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家具里的中国
17549600000011

第11章 传承

现代,人们的生活无疑比古代更加丰富多彩,要处理的信息也更加繁杂。唯有加快生活节奏才能满足各种需求,因此,家具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今天的家具可以说是千姿百态,色彩丰富,款式新颖。这些为现代生活方式和家居环境量身打造的家具,充分考虑到各类人群的使用需要,居室大小、使用功能、风格喜好等等因素。从豪华别墅的高档家具,到单身公寓的折叠沙发,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现代化的流水线作业,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五金配件的广泛使用,不仅解决了运输安装的繁重劳作,更可以实现随心所欲的组合变化。人口的流动性、财富的急速变化、便捷的资讯交流,都影响着家具的形式,也影响着家的感觉。

家具的发展与改变

家具是耐用品,可以使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但现代的家具逐渐在向消费品转化,坏了要换,旧了要换,过时了要换,当然有了更喜欢的款式也要换。尽管观念上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从古至今都没有什么不同的。人们也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生活更舒适和方便,家具就是这样出现的,也是在这个动机下,不断地发展和改变着。

当人们走向了定居生活,开始有了家,有了家具,尽管那时的家具还很简单、粗糙,但它首先的功能就是实用性。人们很快地就赋予了它礼仪上的、美学上的种种功能。人类的进步、文化的传播,深深地刻画在了一件件家具上。面对那些传世家具,我们可以猜想,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上面憩息生活?那些结构、装饰后面承载着怎样的传统,蕴含了怎样的情感与生活?

从日常起居、工作学习,到婚丧嫁娶、招待亲朋,我们都离不开家具。正是由于家具和人类如此地亲密,我们才能够透过它看到一个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比如清代的时候,官员的服饰就有各自存放的地方。朝服有朝服柜,官帽不得随意乱放,一定是放在专门的帽架上。

官帽架

邹静之第一次见到这个官帽架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架子的三条腿雕刻的是螭虎龙,有的人管这种龙叫草龙,它的做工非常精美。最主要的是一件榉木的架子会出现这种包浆,让他爱不释手,他觉得没有三百年这种包浆是出不来的。而这就是古董家具和新家具最大的区别,新家具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的。

面盆架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的家具失去了实用功能,渐渐地被淘汰了。比如,现在家里有卫生间的越来越多,过去的脸盆架也就失去了作用。另外,过去家家都有的小矮方桌,现在也越来越不多见了。

火盆架

还有一种器物则是在更早就销声匿迹了。在那个没有电、没有暖气的时代,家家户户用来取暖的主要方式就是炭火盆。火盆通常放在一个架子上,架子的面板中间有圆孔,用来安放火盆,周围有鼓钉垫着,免得烤坏木材。隆冬季节,置于屋子中央或炕上,通红的炭火温暖着一家人。

现代的工艺与传承

家具的从有到无,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家具的更新换代也催生着工具的不断革新。

现代化的木工工具,除了大大节省了人工和劳力,也创造了很多现代的工艺。用于制作家具的材料也更加丰富,金属、塑料等各种新材料都加入了家具的这个大家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在催生着更新更完备的木工加工工具。

观复博物馆马未都先生说:“明代后期是家具制造的黄金时代,在中国的家具加工历史上有一种平木的工具叫作(sī),它是刮削木头用的工具,就是使木头变平。刮削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木头过硬,用 是刮不动的。因为刮的时候,它会跳刀。所以,中国在嘉靖以前的宫廷家具,凡是带年款的都是漆家具,因为漆家具它不需要刮平,越麻越容易挂住灰,然后髹漆、雕刻、绘画,然后成为名贵的家具。”

到了公元16世纪,也就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平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因为刨子开始大量使用,硬木家具也随之流行起来。

观复博物馆马未都说:“我们今天能查到的所有关于家具的文献都是明代后期的,像屠龙的《文具雅编》,文震亨的《长物志》等等都是明代后期的。也就是说,你能查到有这些记录的,一定都是明代后期的书。晚明的时候,硬木家具就开始出现了,而硬木家具的出现,它是跟工具革命有着巨大的关系。”

叙和堂张金华说:“明代晚期的文人尽量地追求硬木家具上面的山水纹,这种纹饰,在黄花梨上面很容易找到,因为这种纹饰是黄花梨的结构特点。这个山水纹的特点就是上小下大。在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里面,就曾提到把这些文人的木头统称为文木。”

其实,材料不是家具的唯一属性,贵重的材料不见得能做出赏心悦目的家具。古人用竹子也能做出精美的家具。当然,时尚的潮流、消费者的心态、设计师的追求、工匠的技艺,都影响着家具式样的变化。

比如,在明代的后期,就有一种为文人喜好的家具出现了,这件家具也是唯一一款用年号命名的家具——万历柜。

万历柜

万历柜又叫亮格柜,所谓亮是指通透的意思,上面的架格从侧面看,从正面看,都是通透的,所以它叫亮格柜。因为它是在万历年间非常地流行,产量非常地大,所以又俗称万历柜。

万历柜的亮格多数为单层,可以放置书籍和古董珍玩等物品,陈列于书斋或厅堂上,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亮格的正面围子,很像戏台的栏杆一般,将亮格装饰成了一个舞台,而演员就是那些主人珍爱的物品。这样的方式,或许与明末文人的心态相关,多数文人在那个时代,没有展露才华的途径和场所,只能以物言志,含蓄地表露心迹。而万历柜上的“小舞台”,正是他们心中的期许。

观复博物馆马未都先生说:“万历柜的陈设特征跟清代的多宝格完全不同,它只有一个平面,最多有两个层。而清代的多宝格就不是这样的,它是错落有致的。”

交椅式躺椅

透过一件件古典家具,人们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工艺的态度,同时还能联想出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工艺除了要满足比如承重、稳定性、牢固度等具体要求以外,还要满足礼仪上和艺术上的精神追求。

清朝晚期以后,沿海城市随着租界地的形成,西方人大量涌入中国,西式的洋房不断出现。这些建筑也让家具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的设计,在上海就尤为突出。

现代,各个房间的家具陈设,也是随着建筑固定下来的。而中国古代,特别是清代以前,除了睡觉的床,其他家具会经常挪动。尤其是在没有电、没有空调的时代,人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常会在室外活动。

有一种折叠的躺椅在明代就非常流行。这种可以折叠的躺椅,有着鲜明的特点,它比圆背式交椅结构更加简单。大角度的靠背和超长的扶手,是它显著的特征。

在明代画家仇英的《桐荫画静图》中,凉亭里的老者半卧于椅上,目光眺望远方寂静的山林,悠长的扶手使人的四肢可以充分地舒展。当年的设计者为什么会制造出这么长的扶手,我们今天也不得而知。

在明代的《三才图会》一书中,把这种椅子称为醉翁椅,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说明它显然是为不讲究坐姿威仪的人准备的。

家具的出现一开始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使家具的品种不断增加,样式也不断创新。外来文化对家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是榫卯结构,还是风格样式,从雕刻的纹饰到大漆的断纹,甚至就连木材的裂纹,都渗透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见证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