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05

第5章 德才(1)

中国自古以来,在人才上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即德才兼备。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告诉人们,要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依托。这里的道、德、仁属于道德,艺指礼、乐、射、御、数、书六项技艺,代表才能。可以说,孔子的这句话要求的就是德才兼备,这样的人才是全面的人。

(一)德主才从

要义

德与才相比较,德排在才的前面,是第一位的。孔子有位学生叫冉求,字子有,人们也叫他冉有,名列孔门十哲(十大弟子),曾被孔子树为多才多艺的典范,很受老师赏识。他学的是政事科,长于管理,善于军事。在齐国对鲁国的战争中,他曾统领鲁国一支军队,击败入侵者。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手持长矛刺杀敌人。趁着得胜大家高兴,他说服执政大夫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杰出并且忠心耿耿的学生,却遭到了孔子的怒斥,差点断绝师生关系。经过是这样的:冉求长期给鲁国大贵族季氏当家臣,季氏为富不仁,想用按照田亩收税的办法聚敛钱财,派冉求向孔子咨询。孔子认为冉求为虎作伥,非常失望,伤透了心,对学生们宣布冉求不再是自己的同道,号召大家“敲着大鼓去讨伐他”。(《论语·先进》)显然,在儒家那里,道德上不去,才干再大也白搭

德是本,才是末;德是体,才是用,这个关系不能颠倒。辨别一个人,主要看他的道德表现怎样。

故事

德是才的统帅

春秋末期,晋国的执政大夫智瑶贪婪无义,最后被韩、魏、赵三家灭亡。

司马光评论道:智瑶之所以灭亡,在于才能胜过德行。才与德是不同的两种东西,而世人往往分辨不清,一概称之曰贤良,由此便在人才问题上造成了失误。聪慧、明察、坚强、果毅属于所谓的才;正派、耿直、中道、平和属于所谓的德。才,是德的资用;德,是才的统帅。(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那里的竹子,是天下刚劲之物,然而不进行矫正,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硬的东西。棠地出产的金属,是天下的坚利之物,然而不经过熔炼铸造,不进行磨砺,就不能击破强硬的东西。故而才德兼备称为“圣人”,才德兼亡称为“愚人”。德超过才称为“君子”;才超过德称为“小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是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以职位,与其安排小人,不如使用愚人。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君子把才干用到行善上,小人把才干用到作恶上。有才干而抱行善之心,便能处处做善事;有才干而怀作恶之意,便可无恶不作。愚人就是想作恶,由于智力短缺,气力差劲,好像小狗扑人,人人都能制服它。小人就不同了,其智力足以完成他的奸诈,其勇气足以实现他的残暴,小人的才干就是恶虎生出的翅膀,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行的人令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让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产生亲近感,对尊敬的人容易形成疏离心,所以观察人才的人大多让才能蒙住了眼睛而看不见德行。从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家族的败子,正是这种才有余而德不足者,他们所造成的败亡太多了,岂止智瑶一人!所以治国的人和持家的人,如果能够分辨才能与德行并且知道孰先孰后,又怎么会因为识人用人上的失误而蒙受祸患呢!(《资治通鉴》卷1)

德比才可靠

战国时期,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担任这个职务。

吴起不高兴,找到田文说:“我跟您比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

吴起问:“统领三军,鼓动士兵以战死为光荣,使敌国不敢图谋,您比我吴起怎样?”

田文答:“比不上你。”

吴起又问:“管理百官,亲善民众,充实仓库,您比我吴起怎样?”

田文答:“比不上你。”

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行动,韩国、赵国跟从听命,您比我吴起怎样?”

田文答:“比不上你。”

吴起说:“既然这三项您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凭什么?”

田文问:“国君年幼,国家前途未卜,大臣心存疑虑,百姓不能信服,这个非常时刻,是把国家托付给您,还是托付给我?”

