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数年之后,在内忧外患、众叛亲离之下,纣王变为孤主。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致使各地诸侯纷纷叛离,周边各部亦乘机内侵。纣王决定对周边各部用兵。他先集中大量兵力向黄土高原上的西北各部展开进攻,可这使东南方面的兵力虚乏,引起了东夷各部的叛离。接着,纣王又回师东向,全力进攻东夷。东夷虽被平定,并且俘获了大批夷人,但却损耗了殷商大量兵力、财力,这又加剧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而此时位于殷都以西的诸侯国——周,正在迅速崛起,商王朝的败亡已成定局。
趣味链接 一代妖姬苏妲己
妲己乃商朝最后一任国君纣之宠妃,世人皆称其为一代妖姬。妲己本姓苏,乃冀州诸侯苏沪之女,因姿色妩媚,能歌善舞被纣招选入宫。妲己入宫后,暴君纣王贪恋其美色,终日不理朝政。为取悦妲己,纣王不惜搜刮百姓,加重赋税,大建奢华朝歌及鹿台。这使得殷商子民怨声载道,大骂妲己为妖姬;朝中大臣也以贱妃、淫妃、妖妃称呼妲己。因此,心怀愤恨的妲己怂恿纣王在统治阶级内部大开杀戒,冤死无数人。数年后武王伐纣,纣王自焚于鹿台,而妖姬妲己最终被砍下首级,抛尸荒野。
周之兴起——开创中国历史上统治时期最长的王朝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夏初以来,周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重要方国。到夏代后期,夏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削弱,西北黄土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致使渭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周人的居住地也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在首领不窋的率领下,周族北迁至泾水中游一带(今山西岐山)。通过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周族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囤积的粮食堆满粮仓。经过几代人的辛劳,周很快就发展为一个繁庶兴旺之邦。
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势力已初具规模。他们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向东进逼。至周文王时,周已在泾渭之间建立毕邑(今陕西咸阳以北),作为向东扩展的前哨。接着经过几年的征伐,周族大军又渡过渭水,灭掉亲商的崇国,占据渭南。不久,就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作为周都。至此,关中平原全部为周所有,号称“西伯”。周族亦在此征伐过程中,完成了由部落到国家的转变。
自周太王以来,周人始终保持淳朴的传统。周文王初即位时,勤于政事,不敢“盘于游田”。他亲自率众开辟土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周文王还推行“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的政策,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此外,周文王还礼贤下士,广罗天下人才。其中一生穷困潦倒的姜尚,被周文王重用,成为周国军师。他辅佐文王、武王,屡建奇功。
周国占据关中平原后,其势力很快就扩展到河东地区。周文王调和了虞(山西平陆东北)、芮(芮城西)争夺田地的纠纷,河东地区的众多小国因此纷纷归附于周。河东地区与关中平原紧密相连,成为周灭商的重要战略要地。周沿河东出河南和河内,一度攻克太行山上的黎,直接威胁到殷商。
后来周国的势力又进一步扩大,西南的大部分邦国和少数民族部落大都归顺于周。这对于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商王朝来说,构成了强大威胁。周、商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综上所述,文王时期的周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飞跃,阶级关系急剧变化,军事实力大增,已逐渐成为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基本完成了“翦商”的各项准备。
趣味链接 周氏三母
“周室三母”即太姜、太任、太姒,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周族三位杰出的女姓。太姜嫁给了周朝先祖太王,生子太伯、仲雍、王季。太姜认真教诲诸子,以广于德教而闻名。太姜还常常帮助太王处理重大事务,以“贞顺”之女德,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太任乃王季之妻,曾辅助王季行仁义之德。后来太任生下了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太姒是有莘氏之女,姒姓,是周文王正妃,武王生母。有莘处在周去往商朝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比较重要,周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同有莘修好,而联姻是当时最好的方式。太姒嫁入周族后,严于律己,旦夕勤劳,以尽妇道。后来当文王被囚羑里时,她设法营救回国,辅助文王完成“翦商”大业。待文王死后,武王为君,她又辅助武王治国。
孟津观兵——武王伐纣前的军事演习
周文王去世之后,次子发继位,是为武王。周武王继位后,殷之叛国越来越多,商王朝内外交困,由周代商而王天下的形势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形势下,周武王扩建都邑,将都城从沣水东岸迁至镐京(今陕西长安县)。
在兴兵伐纣前,为了试探其成功的可能性,周武王于公元前1059年10月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武王为这次演习煞费苦心。为了激励士气,完成演习,他专门派人制作木质的文王令牌佩戴于身。向外发出此次演习并非自己擅作主张,而是奉“文王遗命”的讯号。此举不但激励了全军的将士,亦使武王本人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武王严明军纪,制订奖罚制度,希望众将士们能够像对待战争一样来对待此次演习。
各方准备完毕,武王和姜太公率领兵士三万、虎贲三千、战车千乘,由镐京出发,向东挺进,与众诸侯于孟津会盟。队伍从头至尾,可达二十多里,将士们上下一心、勇往直前。刹那间,战鼓声、划船声、呐喊声、厮杀声,无所不有……周军顺利渡过黄河后,军事演习完美结束,武王与四方诸侯八百余位会盟于孟津,誓讨商纣。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是周联合诸侯国兴兵灭商的重要盟会。在大会上,众位诸侯情绪高涨,大胆提出即刻攻打纣王的建议。但武王认为:殷商虽风雨飘摇,但仍为军事大国,有兵士十万,不可对其轻举妄动;而且殷商内乱不断,坐等良机是上上之策。一旦时机成熟,就可摇旗呐喊,率兵攻入朝歌。众人都觉武王所言有理,对其佩服有加。从此,众诸侯国都愿听从周的指挥,一起为灭商做积极充分的准备。
此次观兵,虽没有直接兴兵伐纣,但却对外彰显了周军的军事规模以及作战能力,亦使周军将士的士气大增。此外,孟津观兵还动员了各地诸侯,使其与周建立联盟,巩固了翦商的军事势力。因此,“孟津观兵”意义重大,可视为武王伐纣的序幕。
趣味链接 龟卜与占筮
夏商宗教信仰的对象较为宽泛,可分为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两类。宗教信仰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宗教迷信占据着支配地位,当时周龟卜盛行。周早期,龟卜的作用相当重要,统治者将其视作天意的代表,迁都、战争、祭祀等国家大事,都要通过龟卜来决定。而西周建立后,占筮更成了对社会生活起到决定意义的迷信活动。占筮是一种用蓍草占卜的方法,占筮者根据蓍草和数字的变化,按照一定法则推衍得出结论。战筮较之龟卜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思想性,不是单靠自然,而是着重人为。龟卜被认为是“鬼谋”,而占筮则是“人谋”。它所暗含的人类抽象思维意向和主观能动精神得到不断发展,并推衍出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学体系。占筮的流行是周人敬天保民思想的体现,反映了从殷商到西周,中国文化从神本走向民本的变化。
