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读王朝 王子卷
17551700000042

第42章 玄武门的“刀光箭影”(2)

“皇太子仁孝双全,陛下如果把臣妾母子托付给他,必然能够保全。”

李渊原先因李建成的品行不好,曾生嫌恶,想把他废了,而立李世民为太子。架不住这些妃嫔们时时在耳边叨咕,天长日久,谗言听得多了,假话也变成真话。他曾对左仆射裴寂不满地说:

“这孩子(指李世民)长久在外带兵,听那些书生们的教唆,早已不是我那昔日的儿子啰!”

尹德妃的父亲叫尹阿鼠,是个市井流氓(听他的名字就可知道)。他仗着女儿在宫中的地位,便也横行霸道起来。他曾规定,不管什么人,走过他尹府的门前时必须下马,以示恭敬。当时天下平定,李渊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准他开天策府,自行设置官员属吏。他在战争期间收罗的一些文士武将都归入了天策府。李世民还在天策府中设了个文学馆,聚集了十八名著名文人,号称“十八学士”。其中以房玄龄和杜如晦最有名。有一天,杜如晦骑马从尹阿鼠门前经过,不知规定,未曾下马。尹家恶奴便把杜如晦从马上拖下来,不问青红皂白便是一顿乱棍,竟将杜如晦的手指打断了一根。

尹阿鼠事后得知家奴打的是秦王天策府文学馆的首席学士,也吓了一跳。他怕秦王处置他,赶紧进宫找到女儿。尹德妃便来个恶人先告状,哭哭啼啼向皇帝诉说秦王府的官属怎样依仗势力,无故欺凌臣妾家的人,请皇上做主。耳软心活的李渊信以为真,派人把李世民召来,劈头就叱责说:

“你的僚属这般蛮横,竟连我妃嫔的家也要凌辱吗?”

李世民刚想分辩,李渊却不容他说话,只是说:

“对待官亲犹且如此,对黎民百姓就不须说了。这些人聚集在天策府里不做好事,我要放他们到外地做官,不许他们留在京中为非作歹。”于是下诏降调杜如晦为陕州长史。

武德七年,终于发生了仁智宫之变。

仁智宫是李渊新建的离宫,在长安以北一百八十里的宜君。那儿气候凉爽,风景宜人,是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所以那年6月,李渊要到仁智宫去住些日子。他让李世民和李元吉陪他去,留太子李建成在长安,处理日常政务。

李建成为了防范天策府,便充实东宫的警卫力量。他招募了四方的骁勇两千余人,编为东宫卫士,分屯于左、右长林(东宫有左、右长林门),号长林兵。他还嫌兵力不足,想继续招募。庆州都督杨文干曾经宿卫东宫,李建成和他关系亲厚,把他培养成自己的心腹。在此之前,他曾写信给杨文干,让杨文干替他招募壮士。这次父皇去仁智宫避暑,那儿地方幽僻,是个进行兵谏的好地方。他一方面嘱咐随皇帝同去的李元吉,让他瞅机会将李世民杀掉。一方面派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拿着书信,带一部分兵甲去庆州见杨文干,让他率兵攻打仁智宫,杀死李世民,逼皇帝禅位给太子。

庆州就是如今的甘肃庆阳,在仁智宫所在的宜君西北约三百里。尔朱焕和桥公山从长安出发,走在路上,越想越不对劲,弄不好可是全家抄斩的罪过。等走到幽州(今甘肃宁县),二人商议,决定去见皇上自首告密。他二人从幽州折转东行,来到仁智宫,向皇帝呈上兵甲和书信。

李渊看了李建成写给杨文干的信,气得怒火中烧,立刻写了手诏,托以别的事情召李建成来仁智宫。李建成心里明白,八成是所谋的事业出了纰漏,他不敢去。太子舍人徐师誉劝他干脆据长安城举兵。詹事主簿赵弘智却说那样不行,区区长林兵那几个人,对付天策府简直是以卵击石,还是到仁智宫请罪吧!李建成想想,举兵太没把握,只好听从了赵弘智的意见。