吴起默不作声,良久才说:“还是托付给您!”(《资治通鉴》卷1)

为什么不赞赏苏秦、张仪

战国时期,张仪和苏秦以连横、合纵的谋略游说诸侯,获取高官厚禄,为天下人羡慕效仿。还有个魏国人公孙衍,号犀首,也以谈论游说而著名。其余的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流,纷纷步其后尘,一时说客遍布天下,均以诡辩诈术争高低。

对此《孟子》这样说:“有人问,‘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定下心来,天下战火也就熄灭了。’孟子答:‘这叫什么大丈夫!君子站在天下的正位上,处世堂堂正正,天下有道的时候,他与民众同行;天下无道的时候,则走自己的路。获得富贵不能使他骄狂,处于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意志,面对威武不能令他屈服,这样的人才配叫大丈夫。’”

东汉学者扬雄在他的《法言》中说:“有人问:‘张仪、苏秦从鬼谷子那里学会了他的谋术,运用到合纵、连横的游说中去,各给华夏带来了十几年的安定,是这样的吗?’扬雄答:‘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圣人对此十分厌恶。’又问:‘那么,读孔子的书而采取张仪、苏秦的行动,怎么样?’扬雄答:‘这好比叫声如同凤鸟,却身披老鹰的羽毛啊!’再问:‘然而孔子的学生子贡不正是这样做的吗?’扬雄答:‘不一样。子贡做的是事业,张仪、苏秦做的是富贵。’有人问:‘张仪、苏秦不跟着前人走,开创了自己的道路,应该算是人才吧?’扬雄答:‘往昔在用人上,圣王拒斥无德之人,能说不考虑才能吗?不能说张仪、苏秦那样的人不是人才,但不是我们所说的人才(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资治通鉴》卷3)

德的力量

齐国大将田单将要率军攻打狄城,出发之前去拜访贤人鲁仲连。鲁仲连说:“您打不下狄城。”田单大不以为然,说:“我以区区即墨5里之城、7里之郭,带领残兵败将,完胜拥有万乘兵车的燕国大军,收复齐国全部失地。一个小小的狄城又怎么可能打不下来呢?”说罢,没有告辞就登上车子离去了。

田单进攻狄城,苦战3个月,一无所获。一首童谣在齐国传唱:“大大的冠帽像簸箕,长长的宝剑高过腮,久攻狄城不能下,围城武士心焦急。”听到这首歌,田单更是忧虑,便登门请教鲁仲连。问:“先生预言我攻不下狄城,凭的是什么呢?”

鲁仲连说:“当时您在即墨的时候,坐下去就编织草袋,站起身就挥动铁锨,处处身先士卒。您对他们说:‘我们还有别的路可走吗?国家就要灭亡了,魂魄就要离开身体了,我们能到哪里去呢?’那时,将军您有决死之心,士兵无生还之意,听了您的话,无不挥泪振臂,誓与敌人决一死战。这就是当初您大败燕军的原因。而现在呢,东边有夜邑封地的租税供您享受,西边有淄水之上的泛舟供您游乐,金光闪闪的宝剑挂在腰上,跨着高头大马驰骋在淄水和渑(shéng)水之间,有贪生的欢乐,而没有决死的信念。这就是您久攻狄城而不下的原因。”

第二天进攻的时候,田单挺身站在敌人箭弩的射程之内,亲自擂起战鼓,狄城终于被攻破了。(《战国策·齐六》)

心地

东汉章帝时,选拔人才的途径出了问题,以至于官吏越来越不称职。章帝下诏命令公卿大臣就此发表意见。大鸿胪韦彪上书说:“国家以选拔贤才为首要,贤才则以孝顺的德行为首要,所以要得到忠臣,必须到出孝子的人家寻求。(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人的才干和德行很少能够兼备,故而春秋时的孟公绰能够胜任晋国的赵氏和魏氏两大家族的家臣,却承担不了滕国和薛国这两个小国的大夫职责。忠孝之人,用心倾向厚道;干练之吏,用心倾向刻薄。(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选拔人才应当首先考虑才能德行,不可以只看阅历。归根结蒂,关键在于对俸禄二千石官员的选拔,因为他们担任郡守和封国的国相,是决定人才命运的人。二千石官员贤良,那么通过他们举荐的人也才能保证是合格的。”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资治通鉴》卷46)

无德之才

三国时,魏国君主魏明帝打算讨伐蜀国,朝廷内外一片反对声。侍中刘晔有胆有识,善于言辞,深受明帝信任。他当着明帝的面,支持伐蜀,但与朝臣讨论,又反对伐蜀。中领军杨暨是反对伐蜀的中坚,受刘晔影响很大,他劝明帝不要伐蜀,并说这也是刘晔的意见。明帝不信,把刘晔找来对质。刘晔责备明帝泄露军事机密,违背了兵不厌诈。又责备杨暨正直有余而心智不足,不懂维护君主威信,结果两边都向他道歉。后来明帝终于发现了刘晔的迎合做派,疏远了他。刘晔忧郁而死。

