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氏家族全传
17551300000066

第66章 宋孔争财(2)

孔祥熙真正发迹是在抗战时期。后来,几经周折,孔将裕华银行搬到重庆后,该行资本即增为2000万元。手中有了权,孔祥熙还在中央银行为裕华银行开了透支户,到1941年透支额就达3000万元。在1941年黄金抛售中,裕华银行是一个忠实顾客。孔祥熙指示只有黄金好买,于是大买黄金,而且利用它的西安分行从事黄金的转运,在西安售出赢利。当时在重庆黄金市场中,实力最大的是“西帮”和“昆帮”,“西帮”的背景就是孔祥熙。有一位记者写道:黄金市场,西帮是大主顾,他们要买就是整砖(400两),资本大,势力厚,买来之后转运西安,到西安以后,用牲口驼到沦陷区出售。西帮要买,金价就涨;西帮要放,金价就跌。这个西帮就是以山西裕华银行为中心。到抗战后期,裕华银行增资达1亿元,孔祥熙新任董事长,已经财大气粗,抗战胜利后,裕华银行迁至上海。此时孔的财政金融大权渐次被剥夺,此行也渐成为孔祥熙的实际金融中心。此是后话不讲。

在工业方面,孔祥熙曾办过一些公司,据说不少于28家,个人并不出资,多数是挂个名,由有关的银行参加或放款。但在抗战期间,由于他掌握了四联总处,便乘机插手工业。他插手工业是从“华西兴业”公司下手的。“华西”公司原是30年代初,由四川人胡仲实、胡叔潜兄弟创办的。经过几年的经营,拥有一支技术力量较强的班底,设有华兴机器厂、华联炼钢厂、华泰木厂、华一瓦厂、华西汽车修理厂等。因此,华西兴业公司在当时名噪西南,引起各方注意。国民政府西迁后,孔祥熙为了迅速扩大在西南的势力,开始把手伸向“华西”。“华西”并不乐意孔的插手,因为他上面有人,手中有权。1938年,“华西”计划将“华联炼钢厂”扩建成日产30吨钢的炼钢厂,因资金不足,派人找孔祥熙要求贷款。孔表示贷款有困难,但可投资合办“华西”。“华西”认为与孔合资,无疑是“引狼入室”,后患无穷。因此只同意与官僚资本建立企业外部的联系,不让其渗入企业内部。这时的四大家族中的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都在抢夺民营工业。孔祥熙深恐“华西”落入他人之手,心中十分不安。在一个晚上,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嘱咐儿子从其主持的中央信托局给予小部分贷款,暂把“华西”拴住,然后再想办法吞并“华西”。这是孔祥熙的一大妙计。

有其父必有其子。中央信托局经孔令侃批准贷给“华西”60万元,这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大,“华西”只得先将这笔贷款拿到手,分别用于建厂的基建工程,并趁海运还畅通之际,在国外订购一部分生产设备和材料。随后,当“华西”要求续借时,孔祥熙便变了脸,以“前账未清,碍难照准”,予以驳回。这时,“华西”公司在国外订货尚差款无着,建厂工程也因资金缺乏而停工,公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孔祥熙趁此机会,又提出合资办厂的问题。“华西”公司迫不得已,终于答应孔祥熙,并将“华西兴业公司”改组为“中国兴业公司”。当时商定公司资本额为法币1200万元,孔祥熙即指示他自己经营的裕华银行、祥记公司投资,其投资额占资本总额的80%。以后又逐年增多,到1943年,在公司资本总额1.2亿元中,孔祥熙投入的股份上升到95%。改头换面,“中国兴业公司”也姓孔了。

孔在“华西”公司大捞好处。改为“中兴”公司后,孔祥熙在人事上也进行了调整改组。他在公司章程中规定:“公司各股东第一股(100)有一表决权;股东而有十一股以上者,自十一股起,每五股有一表决权;一百股以上者,自一百零一股起,每十股有一表决权。”照此规定,孔祥熙官僚资本股共有9851权,而其他商股共占2311权,而董事、监察的当选,是以得票的权数多少而定,这样孔祥熙自然占了绝对优势,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选举了。最后孔祥熙终于担任了公司董事长,并且一任达10年之久,直到国民党逃离大陆始告终止。在这10年之内,孔祥熙在该公司囊括的财产,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

在商业方面,孔祥熙更是公司众多,据统计有21家之多。他认为做生意是神圣的事,钱财比搞工业来得快。

孔祥熙虽有经商之道,却不像夫人那么有先见之明。抗日战争时期,孔祥熙把商业投机交给太太、少爷、小姐、门生去做,自己则在背后出谋划策。在重庆成立的商号有祥记、庆记纱号、强华公司、大元公司、恒义公司、升和公司等。祥记公司有汽车30余辆,庆记纱号专做棉纱生意,强华公司搞运输与贸易,大元公司搞五金电料,恒义、升和专营洋杂百货,广茂兴公司则经营参茸药材。这些公司在孔祥熙保护下,胡作非为,巧取豪夺,自不待说。1945年,临孔祥熙下台之际,曾有人在国民参政会公开检举过祥记公司,又是夫人出面,四处周旋,平了这场风波。孔祥熙好感谢夫人。

