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中国文化
17544900000035

第35章 交通建筑:车水马龙居定所(3)

陵墓前为什么要建神道和石雕?

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还有灵魂,所以在陵墓前都建一条大道,就叫做神道。这是为了方便死者神行。神道两侧还放一些石人石兽,是为了装饰陵墓,象征着帝王生前的仪卫。历代略有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

陵墓前的石兽,有着它的由来。霍去病是西汉时期一位着名的年轻军事家,20岁时,两次率兵打败匈奴,战功赫赫。他死时才24岁,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特在茂陵之东修建了霍去病坟,坟丘上铺了许多山上的怪石,石匠们还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凿制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兽放在霍去病墓前,最着名的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功绩。这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后代的帝王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都采用了在陵前装饰石人石兽的方式。

趣味链接:翁仲

陵墓前的石人也称为翁仲。翁仲本是秦朝有名的大力士,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力大无穷,曾征讨匈奴有功。在翁仲死后,秦始皇十分怀念他,于是特制了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到咸阳,看见铜人,就吓得撤退了。从此,人们便将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了。

“牌楼”是什么建筑?

牌楼又称牌坊,是古代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物,一般是用木、砖、石和琉璃等材料建造,上面刻字,常建于街道路口或庙宇、祠堂、衙署、桥梁、园林前,主要是用来宣扬封建礼教和标榜功德的。它还可以用在店面上,作为招牌和广告,还可以作为象征性的门楼,也可以为有“嘉德懿行”的人作纪念。古代还有许多守寡妇女,希望到老的时候赢得一座“贞节牌坊”以流芳百世,这是她们的唯一愿望。

北京作为中国古都之一,过去曾有57座牌楼。其中的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前门五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最有名气。其他的基本上都已经毁坏或迁移了。北京朝阳区神路街还保留了一座独特的三间七楼琉璃牌楼。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国子监所在地,成贤街的东、西牌楼,非常壮观。颐和园前面的牌楼,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仍然完好无损。它是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的标志。

北京明十三陵南端的大石牌坊是中国陵墓牌楼中最着名的。这座牌坊有五间六柱十一楼,全用一色汉白玉制成,石柱上雕刻着龙、狮、麒麟和其他怪兽,充分显示出了帝王的权力和威严。牌坊宽达28.86米,最高的一座牌楼达14米高,是全国现存最高大的牌楼建筑之一。

颐和园前面的牌楼有三间四柱七楼(间是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是一座古典的中国木结构牌楼,由四根大柱架着三层额枋,上靠斗拱承托着各间的楼层。牌楼正面写着“涵虚”(指水)二字,背面写着“罨秀”(指山)二字,表示牌楼之后便是颐和园的湖光山色。牌楼两面彩绘金龙达176条、金凤36只,显示了帝王所居琼楼玉宇的富丽堂皇。

趣味链接:藻井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含有五行中以水克火,预防火灾的意义。一般都位于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为建筑凹进部分,形状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一般都有雕刻或者彩绘,较为常见的是“双龙戏珠”。

古代的城市规划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级而定,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以及道路的宽窄,都有不同区分。在南北朝以前的都城规划中还没有充分的体现,但到了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就严格遵循了上述原则,尤其是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中国古代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避免受旱涝灾害的影响,从而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

中国古代城市多是方格形的道路网,因为这种布局有利于交通,并便于布置建筑。北宋开封城就是方格形的道路网,它将道路和商业结合起来,沿街设店,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同样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在总体布局上将城市建筑和水面及绿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既能满足生活的需要,也美化了环境。

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传统特征是城市以中轴线对称平面布局,空间处理既统一又富于变化。这种布局有两个渊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布局手法,即内向庭院式低层建筑群具有主次分明、以中轴线突出主要建筑物的特点;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反映不正不威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感的封建统治阶级意图。

趣味链接: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藤王阁和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

我国的佛塔有哪些特色?

佛塔起源于印度,也叫做宝塔,它象征着佛教。我国佛塔先后吸收了古印度和尼泊尔的佛教艺术,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独具特色。我国有上万座佛塔,其用料精良、结构巧妙、技艺高超、类型丰富,是古代高层建筑的代表。

我国佛塔有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有了砖石塔。塔有不同的类型,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

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梯组成,塔的平面多是方形和八角形,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塔分为实心、空心,单塔、双塔。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其中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我国的五大塔林分别是:位于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的五台山塔林;河南登封嵩山西麓五乳峰下的少林寺塔林;坐落于山东省长清县方山向阳坡上的灵岩寺塔林;位于宁夏青铜峡县峡口黄河西岩一个陡峭山坡上的青铜峡塔林;在云南景洪县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山上的飞龙山白塔林。

趣味链接:亭

亭,有顶有柱,四周无墙,是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建筑,一般设在公园和一些风景区高处,可居高临下观看全景。亭既是点景建筑,供人观赏;又是得景建筑,可供人休息。

建筑门前为何蹲着石狮子?