仁智宫里,皇帝和李世民商议,庆州离这儿这么近,快马加鞭一天便可赶到。虽然尔朱焕和桥公山已来自首,但不知李建成还有没有别的阴谋。为了预防万一,李渊把李元吉留在宫里,自己带着禁卫和李世民到南山宿营。同时派随行的司农卿宇文颖去庆州,召杨文干到仁智宫来。但李元吉却悄悄嘱咐宇文颖,要他向杨文干讲实话,告诉他千万别来仁智宫。

李渊在南山临时搭起的御营里思前想后,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便披衣踱了出来。只见月华似水,空山寂静,万籁俱寂,只有李世民率着一队禁卫在帐外巡逻。李渊很感动,便找一块大石坐下,把李世民叫到身边,叹口气说:

“早日我想立你为太子,你却不肯。如果那时你做了太子,哪里会有这些麻烦?”

李世民笑笑说:

“儿臣未做太子,皇兄还这般不容。倘使儿臣真的做了太子,皇兄能甘心吗?怕要更早地发作了。”

李渊想想也不由得点点头,他仰望星斗,慢悠悠地说:

“隋文帝的几个儿子也都是嫡子,他们为了争皇位,拼得你死我活。没想到我大唐也出了这种事,实在令人寒心。”

“儿臣并没有跟皇兄争皇位的想法,只求皇兄不排挤儿臣就行了。”

李渊一拍大腿,果断地说:

“好吧,我的主意已定。看看杨文干那边怎样。如他拒不来见,你便带兵去讨。回来后我就废了建成,立你为太子。”想了想,又说,“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样杀自己的儿子,我要把建成贬到蜀中去,封为蜀王。蜀地偏远,蜀兵脆弱,日后他若是能够服从你,安分守己,你就保全他。他如敢反抗,你取他也不难。”

第二天,李建成赶到仁智宫,拜见父皇。他叩头认罪,“奋身自掷,几至于绝”。李渊怒气不息,吩咐殿中监陈福把他看押起来。这时李世民已离开仁智宫,去调兵遣将,准备开往庆州。陪李渊来仁智宫的妃嫔纷纷给太子讲情,李元吉也替大哥说好话。还有大臣封德彝也在外边活动,约一些官员给太子缓颊。李渊的气慢慢消了。特别是那尹德妃和张婕妤,她俩说:

“太子并不是反对皇上,只是对秦王天策府有那么大的势力感到不放心,所以才想对秦王稍加裁抑,这也是为宗庙社稷着想。”

听了这些话,李渊那耳软心活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吩咐将李建成释放,只是痛骂了一顿,仍派他回长安留守。却归罪于东宫的太子中允王珪和左卫率卫挺,把他们流放嶲(xī)州,做了太子的“替罪羊”。其实他二人对这件事毫不知情。

那边司农卿奉诏到庆州宣召杨文干。他遵照李元吉的嘱咐,把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对杨文干实说了。杨文干想想,奉诏到仁智宫去也得杀头,索性反了吧。于是点起他自招的兵马,南下宁州。守城官员猝不及防,竟被杨文干攻破。

杨文干纵兵劫掠府库,放出监狱中的犯人,扩大他的队伍。他还想向长安进军,拥立李建成当皇帝。等走到马岭县的百家堡,远远见一队人马迎面开到,前面的认军旗上写着斗大的“秦”字。这不是秦王李世民到了吗?秦王李世民这几年率领大军东征西杀,威名远震。杨文干的叛兵哪里敢跟他交战,立刻溃散了。杨文干的几员将领还反戈一击,将杨文干杀了,将他的首级献给秦王。至于那私通消息的宇文颖也被活捉。

没想到宇文颖还供出了齐王李元吉也和这件事有关。不过在这件事里,李元吉得算是从犯。既然主犯李建成都已经放了,这从犯也就不好追究。一场闹闹哄哄的“仁智宫之变”就这样偃旗息鼓。而废立太子的事,皇帝也没再提起。