《傅子》曰:“机巧鬼诈不如拙朴诚实,这个说法有道理。以刘晔的聪敏、机智、权术、计谋,如果坚守德行道义,把言行置于忠信基础上,就是古代的大贤人,也没有办法超过他!(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但刘晔只是一味倚仗才智,不事诚恳,在内失去君主信任,在外受到世俗牵制,最终害了自己,岂不可惜吗!”(《资治通鉴》卷72)

治国工具的要求

三国魏明帝时,朝廷就人才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卢毓议论人才及其选拔,都是先谈品性德行然后再谈才能。黄门郎李丰曾就此请教卢毓。卢毓说:“才能是用来行善的,故而大才成就大善,小才成就小善。如今选拔官员,只看是否有才能,然而有才而不能行善,这样的人才不符合治国工具的要求!”(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李丰佩服他的见解。(《资治通鉴》卷73)

治政的一个失误

东晋元帝下诏,命令群臣就国政得失发表意见。御史中丞熊远上疏,指出三条失误。其中第三条是:“朝廷选拔官员、任用人才,不考查实际德行,只看虚名,不要求才能,只重关系。为官者把治理政事仅仅视为俗吏应付公事,把遵奉法律视为苛刻,把遵守礼制视为阿谀,把无所事事视为高妙,把放荡视为通达,把骄傲怠慢视为高雅。”(《资治通鉴》卷90)

唐高宗时,有个叫刘晓的人上书议论选拔人才。他认为:“现在选人以核验功过为公道,以文章和判文为标准,而不去考查德行和才能。殊不知文章和判文借人之手的太多了。礼部考取进士,也是以文章定等次,故而天下士人都舍弃道德修养而去追求作文技巧,结果有人早上考中甲等进士,晚上就触动刑律成为罪犯,这样的人虽然每天阅读上万字,于推行教化这一治政根本又有什么益处!能在七步之内作成诗歌的人,未必能够承担起教化的责任。人们追求声名,如同水往低处流,处于上位的人喜欢什么,处于下位的人就会变本加厉地予以追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陛下选取人才把德行放在首位,把作文技巧放在末位,那么更多的士人就会雷厉风行地修养德行,而四方则会闻风而动。”(《资治通鉴》卷202)

王琚为什么失宠

唐玄宗时,中书侍郎王琚深受信任,群臣中无人能比。每次进见,王琚都要陪同玄宗谈笑,直到夜里才退出;就是在休息的时候,玄宗也时常派宦官召他入宫。有人对玄宗进言:“王琚属于倾心权谋、行为诡异的纵横之才,可以跟他平定祸乱,却难以跟他共同守卫太平(可与之定祸乱,难与之守承平)。”玄宗因此逐渐疏远王琚。(《资治通鉴》卷210)

德重于才的理由

唐玄宗下令长安、洛阳两京以及各州分别设立姜太公(姜子牙,又名吕尚)庙,以张良等人为配享,以符合十位先哲的数量。祭礼与孔子一样。

司马光评论道:“经纬天地,叫做文才;戡定祸乱,叫做武略。自古不兼备二者而被称为圣人的,还没有过……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出现过像孔子这样的人,姜太公怎么能跟他平起平坐!古时候出兵,命令大司徒教习军士关于乘车和披甲,裸露大腿和手臂,射箭和驾驭战车,接受投降和进献战利品等知识,这些都在学宫里传授。之所以这样做,是要军士把礼义放在勇力之上(先礼义而后勇力)。君子有勇而无义就会做反臣,小人有勇而无义就会做强盗。如果只是专一训练他们的勇力,不去教育他们知晓礼义,那么他们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自从孙武、吴起以来,都是以勇力决胜负,以诡诈争高下,怎么可以把他们也列入圣贤行列而把其功业称为武略呢!又无中生有地把这些人放在一起以凑成十位先哲,引以为后世学人的先师,假使太公有灵,肯定会以跟这些人一同享受祭祀而感到羞耻。”(《资治通鉴》卷213)

冯道不足赞

五代时,北周太师冯道去世。冯道历任五个朝代的官员,职位不离将军、宰相、三公、三师的行列。他一生谨慎,别人无法猜透他的喜怒哀乐。他足智多谋,左右逢源,曾作《长乐老叙》,叙述自己在各个朝代得到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