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三天读懂管理学
17544200000004

第4章 管好自己,再管别人(3)

最终这位身强体壮的父亲获得了胜利,而他10岁的儿子则委屈地哭了起来。

点评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由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求胜的欲望是多么地让人难以理解。这位父亲让我们看到,一个拥有求胜欲望的人,即便是在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时,也还是想要取得胜利,哪怕这个胜利并不那么重要,哪怕这个胜利会伤害到他人。

如果说求胜欲望是使人们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的话,那么过分强大的求胜欲望就是阻挡我们进一步取得更大成就的障碍。只有认清自己的缺点,并愿意尽力克制自己,我们才会变得更加成功。

发表意见要把握好度

过分地喜欢发表意见是聪明人经常展现出来的一种非常明显的求胜欲的变体。对于那些成功的、总是主持大局的管理者来说,这样做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这些领导者都是聪明人,他们清楚地知道,时代已经不同了,手下的员工可能在某些专业性的问题上比他们更加精通,但是这些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总是那么难以改变。他们总是难以抑制自己的表达欲望,他们总是会在发现自己可以插上几句话的时候,跳出来提醒对方:“我知道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高层的管理者,我在向你提出一个你同样认为很好的创意的时候,你没有夸奖、鼓励我,而是对我说:“很不错,但是如果可以这样做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对吗?可是通常情况下,你在我的创意的基础上改进了10%,却把我的积极性降低了20%,因为这会让我觉得这个创意根本不是我的,它已经是你的创意了。

因此,当我走出你的办公室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了准备进去时的那股冲劲了。这就是没有限制地发表自己意见的危害,虽然你提出的意见可能会让这个创意更加完善、完美,但是你的员工的积极性却可能为此大大降低,这样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不会是最好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让领导者在与下属谈话的时候三缄其口,我们要说的是,在一个组织中的职位越高,就越需要让别人成为赢家,而不是只关心胜利是否属于自己。

案例

姜维是某机关的处长。他业务熟练,工作勤奋、有魄力,处事果断,关心下属。总的来说,姜维是个比较称职的领导。但在姜维手下工作的人总是打不起精神来,有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这一方面跟姜维本人太能干、太强势有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和下属打交道时的一些细节。

每当下属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找姜维的时候,起初他表现得很好,耐心地倾听,然后肯定下属的好主意。就在这时候,姜维的口头禅就冒出来了,“但是,如此这般是不是更稳妥、更有效率”。这一个“但是”就像一盆冷水一样,扑灭了下属的满腔热情,所以,每次的结果都是下属垂头丧气地离开他的办公室。

点评

作为管理者,你应当留意自己是怎样对别人进行鼓励的。如果你发现,当自己告诉对方“这个想法很好”后,本能地想要加上“可是”或者“不过”的时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这个重读。或者在开口说话之前,深呼吸一下,考虑自己的这些话是不是一定要说。当养成在说话之前深呼吸的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至少有一半话应当被咽回去,而不是说出来。

如果你总是要应对求胜欲望过强的上司的话,我们能给你的唯一的建议就是,相信你自己的专业知识,你应该尊敬你的上司,但是在工作中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一贯立场。

掌握点评别人的技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即便是在非常浪漫、非常温馨的环境中,当人们表达一些私人的看法时,我们还是会忍不住想要点评一番。我们会从各个角度来对对方的观点进行点评。例如我们自己的看法、别人的看法等。

在进行工作的讨论时,表达自己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对。毕竟我们与他人讨论的目的就是征求更多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当然是想要别人坦诚地表达自己。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应该对对方的回答作出过多的评价。相信大部分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如果对方只是在他们有疑问的一个点上提问了一下的话,我们会相当乐意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是如果对方针对你的想法作出了长篇大论的点评后,相信你的心情并不是那么美好。

世上没有哪个人是喜欢被批评的,不论你的方式有多么的委婉。因此,那些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总是会被人“拒之门外”。尤其是当别人想要对你提供帮助的时候,如果你还是对别人的意见品头论足的话,那么结果就只有一个:他们再也不会帮助你了。

打个比方,如果你的腿骨折了去看医生,医生是不会关心你是怎么将自己弄骨折的,他们只关心怎样才能将你治好。所以,当别人想要帮助你的时候,你也需要医生的这种中立的态度。实际上,这个方法可以运用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是对上司、下属、同事还是亲人。只要有人对你提出了建议,不论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听对方将话说完,然后告诉对方“非常感谢”就可以了。

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做一个星期,不论心里作出了怎样的判断,都不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实在没有办法感谢对方,那么说一句“谢谢你,我会仔细思考你的话的”。当一个星期过后,你会发现,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你与别人进行论辩的次数都会大大地减少。

案例

一位上司在开会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在大家发表完意见后又逐一点评了一番。他告诉第一个员工说:“这个想法不错”;对第二个员工说:“你的想法也不错”;但是没有对第三个人的意见作出任何评价。

结果,第一个人很开心,因为上司认同了自己的观点;第二个人稍微有些高兴;最后一个人则觉得有些惘然若失。

点评

经过这次的讨论,有两件事情可以得到肯定:

