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天读懂国学
17544600000014

第14章 中国史学,浩如烟海(3)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风雨激荡三百年——两晋南北朝史书

我国历史上记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史书总共有十本,他们分别是记录两晋历史的《晋书》、记录南朝刘宋王朝历史的《宋书》、记录萧齐王朝历史的《南齐书》、记录南朝梁和陈历史的《梁书》和《陈书》以及记录北魏历史的《魏书》、记录北齐历史的《北齐书》、记录北周历史的《周书》、记录整个南朝历史的《南史》、记录整个北朝历史的《北史》。囿于本书篇幅的限制,我们将它们放在一起做简要的介绍。

1.《晋书》

《晋书》是唐太宗时官修的史书,编撰者共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都是唐初大臣)三人为监修;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由李淳风(唐代杰出天文学家、数学家)撰写;拟订修史体例是敬播(唐初学者、史学家),其他十六人均为唐初大臣。

《晋书》共130卷,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该书记载了从晋宣帝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采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五胡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晋书》的作者众多,都是有深厚文化功底的学者或是官员,保证了史书的质量。另外,该书还特别记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史实,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可是《晋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收录了很多神话和荒诞不实的传说。

2.《宋书》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萧梁时的大臣、着名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撰写,具体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共100卷。今天存世的版本个别列传有所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朝时高峻的《小史》、《南史》所补充的。“八志”开始的时候排在列传之后,后人又移到了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的“律”与“历”两部分给分割开了。《宋书》收录了当时大量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保存了很多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进行研究。该书篇幅很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很注意为刘宋时的豪门士族立传。

3.《南齐书》

《南齐书》是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萧子显(他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撰写,记述南朝萧齐王朝从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到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总共23年的史事,是现存的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萧子显以南齐宗室的身份去撰写南齐的历史,这在我国古代的修史活动中是非常独特的,没有第二个人这样做。《南齐书》主要有帝纪8卷、传40卷、志11卷,共59卷。

4.《梁书》

《梁书》由姚察(史学家,南朝陈时为吏部尚书,后来又入隋为官)和姚思廉(姚察之子,唐朝初期史学家)父子撰写,主要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共56卷,没有表和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多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名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由姚察撰写,这部分几乎占了《梁书》的一半。

姚思廉撰写《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很多梁、陈、隋的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分没有使用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是以散文书写,值得一提的是唐初名臣魏征也参与了《梁书》的编撰,《梁书》的“论赞”部分就出自魏征的手笔。

5.《陈书》

《陈书》为姚思廉所撰写,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着作,主要记载了从陈武帝陈霸先即位(公元557年)到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公元589年),前后33年间的史实。《陈书》共36卷,其中本纪6卷,列传30卷,没有表志,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陈书》在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陈书》的史料来源除了陈朝自己修的国史和姚氏父子所编的旧稿外,还有陈王朝《永定起居注》8卷,《天嘉起居注》23卷,《天康光大起居注》10卷,《太建起居注》56卷,《至德起居注》4卷等历史材料和他人撰写的史书。另外在阅读《陈书》时要注意魏征撰写的总论部分。

6.《魏书》

《魏书》由北齐文学家、史学家魏收撰写,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鲜卑拓跋魏)的历史。全书共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为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两卷,或上、中、下三卷,所以实际上共130卷。

《魏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着作,另外除了它的列传具有比《宋书》更突出的家传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志。《魏书》的志,新增了《官氏志》、《释老志》两篇。《官氏志》先记录官制,后叙述姓族,是反映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的重要文献。《释老志》记录佛、道二教,以佛教为主。它叙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整个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重姓族,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

7.《北齐书》

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写,属于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50卷,纪8卷,列传42卷,记载了从北魏分裂(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前10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一直到北齐亡国,前后大约50几年的史实,而以记录北齐历史为主。

8.《周书》

《周书》由初唐时的大臣、史学家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8卷、列传42卷。该书记载了宇文氏建立的北周(557-581)的历史,《周书》不只是记述了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在内容上还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发生的一些重大史事,对于帝位更迭、重大动乱都有详细的记录,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再现了纷繁的历史事件。

9.《南史》和《北史》

《南史》由唐朝史学家李大师、李延寿父子编撰,是纪传体史书,全书共80卷,主要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载了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到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之间宋、齐、梁、陈四国170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父子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繁就简,以便阅读。列传部分有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便利之处。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一本纪传体史书。主要包括魏本纪5卷、齐本纪3卷、周本纪2卷、隋本纪2卷、列传88卷,共100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到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的历史事实,共记述了北朝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232年的历史。

