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46

第46章 唐太宗诸子争东宫(3)

大臣们你瞅我,我瞅你,有的干脆把头低下,谁也不肯表态。后来还是通事舍人来济说了句活络话:

“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也得尽天年,这是最好的处置了。”

事实上,太子造反跟齐王不同,因为齐王那里是真刀真枪地干上了,还杀了重要官员;而太子这里却还只是有个阴谋计划,没来得及实行,应该说是“谋反未遂”吧!所以太宗很想保全他这个大儿子的性命,听来济这么一说,立刻同意,下诏废太子李承乾为庶人。

对于汉王李元昌,太宗也想保全他。但大臣们却认为他是太子的叔叔,作为长辈不去训导晚辈,反而教唆他谋反,不可饶恕。于是太宗赐他在家中自尽,他的母亲孙贵嫔和妻子儿女一概不问。

接着又把侯君集解上来。太宗说:

“公是功臣,朕不愿让刀笔吏来辱公,所以我亲自审问。”

但侯君集不肯承认,说他跟太子谋反的事无关。太宗让人把贺兰楚石押来。贺兰楚石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说了,太宗还拿出在东宫抄得的他给李承乾的信件,侯君集才不得不认罪。太宗起初听到张亮揭发他的时候,就有杀他的打算。但他是凌烟阁的功臣,杀了他怕引起其他功臣的不安,所以才在朝堂上公开审讯。如今侯君集已经服罪了,太宗便问大臣们:

“侯君集有功,朕想求众卿饶他一命,你们说怎样?”

那侯君集平日趾高气扬,尤其对文臣们不屑理睬,人缘实在不佳。大臣们还听出皇帝话里的意思并不是诚心饶他,于是纷纷反对。太宗便对侯君集说:

“只好与公长诀了。”说着流下泪来。侯君集也伏地痛哭。

侯君集临刑的时候,对监刑的将军说:

“没想到君集蹉跌到这个地步。但我事陛下于藩邸,击取二国(指征服吐谷浑和高昌),立了点微功,请转求陛下,留我一个儿子以奉祭祀吧!”

监刑将军把侯君集的话转告皇帝。太宗下令赦免他的妻、子,流往岭南。

东宫的官员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等因不能谏诤,都坐贬为庶人。只有詹事于志宁,曾多次上疏谏太子,受到嘉勉。倒是那个刺客纥干承基,因告密有功,不但免罪,反而封为平棘县公、祐川府折冲都尉,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事后,太宗到长广公主府上去见姐姐。长广公主以头碰地,哭着为儿子谢罪。太宗也很难过,一面回拜一面哭着说:

“赏不避仇,罚不阿(偏袒)亲,这是天下至公之道,小弟不敢违背,对不起姐姐了!”

其实赵节只能算是从犯,主犯是太子李承乾。可是主犯儿子饶过了,而从犯外甥却被处死,说这是“罚不阿亲”,未免有点自欺欺人吧!

如果说李承乾的被废是他咎由自取,那么他弟弟魏王李泰的一些作为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假如不是李泰那样暗中使劲,威胁到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李承乾又何必谋反呢?

李泰和李承乾都是长孙皇后所生,他俩还有个同母弟弟,名叫李治,被封为晋王。他们同胞三人各有独特的性格,李承乾愚顽粗劣,李治柔懦腼腆,只有李泰聪明伶俐。他知道父皇尊重文人,自己也就努力学习,以博得父皇的喜欢。魏王府司马苏勖(xù)给他提个建议,让他在学术上创出点成绩,还给他找来著名文士萧德言、颜胤、蒋亚卿、许偃等人,聘为王府修撰。他们搜集了许多地理资料,编出一部大书叫《括地志》,共计五百五十卷,又有序略五卷。这部书对古代、今代的地理沿革和各州区划,以及山川、古迹等,都有详尽的阐述,的确是一部有价值的书。李泰把书呈献给父皇。太宗一看书的题签,不由笑了,因为那上面分明地写着“魏王李泰撰”几个字。

太宗当然知道,李泰作为一个年轻的王子,双足未曾踏出都城,又哪里知道天下形势?但他的组织工作也不可抹杀。何况他做的是正经事。于是准他“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而且每月的开支比太子还多。太宗还要他从魏王府搬进大内,让他住进武德殿。魏征上疏说:

“陛下爱魏王,常常希望他能够安全,那就应该抑制他的骄奢,不让他处于有嫌疑的地位。想这武德殿就在东宫的西面,海陵(指李元吉,因他追封为海陵刺王)当年曾经住在那里,当时就有人认为不合适。虽然今天时异事异,然而也怕魏王住在那里不能安心吧!”

