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549900000071

第71章 绿色首府 幸福拉萨(2)

拉萨市政市容管委会综合执法局鼓励市民:一旦发现制售塑料购物袋的单位和个人就积极举报,并通过《西藏商报》公布了24小时举报电话(6386395)。依据举报,综合执法局重案支队对德吉路6家洗浴中心进行突击检查,收缴其中一家存储的全部塑料桑拿袋、塑料足浴袋,做出了罚款处理;城关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开展突击检查行动,查获了20袋共300余万个非达标一次性塑料袋,没收了全部塑料购物袋,对业主进行了批评教育和罚款处理。

“禁白”禁的是陋习。拉萨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谭树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有目共睹,轻薄的废旧塑料包装袋,如果被随手一扔就四处乱飞,想回收利用都很困难。不仅影响市容市貌,产生“视觉污染”,而且由于难以降解,就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他说,塑料袋是凭借其“物美价廉”而大量涌入公众生活的。当认识到大量使用塑料袋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时,塑料袋的历史使命就宣告终结了。禁止生产、使用塑料购物袋,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因此,“禁白”禁的是陋习。在没有塑料袋的年代,人们使用布袋、网袋、竹篮等包装用具,并没有觉得有何不便。虽然塑料购物袋方便购物,但是它有替代物可供选择啊!如果市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就会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塑料购物袋也就没有流通空间了。

谭树辉还深有体会地说,参加几年来的监管活动,深感“禁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痛下决心、持之以恒,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一方面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充实“禁白”地区的监管队伍,细化目标,明确职责,必须做到“盯得死,管得住,出效果”;对违反禁令的要坚决予以严厉处罚,否则,根本不可能创造一个健康、卫生、规范的购物环境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宣传到位,攻心为上,善于开动脑筋,巧用心思,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几年下来才能见到成效,让环境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另外,为了革除“图省事,怕麻烦”的集体陋习,应该在大、中、小学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教育,生动图解“禁白令”,让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从个人、家庭做起,拉动整个社会,从而把“禁白”行动发展成为全面的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禁白”,究竟难在哪里?有人认为:有时候就战胜不了“自己”,贪方便、图省事人皆有之。如果说“禁白”是一场习惯革命,这场革命的对象就是我们自己;如果说“禁白”是一种观念斗争,这种斗争就是一种自我斗争。“禁白”行动,无论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对公共场所都是人的自我较量,只有人人都觉悟了、各自行动起来了,才能解决问题。

这个分析颇有见地,但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环保购物袋,才是“禁白”成功的关键。因为当初塑料购物袋流行原因在于它方便购物,今天禁止它的困难主要没有较之更方便的购物袋。

一次性塑料包装袋被禁止使用以后,其替代品主要为布制、纸制及以植物纤维制作的包装袋,保证消费者能及时方便获取这样的购物袋,这是政府“禁白令”应有的配套措施。生产企业在生产实用商品的同时,要配套生产出供顾客选用的包装携带物。可以设计制造得具有工艺品的性质,色彩、款式和用料富于艺术创意,但是基本要求应跟被包装的商品一样,使用安全,卫生美观,符合环保要求,且价格统一合理。

特别是,根治“白色污染”,执法监管的视线应该上移至白色污染的源头,断绝白色污染物生产所需要的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的来源渠道,把白色污染物扼杀在摇篮里。

“购物袋开始收费,最贵的5毛钱一个。”拉萨市除了红艳超市外,百益、圣美佳、乐百隆等大型超市不再给顾客提供免费购物袋,结账的时候收银员主动征询顾客是否需要纺布购物袋。如果要求使用购物袋,就需要额外支付购物袋的费用。部分超市和店铺向顾客推荐和销售自制的精美购物袋,每个在1—2元不等。

