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治术
17552500000003

第3章 威望(3)

齐国君主齐僖公看这个年轻人有出息,提出把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他,不想竟然被忽婉言回绝了。人们奇怪,他为什么主动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太子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应该根据它选择配偶,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文姜跟我不合适。《诗》中唱道:‘自求多福。’福分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仰仗大国能有多少好处呢?”

君子都说:“太子忽善于为自己设计。”

后来,北边的戎族侵犯齐国,诸侯纷纷派军援救,太子忽率领郑国军队前往。戎族被击退了,太子忽的功劳最大。齐僖公再次提出结亲,这时文姜已经嫁到了鲁国,齐君打算把另一个女儿许配给他,又被太子忽婉言回绝了。

人们问他原因,他说:“上回我对齐国没有做什么,不好接受;如今我对齐国有功,就更不能接受了。如果我现在答应了,岂不是有仗着援军的威势强娶人家女儿的嫌疑?那时我真不知道民众将会怎么议论我。”(《左传·桓公六年》)

五国联军统帅

战国时期,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慑于秦王的威胁,魏王令晋鄙驻留邺城,按兵不动。魏国公子信陵君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挽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

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信陵君。贤士唐且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有的事情不能不知道,有的事情不能让人知道;有的事情不能忘记,有的事情不能不忘记。”

“这话怎么讲?”信陵君问。

“别人憎恶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恶别人,不能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不可以不忘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如今您杀了晋鄙,挽救了邯郸,击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对赵国来说是极大的恩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等一会儿见到赵王,希望您能忘掉解救赵国的事。”唐且说。

“我遵从您的教诲。”信陵君恭恭敬敬地回答。

信陵君假传王命,回不了魏国,只好在赵国居住下来,这一住就是10年。秦国趁魏国无人,不断发兵攻打魏国。魏王吃不住劲,请回信陵君。信陵君被5个国家推举为对抗秦国的联军统帅,大家都听他的。在他的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打得强悍的秦军不敢出函谷关一步,信陵君名动天下。各国宾客纷纷呈献兵法,信陵君一一题写书名,世人称《魏公子兵法》(《战国策·魏四》,《史记·魏公子列传》)

政绩天下第一

西汉宣帝时,黄霸出任颍川(治所今河南禹县)太守。他命令郡内驿站和乡官一律畜养鸡、猪,用以救济鳏夫、寡妇和贫困者。接着又订立规章制度,设置父老、师帅、伍长等乡官,由他们出面在民间推行。黄霸教育百姓行善防恶,务农养蚕,督促他们种植树木,饲养家畜,增加财富。他特别告诫百姓节俭用度,避免浪费。黄霸的治理有些婆婆妈妈,开始时让人感到繁琐细碎,然而却易于推行,能够收到实效。黄霸善于发现问题,他接见官吏和百姓,注意从交谈中寻找线索,经过思考、核查,把握事情真相,属吏和百姓不知其中奥妙,视他如神明一般,不敢有丝毫欺瞒。奸邪坏人纷纷逃到别的郡,颍川地区盗贼日益减少。

黄霸对下属官吏施行教育和感化,对确实不遵从的,才施以刑罚,力求成全和保护他们。许县(今河南许昌)县丞年老耳聋,郡督邮禀告黄霸,打算命其退休。黄霸说:这位县丞是个清官,虽然年老,但尚能下拜起立,迎来送往,只不过有些耳聋,又有什么妨碍?应当好好帮助他,不要使贤能的人失望。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频繁地变换重要官吏,会增加送旧迎新的开销,奸猾官吏还会趁机藏匿档案记录,盗取财物,所消耗的全部费用,无论公私都要由百姓承担。再说新换的官吏也未必贤能,或许还不如原来的,会进一步增加混乱。黄霸认为,理政的方法其实不过是去掉过于不称职的官吏而已。

黄霸外表宽厚,内心明察,在官吏中威信非常高,很得民心,郡内户口连年增加,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汉宣帝征召他担任京兆尹,不久因被指控违法,连续受到降级处分。后来宣帝下诏让他重返颍川,以八百石官秩任颍川太守。

黄霸在颍川郡前后主政共8年,政通人和,当时吉祥鸟多次飞聚各郡国,以颍川郡最多。宣帝颁布诏书说:颍川太守黄霸,对各项诏令都能够坚决贯彻执行,境内百姓向往礼义教化,孝顺父母的子女、相互友爱的兄弟、保持贞节的妇女、尊敬老人的子孙日益增多;郡内田界相邻的农人彼此谦让,路上遗失的东西无人拾取;人们奉养照顾孤寡老人,帮助贫苦穷弱,有的监狱连续8年没有重罪囚犯。宣帝特赐黄霸关内侯爵位和二千石俸禄,赏黄金100斤,同时对当地孝顺、友爱以及其他品行突出的百姓,包括三老、力田等乡官,分别赐予不等的爵位和财帛。几个月后,宣帝征调黄霸担任太子太傅。

