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的贤臣
姚贾为秦王嬴政出使各诸侯国,瓦解了它们为对抗秦国而结成的同盟,立了大功。秦王非常高兴,封赏给他人口1000户的城邑,任命他为上卿。
有人说姚贾的来路可疑,秦王召见姚贾,问:“寡人听说你是魏国国都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你本人在魏国当过盗贼,后来跑到赵国做官又被人赶了出来。是这样的吗?”
姚贾没有正面回答,却拿别人说事。他说:“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国人,他在商朝的国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东北)谋生的时候,是个连肉都卖不出去的屠户;后来给人当家臣,又遭到驱逐;没有办法,只好到棘津(今山东省日照市西部)出卖劳动力,可是没人雇用他。但周文王任用他,最终成就了王业,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管仲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不过是齐国边疆地区的一个小商贩,在南阳时穷困潦倒,辅佐公子纠失败后在鲁国遭到囚禁。但齐桓公任用他,最终成就了霸业。百里奚怎么样?最初是虞国的一个亡国之臣,后来成为陪嫁的奴仆,身价只值5张黑色的公羊皮。但秦穆公任用他,称霸西方。还有一位是中山国的盗贼,被晋文公所任用,结果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获得胜利。以上这四个人,没有一个背负了好名声,甚至为人所不齿,然而都被英明的君主所重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君主知道跟他们在一起可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做隐士而清清白白,又有谁来为君主效命呢?”
秦王点了点头。
姚贾接着说:“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考虑他们能否为自己所用。即使他的名声被贬得多么糟糕,没有过错,也不会惩罚他;即使他的名声被抬得多么显赫,没有功劳,也不会封赏他。这样,所有臣子就不能利用虚名来蒙蔽君主了。”
秦王说:“有道理。”决定姚贾继续出任秦国的使臣。(《战国策·秦五》)
蔡邕之死
东汉末年,董卓被杀,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在王允家中做客,得知这一消息,惊叹不已。王允大怒,斥责道:“董卓是国贼,你是汉朝大臣,董卓丧命,本当高兴异常,你却因为他对你有私恩而伤怀,不是与他一伙吗!”当即逮捕了蔡邕,送交廷尉。蔡邕认罪,声明自己绝不是董卓同党,说:“我情愿在脸上刺字,砍去脚,请让我继续写完《汉史》。”
人们同情蔡邕,设法营救,没有成功。太尉马日 (mì dī)对王允说:“蔡邕实乃旷世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应当让他修完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况且他的罪行微不足道,杀了他将使天下士人失望。”王允死活不答应。马日 退出后说:“王允大概要绝后了。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书是国家的经典。消灭楷模,废毁经典,国家怎能长久?(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不久蔡邕死在狱中。(《资治通鉴》卷60)
东汉末年,孙策率军征讨祖郎,活捉了他。孙策对祖郎说:“你以前袭击我,曾砍中我的马鞍。如今我创军兴兵,建立大业,抛除旧恨,只要是有用之才均加以任用,不光是你,对天下人都这样,你别害怕。”祖郎叩头谢罪,孙策立即打开他的枷锁,收为部属。
孙策又发兵进攻太史慈,也活捉了他。孙策解开太史慈身上的绳索,握住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相遇时的情景吗?如果你那时捉到我,会怎么样?”太史慈道:“不好说。”孙策大笑着说:“今天的事业要与你一同开创。素闻你忠烈仁义,是天下的智士,只是你没有跟对人。我与你是知己,别担心不能如意。”随即任用太史慈为门下督。孙策军队返回,祖郎和太史慈在前面开道,全军深以为荣。
会稽郡功曹魏腾曾经得罪过孙策,孙策要杀死他,众人忧虑恐惧,但又无法制止。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倚着水井旁的栏杆,对孙策说:“你刚刚开创了江南的新局面,百废待兴,正是礼贤下士的时候,应该忘记过节,只记好处。魏功曹恪尽职守,你今天杀了他,明天就会众叛亲离。我不忍心见到大祸来临,不如先投井自尽!”孙策大惊, 赶紧释放魏腾。(《资治通鉴》卷62~63)
并列为三人
东晋安帝时,桓玄击败政敌,执掌朝廷军政大权。曾经指责过桓玄的刘迈去见桓玄,桓玄说:“你不怕死吗,还敢来见我?”刘迈说:“射中齐桓公腰带钩的管仲,斩断晋文公衣襟的勃鞮,再加上我刘迈,正好并列为三人。”(射钩斩,并迈为三。)桓玄听了很高兴,这是夸他能容人,便任用刘迈为参军。(《资治通鉴》卷112)
不足以加罪
