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17544600000006

第6章 诸子百家,群星璀璨(5)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神秘、而又地位显赫的人物。他叫王诩,有人说他是春秋时卫国人,有人说他是战国时卫国人,因为隐居在清溪的鬼谷,所以被后世称为“鬼谷子”。鬼谷子的主要着作有《鬼谷子》以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是一本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

传说鬼谷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最着名的有兵家的孙膑、庞涓和尉缭子,纵横家的苏秦、张仪和毛遂,所以鬼谷子除了是纵横家的鼻祖外,还是一位出色的老师。

所谓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以连为主,主要是用外交手段搞联合,所以阳谋多阴谋少;连横以破合纵为目的,主要是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冲突去制造裂痕,所以阴谋多阳谋少,这就是纵横家的总体战略思想。

对纵横谋士的具体要求是:看得清大局、善于揣摩游说对象的心思、善于言辞、能够灵活应变、智勇双全、富于谋略和能够做出决断。

纵横家出现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大多为策辩之士,他们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最特殊的外交家。他们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各个诸侯国割据纷争,战乱不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想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采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再辅之以兵的方法不战而胜,总之就是要以比较少的损失去获得最大的收益,而纵横家的出现正好适应了诸侯国的这些想法和要求。

纵横家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都是那个时代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纵横家大都出身贫贱,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将人类的智慧超常发挥,以布衣之身游说诸侯,既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百万雄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扶危济困。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攻秦,张仪雄才大略,为秦国破齐楚联盟等等,都是纵横家的光辉事迹。但是大多数的纵横家并没有什么高尚的政治操守,他们朝秦暮楚,并不关心诸侯国的死活,只关心自己能在其中获得多少实际利益。他们的谋划也多从主观的政治目的出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大都收在《战国策》一书中。

1.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2.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3.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4.明德在于论贱,行政在于信贵。

5.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

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玩弄诸侯于股掌之间——苏秦与张仪

1.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出身农家,素怀大志,曾经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历史记载他“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早年在鬼谷子那里学成毕业后,先跑到秦国以连横说秦惠王,当时秦国刚刚杀了商鞅,很不相信外来的策辩之士,于是苏秦说破了嘴皮都没有说动秦惠王。这时候他所穿的黑色的貂皮大衣都磨破了,随身所带的钱也都用完了,无奈之下只好收拾行李,穿着草鞋,背着书箱,万分窘迫地回到了家里。

到家后,全家人对他都没有好脸色,态度非常冷漠,这时候苏秦心里非常恨秦国,认为自己之所以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都是秦国的责任,他决心报复秦国。于是,苏秦放弃连横之术,开始潜心研究《阴符经》,每当读到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猛刺自己的大腿,用疼痛使自己保持清醒,不顾流淌的鲜血而继续专心读书。一年之后,他感觉自己的学问已经成就了,就离开家再次出游,他先是来到秦国,想最后一次游说秦惠王,结果还是没能被重用。

苏秦离开秦国,正好赶上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于是他就来到燕国,投靠燕昭王,结果得到了燕昭王的信任。当时燕昭王着急找齐国报仇,苏秦一方面劝燕昭王假意向齐国表示顺从,为燕国赢得复兴的时间,另一方面作为燕昭王的使节出使齐国,鼓动齐闵王不断进攻其他国家,他先是劝齐王进攻宋国,然后又劝他参加合纵,一起进攻秦国。

苏秦赢得了齐闵王的信任,被任命为齐相。担任齐相之后,苏秦仍然在暗地里为燕国谋划,结果他把齐国搞得君臣、百姓之间离心离德,为后来的乐毅伐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苏秦离开齐国赶往赵国,以合纵游说赵王,劝赵王联合韩、魏、燕、楚、齐,六国军队一起进攻秦国。他得到赵王的赏识,赢得了很多赏赐,于是苏秦依次出使其余五国,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六国合纵成功,签订盟约,并任命苏秦为合纵长。苏秦回到赵国后,赵国封他为武安君。消息传到秦国,秦国马上取消帝号,退还五国的失地,此后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后来苏秦在齐国做宰相,被刺客刺杀,直至死后他为燕国谋划的事情才泄露出来。