中国的宫殿和许多府第衙门,门前都会有一对石狮,也有的是铜狮和铁狮。狮子一般是一雌一雄,分列左右。雄狮左蹄下踏着一球,叫做“狮子滚绣球”。雌狮的右蹄下抚着一只小狮,叫做“太狮少师”。

狮子是百兽之王,石狮象征封建帝王之尊荣与权势。雄狮蹄下踏球象征着统一,是权力的象征。雌狮抚小狮象征着子嗣的昌盛繁衍。也有人认为双狮对视,象征快乐与和平。此外,石狮的头上所刻之疙瘩的数量,表示其主人地位的高低,十三个代表最高,一品官衙门前的石狮头上才刻十三个疙瘩,称为“十三大保”;自一品官往下,每低一级,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不得放置石狮。这也反映了封建的等级制度。

趣味链接:狮子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中国本没有狮子,狮子主要产于非洲、西亚。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才有了狮子。中国石狮可能早于真狮来到中国。相传中国早在东汉就有了石狮,这可能是由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早。传说释迦佛出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做出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因此人们又认为“佛为人中的狮子”。又有人说,狮子勇敢精进,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认为它是高贵尊严的“灵兽”,能够护法辟邪。

因此,在古代,狮子被认为是一种威严吉祥的动物,人们常用石狮来装饰桥梁,在着名的卢沟桥的柱头上雕着大大小小神态各异的石狮501个。

古代中国的马车有多少种?

古代的马车有很多种称谓,大体为以下几种:

驷,古人说的马往往也包含车,说的车也包含着马。古人驾车多是以四匹马拉,称为驷。

骈,指驾两匹马,骈即二马并列。

骖,指套三匹马,它还有另外一个意义,是指驾车时套在两边的马。在汉代时,天子的车有时套六匹马。

乘,常指车套四匹马,车千乘,就意味着有4000匹马,这里乘代表四匹马,所以,时间一久,乘就成了一个特殊的数词——四。《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中的乘韦,就是指四张熟牛皮。

骑,指一人一马,白居易《长恨歌》:“千乘万骑西南行。”也称所骑之马。《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胡人的战马。

辇,在秦、汉以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如帝辇、凤辇。

趣味链接:四大古桥

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的四大古桥。

想了解中国石窟吗?

中国石窟寺艺术具有一千六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其窟群众多,分布广泛,题材新颖,内容丰富,造型优美,艺术造诣极高,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

早在汉代时期,在山崖上建的墓或石屋的壁面就装饰着题材广泛的浮雕造像。到了东汉明帝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公元3世纪前后至十六国时期,修禅观像和说法传教的石窟寺艺术开始在我国萌芽。在中原北朝时期,佛教开始盛行,石窟寺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隋唐时代,石窟艺术达到了顶峰。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现存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其中有隋、唐、五代窟洞多达350多个。在窟洞内一般以壁画和泥塑形式表达佛教艺术。洛阳龙门石窟在唐朝时期,开凿的洞窟约占总数的60%以上,也是最盛时期。其中的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洞窟。

在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后,石窟艺术虽不再有大的突破,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四川大足宝顶山道场造像,综合了佛教、道教和儒教,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为丰富,还出现了地狱变相,表现了宋代石窟艺术的新气派。而柳本尊十苦行以及牧牛图、养鸡女等反映人间烟火的造像,则体现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

趣味链接:我国着名的石窟

经过多年的考察,陆续发现了数百处石窟群和摩崖造像。而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这三大石窟再加上大麦积山石窟被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另外,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炳灵寺石窟、四川大足石窟、河南巩县窟及新疆库木吐拉石窟等也是非常着名的。

中国的古建筑结构有哪些?

1.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来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同时使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高大雄伟。

2.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圆柱形木头,立在石头为底的台上,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叫做“间”。建筑的迎面间数叫做“开间”,或是“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叫“进深”。

4.大梁(即横梁),架在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形成屋脊,常用松木和榆木或杉木。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5.斗拱,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放在柱头和屋面之间,用来支撑梁架、挑出屋檐,也具有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着层叠起来,逐层向外挑出。

6.彩画,原本是为了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了它的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经成为宫殿中不可或缺的装饰艺术。

7.屋盖,就是中国传统的屋顶,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的级别最高。

8.山墙,就是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

9.藻井,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趣味链接:宫

宫,“宫”与“室”是相互通用的。但秦以后,“宫”逐渐成了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历代的皇宫都建造得像座独立的小城,所以又称为宫城。宫中的“宫”,指单一建筑,例如北京故宫里的“乾清宫”。帝王死后埋进地宫,这里“宫”是指皇家死后寝处的宫室了。“宫”在宗教建筑中又指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