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17549900000026

第26章 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5)

在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社会“小主人”发挥着独特作用。普及生态环境知识与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宜从中小学教育抓起。中小学生思想单纯、片面经济功利性不强,能比较客观地认识与理解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小学统编教材里小学《自然》、中学《地理》《生物》等学科可以编排适当比例的生态环境基础知识,小学《社会》、中学《思想品德》等学科可以简明扼要讲述包括环境、国土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而中小学《语文》可以拿出一个单元的篇幅选讲范文,直观展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系列“绿色工程”,以及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通过直观的自然物象和生动的人物故事,向中小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说明事理,培养他们节约资源、爱护财物,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其他学科结合课堂教学具体内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适时渗透这方面教育,从而形成生态环境学校教育的浓厚氛围。

中小学生在家庭中“地位”特殊,其言行在父辈中产生的效应很是不凡。现代家庭中小字辈对父辈的影响,从某些层面上讲超过了父辈对小字辈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功。成年人不一定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相关宣传,而家庭却能成为“老学生”接受“小老师”传授百科知识的小课堂。学生的态度、知识等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父辈的态度、知识。学校生态环境教育通过学生这个特别的“媒介”传递给家长,孩子们一旦掌握了“真理”,积极性被唤起,他们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不可估量。学校的生态环境教育可以延伸至千家万户,生态环境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低碳生活理念和卫生习惯等就能由小公民传送给大公民。“小手牵大手,父母跟着走。”

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正义感和担当意识都很强,并且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将来的社会中,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状况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现在接受这个方面教育的状况以及行动能力。他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就是这么重要与特殊。

辐射环境监管现状。2005年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增设辐射环境管理处,标志着辐射环境管理工作开始起步。当年组织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查出38枚密封放射源,建立了放射源管理数据库。在“十一五”期间,西藏辐射环境监管工作逐步展开。

2006年辐射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落实辐射设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登记备案制度,开展了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调查工作,全区共清查出放射性同位素56枚、放射装置789台(套),核(换)发核辐射安全许可证;编制《西藏自治区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西藏自治区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响应方案》,为有效应对西藏辐射环境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作认真准备;完成西藏自治区辐射监测实验室及配套废物储存间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建设资金1047万元;开展全区辐射环境管理培训工作,提高辐射环境监管队伍整体素质;预设了国家辐射监测网西藏监测站点。

2007年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基本形成,辐射环境管理工作有序展开。1.开展了全区辐射源使用和暂存情况监督检查,妥善处理了拉萨市人民医院Ⅰ类放射源,对拉萨远大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涉源单位进行了现场监测,对密封源运行情况进行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估。2.组织全区电磁辐射污染普查行动,开展并完成了全区广电和通信行业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区电磁辐射设备底数。3.为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质检所等9家使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单位核发了“辐射安全许可证”。4.强化了对伴生放射性矿物的环境监管。5.建立健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环境管理档案。6.加快西藏辐射环境监测国控网点建设。

2008年辐射环境管理主抓了四件大事:自治区辐射监测实验室及配套废物贮存间开工建设;开展了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安全检查,消除了辐射事故隐患,确保全区所有放射源都处于安全监管状态;完成了全区电磁辐射设备(设施)调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区使用电磁辐射设备(实施)单位130家,主要分布在广播电视、通讯、医药和电力行业;全年共审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2份、登记表9份。

另外,本年度完成全区19个辐射环境国控网点的常规监测,共获得监测数据490个。在拉萨开展了γ辐射自动连续监测工作。在全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31家矿山采选企业,开展了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获得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原始数据1404个,统计数据108个,矿石样品放射性核素数据180个。

2009年辐射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对全区22家放射源使用单位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预防辐射事故发生;为民航西藏区局等4家使用射线装置的单位核发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开展了电磁辐射设备(设施)查漏补缺工作。

2010年辐射环境监管信息显示:完成了全区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调查,全面使用了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系统,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施动态管理,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30份;查明全区共有70枚密封放射源、810台(套)射线装置,密封射线源和射线装置处于安全监管状态,全区现有电磁辐射设备(设施)4773台(套)、基站4163个;开展了电力、通信、广电等行业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和全区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全年共审批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3份;自治区辐射监测实验室及配套废物储存间建成使用,安全收贮了3枚废旧放射源;及时妥善处理了10余起电磁辐射举报投诉。