1.会议室中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这位上司的态度;2.不论这名上司有多好的用意,他所做的不是接受别人的答案,而是在给每个人打分。这样做造成的结果就是:下属再回答问题的时候便会更加小心,为了防止自己出现失误,会更加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

尽量避免发表破坏性评论

许多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总会发表一些具有破坏性的评论。比如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发表一些比较刻薄的言论,这样做的结果除了让听到你的言论的当事人痛苦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这样的情况只需要在生活中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很多,比如你在开会时,无意间说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话;或者你会无缘无故地夸奖别人的领带很漂亮,但实际上他的领带上有一块污渍;或者将别人的旧账翻出来,对那些别人早已忘记的陈年旧事大肆攻击等。

现在你试着回忆一下这24小时中都发表过哪些破坏性的评论,是不是什么都想不起来?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经常会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作出破坏性的评论,然后忘得一干二净。但是被你评论过的人却会铭记在心。不信的话你可以调查一下,大部分人都会对别人曾经对他作出的评价记忆犹新。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根本感觉不到自己曾经对别人发表了任何破坏性的评价,但别人并不这么认为。

而且,这些话一旦说出口了,就没有办法收回了,不论你多么真诚地向对方道歉,你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已经成为了事实。即便对方接受你的道歉,他们也会将你的评论记在心里。

那些喜欢标榜自己“开诚布公”的人更容易养成这个坏习惯。这种“开诚布公”在很多情况下会变成一种攻击别人的武器,人们经常打着这个幌子去攻击别人,无论是不是有意的,这都会成为你改正这个坏习惯的障碍。就算你真的是无意间发表了那些破坏性的言论,别人也不会真正原谅你。所以问题不在于你说的是不是真话,而在于你这样说是不是值得。

现在请回想一下,我们是否每天都会花上相当长的时间去考虑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甚至需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如果一个人穿了一身新的衣服,你就不可能直接告诉对方:

“你的衣服真难看,像个土鳖一样。”对吗?你的破坏性言论不会让你的社交行为变得更加顺畅,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需要极力避免那些破坏性的言论。例如,我们不可能当着上司的面告诉他他很蠢一样。

案例

办公室里的宗原是一个车迷,碍于囊中羞涩,每天只能望车兴叹。

省吃俭用存了几年的钱,买了一辆二手的面包车。车虽然旧点儿,但宗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周末,他约上办公室里的几个同事到郊外踏青。

一路上欢声笑语,玩得比较尽兴。但在回来的路上,车子不知道哪不对劲,半路上熄火了。宗原手忙脚乱地鼓捣,急得一头汗。其他人都在耐心等待,只有年纪最小的谢娜不高兴了,脱口而出:“什么破车啊?竟耽误事儿。

要买就买辆新的嘛!”

宗原听了,脸色当时就变了,正要发作。周围的人马上出来救火,抢着批评谢娜,“你怎么这么说话?枉费了宗原一片好心”;“就咱们那点工资,弄辆车容易吗?宗原够能干的了”;“你瞅你这张嘴,也没个把门的”……谢娜一言不发。车修好了,宗原说什么也不让谢娜上车,大家苦口相劝,把谢娜拉上了车。一路上,其他人都有说有笑,唯有谢娜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十分的尴尬。

点评

控制自己不要随意说出破坏性言论,不仅仅只适用于工作场所,它适用于任何情况。在你想要挖苦别人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么说值得吗?

这么说会对我有所帮助吗?这么说是否会对他人有所帮助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闭上嘴巴就是最好的选择。

不要将否定式过渡词作为开场白

当你用否定式的过渡词开头时,不论你的语气有多友好,你向对方传送的信息都只有一个:你错了,我下面要说的话才是对的。这不是在告诉对方“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而是在非常直接地告诉对方:你是错的。试想一下,这句话说出来以后,它会给你们后面的交谈带来任何积极的影响吗?

相信如果有人对你这么说的话,你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集中注意力,准备反击!”以此来扞卫自己的立场。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你们之间的交流就已经变成了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这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交流,而造成这一切的起因就是用否定式的过渡词开头。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论是在同事之间还是在朋友之间。

哪怕坐在公交车上听两个人交谈,你都可以很容易听到有人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交流。如果你愿意,可以试一下这个实验,它可以让你更好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抽出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一个小本子,当听到同事或者朋友在开头时使用“不”、“可是”、“但是”这三个词其中的任意一个,便给他们记一分。一个星期之后,你就可以明白这三个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中使用的频率有多高了。当你看着满满的分数时,一定会对你记录的结果感到震惊。

案例

乔骧是个性格开朗、热情洋溢的小伙子,手脚勤快,工作积极,不管是哪个同事遇到问题,他都会二话不说地上前帮忙。但同事们却并不怎么喜欢他,虽然也挑不出他什么毛病,大家就是不愿意和他打交道。

原来,乔骧有个不好的习惯,不管是跟谁说话,同事也好、领导也好、外面来的人也好,只要对方话音刚落,他就接过话茬,而且头两个字一定是“但是”。说话的人本来还兴高采烈,被他的“但是”一打击,立马脸色骤变,活跃的气氛马上就被乔骧破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