在文化事业方面,孔祥熙也插过手。如抗战时期,他接办过“四社”,即《时事新报》、《大晚报》、英文《大陆报》和申时通讯社。四社初期由张竹平经办,因得罪了蒋介石,为蒋所取缔,无法维持,负债累累,最后只好让给孔祥熙,由中国国货银行出面承担全部债务,另给张竹平个人5万元,将四社买进。抗战初期,《时事新报》迁往重庆,《大陆报》《大晚报》留在上海,申时通讯社停办。日本投降后,《时事新报》迁回上海,并恢复了申时通讯社,由王正廷任董事长,实际由孔令侃主持。但因报纸销路不好,这方面没有捞到多少油水。

中华书局的财力在商务印书馆面前相形见绌,1937年几乎倒闭。当时,宋霭龄求其弟宋子文帮忙投资时,宋子文看在大姐的面子上答应下来。但后来又使子文后悔一场。因中华书局旧的股东深恐孔、宋喧宾夺主,就设计一边利用,一边限制,限制借大宗款项,严格限制孔、宋的股金投资,让他们的资金投了进去却没有回报。

1941年中华书局总经理伯鸿在香港逝世,孔即让其亲信李升明上台,接手担任中华书局的董事长,中华书局形式上就完全落到了孔家手中。这使宋子文十分气愤。抗战胜利后,孔、李谋将上海中华书局全部迁往海外,变中华书局为私有,遭到全体职工坚决抵制。正在斗争期间,孔祥熙见大势已去,一溜烟逃往海外,李也随之而逃,这一斗争方告结束。但是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等地的中华书局,却落到了他们的手中。

孔、宋双方插手工商企业虽然赚了不少钱,但也结下了不少恩怨。但只靠这些还成不了亿万富翁。他们的私财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靠营私舞弊和贪赃枉法。这样得来全不费工夫,胜过经营更多的工商企业了。可是这时,宋的权力却被孔氏暗中夺去,使宋好不伤心。

不久,蒋介石以特使名义命孔氏往英国参加英皇加冕典礼,国内财政和金融的重要工作,由宋子文主持办理。宋鉴于当时全国人民的斗志激昂,认为民气可用,决定发行救国公债5亿元,以供应战时财政。名义上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却用层层摊派平民,大户尚无甚负担,有的地方缴了款领不到债票,纠纷迭起,民怨沸腾。孔祥熙从海外回国,看到此情,立即宣布债券业已满额,停止劝购。实则债券并未销完,对于已缴款认购的债券,也长期没有清理。以后逐年发行的公债,都作为四行借垫款的担保品,四行以此项债券作为发行钞票的准备,不再公开对外发行,税收和公债均不起作用,只好专靠发行钞票作为支应。二人矛盾达到高潮,水火不容。

这阶段虽然宋子文不在台上,宋家产业的发展由于宋子良、宋子安的绝顶聪明,并不亚于孔家。孔家有霭龄、孔令侃、孔令俊,而宋家则有宋子良、宋子安两位洋博士。宋子文、孔祥熙并不经营,主要靠背后的妻儿兄弟。他们在商业、工业、文化等方面都有激烈的争夺战。在台前,孔祥熙与宋子文争权;在台下,宋霭龄带领儿女们与娘舅宋子良、宋子安争财。为了鼻尖子上的丁点儿事,他们间有时也寸步不让。

蒋介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1943年重庆政府召开献金大会。

孔祥熙要求大家为抗战献金。人们见孔只会唱高调,便故意高呼:“请孔院长先拿出来点,给我们做做样子!”“少说也得一百万吧!”“请孔院长表表态吧!”……

结果孔祥熙笑嘻嘻地说:“我哪里有钱,我是一个穷公务员,财政部长的薪水才800块,我捐一点,也超不过800块。”

孔分管金融业,做生意当然是他的副业了。在这次捐款中,霭龄倒是十分大方,捐出了100万。据说在霭龄捐款的当夜,夫妻二人还着实吵了一架。主要是孔认为霭龄捐多了,违背了他在会上的讲话精神。霭龄可不这样认为,说你是行政院长,我们家不带头像话吗?你讲话还有威力吗?孔认为捐也不能捐那么多,表表态走走形式就行了。霭龄说,100万是我紧紧手的事。

献金大会的第三天晚上,宋美龄听到了社会流传的风言风语,便对老蒋说,哈哈孔也真是的,大姐捐了100万,他说多了少了的,给大姐吵了整整一夜。何必呢,一个大财政部长,不是没钱而是有钱,这叫越有钱越抠。

老蒋问美龄最近还听到什么啦?没什么?宋美龄摇摇头。不对吧,老蒋又道。宋美龄问,你倒是听到了什么?蒋答,我倒听到蒋家王朝孔家财。说我蒋某某是傻瓜,孔家个个是疯子。宋美龄又问,这话怎讲?蒋答孔家敛财个个都疯狂,包括祥熙他本人呀,我看他是干到头啦。宋美龄听到这里扑哧一声笑了,我以为你听到什么新闻了!原来都是老掉牙的旧闻。祥熙名声不好,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他远比不上子文哥好。都是你大搞一言堂,按下葫芦起了瓢。这个好那个坏的,最后证明坏的要比好的强。

蒋介石想了想说,按人才讲还是洋博士肚里有水。祥熙虽讨人喜欢,肚子里尽是花花肠子。论人品,子文也比他强百倍。一个人不能贪,贪能误国误党。

这一夜,蒋介石睡不着觉了,宋子文和孔祥熙的形象翻来覆去地老在他脑袋里过电影。没有比较,分不出高低,经过反复比较,他才真正地认为怠慢了国舅,有对不住国舅的地方。同时对孔祥熙的贪婪大为不满,如不移位将是误党误国。蒋介石想到这里,并没有真正去做,到他想真正执行时,又接二连三发生几件事,使蒋介石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