小贴士

怎样科学防范核辐射?针对日本福岛核辐射事故,2011年3月15日,我国疾控中心发布《核与辐射事故防护知识要点》。 (1)问:让人留在建筑物内或者疏散的目的是什么?答:这是为了让“外在暴露”和“内在暴露”风险降到最低。前者指人体接触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后者指人体吸入放射性物质或者摄入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饮食。(2)问:如果政府要求民众留在家里或者建筑物内,能做些什么?答:如果当时你在户外,你所穿的衣裤或者鞋子可能受到了放射物质污染。返回家里或者进入某栋建筑物内,脱掉衣物,把它装入塑料袋里并密封。这些放射性物质基本可以被清洗掉。(3)问:留在家里或者建筑物内应注意什么?答:关掉通风设备、空调或者其他用于交换室内外空气的装置。关闭所有门窗。应把食物装入带盖的容器或者包起来,必要情况下可以冷藏。应把饮用水封存在罐、桶等容器内。(4)问:应该做些什么?答:戴口罩、帽子,穿带帽兜的外套,尽量减少皮肤外露。如果下雨或者下雪,穿靴子、戴手套。湿的毛巾或者棉质手帕携带方便,掩住口鼻就可以防止吸入放射物质。最好准备一个装有生活必需品的包裹,以备疏散时装上手电筒、便携式收音机、衣物和其他可能应急的物品。(5)问:下雨、刮风等气候因素有何影响?答:高空放射物质可能随雨水降至地面。大风可能把通常受建筑物或者山峦阻挡的放射物质带往更远的地方。(6)问:需要担心什么?答:存在经由受污染饮用水或者农产品摄入放射物质的风险。政府可能根据辐射水平监测数据,限制特定地区食品运送。

另外,对全区19个国控网点和21个区控网点的辐射环境进行了常规检测,共获得辐射环境常规数据1564个。开展了湖面宇宙射线测量,获得监测数据340个。对1个移动基站、13家伴生放射线重点矿山和23家放射源使用单位进行了监督性监测,获得监测数据1677个。

相关监测数据表明:环境地表γ辐射瞬时剂量率介于59.6—160.6纳戈瑞/小时之间,环境保护地表γ累计剂量率介于164.7—237.0纳戈瑞/小时之间,天然放射性水平保持在本底涨落范围内。

至2012年底,专业部门对全区7地(市)66个县的辐射单位进行检查、摸清了底数,结论是:全区辐射环境安全。

环境调查和城镇污染物处理能力建设状况。2006年全区开展“菜篮子”“粮袋子”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启动了全区土壤污染调查监测工作,制订了《西藏自治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并着手调查全区危险废物。至2009年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建立了自治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库和样品库,写出《西藏自治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2007年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成立了自治区、地、县三级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制订《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上报了污染源清查数目。次年,全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结束,完成了对全区73个县(市、区)工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以及5地(市)26个县、4个农场的农业源清查普查工作,清查工业源713家(普查229家),清查生活源11086家(普查3217家),清查农业源2514家(普查2514家),清查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7家(普查7家);通过了国家污染物源普查工作办公室的质量核查和验收。同时对污染物原普查数据做了录入汇总。2009年完成了全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档案的立档归卷工作,对全区7地(市)73个县的污染源普查进行了全面验收考核,编制了《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及时总结相关工作。

完成了对全区地下水污染物现状调查,开展了全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对全区饮用水安全状况做了调研,针对拉萨市西郊水厂等存在污染隐患的水源地提出整改意见。以此为据,制定了《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方案》和《西藏自治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工作方案》。

在“十一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不含农业源)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均被控制在国家要求的指标内。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绝大部分实行外排,未占用耕地。

与此同时,城市废弃物和危险物品处置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展开。狮泉河、那曲、昌都等22个城镇的垃圾填埋场建成,新增废弃物处理能力470吨/日;昌都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拉萨市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完工,那曲镇、八一镇、泽当镇、贡嘎县、日喀则市、樟木镇、亚东县7个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前期工作,狮泉河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加紧做着前期工作。山南、林芝、昌都三地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在建成中,日喀则、阿里、那曲三地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工程建设完成了前期工作,拉萨市危险物处置中心在筹建中。

在“十二五”初期,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西藏自治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确定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2012年同7地(市)签订了《“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地(市)政府把减排指标分解给了所辖县(区)和当地企业。自治区环境保护厅为了明晰区政府的减排目标和任务,督导责任单位落实减排工作,制订了《西藏自治区2012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下发了《西藏自治区环境综合整治(2012年度)工作方案》,对5家重点监控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编完《西藏自治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经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落实了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着手开展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同时,环保厅按照标准完成年度排污费征缴工作,以及2011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对全区固体废物摸底调查等相关工作。

目前,全区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其中工业垃圾为68万吨,处理率达到了100%;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25762吨,氨氮(NH3—N)排放3193吨,达到了国家确定的西藏自治区2012年COD、NH3—N减排目标;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4185吨、氮氧化物(NOx)44304吨,达到国家2012年给西藏确定的排放目标。全区共有32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投入了运营,阿里、那曲、日喀则、林芝、山南、昌都六地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基本建成,自治区危废处置中心已经建成运行。

自治区危废处置中心占地78.8亩,设计焚烧装置处置规模每日8吨,年处理危废垃圾超过3376吨;所处理的危废垃圾分为两类,即医疗垃圾和工业废物,主要包括医疗废物、医药废物、废弃药物药品,废弃机油、油渣、荧光灯管、酸碱等化合物和重金属;采取“焚烧、物化、填埋”三位一体的生产工艺,对此类危废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给每家医疗机构配备了危废垃圾箱,用于分类储存医疗垃圾,再由专用的转运车以及平板车、槽车、罐车定时定点运送,最终实现拉萨市乃至全区的危废垃圾处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