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题目,有的读者可能会问:“这题目里的‘刀光箭影’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刀光剑影’吧?”
是的,我们是有个“刀光剑影”的成语。但我们的故事却与“箭”有关。这“箭”曾射死过两位王子,一位是唐高祖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一位是李渊的四儿子李元吉。而射这箭的,却是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他们兄弟三人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理由很简单——跟历代帝王家族的内部斗争一样——抢着做皇帝。
一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渊为立太子的事犯了犹豫。他的儿子不少,大体上可分两拨,第一拨是他年轻时窦夫人生的: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还有个侧室生的儿子,名叫李智云。李玄霸早死。而李智云则在李渊起兵后,家属从蒲州奔向晋阳时,李建成和李元吉故意把他扔下。李智云被吏卒捉去,送往长安处死。
李渊的夫人窦氏已经去世。李渊进长安后,先做宰相,后当皇帝,便大娶小老婆。唐朝的宫廷制度就是李渊跟大臣们商议制定的,其中规定,皇帝除皇后以外,还可以封四名夫人,选九名贵嫔、二十七名世妇、八十一名御妻,加到一起连皇后竟达一百二十二人。于是小王子一个个生出来。不过这些小王子一来年纪小,二来不是嫡子,册立太子当然没他们的份。
根据“立嫡立长”的封建法统,窦夫人生的大儿子李建成理应册为太子。然而李渊为什么又犹豫了呢?这里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二儿子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
李世民英俊能干,文武全才,李渊非常喜欢他。所以当他从山西、河东宣抚使任上调为太原留守时,他把别的儿子留在蒲州,只带李世民在身边。那时忽然流传开一首民谣:“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隋炀帝认为这首民谣预示着姓李的人将夺取他的天下,就把右骁卫大将军郕国公李浑全家杀了。接着又宣召李渊进京。
李渊知道这次宣他八成跟民谣有关,却又不敢不去。正在惊惶失措间,李世民来出主意,让他装病。炀帝自然不信,派使臣来调查。李世民让父亲卧在床上,脸上涂上黄粉。屋子里门窗紧闭,药壶里煎着草药,药香充弥全室。使臣来了,李世民陪他来看李渊。李渊哼哼唧唧,在床上稽首,有气无力地请使臣原谅他,病太重了,不能起床接诏。使者并不信,“哼”了一声便往外走。李世民请他到另一室用饭。使臣进屋一看,屋里摆着两张桌子,一张桌子上是热气腾腾的饭菜,另一张桌子上则摆满了金珠宝玉,灿灿发光。使臣的眼睛也亮了。于是大家心照不宣。使臣回京复命。恰恰炀帝把怀疑已集中到另一个姓李的人身上。那人名叫李密,袭封蒲山郡公。因为他的姓名里有个“密”字,正应了民谣的后两句“勿浪语,谁道许”,不正是秘密的意思吗?有李密去应民谣的谶语,李渊才躲过这场灾难。但那使者回去告诉炀帝说李渊眼看就要死了也起到了一定的掩护作用——这应该说是李世民立的第一功。
李渊更不能忘记他能够做上皇帝,最早还是李世民“逼”着他干的。儿子怎么能“逼”老子呢?每次回忆起那件事,李渊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由于隋炀帝暴虐,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一些世族豪强也趁机举事,烽火燃遍全国。
李渊是个深沉持重、优柔寡断的人,他看到天下动荡,确是建立功业的大好时机;而儿子李世民也动员了他几次,劝他起兵造反,建立功业。他对此未尝不怦然心动。但他又畏首畏尾,不敢骤下决心。要知道,造反这样的大事确实也马虎不得,“成者王侯败者贼”,闹不好自己掉脑袋不说,全家以至全族都得跟着遭殃哩!
太原郡的郡治称作晋阳。炀帝在这里修了一座行宫,以便他到北方来巡幸时居住。晋阳宫的宫监名叫裴寂,是李渊的朋友。有一天黄昏,裴寂请李渊到宫里饮酒,酒酣之际,出来两位美女来陪他。她俩分坐在李渊身边,一杯一杯地向李渊劝饮。那兰麝一般的香气一阵阵袭入李渊的鼻孔。李渊的窦夫人已逝,虽有两位侧室也留在蒲州,不曾带来。如今见了这两位如花似玉的美女,不免有点飘飘然,也不想想行宫里的女人会是什么人,竟然手到杯干,不一会儿便迷糊了。
李渊半夜醒来,蒙眬中见身边睡着两个女人,不禁大吃一惊,连问是谁。其中一个美女坐起来说:“妾身姓尹,乃是宫中贵人。那一位跟妾一样,她姓张。”李渊简直吓傻了,私淫宫眷,跟造反的罪名差不了多少。他连忙起身去找裴寂,一个劲地嚷:“你不该害我,不该害我!”裴寂却哈哈笑着说:“怎么是我害你?昨晚你见了两位贵人,非让人家伴宿不可。我刚想拦阻,你就拔出剑来要杀我,我有什么办法?”李渊一个劲地摇头,也许当时真的醉糊涂了?但不管怎么说,大祸惹下了,只好破罐子破摔了!“私淫宫眷”这件事,逼得他不得不下决心举兵造反。然而事后他才知道,那个醉酒事件竟是李世民勾结裴寂干的。这不就是儿子“逼”着老子当皇帝吗?
