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才
17552700000014

第14章 态度(3)

“人贵重于万物,但在某些情况下又不如他物。哪有完美无缺的东西?上天都不完整,就别说人了。所以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要在屋脊上少放三块瓦,以对应上天的奇数。

“天下的一切都有高低之分,都有缺陷,由此才能在天地之间生存下来。”(《孔子集语·杂事》)

看人多看长处

曾子说:“我曾经听到夫子有关三个方面的议论,但我做得还很不够。

“第一个方面,夫子看见别人身上有一个长处,就忘记了他身上还存在着一百个毛病。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跟夫子打交道是很容易的。

“第二个方面,夫子看见别人身上有一个长处,就好像这个长处在自己身上一样的高兴。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夫子毫无争强好胜之心。

“第三个方面,夫子听说别人身上有什么长处,一定亲身去实行,然后引导学生去做。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夫子注重努力实践。

“夫子重实践,夫子不争强,夫子易相处,我学习夫子这三个方面,但做得还很不够。”(《孔子集语·交道》)

吴起的复出

战国时期,吴起在魏国当将军。一个人在国君魏武侯的面前攻击吴起,说他贪财,不可重用。魏武侯疏远了吴起。

公子成进见魏武侯,问:“您为什么疏远吴起呢?”

魏武侯答:“有人说他贪财,我不喜欢贪心不足的人。”

公子成说:“君王您错了。吴起的才干,天下士人没有能够超过的。正是因为他有贪欲,想从您这里得到他所欲求的,才来投靠您、侍奉您、为您做事,否则他这样一个有本事的卫国人,怎么能让您用他为臣呢?”

“是啊。”魏武侯心想。就听公子成继续说:“您自己觉得与商汤王、周武王相比,谁更贤明?”

“我怎么能比得上圣王。”魏武侯说。

“是了。务光、伯夷是天下没有贪欲的人,但商汤王如此贤明的君主却不能任用务光为臣,周武王如此贤明的君主却不能任用伯夷为臣,那么您又怎么能够任用没有贪欲的人为臣呢?如今魏国的东面是齐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韩国和赵国,西面是秦国,四面为强敌所包围,然而五国的大军均不敢正眼看魏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吴起做大将啊。《诗经》中说:‘雄赳赳的武士,是公侯的屏障。’说的就是吴起这样的人。您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只要吴起想要的和喜欢的,您就给他,使他的欲望得到满足,没有别的要求,这样您才能够充分利用魏国强大的军事威势。这样做,您付出的其实很小,得到的却很大。如果让吴起吃糙米、咽青菜、穿短衣、徒步走,他肯定会离开魏国,而天下有才能的人也不会再到魏国来投奔您,那时您就没有人才可用了。”

“讲得好。”魏武侯说,重新启用吴起。(《郁离子》)

吴起的离去

吴起受到魏王重用,担任黄河西岸地区的郡守,名声很大。

当时,魏国的国相叫公孙座,他娶了魏国公主为妻。公孙座十分嫉怕吴起的才能,为此寝食难安。

他的一个仆人说:“其实让吴起离开魏国并不难。”

公孙座问他有什么办法。

仆人说:“吴起自视清高,落落寡合,对名声看得很重。您可以趁机向国君进言,就说吴起是个贤明之人,但魏国不大,又与强大的秦国接壤,就怕吴起没有久留的意思。国君一定问您怎么才能留住吴起。您可以建议国君将公主许配给他,以此进行试探,如果吴起打算长久留在魏国,一定会答应迎娶公主,如果吴起只是把魏国作为暂时落脚之处,一定会加以拒绝。”

“怎么才能使吴起拒绝呢?”公孙座问。

“您可以邀请吴起先到您家,到时候想办法激怒您的夫人。夫人也是魏国公主,吴起见到丈夫受夫人的气,以为魏国公主都是这个样子,从而对公主产生成见。等到国君提出要把公主许配给他,他一定会推辞的。”仆人说。

公孙座依计而行,吴起果然上了当,谢绝了国君。魏王从此不再信任他。

吴起害怕终有一天魏王会找个茬子治他的罪,便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两个鸡蛋

孔子的孙子子思(孔伋)向卫国君主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以统领500乘战车。”

卫侯说:“我知道苟变可以做将军,然而过去他当小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人家的两个鸡蛋,所以我没有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像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面对一根合抱粗的良木,如果只有几尺腐朽的地方,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整根木料的。(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现今国君您处于战国时代,正是收罗锋爪利牙之士的时候,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一位可以捍卫一座城市的将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资治通鉴》卷1)