黄霸后来被任命为丞相。自汉朝建立以来,评价治理百姓的官吏,黄霸居第一位。(《资治通鉴》卷25、27)

一件政绩

东汉殇帝时,王涣任洛阳令。他勤于政务,逝于任上。百姓围住道路,无不叹息流泪。他的灵柩运回家乡,途经弘农,家家在路旁设案,进行祭祀。官吏询问缘故,大家都说:以往我们运米到洛阳,屡屡遭受官吏和士卒掠夺,损失达到一半。自从王君到任,我们就不再遭受侵害和冤屈了,因此前来报恩。洛阳民众为王涣建立祠庙,并作诗纪念他。每逢祭祀的时候,就合着音乐诵唱这些诗篇。执政的邓太后下诏说:“忠良的官吏是国家之所以能够获得治理的因素,朝廷急切地渴求忠良,但得之甚少。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勤奋的官吏。”(《资治通鉴》卷48)

士子们的偶像

东汉桓帝时,有一位御史叫朱穆,刚正不阿,皇帝下诏命他出任冀州刺史。朱穆北上冀州,各地的主官听说他已经渡过黄河,弃官而去的达40多人。当时宦官得势,朱穆严惩犯法的宦官家人。桓帝大怒,命令廷尉问罪,判处朱穆服苦役。太学学生数千人前往宫门上书,为朱穆申辩,说:“天下有识之士,都认为朱穆如同大禹和后稷那样勤劳王事,却遭到了与共工和鲧一样的惩罚。如果死者有知,那么尧帝将在崇山的坟墓里发怒,舜帝也会在苍梧的坟墓里愤恨。宦官窃取大权,为非作歹,朱穆昂然而出,奋不顾身,并非不喜欢荣耀而喜欢羞辱,不喜欢生命而喜欢死亡,只是深感王道不振,担心天道丧失,故而满怀忧心,为朝廷深谋远虑。(非恶荣而好辱,恶生而好死也,徒感王纲之不摄,惧天纲之久失,故竭心怀忧,为上深计。)我们大家甘愿接受在脸上刺字的黥刑,脚戴铁镣,代替朱穆去服苦役。”桓帝看到奏章后,赦免了朱穆。(《资治通鉴》卷53)

李膺出任司隶校尉,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成绩卓然。特别是对为非作歹的宦官势力的打击更是严厉,吓得他们连宫门都不敢出。桓帝觉得奇怪,问他们怎么回事。宦官们一齐叩头,哭着说:“我们害怕司隶校尉李膺。”时值朝政一天比一天混乱,法度崩塌毁坏,李膺对朝纲的维护、对法制的执行显得尤为可贵,因此声望一天高过一天。凡是读书的士子,只要得到李膺赏识,受到他的接见,便被称为“登龙门”。(《资治通鉴》卷55)

书生陆逊

三国时,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陆逊被吴王孙权任命为大都督。部下众将,不是当年孙策开创江东大业时的老部下,就是孙权的同族或亲戚,他们目中无人,根本不把陆逊这个年轻统帅放在眼里,不听从他的指挥调度。陆逊手按宝剑说:“刘备是名震天下的英雄,就连曹操都忌惮他,如今他的大军已经进入我国境内,是我们的强劲对手。诸位都受过国家大恩,应该上下和睦,齐心协力对付强敌,报效国家。然而你们却不服从我的命令,这样做对谁有利?我陆逊虽是一介书生,但深受主公重托,出任大都督一职,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作我的部将,是认为我还有一点点可以称道的地方,就是能够忍辱负重。大家各有职责,岂能推辞!军法无情,不可违背!”

大败刘备后,诸将得知计谋多出自陆逊,不由大为敬服,再也见不到不听从命令的人了。

孙权知道了当初情况,问陆逊:“将军当初为什么不向我举报那些不听指挥的人?”

