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天读懂五千年中国史
17545000000033

第33章 封建社会卷(22)

是年10月,泰定帝下令要求左、右丞相在处理完日常事务后,必须进宫与皇帝商讨国事,以此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公元1325年起,泰定帝因国库收入少于支出,开始减少国家支出。7月,他下令禁止汉人收藏和携带兵器。公元1325年10月8日,泰定帝对行政区划进行改革,将全国划分为18个道。他还下达了一系列措施来禁止和尚和道士购买民间的土地,以抑制僧院的过分富有。

泰定帝在位期间,外患较少,水旱、蝗灾不断,但国家整体上比较稳定。然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却加速了元朝统治的瓦解。

趣味链接 元代的收继婚制

据《元史·乌古孙良桢传》记载:“父死则妻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意思是说,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取母亲为妻(生母除外);兄弟死后,也可以娶他们的遗孀。在如今看来,这种婚姻制度就是乱伦,然而在当时的蒙古人眼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例如,窝阔台娶了父亲成吉思汗的宠妃木哥哈敦等。在民间,收继婚制可以解决赡养寡妇的问题,又可以节省聘礼,而且二人从前就熟悉,婚后不会产生因不了解而无法一起生活的问题。后来,随着蒙古接触汉族,其收继婚制也有了一些变化。例如禁止汉人、南人妻娶父兄遗孀,蒙古女性有守节不嫁的选择权等。

两都之战——宫廷政变发展为大规模内战

泰定帝在位时,十分宠信回回人倒剌沙。由于这层关系,回回人在朝中多得重用,其族权势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当初海山兄弟约定,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后,要将皇位传给海山后人,但爱育黎拔力八达却没有践约,反而将海山的两个儿子送到偏远地区。后来,海山的旧臣集结起来,欲扶植海山的后人为帝。

公元1328年,泰定帝于出猎中感风寒而死,时年三十六岁。他死后,一场惊天动地的夺权斗争开始了。当时,皇太子阿速吉八年仅八岁。倒剌沙等人欺他年幼,不予拥立,而是自揽大权。

是年8月,留守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捷足先登,拥立元武宗海山之子为帝。8月4日,燕帖木儿率十七名勇士,召集百官至兴圣宫,说,“敢有不从者斩”。但当即就有几名大臣表述抗词,最后,有的被当场砍杀,有的被投入狱中。

之后,燕帖木儿查封府库,收掌百官之印,调集军队严守皇宫及各要害之处,并派人迎接就近的武宗次子怀王图帖睦尔入京。为了稳定局势,燕帖木儿谎称武宗的两个儿子已经分别启程,“旦夕即至”。

8月21日,宗王满秃等人密谋捕杀在上都的泰定帝之亲信。不料消息走漏,满秃等十八人被倒剌沙杀害。此事发生后后,燕帖木儿召集亲信,加强了大都的防御力量。

8月29日,倒剌沙在上都拥立九岁的阿速吉八登基,改元“天顺”。同时,8月27日,图帖睦尔抵达大都;9月13日,图帖睦尔即位,即元文宗,改元“天历”。

不久,上都主动南攻,燕帖木儿亲自率兵应战,击退了来自上都的攻击,后又在檀州、卢沟桥等地击败反对军。但终因兵力不足,不能分兵作战,便改在大都附近防守。是年10月,辽东的蒙古元帅不花帖木儿等人率军攻袭上都。上都因其军队多出兵南下,城内空虚,很快大败投降。倒剌沙等人不久被处死,天顺帝不知所终。两都之战至此结束。

这次统治阶级的内斗行为,严重削弱了元朝的国力。

趣味链接 图帖睦尔为何将安定县升为州级?

图帖睦尔即位后将安定县升为南建州。然而,元朝疆土广阔,而安定县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为何竟会获此殊荣?这事说起来与一名女子有关。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将海山之子图帖睦尔遣往琼州。在这里,他认识了元帅陈谦亨的侍女青梅。青梅原是名门闺秀,因父亲遭人陷害而家破人亡,青梅也沦为地位低微的奴婢。然而,青梅通晓诗词,擅长歌舞,令图帖睦尔为之倾倒。但青梅早已许配他人,因而将图帖睦尔拒之门外,这让贵为王子的图帖睦尔很是沮丧。后图帖睦尔游至安定县南雷峒,南雷峒主王官得知图帖睦尔心情,遂为之出金五百两来迎娶青梅。后来,图帖睦尔登上帝位,为表感谢之情,将安定县升为南建州,封南雷峒主王官为世袭知州。而就在图帖睦尔准备将青梅册封为妃时,青梅红颜薄命,在半路上去世。图帖睦尔忧思成疾,借酒消愁,一次于醉梦中得见青梅,后遂将御赐之酒称为“青梅酒”。