太宗点点头,对魏征说:

“差一点做错了。”于是又遣李泰住回魏王府。

太宗有时到魏王府看儿子。魏王府所在地是长安城里的延康里。太宗下诏免去延康里居民的租税,并给里中的老人和王府的僚属以赏赐。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树立魏王在群众中的威信。

后来太子患了足疾,一些行为也惹起朝野议论,李泰暗暗高兴。但他从不在父皇面前说哥哥一句坏话,只是努力表现自己,以博取父皇的欢心。而在朝廷之中,他显得十分谦逊,“折节下士以求声誉”。太宗曾派黄门侍郎韦挺和工部尚书杜楚客来主持魏王府的事务。这两个人都是重臣,交游很广,便为魏王做说客,称他如何聪明,做储君多么适宜。杜楚客还用金帛来贿赂权贵,发展魏王的朋党。

等到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李泰便以侍奉父皇为名,干脆住进宫里。有一天,太宗喝了点酒,见李泰在跟前殷勤伺候,想想嫡子还有他和李治二人,而李泰是哥哥,便口头答应李泰将来立他为太子。李泰高兴极了,他对太宗说:

“儿臣今日才得为陛下的儿子,乃更生的日子啊!(这话的意思是指他已不再有被太子李承乾所害的危险。)儿臣有一个儿子,儿臣死的那一天,当为陛下杀了他,传位给晋王。”

太宗以为李泰说的是心里话,在朝堂上讲给朝臣听。谏议大夫褚遂良说:

“陛下这话大错了!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不要造成失误。想将来陛下万岁之后,魏王据有天下,他怎么会杀了自己的爱子而传位给晋王呢?陛下日前既然立承乾为太子,却又宠爱魏王,待遇超过太子,才发生了今日的祸变。前事不远,是很好的鉴戒。陛下今日欲立魏王,希望先把晋王措置了,才能得到安全。”

太宗流泪说:

“朕没法那么做!”说着,怏怏回宫去了。

有依附魏王的大臣把太宗在朝堂上说的话偷偷告诉给魏王。李泰怕父皇册立李治,又知道他们的母舅长孙无忌是支持李治做太子的,便想去吓唬一下李治,让他自己提出不当太子。他找到李治,对弟弟说:

“你和汉王元昌叔友好,如今元昌已伏法,难道你不害怕株连吗?”

李治胆子很小,听了这话吓得提心吊胆,见了父皇竟躲躲闪闪。太宗见他这副样子十分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畏缩。李治没法只好把哥哥的话照实说了。太宗不由想起太子李承乾说的话。那时太宗曾面斥李承乾,责他不该谋反。李承乾说:

“儿臣身为太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但为李泰所图,只得与熟悉的朝臣谋求自安的办法,不逞之徒教儿臣做了不轨的事。如果儿臣废了之后,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可是恰好落在他的算计之内了。”

这段话太宗当时不大在意,但今天想起,不啻(chì)为警钟,细想前前后后李泰的种种表现,无不是为了企图达到他入主东宫的目的。想不到自己半生英明,竟险些落入小儿的彀中,气得他一宿也没睡好觉。

第二天,君臣在两仪殿上朝。朝散之后,太宗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和褚遂良四位老臣,对他们说:

“我三子一弟(三子指李祐、李承乾、李泰,一弟指李元昌),竟做出这等事来,我真是活得没意思!”说着在龙床上撞头,长孙无忌等急忙把他扶起。他又抽出腰刀,往自己脖子上抹。褚遂良把刀夺下,交给旁边站着的李治。闹腾一阵,太宗才安定下来。长孙无忌等问他想怎么办。太宗说:

“我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大声说:

“谨奉诏,有异议的,臣请斩之!”

太宗回顾李治说:

“你娘舅答应保你了,还不赶快拜谢。”

李治跪下给长孙无忌叩头。长孙无忌赶忙避开。太宗对这四位大臣说:

“公等已同意了,只是不知外间怎样。”

四大臣说:

“晋王仁孝,天下早已归心。陛下不妨召来百官,当面问他们。”于是太宗登太极殿,将六品以上的朝臣召来。太宗说:

“承乾悖逆,李泰心地凶险,都不可立为太子。朕欲从诸子中选一个为嗣,谁合适,卿等可以明说。”

不少大臣欢呼说:

“晋王仁孝,当为嗣君!”

太宗听了很高兴。这时李泰知道皇上临时召集百官,定有大事,就带着百余名本府卫士骑马来到永安门,打探消息。门司(守门的官员)去报告皇帝。太宗派人把骑士驱散,带着李泰进了肃章门,幽禁在北苑。

丙戌,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大赦天下。太宗对侍臣说:

“我如果册立李泰,那就是说太子之位是可以经营而得的啦!如今失道的、窥视的,我统统抛弃他,还要把这件事传之子孙,永远作为警戒。”又说:“如果立了李泰,那么承乾和李治都不得保全。如今立了李治,则承乾和李泰可得以无恙了。”

9月,太宗将李承乾送往黔州、将李泰送往均州安置。

李承乾两年后死于徙所。至于李泰,则曾放回,先封东莱郡王,后又晋封濮王,到李治登基后的高宗永徽三年,病逝于郧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