2.张仪

张仪,战国时魏国大梁人,是战国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纵横家,他和苏秦一起师从于鬼谷子,学习权谋纵横之术,他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不如。张仪曾经两次任秦相,前后共十一年,两次任魏相,第一次四年多,第二次仅一年多就因病去世。

他从鬼谷子那里毕业之后,先回到魏国,本来想为魏惠王服务,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没能实现这个愿望。随后他跑到楚国,却被诬陷偷了和氏璧,被暴打一顿送回了家。到家后,他问妻子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当他得知自己的舌头还在的时候非常高兴,因为自己混饭吃的本钱还在。

张仪的伤势好了之后,就离开楚国来到秦国,以连横之术游说秦惠王,结果被秦惠王拜为客卿,直接参与谋划国家大事。他先是参与攻打魏国,在夺得城池后又劝秦王把城池还给魏国,然后亲自到魏国游说魏惠王亲近秦国,割让一些土地给秦国。结果,魏惠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将上郡十五个县还有西河重镇全都送给了秦国。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大片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后被任命为相,这期间他再度带兵攻取了魏国的城池,又成功地挑拨了魏国和齐国的关系,后又被任命为魏相。他进一步说服魏王归顺秦国,后来又帮秦国吞并了巴蜀之地,随后他又出使楚国,用计破坏了齐楚联盟。可以说张仪的活动为秦国将来一统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

1.名家

名家是先秦时期一个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派,战国的时候叫做“刑名家”或是“辩者”,西汉的时候才被称为“名家”。他们主要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善于辩论、善于语言分析闻名于世。

名家萌芽于春秋时期,以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他们并没有共同的主张,合称名家只是因为研究对象相同,实际上各自学说的差异却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合同异”就是指天地间万物的“同”与“异”都是相对的,都可以合其“同”、“异”,当作是整体看待。这一派以战国时的宋国人惠施为主,惠施提出了着名的“历物十事”等十个命题,还有有关宇宙万物的相关学说。

另一派“离坚白”就是认为一块石头用肉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是“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能感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彼此分离的、孤立的。这一派以战国时赵国的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都由其提出。公孙龙有《公孙龙子》一书传世。

“合同异”强调了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

2.杂家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的思想流派,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博采百家之学说而融会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建立的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杂家对诸子百家兼容并蓄,但是略显庞杂,它并不是一个可以不断传承的学派。杂家的主要着作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组织自己的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还有汉初淮南王刘安组织编纂的《淮南子》以及《尸子》。

1.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2.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固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4.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

5.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6.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7.大匠不斫,大勇不斗。

——《吕氏春秋》

1.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2.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3.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4.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5.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6.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淮南子》

3.农家

农家,是先秦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农家看重“民食”,以神农氏为尊。他们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散见于《管子》、《吕氏春秋》、《荀子》等书中。

战国时农家的代表人物有许行,和孟子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儒家的门徒陈相、陈辛曾经弃儒学农,投于许行门下。

4.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个学派起源于上古时期执掌天文历法的统治阶级,也被称为“阴阳五行学派”或是“阴阳五行家”。

阴阳家在自然观上利用《周易》提出的阴阳观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论;又从《尚书·禹贡》提到的“九州说”划分出“大九州说”,他们认为中国是赤县神州,内有小九州,外则是“大九州”之一;在历史观上,则把《尚书·洪范》提出的“五行说”改造为“五德始终说”,认为历代王朝的更衰兴替都由五德所主导,五德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

战国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公梼生、公孙发、南公等人,但以邹衍最为着名。邹衍是战国时阴阳家学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是齐国人,他的主要学说是“大九州说”和“五德始终说”,又被称为“谈天衍”,后世尊称为邹子。邹衍先在齐国做上大夫,后来离开齐国到燕国,燕昭王把他当做老师看待,老年时曾经到过赵国和公孙龙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