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17544600000024

第24章 中国绘画,妙手丹青(1)

妙手绘丹青,国画同样是大国学家庭的一员。从画绝、文绝、痴绝的顾恺之一直到举止怪癖的扬州八怪,多少珍品伴随着脆弱的纸张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传世的都是无价之宝。

人称“三绝”——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世称“顾虎头”。他是东晋着名的画家,为东晋名相谢安所看重。他博学有才气,擅长诗赋、书画,尤其擅长绘画,精通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他为“三绝”,即画绝、文绝、痴绝。他和曹不兴(三国时着名画家,被称为“佛画之祖”)、陆探微(南朝刘宋时的宫廷画家)、张僧繇(南朝梁时着名画家)合称为“六朝四大家”。

在人物画方面顾恺之主张要传神,提出了“迁想妙得”、“意在传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非常重视画人的眼睛,注重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的神情,他在画裴楷(西晋名臣)的时候在脸颊上添了三根毛,马上就觉得神采焕发。顾恺之画人物的时候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就好像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都是唐宋时期的摹本。

人物画是绘画的一个种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统称。我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它的出现比山水画、花鸟画早,大体可以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小类。人物画力求把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放在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所以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着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

中国的肖像画又被称为“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画龙点睛”——张僧繇

张僧繇,南朝梁武帝时的官员、着名画家,他通过苦学成才,擅长写真,并擅长画佛像、龙、鹰、花卉、山水等,多做卷轴画和壁画,当时的人认为他的画已经超过了前人,“画龙点睛”的故事就是出自他的传说。他和顾恺之、陆探微还有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

梁武帝信佛,每次装饰佛寺,就让张僧繇在寺院的墙壁上作画。他所画的佛像自成一家,世人称为“张家样”,成了后世雕塑佛像者的范本。梁武帝每当接见在外镇守的皇子们的时候,就让张僧繇为各个皇子画人物像,张僧繇把皇子们画得惟妙惟肖,受到了梁武帝的嘉奖。他还吸收借鉴了天竺等外来艺术的长处与优点,在中国画中首先采用凹凸晕染法,画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传神逼真。

他的绘画代表作有《二十八宿神形图》、《梠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栠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氠怪图》、《摩纳仙人图》、《醉僧图》等,分别着录于《宣和画谱》、《历代名画记》、《贞观公私画史》,现在已经没有真迹流传,都是后人临摹之作。

张僧繇创造了一种不使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都采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瘦削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物象“面短而艳”。张僧繇的“疏体”(后人将他的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画法,到隋唐时兴盛起来。后人称誉他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好像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一变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的“密体”画法。

壁画,顾名思义就是墙壁上的绘画,也就是人们直接画在墙壁上的画。它是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其装饰和美化的功能让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中国古代的壁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古代墓室壁画,二是古代石窟寺壁画,三是古代寺院、道观壁画。

唯一有据可查的隋代画家——展子虔

展子虔是北周末年隋朝初年的杰出画家,也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擅长画人物、山水以及杂画,在绘画方面几乎无所不能。展子虔曾在洛阳天女寺、云华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地绘制佛教壁画。他的传世作品《游春图》是我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

展子虔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手法灵活多变。他擅长画人物、车马、山水、台阁,大都臻于精妙。在着色技巧方面,用青绿设色。展子虔的画法为唐代绘画名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宗法。他所画之马,神采飞扬,十分有神,“立马而有走势,其为卧马则有腾骧起跃势,若不可掩复也”。展子虔能够抓住马的瞬间神态,表现出整匹马的绰约风姿,达到以形传神,以神带形,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艺术境界。另外,他的山水画被称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将自然中深远的空间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画人物描法工细,以色晕染面部,神采意态俱备,开一代风气,与董伯仁(隋初着名画家,善于画亭台楼阁、人物)齐名。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还没有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出来。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期渐渐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具体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

“三远”是山水画的技法名称,这个词涵盖了山水画的透视关系,也是山水画的构思观念。这个词是宋代的画家郭熙在他的绘画论着《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具体来说就是“高远”、“深远”、“平远”。

出身贫寒的“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唐代第一大画家,擅长画佛道故事、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其精通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年少时家贫,在社会上做画工,年轻时就因善于绘画而小有名气。后曾出任地方官,不久辞职,流落到洛阳的寺院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之名被招进宫廷,为皇室作画。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让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有“疏体”之称。

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苏轼曾称赞他的艺术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吴道子绘画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此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另外吴道子还有《地狱变相》等壁画。

在中国画中,凡是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作为描绘对象的画都被称为花鸟画。花鸟画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就是用浓、淡墨勾勒出动态的形象,再用深浅分层次上色。写意花鸟画就是用简练概括的手法去描绘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花鸟画就是兼工带写花鸟画。

身世显赫的宫廷画家——阎立本

阎立本是唐代着名画家、工程学家,出身贵族,外祖父是北周周武帝。他擅长工艺、绘画、建筑,隋文帝和隋炀帝都看重他的才华,在隋朝担任将作少监,专门负责建筑工程一类的事情。唐朝建立后他担任了工部尚书、右相等职务,是朝廷重臣,他还为唐太宗画《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被当时的人赞誉。

他在绘画方面先跟随父亲和兄长学习,后来又师法张僧繇和郑法士(隋初着名画家),善画人物、车马、台阁,尤其擅长肖像画和历史人物画。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人物栩栩如生,色彩沉着古雅,笔触比顾恺之细致,把人物的神态刻画得非常细腻。阎立本的作品备受后世尊崇,被称为“神品”。主要绘画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等。

历史画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中国的历史画始于汉代,现存的汉代墓室壁画以及画像石和画像砖上都有所表现,到唐代时历史画得到了重视,尤其是历史人物画。宋代以后历史画随着水墨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兴盛而逐渐衰落下来。

绘画六法是南朝齐梁时的着名画家谢赫在他的绘画理论巨着《古画品录》(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中提出的关于绘画的创作方法,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六法”具体来说就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三品是中国画的一个术语,是指品评书画艺术的三个等级,即神品、妙品、能品,源于南朝梁时庾肩吾的《书品》。

三病是指绘画中用笔的三个毛病,一是版,版则画出的图像没有圆浑之感;二是刻,指运笔时心中产生怀疑,没有办法专心作画;三是结,就是画出的东西线条不流畅。

各有千秋——山水画的北派和南派

中国的山水画到北宋初年分为北方山水画派和南方山水画派两个派系,北宋北方山水画派由荆浩(五代时着名画家)开创,他着有《笔法记》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一些绘画方面的理论,对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