百益超市拉百店经理宋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购物袋有偿使用在内地已经实行几年了,拉萨今年才开始,希望消费者能理解购物袋额外收费行为,目的在于提倡市民重复利用购物袋,从自身做起,自觉减少环境白色污染物;以前购物袋免费的时候,有的消费者购物不多,原本可以使用小型购物袋包装的却要大号购物袋,一个就够用的却要几个。同时,要大家明白,购物袋收费标准是低于成本的,大中小型购物袋分别收取5、4、3毛钱,其实超市要对每个型号的购物袋倒贴0.18元钱。“现在购物袋收费了,本店将会把这项节省的开支通过商品促销方式回馈给消费者。”

有被采访的顾客表示:以前购物用惯了塑料袋,如今不能用塑料袋确实很不方便,每次来菜市场买菜都买一个购物袋又不太划算。“以后出来买菜会考虑自带菜篮,或者随身带着环保购物袋,一个购物袋多次使用。”有顾客建议,购物袋有偿使用,店家要在门前告知顾客,购物袋要确保环保卫生,且明码标价。

拉萨的超市、餐厅等消费场所,环保行动蔚然成风。自2012年4月起,拉萨的超市、餐饮行业、商场等大都有偿提供环保袋。市民购物自带环保袋渐成习惯。有顾客在购物数量不大时,表示不要环保袋。有些店铺,专门销售环保袋。选购者表示:现在的环保袋做得很时尚,自己准备买两只,以后可以重复交换使用。

许多餐饮店不再为市民免费提供塑料袋,而是推荐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方便碗或者方便桶。虽然在打包时得花5—10元购买,但是许多顾客愿意掏这份钱,认为这样的方便桶可以重复使用,方便也环保。有些菜馆为顾客免费提供可以重复使用的方便碗,老板们微笑着表示:“响应政府号召嘛。”

拉萨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现状

生活垃圾分理及处置方法。依据不同标准或者站在不同角度,生活固体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拉萨市学习借鉴内地城市回收生活垃圾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和制定处理生活垃圾的可行办法。市政管委、商务部门以及回收单位,正在积极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回收利用,对暂时不能回收利用的“真正垃圾”,做填埋处理。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对于真正垃圾也有了新的综合性的处理方法,即“垃圾焚烧发电”,做资源化或者无害化处理。

首先学会分类投放垃圾。给垃圾分类,是按照可以回收、能被二次利用与不可以回收、不能被二次利用的标准,对家庭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公共场所内的杂乱物品分门别类划分开来的行为。可回收垃圾是指可以被回收再利用的垃圾,主要包括垃圾本身或者其中质材可以被循环利用的纸类、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人造合成材料包装物等;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不能被食用的瓜果皮、蔬菜根叶、残羹冷炙、变质食物等,以及废荧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废电子产品、过期药品等危险有害东西。对垃圾分类投放可以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有利于减少有害物品对环境污染,采取针对性措施快捷处理垃圾,可以再利用现成资源,节约生产成本。因此,合理分拣、回收利用垃圾中的有用部分,是实现节材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简便有效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不了解生活垃圾的分类标准,对将要处理的垃圾不会分类,因而没做分拣;有些了解大致标准,做了简单分拣,把选出来的有用物品送到废品收购站,换回一点钱。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处理生活垃圾时,有些家庭没有准备垃圾储存筐,一旦出现暂时用不着的东西,不是信手乱扔就是随意堆放,即使勉强走到垃圾场附近,也会不耐烦地远抛,投送不到位,既给清洁工人造成麻烦,又污染环境、影响市容,散发浊气和臭味,为蚊蝇以及有害微生物滋生蔓延提供温床……

“您倒的垃圾作过分类处理了吗?”“垃圾还要分类吗?我不知道。”

这是一位记者在拉萨市宇拓路上跟一位正在丢垃圾的市民的对话。

记者在宇拓路、北京中路等市区主要路段看到,分类垃圾箱被市民当成了“通用垃圾箱”,怎么方便就怎么丢弃;在一处分类垃圾箱旁,记者在半个小时内发现6人投送垃圾,没有一个人是按分类要求投放的。