至于那两位美女,李渊也就顺便留在身边了。当皇帝后,姓尹的封为德妃,姓张的封为婕妤。
“逼”父亲起兵后,李世民设计杀了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同时未雨绸缪,事先派人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从蒲州接来,还通知了在长安的姐姐和姐夫,让他们逃走。这样,李渊便可以无顾虑地起兵了。
还有一件事情李渊的印象格外深刻。那是李渊进兵长安途中,在霍邑受到隋军虎牙郎将宋老生的阻击。那时正是7月,天天雨水连绵,道路泥泞。唐军(李渊袭爵唐公,故而把军队称为唐军,登基后定朝代为“唐”)被阻于霍邑以北的贾胡堡。秋雨连下了十天,军粮也快没了,李渊决定退兵。李世民谏阻他也不听。军队趁夜拔营,陆续北撤。李世民又来劝谏,李渊那时已经睡了。李世民情不自禁,竟在帐外号啕大哭。李渊在梦中惊醒,便召李世民进来,问他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李世民说:
“我军是举义起兵的,前进才能取得胜利,后退只有散伙。那时敌人追来,必然束手就擒。孩儿想到这里,又怎能不悲!”李渊终于省悟过来,停止北撤。两天后,军粮运到,天也放晴了。李世民身先士卒,攻下了霍邑。这是唐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李世民立的第三次功劳。
以后李世民率军攻下长安,接着又消灭了从陇右来犯的薛仁杲,保卫了长安西陲的安全,使唐军东进无后顾之忧……够了,李渊想,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大唐的天下基本上是李世民打下的。那么该不该立他为太子呢?李渊犹豫不决的就是这个。
后来李渊把李世民找来,想听听他的意见。李渊说:
“皇儿随我起兵以来,屡立大功。如今国基已经巩固,该立皇储了。当初举兵的时候,我曾答应过你,如果事成,便以你为太子。而今天下已定,我准备履行诺言,即日册立你为太子,你看如何?”
李世民推辞说:
“大哥建成在父亲为唐公时,已立为世子,自应继续做太子,这样才不违‘立嫡立长’的原则。儿臣虽有微功,实不足道,请父皇以大局为重,仍册立大哥为太子,以安天下。”
就这样,李建成做了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二
李世民主动推让,不做太子;李建成入主东宫,应该说名分已定,大事妥当了。但事实却又不然,因为隐患仍然存在,李家三兄弟之间有着深深的嫌隙,终于发生了兄弟阋墙的悲剧。
罪魁祸首却是老四李元吉。
李元吉原为并州总管。并州便是晋阳。当初李渊和李建成、李世民率军打天下,晋阳是后方根据地,派李元吉为总管,让他留守。史书上说他“性骄侈,奴客婢妾数百人”。他让这些人分成两队,穿上盔甲,做战斗游戏。但又来真格的,真刀真枪,真杀真砍,“前后死伤甚众”,连他自己“亦尝被伤”。他的乳母陈氏劝他,正赶上他喝了酒,竟下令让手下人把哺乳他的乳母活活打死。他喜欢打猎,出猎的时候,网罟(gǔ)(罟即是网)等猎具用三十辆车装载,说:“我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猎。”他打猎的时候不管不顾,任意穿过农田,蹂践百姓的庄稼。他的左右抢夺百姓的财物,告到他那里他也不管。有时他还跑到大街上,拿弓箭朝行人放射,看行人狼狈逃避的样子取乐。他还是个荒淫的色鬼,“夜,开府门,宣淫他室”,骚扰老百姓。所以“百姓愤怨”。
晋阳北边有个马邑郡(今山西朔县),太守王仁恭被鹰扬校尉刘武周杀害。武德二年,刘武周见李渊远在长安,想捡便宜,便来攻取晋阳。李元吉骗司马刘德威守城,自己却带着妻妾连夜奔回长安。晋阳便丢给刘武周了。
李渊失了根据地,十分恼怒,但他不怪自己的儿子,反说“元吉幼弱,未习时事”,而把责任推到辅佐他的官员身上。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打败刘武周,收复晋阳。而且继续北上,把马邑也占领了。刘武周投奔突厥,后被突厥杀害。
接着李世民又率大军攻打洛阳的王世充。李元吉没事可干,李渊便让他到李世民军中,也是让他跟二哥学习锻炼的意思。李世民军中有个猛将叫尉迟敬德,善于避(shòu,即槊,长矛)。他常常单骑闯入敌人阵中,敌人几支矛来刺他而刺不伤,还能把敌人的矛夺过来反刺敌人。齐王李元吉素常以善于“马”自负,听军中说尉迟敬德善,心中不服,便向尉迟敬德挑战,跟他比。李世民让他们去掉矛头,以免误伤。尉迟敬德却说:“敬德谨当拿去,齐王可以不必。”这分明是有必胜的把握。李元吉却认为这是尉迟敬德看不起他,真的挺起长矛便向尉迟敬德刺去。可是他接连刺了几矛,都被尉迟敬德用矛杆隔开或闪身躲过。
李世民问尉迟敬德:
“避难,还是夺难?”
