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达·芬奇,世人除了关注他的名画《蒙娜丽莎》和他留下的神秘手稿外,就是热衷于对他性取向的探究了。那么,达·芬奇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呢?
莎士比亚死后,居然没有人按当地的习俗为其写哀诗。因此,像拜伦和狄更斯这样的大作家都对莎士比亚这个人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很多人相信拿破仑是被毒害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悲壮结局才能让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更加完美。但是,拿破仑到底是怎么死的,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玛丽莲·梦露是美国电影界最具魅力的女星之一,她的死格外受人关注。官方的说法是梦露死于自杀,但是,尸体解剖报告存在诸多疑点……
尽管迈克尔·杰克逊声明自己只做过两次整形手术,而且都在鼻子上,但整容专家根据杰克逊不同时期的照片统计指出他曾接受过12次整容手术……
亚历山大之死,暴毙或另有隐情?
亚历山大大帝一生建功无数,难逢敌手。他用不到10年的时间,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他超越了任何一个伟大的前人,却让他的后人无法超越。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突然暴病而亡,这一年他才33岁,正在准备一次新的远征。如果亚历山大不死,不知道今天的世界历史会被改写成什么样子。是什么原因导致亚历山大突然暴毙呢?几千年过去了,仍然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目前比较权威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毒杀说。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部将安提帕特鲁送给亚历山大一服药,亚历山大在服用这服药后不久便死去。据传,药是盛在一个骡蹄壳里,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所配,由安提帕特鲁的儿子卡山德送到亚历山大那里去的。卡山德的弟弟埃欧拉斯里是亚历山大的御用侍从,亚历山大曾冤枉过他,他一直怀恨在心,就毒死了亚历山大。这个说法实在是太牵强了,在逻辑上显然存在不少漏洞。其中,在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反马其顿的潜在势力还是很强大的。而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所以亚里士多德是不会帮助别人害死亚历山大的,更不会因为那样一个荒诞的理由。
但是他被毒死也是有可能的,而且有两个可能。一是安提帕特鲁和儿子卡山德合伙毒死了亚历山大,因为在亚历山大死后,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实际上控制了中央马其顿及希腊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极有可能想谋权篡位而毒死亚历山大。二是公元前327年夏,亚历山大利用印度诸国之间的矛盾,占领印度西北的许多地区,但是很快军中出现了骚乱,最后不得已退兵。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以后,非常羡慕波斯国王的豪华生活。他霸占了波斯王的妻子和女儿,称波斯人为“亚历山大的亲戚”,又任命许多波斯人当马其顿士兵的指挥官。波斯军官和马其顿军官吵架,任意侮辱马其顿人,这一下激怒了马其顿士兵。士兵们认为亚历山大的心变了,再也用不着马其顿人了,因此纷纷要求让他们离队回国。马其顿士兵自从离家远征以来,历尽艰辛,死伤惨重。印度的炎热、暴雨和疾病也实在难熬,再加上远离家乡,大家都思念亲人。因此,当波斯军官侮辱马其顿士兵后,士兵们的不满情绪顿时爆发了出来。亚历山大因此被迫撤军,但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巴比伦后不久,亚历山大又开始酝酿新的一次远征。早已对他失去信心的士兵们不愿意再一次去送死,于是想办法毒死了他。
第二种,病死说。苏联学者赛尔格叶夫在他的着作《古希腊》中提出亚历山大是死于恶性疾病。在《亚历山大新传》中,美国学者高勒也认为“亚历山大由于长期在沼泽地区作战而染上恶性疾病,在6月13日晚上发作,从此离开人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我国史学家吴于廑教授。但是,这个说法也有一个漏洞:亚历山大是在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伦的,而他死于公元前323年夏天,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即使是死于突发病症,也不是由于在印度地区长期作战而引起的。
另外,关于亚历山大的死因还有第三种说法。英国着名史学家赫·乔·韦尔斯提出:“在巴比伦,亚历山大有一回酩酊大醉以后,突然发烧,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大英百科全书》也记载:“在一次超长的酒宴之后,他突然一病不起,十天之后,即公元前323年6月13日去世了。”这两个记载都说亚历山大是突然死亡的,而且都伴随有高烧。但是突然死亡是由于得了恶性疾病,还是被人给毒死的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亚历山大由于死得太突然,并且没有留下遗嘱,于是天下开始大乱。由于他的部下互相争斗,亚历山大帝国很快就瓦解了。亚历山大死后一直没有下葬,直到帝国被瓜分完,人们才想起来安葬他。可是,在安葬过程中出现意外,送葬时,亚历山大的灵车意外消失,几个月后在埃及出现了亚历山大的陵墓,后来陵墓也消失了。时至今日,人们根本不知道亚历山大的墓到底在什么地方,墓是什么样子的。亚历山大的死是个谜,陵墓在哪儿也是个谜。
“埃及艳后”的艳名是真是假?