《北史》虽然在内容上偶尔会有略显芜杂的地方,但毕竟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颇受后代的重视,以致《魏书》、《北齐书》、《周书》三本史书在唐朝以后都残缺不全的时候,后人就多取《北史》里面的内容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本史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以古为镜”——《隋书》

《隋书》共85卷,主要包括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本书前期由唐初名臣魏征任主编,魏征去世后由长孙无忌任主编,唐高宗显庆元年修成。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阶段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

《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着,他的编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要有颜师古、孔颖达、于志宁、李淳风等人。

《隋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书贯穿了以史为鉴的思想,因为唐朝的开国君主和很多开国元勋都亲身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对隋朝灭亡的教训记忆犹新,所以唐朝开国君臣非常注意总结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唐太宗也提出了“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看法,这样一来“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

其次,《隋书》的主编魏征为人刚正不阿,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谏臣,号为“良史”,他主持修史时能坚持据事直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不像后代史书的一些纪传有那么多的忌讳。比如说他在写隋文帝时称他“刻薄”专断、“不悦诗书”,“暗于大道”,对隋炀帝“矫情饰貌”,“锄诛骨肉,屠剿忠良”等情况,都照实写了出来,没有一点隐讳。

另外,尽管虞世南(初唐大臣,开国功臣之一,政治家、文学家、大书法家)在唐朝已经成为唐太宗非常信任的大臣,但纪传中写到他哥哥虞世基(隋朝文学家、书法家,隋炀帝时的佞臣)的罪恶时,丝毫不加掩饰;再如,尽管裴矩(隋朝大臣、唐初官至民部尚书)、何稠等人已为唐臣,但对他们在隋朝的作为,也不加任何掩饰。这些方面都是《隋书》胜于其他史书的地方。

此外,修《隋书》时距离隋朝灭亡的时间比较近,有很多隋朝的史料可以查证,而且当时许多隋朝遗老仍然健在,可以通过访查直接补写史事。《隋书》还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已经追溯到了汉魏。

追忆盛唐风采——《旧唐书》和《新唐书》

1.《旧唐书》

《旧唐书》由五代时后晋的政治家、史学家刘昫主持编撰,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学着作,原名《唐书》,等到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为《旧唐书》。《旧唐书》共200卷,全书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

《旧唐书》本纪部分的高祖至代宗时期的史实,基本脱胎于吴兢、韦述等撰写的《唐书》帝纪部分;德宗至文宗时期的史实,大体围绕相关实录加工编纂而成,与前半部已经有现成帝纪可以直接引用的情况并不相同;武宗之后的史实,基本上采用的是贾纬编着的《唐年补遗录》。《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这一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旧唐书》在研究我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也做出了很有见地的总结。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书中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尤为可贵的是,《旧唐书》的志里保存了内容相当丰富的我国科技史的资料。

在《旧唐书》的《贾耽传》里记录了他所着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等地理学上非常珍贵的资料,这是中外地理学家研究古地理学的极为珍贵的记录。

当然,《旧唐书》里也有很多错误,比如说转抄的痕迹很明显,甚至出现了某些人物同时并列两传的情况,但是这些都不能抹杀《旧唐书》的优点和功绩。

2.《新唐书》

《新唐书》是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宋仁宗下诏编撰,由北宋名臣欧阳修、宋祁等人负责修撰(该书花费了大约17年的时间编撰,前10年由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由欧阳修和宋祁共同主持),在宋仁宗嘉佑五年编撰完成,由宰相曾公亮进呈给宋仁宗。全书共225卷,其中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新唐书》的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和翰林学士等职)负责编撰,他前后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列传部分;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北宋名臣)、吕夏卿(北宋大臣、史学家、政治家)负责编写;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仪卫志》、《选举志》等篇幅都是欧阳修所作。

因为宋祁是欧阳修的前辈,所以欧阳修在后期主持编修《新唐书》时,出于对宋祁的尊重就没有把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去统一编撰,因此《新唐书》存在着风格体例不同、记事矛盾的缺点。

《新唐书》增添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属于《新唐书》的首创。值得一提的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遗失了很多史料,唐穆宗之后唐朝又没有官修的《实录》,所以宋祁在为唐朝后期人物立传时采用了很多小说、私人笔记、私人传记、碑志、家谱、野史等材料。

当然,《新唐书》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除了风格体例不同、个体记事矛盾外,还存在着恶意贬低农民起义军领袖的缺点,封建正统思想比较严重,例如称黄巢(唐末起义军领袖)为“逆臣”,称呼窦建德(隋末起义军领袖)时也用了非常恶毒的词汇,称呼武则天为“弑君篡国之主”等等,而且《新唐书》中的本纪和列传部分也太过简单,有的篇章读之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