“夺难,不过也要看夺谁的。”尉迟敬德回答。
李世民便让尉迟敬德夺李元吉的看看。李元吉却认为这是二哥故意让他难堪,而且心中也确实不服气,于是立刻跳上马,挺起矛恶狠狠地刺向尉迟敬德。尉迟敬德赤手空拳,驱着马三转两转,李元吉不但没刺着他,手中的矛却不知怎的就被尉迟敬德夺走了。他连试了三次,连败了三次,不得不表示叹服,但内心里却对李世民十分恼恨。
李元吉跟二哥不睦,却和大哥感情很好。那太子李建成为人也不怎么样,史书说他“昵近小人”,“饮酒无节,信谗慝(tè),疏骨肉”。“疏骨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他对二弟李世民的态度。他不感激李世民的不做太子,反而产生猜忌,他怕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李世民一翻脸,就会把他从东宫赶出去。事实上这些年,李世民东征西杀,每战必胜,终于打下了大唐的江山。太子自己身居东宫,虽然也曾带兵打过仗,但比起李世民的功劳来,那可真是小巫见了大巫。连东宫官员太子中允王珪和洗马魏征也说:“秦王(指李世民)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所以他想:只有把李世民除掉,他将来的皇帝宝座才能安稳不摇。
李建成跟李元吉的关系不错,这跟他俩年轻时长期生活在一起有关系,但更因为他俩趣味相投,都喜欢打猎,喜欢寻花问柳。父皇登基以后,一下子选了许多妃嫔。他年纪大了,照顾不过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趁机而入,跟那些什么尹德妃、张婕妤,以及昭仪、宝林、才人等等勾勾搭搭。这些年轻女人看到皇帝渐渐老了,将来是太子做皇上,为了给将来留个地位,便去主动巴结太子。她们怕李世民,因为李世民见了她们不但严肃,而且不加照顾,从来是公事公办。因而她们愿意替太子在皇帝面前说好话。
就拿张婕妤来说吧。她就是晋阳宫中曾陪侍过李渊的炀帝的贵人,后来跟随了李渊,也算是“患难夫妻”了,被封为婕妤。武德四年,李世民攻克东都洛阳。由于李渊曾许他便宜行事,他便把洛阳近郊的几十顷公田赐给了李神通。李神通封为淮安王,是李渊的堂弟,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功,所以李世民才奖励他。可是那张婕妤的父亲却看中了这片地,让张婕妤去向皇帝索要。李渊便写了个手敕给她。张婕妤拿着皇帝的手敕去要地的时候,由于地已有主,李世民不肯给她,她便上李渊那儿告状,说“敕赐妾父田,秦王却夺了给李神通”!还有一些妃嫔奉帝命去洛阳选隋宫的宫人和府库的珍宝。这些妃嫔私自向李世民索取宝货,有的还替亲属谋求官职,都为李世民拒绝。李世民说:“官职是给有功官员和将领的,岂能滥赏!”于是就把这些宫嫔们得罪了。
太子李建成后宫有了内应,外廷又联络了大臣封德彝等人,他还想让李元吉当他的帮手,答应他当皇帝后,立李元吉为皇太弟,将来继承皇位。李元吉跟李建成的关系,便又近了一层。
李渊有三个大儿子,十七个小儿子,还有一大帮妃嫔跟小公主,心里十分满意。他常常召集这些人在宫中聚宴,来个“合家欢”。李世民面对这样热闹的场面,想到母亲太穆皇后(窦夫人追尊的封号)早逝,没能看到如此盛况,不禁悲从中来,流下眼泪。李渊认为这是大煞风景,很不高兴。妃嫔们便乘机说李世民的坏话:
“现在海内幸而平安无事,陛下春秋亦高,正该及时行乐。而秦王每每在此时涕泣,分明是憎恨臣妾及诸小王。将来陛下万岁之后,臣妾母子等必定不为秦王所容,死无孑(jié)遗了。”
她们边哭边说,弄得老皇帝也不好过。妃嫔们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