陆逊答道:“主公对我倍加信任,恩重如山,这些将领,或者是陛下的心腹爱将,或者是陛下的得力助手,或者是国家的功臣,在陛下眼中都是共同成就大业的人,深得倚重。我仰慕蔺相如、寇恂为了国事委曲求全的高风亮节,我的言行也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国家为转移。”

孙权大笑,倍加赞赏,加陆逊辅国将军衔,兼任荆州牧,封江陵侯。(《资治通鉴》卷69)

造桥

西晋初年,尚书杜预认为黄河上的孟津渡口过于险要,请求在富平津渡口建造一座大桥。有人议论说:“殷、周时期的都城,都建在黄河边上,经历了圣人贤人的时代却没有造桥,想必是不适合建桥的缘故。”但杜预仍然坚持造桥。桥终于建成了。晋武帝召集百官进行庆祝,他举起酒杯敬杜预说:“如果不是你,这桥就建不起来。”杜预回答:“如果不是陛下圣明,我也没有机会施展我的技能。”(《资治通鉴·卷80》)

对政绩卓著官员的评语

南北朝时,南梁任命右卫将军冯道根为豫州刺史。冯道根谨慎、憨厚、木讷,行军作战能督促约束士兵;诸将争夺功劳,只有冯道根一个人默不作声。他为政清廉、简要,官吏和民众都念他的好。梁武帝曾赞叹道:“道根所在之处,让朝廷想不起来还有这么一个州。”(道根所在,令朝廷不复忆有一州。)(《资治通鉴》卷148)

也是南北朝时,北齐君主文宣帝高洋连年用兵塞外,给事中唐邕掌管军务,自督将以下将领们的履历以及各部兵力的强弱、人数、驻防、调动、器械、粮草,等等,他没有不熟悉的。有时高洋检阅军队,虽然有好几千人,但他不拿文簿,挨个点名,竟然没有一个差错。高洋常说:“唐邕精明强干,一个人当一千个人用。”(唐邕强干,一人当千)。又说:“唐邕每次处理军务,手下写作文书, 口里叙述处理意见,耳朵听着汇报,手嘴耳并用,实在是奇人啊!”在得到高洋的宠信和赏赐上,群臣中没有人能比得了唐邕。(《资治通鉴》卷164)

周武帝宇文邕任命北齐旧臣李德林为内史上士,把朝廷昭告以及潼关以东人员的任用,全部托付给他。武帝曾对群臣说:“我平日只听说过李德林的名字,又经常看到他所作的齐国昭告文书,正是人们所说的天上的人物,哪里想得到今日能为我驱使。”神武公纥豆陵毅接话道:“我听说麒麟凤凰,是王者的祥瑞,只能以德行来感化,不能用强力而获得。其实,即使获得了麒麒凤凰,也没有什么用,哪里像李德林,既是祥瑞又有用处!(岂如德林,为瑞且有用哉!)”宇文邕大笑着说:“就是您说的那样。”(《资治通鉴》卷173)

唐太宗时,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世 任职16年,令行禁止,无论是中原民众还是外族,无不归附。太宗说:“隋炀帝驱使百姓,修筑长城以防备突厥,最终也没见到什么好处。我只是把李世 放在晋阳,朝野便不受惊于边境上马蹄扬起的烟尘,他作为长城,不是更加雄壮吗(其为长城,岂不壮哉)!”不久,李世 出任兵部尚书。(《资治通鉴》卷196)

唐宣宗与宰相们议论宪宗朝官吏的政绩。周墀说:“我曾经在江西做官,走遍洪、江、鄂、岳、虔、吉、袁、抚八州,常常听当地百姓传颂一个名字——韦丹,他曾任江西观察使,已经死去40年了,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仍在歌唱思念他,就像韦丹还活着一样。”宣宗下诏指定史馆修撰杜牧撰写《丹遗爱碑》,以资纪念,并且提拔韦丹的儿子河阳观察判官韦宙为御史。(《资治通鉴》卷248)

朝堂空矣

狄仁杰是唐朝武则天当政时的重臣,为人正直无私,政绩突出,威望很高,深得武则天的信任和倚重,在这方面没有哪个大臣能够比得上。武则天很少直呼狄仁杰的名字,常常称他国老。狄仁杰习惯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也不计较,即使不合自己的心意,也往往接受下来。

一次,狄仁杰陪同武则天巡游,途中遇到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吹落在地,他的坐骑受惊乱蹦乱跳,武则天命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马的笼头把它拴好。

狄仁杰因年老多病屡次提出退休请求,武则天都没有答应。狄仁杰入朝参见,武则天不让他行跪拜礼,说:“每当看到您行大礼,我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按照制度,朝臣须轮流在宫中值夜班,武则天免除了狄仁杰的这项差事,特别叮嘱他的同僚:“如果不是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不要去打扰狄老先生。”

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空了!”此后凡遇大事,或者朝臣不能决断,武则天便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的国老夺走了呢!”(《资治通鉴》卷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