牧野之战——商周最后的决战
孟津观兵后不满两年,武王即号令天下大军,向商都南郊牧野(河南汲县)挺进。可纣王的主力军队尚在其他地区征战,一时无法调兵遣将,只好将十七万奴隶、俘虏临时武装,仓促应战。
当双方军队会师于牧野时,武王在百万雄师面前发表了鼓舞士气的誓师宣言。他说:“今纣王无道,听信妖妃妲己所言,残害忠良,鱼肉百姓。商纣所为,天怒人怨。我周受命于天,前来讨伐,实乃替天行道。遂大周之军,应像虎豹一样向前冲杀,绝不后退。”此时牧野百里鼓声震天。
周军将士同仇敌忾的气势令商纣大为慌乱,于是拔腿逃回朝歌,留下十七万不善征战的奴隶、俘虏作战。结果他们被周军将士砍杀一片,血流成河。牧野一战,武王联军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七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
随后,武王联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入朝歌。殷商最后的精要力量被灭,而万念俱灰的纣王最后自焚于鹿台,统治中原六百年的大商王朝自此败亡。
武王灭商后,定都镐京,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趣味链接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乃明代作家许仲琳所着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该小说基于“牧野之战”的历史所创,融入各路神魔、妖兽参与商、周争战。最终,以周武王一统天下,姜子牙封神而终。全书内容,光怪陆离,想像力丰富。后来为人们所熟知的多种版本的《封神榜》即是由《封神演义》演绎而来。
土地分封——武王建周,分割天下于诸侯
纵观古今,但凡新王朝开辟后,都会推行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政权。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每一位开国君主都希望王朝能够世代稳固在自己族姓手中。江山不易打,固之更不易。为巩固政权,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开国君主几乎都推行过具有时代特色的措施。西周建立后,武王推行的土地分封就是其一。
土地分封即分封制,是指西周王朝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让其建立诸侯国。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交纳贡赋、述职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推行,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之地位。国家政权也因此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形成了“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同时,分封制亦使周时期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被分派到边远地区的诸侯,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及文化带到了边陲,使得边陲的土地得以开发,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趣味链接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族制度。它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构成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等级阶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既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亦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间的权力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此外,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及族权。
国人暴动——中国第一次平民大暴动
古语云:“时为王之患,其惟国人。”
西周发展至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衰微。到周厉王时期,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爆发了惊世的“国人暴动”。国人是指居住在“国中”的平民,也就是现今意义上的“城里人”。
他们的构成比较多元。首先,国人多数是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在政治、经济上与各级贵族既有联系,又对立。同时,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与日俱增,许多失势的贵族地位纷纷下降,有的在国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加重了一般贫民对权贵的仇恨。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以及其他一些居于社会下层的群众。由于国人的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因而社会矛盾也较为复杂。当这些矛盾汇合在一起时,反抗统治集团的大暴动就很可能会一触即发。
周厉王的残酷暴政就是暴动的导火索。
周夷王时期,西周的国力就已衰微。周厉王继位后,非但没有力挽狂澜的决心,反而更加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他不断对外发动战争,使得周与周边民族矛盾加剧。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出兵征伐淮夷以失败告终,西周的元气因此大伤,国家经济状况出现了严重失衡。
为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周厉王对百姓横征暴敛,增加赋税。另外,为了能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在自己手中,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在全国推行“山川河泽专利法”,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如此一来,平民百姓上山采药、下河捕鱼、耕田种地都要缴税。
当时在民间流传一首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国人均厌恨周厉王,将他比喻为偷吃粮草的老鼠;斥责王室贵族只顾奢侈享乐,不顾百姓死活。
周厉王听闻民间传言,不仅半点悔过也无,还怒发冲冠,大呼国人对他污蔑诽谤。遂周厉王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如有犯者,即假托神灵,以“谤王之罪”杀之。
在此压力之下,国人均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路遇熟人只以眼神交换,不敢交谈招呼。成语“道路以目”即是由此而来。
周厉王见情况好转,十分满意,而他身边的良臣召公却劝解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遂宜疏不宜堵。一旦决口,其危害甚于水患。”但周厉王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结果,高压政策只实行了三年,就引起了国人的强烈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