克里奥佩特拉七世是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在历史书上,她被人描绘成一个才貌出众、聪颖机智、颇具手腕、心怀叵测的女人。她在公元前51年登上王位,根据父亲的遗愿与自己的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执政。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但丁、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后来的一些文学家或艺术家以克里奥佩特拉为主角创造的文艺作品,也以这些传言为依据创造出一个个不同版本的“埃及艳后”形象。但是,历史上的克里奥佩特拉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国家博物馆曾推出过一个关于克里奥佩特拉的展览,一共展出了11尊女王的雕像,雕像中女王的相貌都很平庸甚至有点丑陋。负责此次展览的英国工作人员说,虚构的故事通常都是子虚乌有的。坚持女王容貌丑陋的人认为:在克里奥佩特拉死后,有关她的美貌的传言开始流传开来。但真实的克里奥佩特拉不过是一个矮胖、满口坏牙、鹰钩鼻子的女人。但是凭借这样的相貌她怎么能够俘获两个当时最有权势的男人呢?即使是古人和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完全一致,也不至于差之千里吧。
虽然英国人这样说,但是埃及人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英国媒体在诋毁他们的女王,他们更愿意相信他们曾经的女王是一位绝色佳人。埃及大学文物学院前院长鲁非苏尔说:“克里奥佩特拉脸部的光泽和神韵是无可挑剔的,她挺拔的鼻子和端庄的五官在古今世界女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埃及吉萨文物局长扎西哈瓦斯博士说:“英国人说克里奥佩特拉丑陋和肥胖纯属子虚乌有,他们应该到埃及卢克索神庙去瞧瞧,这座神庙里有保存完整的克里奥佩特拉的浮雕,如果克里奥佩特拉真的像英国学者描述的那样不堪入目,那么为什么身边美女如云的两位罗马皇帝会不顾一切地迷恋这位埃及女王?”
考古学家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真相。他们找到了“埃及艳后”当年亲笔签署的政令和她曾经居住过的古城,这些文物足以证明,这位古埃及女王是靠智慧来治国安邦的,并非只拥有美貌和情欲。
比利时考古学家简·比根获得了特别的批准,允许他对柏林馆藏木乃伊进行全面研究。在研究中,他突然发现包裹木乃伊的布片里夹着一张古老发黄的16开写满文字的草纸。经过荷兰历史学家万·明尼仔细研究后断定:这份文件是地地道道的古埃及政府文件。古埃及历史学家立即将文件抬头标注的年份换算了出来——公元前33年2月23日。公元前33年,这正是“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统治下的托勒密王朝。这些文件是用手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已经不甚清楚了,但是还是可以大致看清上面的文字。其主要内容是:埃及国王答应给罗马帝国大将军卡尼迪斯以优惠的商品进出口关税——允许他每年免税向埃及出口10000袋小麦,进口5000安普耳的上好埃及美酒。这份文件的内容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件末尾的一个单词genestho(希腊文“同意”),这个单词也是手写的,但是字迹明显有异于正文的字体,很明显是一个女性娟秀的手迹。古希腊着名的传记作家兼散文家普卢塔克在其名着《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中记录说:“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在恺撒死后,急欲求得安东尼的庇护,但却碰了一个软钉子。于是,克丽奥佩特拉马上把主攻方向转向安东尼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卡尼迪斯,最后以贿赂的手段买通了这位影响力非凡的罗马大将。卡尼迪斯后来说服了安东尼,让他同意庇护克丽奥佩特拉。”埃及国王、公元前33年、罗马帝国大将军,加上女性签名,埃及史学家沃尔克认为,这份手写文件正是“埃及艳后”亲手签署,也是她政治手腕的具体体现。
另一位埃及远古史学家阿兰鲍曼表示:“这份文献的发现,说明‘埃及艳后’决非只凭美色来保家卫国、扞卫自己王位的。她运用的技巧跟我们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两样。这才是女王美丽与智慧的真正体现。”
关于女王的美貌或许还将继续争议,但是关于她的智慧我们已经确信无疑。她的艳名是真是假终究无损一代女王的英名。
火烧罗马城的凶手是尼禄吗?
