘宋王朝竟陵王刘诞那里任记室参军,察觉刘诞有谋反之意,便请假走了。江智渊从小就很有操行,侍中沈怀文常常这样说:“人所应该具有的都具有,人所应该没有的都没有;这样的人恐怕就只有江智渊了吧!”(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者,其唯江智渊乎!)(《资治通鉴》卷129)

南北朝梁静帝时,周迪出任衡州刺史,兼临川内史。当时民众遭受侯景之乱,放弃农耕,聚在一起当强盗。只有在周迪治理的地区,人们还在经营种植和蚕桑,各家各户还有些粮食布帛的盈余。这里政法教令很严明,政府分派的赋税都能收上来,还能援助其他郡。周迪生性质朴,襟怀诚实,不善于高谈阔论,不在意威严仪表,平常居家常常光着脚,室外排列着卫兵,屋里有歌舞伎女,他一人从容地搓绳子,破竹篾,旁若无人。治下百姓都很拥护他。(《资治通鉴》卷166)

一次丧仪

东汉灵帝时,宦官与朝臣对立。大宦官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归葬老家颍川,全郡的人几乎都去祭吊,但没有一个士人参加,只有太丘县令陈寔一人出于礼节前往,张让感到非常耻辱。不久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士人再次遭到迫害。由于陈寔的缘故,张让多少有些顾忌,出面保全和赦免了很多人。(《资治通鉴》卷56)

阮氏

三国名士许允,娶阮家姑娘为妻。她相貌很丑,许允死活瞧不上眼。婚礼上行过交拜礼后,一对新人本来应该一起进入洞房,但许允就是磨磨蹭蹭,不想入洞房。正在大家担心的时候,恰好有朋友上门贺喜,许允借口接待来客,逃了出去。

新娘问婢女来客是何人,回答是桓公子,也就是后来做到大司农的桓范。新娘说:“这下好了,桓公子一定会把许郎劝进来。”

果然,外面桓范对许允说:“阮家既然把丑姑娘嫁给你,一定有原因,你为什么不观察一下呢?”听了这话,许允决定进洞房瞧一瞧。

看了一眼,心里别扭,掉头就走。新娘知道,丈夫这一去就再也不会走进这间屋子了,便一把拽住丈夫的衣襟,不放他出去。许允想用道理镇住她,问:“妇人应该具备四德,你有几种?”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意思是说她做女人不合格,自己完全有理由不进洞房。

新娘说:“四德中我缺少的只有容颜一项。然而,士人应该具备多种德行,夫君您有几种?”

许允昂然答道:“一种不缺。”

新娘说:“士人的诸种品行以道德为首,夫君您喜好美色超过了喜好道德,怎么能说一种也不缺呢?”

许允面现愧色,留了下来。从此夫妻相敬如宾。(《世说新语·贤媛》)

下不了狠手的尚书

唐玄宗时,李日知担任刑部尚书。他从来不用刑杖责打误事的官吏,但刑部的各项事务都能圆满完成。

曾经有个令史在接到皇帝敕令后,三天过去了竟没有贯彻执行,一问原来是忘记了。李日知大怒,命找出刑杖,集合所有官吏,准备责打他。咬了咬牙,还是下不了手,磨蹭了半天,终于说:“要是我下令责打你,天下人一定要说你有本事,能够惹我李日知生气;再说你领受杖责,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延误公务而受罚,如此一来,恐怕连你的老婆孩子也要瞧不起你。”于是放过了他。

官吏们都非常感动,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违犯规则了,如果有谁失职,大家都会一起责备他。(《资治通鉴》卷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