7月,高祖李渊返回长安。

对三个儿子之间的纠葛,李渊也十分忧虑。他把三个儿子找来,摆上酒宴,算是给他们劝和吧!老皇帝讲了孤竹君的二子伯夷和叔齐互让王位的故事,希望儿子们能释去旧嫌,重归于好。当着父皇的面,三人当然不好说什么,一个个甚至满面堆笑,推杯换盏。老皇帝看着开心,捋着胡须哈哈大笑。

从此,他们三人之间表面上总算和和气气。李建成作为大哥,还常常约请两个弟弟及其他一些封王的亲属来东宫聚会。酒酣耳热之际,纵谈过去那些疆场厮杀、建功立业的往事,似乎每人心中的隔阂都已烟消云散了。

此后三兄弟有来有往。有一天,高祖要到城南打猎,要三兄弟都跟去。射猎中间,东宫的侍卫牵来一匹骏马,李建成对李世民说:

“二弟善骑,你看我这匹马怎样?我可告诉你,这匹马跳山越涧,奔驰如飞,只是最难驾驭,二弟敢试试吗?”

原来这马的确是匹好马,跑起来异常迅速,但有个毛病,就是前腿太软,跑着跑着会突然蹶倒。所以李建成才想用这匹马来暗害李世民。

李世民听了李建成的话,不由得生了疑心,试骑一下烈马为什么还要用激将法呢?他表面上不说什么,牵过马来翻身上马,却暗中加了小心。那马果然神骏,跑起来宛如腾云驾雾一般。跑着跑着,那马前蹄突然蹶失,一下子翻倒在地上。幸亏李世民早有准备,他两脚离镫,松开缰绳,身体腾在空中,翻身一个跟头,稳稳地站在数步之外。他冷笑一声,走过去把马牵起来,骑上再跑。如此翻跌了三次,李世民一根毫毛也没损伤。他跑回来把马交给东宫侍卫。恰好中书侍郎宇文士及站在旁边,就随口对宇文士及说:

“想用这匹马来杀我,可惜死生有命,伤我也不那么容易。”

东宫侍卫把这话告诉了李建成。李建成又去找尹德妃和张婕妤,让她们进谗说:

“秦王对人说,我有天命,还要做天下主哪,怎么能马马虎虎就死了呢!”

李渊听说又火了,派人把李世民召来,瞪起眼睛斥责说:

“天子自有天命,不是你有能耐便可以求得的。你想要当天子,我还没死,你也太急了点吧!”

李世民知道又是李建成唆使后宫那些妃嫔说了瞎话,便赌气跪在地上,把王冠摘下,叩头说:

“儿臣不想辩白,只是请父皇将儿臣发下法司案验,查一查儿臣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说那番话的?如果查实,儿当死罪!”

李渊拍得几案“啪啪”响,还想斥骂下去,这时中书令封德彝匆匆跑了进来。原来刚刚来了紧急边报,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两部联合,入侵幽州。李渊经这一吓,怒火也消了,想想这三个儿子,谁当元帅去打退突厥呢?恐怕还是得靠这个二儿子吧!于是老皇帝换了脸色,走下位来拉起儿子,又捡起王冠给他戴上,亲切地说:

“我们的家事是小事,国事为重。我要派你和元吉去讨突厥。我儿好自为之,勿负朕望。”

过一天,皇帝下诏,以秦王为元帅,齐王为副帅,统兵去幽州抵御突厥。皇帝还在长安城外的兰池为他们饯行。史书说:“上(指高祖)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李世民和李元吉来到幽州,在五龙阪跟突厥对阵。李世民要出阵跟两可汗对话,让李元吉同去,说:

“虏势猖狂,不可让他轻视,应当先打一仗,挫他的锐气。你能跟我一起去吗?”

李元吉见敌阵严整,甲戈鲜明,心中害怕,便说:

“敌人声势这么大,怎么可以轻出呢?万一失利,那可就晚了。”

李世民笑笑说:

“你不敢去,我自己去好了,你在这儿看着吧!”

李世民率领百骑,直抵突厥营前的河边,对突利可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