脱脱更化——元末政局由阴转晴

两都之战后不久,海山长子和世琜于和林宣布即位,即元明宗。元文宗为了安定军心,表示愿意退位。公元1329年,元明宗被元文宗毒杀身亡,元文宗重登帝位。其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把弄朝政,导致元朝更加腐败。公元1332年,文宗去世,死前立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即元宁宗。但元宁宗在位不到两个月便去世。不久燕帖木儿也去世。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即位,即元惠宗。

元惠宗即位后,为报杀父之仇,逐渐绞杀文宗一派的势力。公元1340年,元惠宗任用脱脱为中书右丞相。脱脱上台后,推行了一些列改革措施,史称“脱脱更化”。

公元1340年,元朝政府恢复科举制度,以拉拢汉族士大夫,同时对国子监的学生实行积分法。次年,脱脱将奎章阁改为宣文阁,只设授书郎和监书博士,作为宫廷教育、翻译古籍、编撰史书之用。同时,甄选儒臣授课,并派官员至曲阜祭祀孔子。如此,朝中儒学浪潮再起,国子监的学生数目也有所增长。然而,其中有许多学生都是纨绔子弟,不务正业。

公元1341年,百姓由于难忍饥饿、压榨而开始起义、暴动,元朝下令免税粮五分。然而,单纯的减少赋税只是隔靴搔痒,无法完全解决民众的根本问题。公元1342年,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朝廷开始削减盐额,并运粮赈灾。

公元1343年,脱脱主修编纂史书《辽史》、《金史》、《宋史》。这是我国正史中仅有的由少数民族宰相主编的三部史书。

公元1344年,脱脱开始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并创立了六条标准来控制地方官的升迁事宜。

“脱脱更化”以来,一片混乱的元朝政府渐渐有了起色,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才纷纷得到重用。然而,公元1344年,脱脱因病辞职,之后元惠宗先后启用的几位丞相反响平平。脱脱的改革措施虽然得到沿用,但效果却并不显着。

实际上,经过长年内乱的元朝早就大势已去,“脱脱更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元朝的存亡问题,它只是将元朝的灭亡时间延后了而已。

趣味链接 脱脱辞职其实另有隐情?

《宋史》完成后,脱脱感到身体不适;此时,又有术士预测他“流年不利”;后脱脱联想到许多有功之臣因功高震主,均不得善终,便担心自己会遭到不幸。他想即使惠宗本身不猜忌,但也恐怕有不怀好意之人要搬弄是非。于是,脱脱决定辞职避祸,先后上奏十七次,才终于得到惠宗的同意。

变更钞法——滥印钞票非灵药

脱脱于1344年辞职后,灾荒不断,国库亏空。1349年,脱脱再次出任中书右丞相。

面对政府的经济危机,脱脱决定变更钞法。具体措施是:一是印发“至正交钞”,新钞一贯相当于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两贯,至正交钞的价值是至元宝钞的两倍。二是铸造“至正通宝钱”,可与历代旧币通用。元政府想以此来达到用新钞压低民间至元宝钞的价格,从而增加国库收入、摆脱财政危机的目的。

然而,纸钞质量低劣,很快便会磨烂,不便使用,因此百姓常常用铜钱、甚至以物换物的方式来进行交易。而至正通宝钱和历代旧币通行的措施,使各代钱币返回市场,加剧了市场流通的混乱局面,使物价猛涨十倍。

同时,在防灾方面,惠宗于公元1351年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全力治理黄河灾害。经过实地考察和脱脱的建议,贾鲁决定一边加固河堤一边疏通河道,将黄河引回故道。

贾鲁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工程之大、竣工之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然而,饱受洪灾、饥荒、病疫、压迫的百姓被强征为工人,这使他们对政府更加怨恨。