孙膑的遭遇

孙膑与庞涓是同窗,一起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谋事,被国君魏惠王任命为将军。

庞涓暗中派人去见孙膑,请他到魏国共谋大业。孙膑很高兴,应邀来到了魏国。庞涓本来就认为自己的才能在孙膑之下,两人共事后,庞涓越发担心孙膑超过自己,于是就给他安上罪名,依据法规对他实施了“膑”刑,膑就是砍去膝盖骨。同时还在他的脸上刺了字,又用墨浸过,使人一望而知这是一个罪犯。庞涓想通过这样的刑罚逼迫孙膑远离人群,永远不出来做事。

借着齐国使者来到魏国的机会,孙膑偷乘使者的车子逃到齐国,投在将军田忌的门下。后来,庞涓率领魏国和赵国大军进攻韩国,齐国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军驰援。孙膑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这个地方设伏歼灭魏军,庞涓挥剑自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一把剑

孟尝君田文代表齐国出访楚国。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命令登徒直把象牙床护送到齐国。登徒直不愿意去。

登徒直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贵重得很,也娇嫩得很,稍不注意就会损坏,我就是卖掉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先生您如果能设法免掉我的这趟差使,我将以祖上传下来的宝剑作为答谢。”公孙戌点头应承下来。

公孙戌对孟尝君说:“那些小国之所以欢迎您,甚至把自己国家的相印授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敬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如今您接受了楚国的象牙床,到了其他国家,他们怎么办呢?要知道楚国是大国,出手阔气,而那些小国可拿不出这么好的东西啊。”

“你说得有理。”孟尝君说,谢绝了楚王的象牙床。

公孙戌快步离去,轻飘飘喜滋滋的,还没出门,孟尝君又叫他回来。问:“你为什么这样得意呢?”公孙戌瞒不过,只好把赚了宝剑的事和盘托出。孟尝君命人在门上贴出布告,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阻我田文的过失,即使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大家快来提意见。”(《资治通鉴》卷2)

不会来侍奉大王

苏秦为燕王出使齐国。趁苏秦不在,有人对燕王说苏秦的坏话:“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身为拥有万辆战车之国的君主,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推崇他,这是向天下人表示自己与小人为伍。”

苏秦回来后,燕王对他很冷淡,也不到住所进行慰问。

苏秦去见燕王,说:“臣原本是东周国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来见大王的时候,没有半点功劳,但大王却不嫌弃臣,亲自前往郊外迎接,赐予我显赫的地位。现在我出使齐国归来,取得了收复10座城池的利益,挽救了处在危险中的燕国,然而您却不再信任臣。一定是有人在大王面前中伤我,说我不守信义。”

燕王呆呆地看着苏秦,不知道说什么好。

苏秦接着说:“其实,我不守信义,倒是大王您的福分。”

燕王脸上现出惊讶之色。

“假使臣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品行,来为大王效力,是不是可以呢?”苏秦问。

“当然可以。”燕王答道。

“如果这样的话,我也就不能为大王服务了。”苏秦说。

“为什么?”燕王问。

苏秦说:“臣要是像曾参一样的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住一夜,必须随时侍奉他们。孝顺至此,臣又怎么能为您出使齐国呢?臣要是像伯夷一样地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仁义而不肯做他的臣民,又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廉洁至此,臣又怎么肯步行千里来为弱小的燕国效力呢?退一步说,要是一定要建立功名的话,臣还不如投奔富有的大国呢!臣要是像尾生一样的守信,与女子在桥下约会,人家没来,结果自己抱着桥柱子被洪水淹死。守信至此,臣又怎么能够夸大燕国和秦国的关系用以威胁齐国呢?又怎么能够为燕国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呢?”

燕王想了想,觉得是这么回事。(《战国策·燕一》)

见大王如同见天帝

苏秦来到楚国,足足等了三个月,才见到楚王。

话说完了,苏秦立即向楚王辞行。

楚王说:“我听到先生的大名,就像是听到古代贤人的名字一样。如今先生不远千里来见我,为什么不多待一些时候呢?我愿意听到您的教诲。”

苏秦说:“好啊。然而楚国的粮食比美玉还要贵,楚国的柴火比桂树的价格还要高,楚国掌管通报的官员像小鬼一样难以见到,大王您像天帝一样难以谋面。现在,我正在拿美玉当饭吃,拿桂木当柴火烧,通过小鬼来见天帝,难道我能够待下去吗?”

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舍住下吧,我遵命了。”(《战国策·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