公元64年7月18日,在当时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罗马城内,圆形竞技场附近,一把大火点燃了。可怕的是当天有大风,火随风势迅速蔓延,一直持续了9天之久。这次大火烧毁了罗马城14个区中的10个,可以说整个罗马城毁于一旦。大火造成的财产损失也是空前的,很多宫殿、神庙和公共建筑物被烧毁,里面藏有从战争中掠夺来的大量的金银财宝、艺术珍品以及珍贵的古老文献原稿。这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这场大火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谁应该对这起大火负责呢?
按照当时的说法,是尼禄下令制造了这一起灾难。尼禄为什么会授意放火,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尼禄对简陋的旧城感到厌倦,想建一座新城,于是烧了旧城;二是尼禄为了一观火光冲天的景象,下令烧掉罗马城。这两个纵火的理由听起来或许显得荒诞了些,但发生在尼禄身上好像就显得合理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历史。
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生于公元37年12月15日,古罗马帝国皇帝,公元54年登基。尼禄幼年丧父,而他的母亲亚格里皮娜是个阴险多谋、酷好权势的女人,为了让年仅17岁的尼禄早日登基,她甚至在公元54年以残酷的手段毒死了尼禄的继父克劳狄。
在母亲的影响下,年轻的尼禄登上王位后,开始担心14岁的异母兄弟布里坦尼克斯会要求得到其父的王位。于是,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他把毒药放进了布里坦尼克斯的酒中,毒死了自己年仅14岁的兄弟,这是他的第一个杀人记录。尼禄同样没有放过自己的母亲。当时他的母亲要求分享他的权力,这使尼禄非常恼怒。在一次宴会后,送母亲回家的船在海上出了事故,尼禄在看到母亲的信使送来的信时,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自己的母亲。尼禄的妻子同样逃不过他的魔掌——尼禄的前两个妻子都是被尼禄以不同的理由杀死的。这些事情都表现了尼禄残忍、暴躁,让人难以捉摸的性情。所以,如果他想烧掉罗马城,任何理由都不足为奇。另外,尼禄很想建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首都。所以,火烧罗马城的动机也是存在的。
另一说法是,烧掉城市是为了让尼禄欣赏大火燃烧的情景,鼓励他去创造伟大的艺术作品。尼禄从童年时代起对绘画、雕塑、音乐很感兴趣,他有很高的语言天分,热爱诗歌和艺术表演,还经常举办一些类似于现在演唱会的聚会。这样一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君王在自我膨胀后,为了所谓的艺术放火烧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坚持这些观点的是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
但是仅凭这些猜测并不能断定火烧罗马的凶手就是尼禄。苏联学者科瓦略夫认为:大火的发生是偶然的。特别要指出的是,火灾发生在7月中满月的日子,而那样的日子里,它的观赏效果并不怎么好。
还有,尼禄很爱财,他经常以莫须有的罪名掠夺他人的财产,而且他挥霍无度,可以说很缺钱。而烧掉罗马城会带来多么大的财产损失,他愿意承受吗?想建新的就一定要把旧的毁掉吗?这些显然都不合理。
其实,在得知罗马城发生大火以后,尼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阻止不良后果的发生,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谣言还是到处散播。更有好事者称亲眼看见尼禄穿着戏服唱着歌看着罗马城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尼禄在罗马城大火后,立即动手进行重建,这更让人们确定是尼禄一手导演了罗马城的大火。而尼禄为了制止谣言到处抓人顶罪,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一时间怨声四起。之后,尼禄怀疑身边存在一个想谋害他的团体,于是在猜忌中残害了一大批人,自此,尼禄的恶名开始广为流传。
所以,关于罗马城的灾难,我们更愿意理解为:一次偶然的失火,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压迫者乘机制造谣言,诋毁残暴的统治者。失民心者,无异于引火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