尽管脱脱复相之后准备大展宏图,但他的措施非但没有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反而加剧了百姓的生活之苦。当时更有贪官污吏“上下贿赂,公行如市”。在百姓眼中,官与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元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趣味链接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旗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0公里处的闪电河北岸,史学家称它可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相媲美。遗址全城周长约9公里,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其中宫城墙由砖砌成,四角均有楼,引河入城建有池沼。皇城环卫在宫城四周,其城墙由石块包砌,道路井然。外城用土筑成,位于皇城的西北方向,东城墙长2225米,其余三面长2220米。明永乐初年,元上都荒废,但城墙和建筑台基仍然有所残留。蒙古人把它称作“兆奈曼苏默”,意思是108座庙,这是根据遗迹中建筑众多而得名的。

红巾军起义——挑动黄河天下反

公元1351年,许多百姓被强征为修河工人,这次强征行为使原本就困苦不堪的百姓更加生活艰难。其中,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刘福通也被迫征为民工,他们决定趁此机会发动起义。

二人事先偷偷在黄陵冈埋下了一尊独眼石人,然后派人在工地上传唱一首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后修河至黄陵冈后,几个民工挖出独眼石人,不明真相的众人大吃一惊,均以为这是天命。于是,韩山童、刘福通率领群众择日起义。韩山童被推举为领袖,号称“明王”。起义军头裹红巾作为标志,因此被称为红巾军。

同年5月,韩山童聚集三千人,在安徽颍上县境内举行起义仪式。但消息走漏,韩山童被捕处死。刘福通逃出重围,召集各地百姓,准备再次起兵。很快,红巾军的规模发展到几十万人。

元政府派枢密院事赫厮、秃赤率领六千名直属部下及其他军队镇压起义,但政府官兵缺乏训练、毫无斗志,见到红巾军时,还未开战便先逃跑。红巾军先后攻占亳州、项城、徐州、汝宁、息州等地。

1351年9月,脱脱任命自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与卫王一同率领十多万人出征。12月,元军占领上蔡县,杀死刘福通的属将韩咬儿。次年正月,元军包围徐州。2月,在安东、安丰两处设立元帅府,并在扬州、淮安、和州、庐州、安丰等地调集军队,准备将红巾军一网打尽。

1352年3月,河南行省左丞相攻克南阳、汝宁等地,任命巩卜班为知行枢密院事,率军驻扎于汝宁沙河旁。巩卜班沉溺酒色,刘福通趁他酒醉无防备之时,将他刺杀。没有了将帅的元军如同一盘散沙。之后,也先帖木儿率军抵达沙河。于夜,军队自乱,也先帖木儿与士兵弃军资而逃,他们留下的军粮、武器等都成了红巾军的战利品。

后来,红巾军发展迅速,连连告捷。公元1355年,刘福通于安徽亳县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这之后,起义军势如破竹,展开反攻,直逼大都。但大都军队不似地方军队,全国精锐尽聚于此,红巾军战败。

之后,红巾军受到多方攻击,同时内部分裂,势力渐弱。然而,起义斗争并未结束,它一直持续到元朝的灭亡。红巾军起义,对蒙古贵族形成了致命的打击,极大地动摇了元朝的统治。

趣味链接 明教真的存在吗?

看过《倚天屠龙记》的朋友一定都听说过“明教”。据说,这并不是金庸的杜撰。明教原名摩尼教,诞生于巴比伦,于七世纪末传入中国。其信徒将现实的政治秩序视为黑暗的代表,盲目追求光明,因此一直遭到官方禁止。后为改变自己的形象,它常把自己与佛教的白莲宗联系起来,故名为“白莲教”,后改名“明教”。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不清楚明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允许其发展。然而,明教的宗旨从未改变,甚至有许多反抗异族统治的汉人通过明教的宗教掩护来进行活动。明教的着名人物有韩山童、刘福通、朱元璋等。后朱元璋建立明朝,深知明教之影响,下令取缔明教、白莲教等。明教于明清之际完全消失。

明朝

应天称王——朱元璋收复割据政权

朱元璋原名重八,又名兴宗,安徽凤阳太平乡孤庄村人。其父朱五四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公元1344年春,淮河两岸瘟疫流行,朱元璋父、母、长兄相继病死,十七岁的朱元璋不得已到皇觉寺为僧。由于正值荒年,寺租难收,住持只好将众僧遣散,朱元璋无奈之下,成为了游走江湖的游僧。

公元1352年3月,饥肠辘辘的朱元璋加入了元末江淮地区的红巾军领袖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由于朱元璋才能出众,能言善辩,深得郭子兴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