南北朝时,北魏攻占夏国都城。北魏君主拓跋焘看到一篇文章,是夏国著作郎赵逸写的,大肆吹捧夏国君主赫连昌,不禁大怒,骂道:“赫连昌这小子是个无道昏君,怎么配得上这些赞美之辞!文章是谁写的?赶快查出来问罪!”太常崔浩劝道:“文人作文,无论是褒还是贬,大多言过其实,不过是不得已罢了,不足以加罪。”(文士褒贬,多过其实,盖非得已,不足罪也。)拓跋焘作罢。(《资治通鉴》卷120)
柳范
唐太宗时,皇子、安州都督吴王李恪多次在田间游猎,给居民造成很大损害,遭到侍御史柳范弹劾。李恪被罢免官职,削减采邑300户。太宗迁怒辅佐李恪的长史权万纪,说:“权万纪侍奉我的儿子,不能匡正他的行为,应当处以死罪。”柳范说:“房玄龄侍奉陛下,还不能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够单单处罚权万纪!”太宗大怒,拂袖而去。不久又单独召见柳范,责备道:“你怎么能当面羞辱我!”柳范说:“陛下仁厚明智,我不敢不尽愚忠而直言。”(陛下仁明,臣不敢不尽愚直。)太宗很是高兴。(《资治通鉴》卷195)
不求全责备
唐太宗时,宋公萧瑀为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此人性格耿介狷狂,与同僚大多不合。他曾对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诸多臣子结为朋党,不忠于朝廷,把持权柄巩固自己的势力。陛下您并不知道其中内幕,他们只是尚未谋反而已。”太宗说:“你讲得太过分了!君主选择贤良能干的人倚为股肱心腹,应当诚心诚意地给予任用。人不可以求全责备,用人不用他的短处,只用他的长处。(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一时糊涂到连这也分辨不清的地步!”萧瑀心里别扭,由于多次忤犯圣意,太宗心中也有了芥蒂;但由于萧瑀忠直之处居多,不忍心弃之不用。(《资治通鉴》卷198)
所能所不能
唐高宗来到濮阳,窦德玄骑马随行。高宗问:“濮阳被叫做帝丘,因为什么?”窦德玄答不上来。许敬宗从后面纵马上前,说:“从前颛顼(zhuān xū)住在此地,故而叫帝丘。”高宗表扬了他。许敬宗退到后面,对人说:“大臣不可以没有学问,我见德玄不能回答,心里实在为他羞愧。”后来,窦德玄听到了这番话,说:“人都有自己所能和所不能的地方,我不勉强回答我不知道的,这正是我所能的地方。”(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世 说:“敬宗见多识广,诚然很好,德玄的话也很有道理。”(《资治通鉴》卷201)
人情或然
唐玄宗时,有人告发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对朝廷有怨言。玄宗下令把他们交给紫微省审讯,刘幽求等人不服。姚崇、卢怀慎、薛讷几位大臣进谏玄宗说:“刘幽求等人是有功之臣,让他们一下子担任闲职,有些沮丧,口出怨言,也是人之常情(人情或然)。他们的功劳大,得到的恩宠也深,一旦被捕下狱,恐怕受到震惊的范围会很大。”玄宗宽赦了他们,将刘幽求贬为睦州刺史,钟绍京贬为果州刺史。(《资治通鉴》卷211)
嫉妒
唐昭宗时,李克用的养子李存孝变心,被车裂处死。
李存孝勇猛果敢,李克用的将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他常常率领骑兵做先锋,所向披靡。他身披沉重铁甲,腰挎弓箭长矛,独自挥舞兵器冲锋陷阵,敌人无不丧胆;他骑一匹马带一匹马,胯下马累了,就跃到另一匹马背上,出入如飞。李克用非常爱惜李存孝,以为临刑前部下将领一定会站出来求情,便可以顺势赦免李存孝。不想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原来大家都嫉妒李存孝的勇武,巴不得他早点死掉。
遭到嫉妒的还有一个叫薛阿檀的战将,勇猛与李存孝不相上下,因为受到排挤,很是苦恼,便暗中与李存孝相通。李存孝死后,薛阿檀担心事情败露,便自杀了。
李存孝的死对李克用的打击很大,他悲伤过度,憎恨手下将领,十几天处理不了政务。两员猛将的死极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本来李克用的军力在朱全忠之上,渐渐地被朱全忠反超了。(《资治通鉴》卷259)
古人对容人谈得最多,说明这个问题最经常、最普遍,也最难解决。其难度不仅来自领导,同时也来自同僚,故事中的李存孝之死即为一例,是统帅李克用一时冲动与将领们嫉妒而共同发力的结果。心胸开阔的领导当然有,而且是大多数,否则也坐不到现在的位置上,然而要始终保持下去,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唐太宗是少见的明君,孙策是少见的明主,就是两个这么优秀的人物,也免不了小心眼一回。嫉妒亦如此,人不可能没有嫉妒心。狭隘、嫉妒有着人性上的根源,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那么怎样抑制它们从而给人才一个更宽容的生态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诉诸理性,恕道、理解、权衡等就属于这样的理性,具有化解狭隘、嫉妒的感性情绪从而打通心路的功能。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经历,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