走在拉萨市区的大街小巷或者漫步在公园内的曲径小路上,行人随处能看到路边漂漂亮亮的垃圾分类箱。每隔一段距离被两两对称放置在路边,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桶联体,相应部位标有箭头,写着汉藏或者汉英文字,投放口开得很大,便于往里投入垃圾。这些垃圾分类箱造型美观、颜色悦目,并绘有民族特色的吉祥图案,这让垃圾分类箱既实用又具有审美作用。更为难得的是,垃圾箱外面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犹如新放置的一般。这不但起到装饰街道的景观作用,而且具有暗示行人用心分送垃圾的召唤力量。

在拉萨市区,引人注意、让人感动的是,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和捡拾垃圾的认真态度。马路两旁、公交站点乃至小巷深处、犄角旮旯,哪怕地上落下细小的垃圾,也会很快走来清洁工人,俯首捡起或者被扫进扒叉。这个情景能唤起市民和游客的自觉意识,不忍心随地丢弃垃圾。

令人欣慰的是,在拉萨市区的任何地方,越来越多的公众表现出很高的素质,不论是当地市民还是外地过客,不论民族也不论男女老幼,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手提垃圾袋走近垃圾箱,按照箱上的分类提示分别投放,态度认真、动作熟练。有时候,一次投不进或者散落到垃圾箱外,就二次、三次捡起再投。因此,垃圾箱附近一片狼藉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垃圾分类也大体上合理。

但是,也会经常悲哀地看到,仍然有人丢垃圾时只管随地一放,不管放的是不是地方、放没放到位,漠不关心要丢弃的垃圾是不是可回收的,垃圾分类箱因此成为摆设。有记者专门走访了林廓北路、北京西路、朵森格路北段等市区主要路段,发现不少“可回收”的垃圾箱内充满了烟蒂、果皮、残剩食物等不可回收杂物,而“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内夹杂着塑料袋、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在德吉北路上,碰见一个小女孩吃完面包,就随手把纸质包装袋塞进“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

引人瞩目的还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比如宗角禄康公园,成群结队的市民在此休憩、娱乐、健身,有些人在喝完饮料后,直接把饮料瓶丢在座椅上、小径边、草坪上,把吃剩的食物、包装盒直接放到垃圾箱顶部或者胡乱堆在垃圾箱旁边,把酱色玻璃啤酒瓶摔碎在硬地面上,有人在树下、灌木丛内大小便等。另外,大型社会活动过后公共场地留下五花八门的垃圾。诸如此类,有损拉萨首府的形象,与拉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很不合拍。

谁都能明白一个道理,每个公民既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处理者。垃圾不经分类就直接填埋或者焚烧,既是对资源的浪费,又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埋下安全隐患。垃圾分类也不会有多少麻烦,却会给环境治理带来很大便利,举手之劳却成为对环保最直接最有效的支持。在垃圾分类处理中,捡回的不只是一张废纸,还可能是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河流。

养成给垃圾分类的习惯,是妥善处理垃圾的第一步。在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方面大做文章、做足文章,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工作。目标任务是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节约美德,普及垃圾处理的相关知识和简便方法,道理通了,知识有了,方法明了,自觉行动、有所作为就自然而然了。习惯成自然,意识是前提。

不恰当投放垃圾,有的属于态度问题,有的是知识问题。市民周先生就坦言:“什么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具体的真是搞不清楚,反正是投进去就行了。”他建议有关部门在分类的垃圾箱旁边树起个标牌,上面大致列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名称,画个箭头或者涂个色块给简单提示一下。责任区的卫生巡视人员,需要担负起指导和监督行人投放垃圾的职责。

在当代社会,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及时而恰当地处理生活垃圾,甚为公众关心和关注,且日益发展成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作为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分,处理好生活垃圾不可小觑。树立垃圾分类意识,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既需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又需要全社会广泛动员,落实在每个公众身上,深入到社区、村组、家庭之中。基层组织需要结合实际,聘请专职督导员和志愿者,开展日常性的宣传和督导工作,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组织相关的评比和奖励活动,吸引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单位、团体、家庭、个人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中来,形成浓厚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之所以用心来给垃圾分类,是因为要创造一个少垃圾甚至是无垃圾的社会,同时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合理地分选垃圾,貌似普通、小事一桩,却是公众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体现,也是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