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动作
17543700000020

第20章 举手投足之间(3)

腿部动作的原始目的有两个:获得食物;遇到危险时逃跑。至今为止,人类大脑依然关联着这两个目的,因此,双脚会不自觉地走向想要的东西,远离讨厌的东西,也就是说,双脚的方向显示了一个人内心的方向。人在站立时,脚的方向往往朝着他心中惦念、追求的事物。

有人研究过法庭上的行为,包括法官的双脚动作,结果发现,当法官不喜欢某位证人时,会将双脚朝着证人走进法庭时的大门,而不是对着证人。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正在和某人说话,对方的双脚不是对着你,而是朝着其他方向,代表他不想继续谈下去,最好马上结束谈话。

在一个酒会上,三个男人站在一起寒暄,谈论着工作上的事儿,表面上看,他们在专心交谈,眼不侧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儿。低头看看他们的脚,每个人都有一只脚对着旁边的一位漂亮姑娘。专心致志地交谈只是假象,他们的“脚语”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他们的真正意图——所有人都在注意身边的美女。

从双脚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外向的人脚部动作少,自大傲慢的人也一样,害羞、胆小的人脚部移动则相对频繁。对于精英人士,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脚部动作都比较少,他们喜欢主宰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但如果一个人的双脚非常安静,甚至静止得有点过分,那么他可能正在说谎。

有时候,人的外表和脚语是严重不符的。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子,走路时匆匆忙忙,脚步重而且乱,那她是一个性格开朗、心直口快、没有心眼儿的人;一个男人长得五大三粗,走起路来却小心翼翼的,那他应该是心思细腻、精于算计的人,这种人心机较重,做事滴水不漏。

说话过程中,有的女性用足尖摇晃高跟鞋,这个动作给人的印象是心情放松、愉快,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具有诱惑性的动作。站在男性追求者面前,如果女性的一条腿前伸,表明她喜欢这名男性;如果双脚交叉,或者干脆不动,则表示她对此人根本没有兴趣。这一说法仅限于解读女性的脚部动作,不适用于男性。如果男性感到紧张,脚步动作频率会增加,女性感到紧张时恰恰相反,她们会原地站着,双脚不动。

如果对方双脚在脚踝处交叉,代表他感到紧张,或者受到威胁。男人在做出脚踝相扣的动作时,通常会将双手握拳,放在膝盖上,或者紧紧抓住椅子的扶手,摆出展示胯部的姿势;女人在脚踝相扣时则会双膝并拢,两只脚置于身体的同一侧,双手并排,或者交叠放在腿上。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当出现脚踝相扣的动作时,说明他的内心正在抑制某种消极情绪,也许是不自信,也许是恐慌,脚踝相扣的双脚会慢慢挪到椅子底下,相对应的便是沉默寡言。在谈判中遇到这一肢体语言,恰当的方法是尽可能让对方感到轻松,可以坐到对方一侧,去掉中间的屏障,如果对方脚踝松开,谈判气氛会变得开放而亲切,讨论的问题也可以继续下去了。相反,如果一个人在交谈中非常投入,他的双脚就会自然地伸向前方。

张平代表公司和一家供应商谈合作,谈到细节时,他突然发现,这位供应商露出了不快的表情,似乎不太愿意继续谈下去了。这是张平洽谈的第三家供应商,如果再不成的话,到月底就没办法交工了。为了做成这笔生意,赶紧向上司交差,张平态度谦和,口气委婉地说:“我非常有诚意,特别希望做成这笔生意,您看,我的底牌已经摊给您了,多有诚意呀,请您赶快拿主意吧!”

张平觉得,我态度如此诚恳,对方应该会信任我,估计很快就会在合同书上签字吧。可是,过了十几分钟,对方的态度反而强硬起来:“张总,你嘴上说诚意合作,可是你的心里好像不是这样想的,我看啊,咱们下次有机会再合作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原来,张平的双脚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说话时,张平的脚交叉翘起,给人怀疑、防范,口是心非的感觉,和他表达的“诚心诚意”完全相反,供应商察觉到这一点,自然不愿意勉勉强强地谈合作了。

身体距离远与近

这是一则关于刺猬的故事。两只生活在山洞里的小刺猬,由于天气寒冷,它们都被冻坏了,哆哆嗦嗦地在蒲草中挣扎。它们尝试着互相取暖,可是挤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一阵刺痛,它们都被彼此扎伤了。不得已,它们只好分开,分开之后,两只刺猬又开始打起寒战,它们再次尝试靠近,再次被扎伤,如此反复几次后,经过磨合,它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至于伤害彼此。

这则寓言讲的是刺猬的生存哲学,同时也是人际关系的经营之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果过于亲密,个性差异就会变得明显,免不了发生碰撞、摩擦,彼此伤害。适当地保持距离,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需要亲密感,以减少孤独和寂寞,同时需要与人保持距离,以维护自身人格的完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是刺猬,靠得近,彼此伤害,离得太远,又感到孤独。但是,空间上的接近,并不等于心理距离上的接近。和言语、空间的亲密感相比,身体语言更可信,因为人的身体是不会说假话的,尤其是下意识的身体动作,足够反映出心理上对对方的接受度。如果一个人嘴上说着咱们的关系很亲密,身体却停留在较远的地方,那他不是在开玩笑,就是在说谎。

乘坐公交车时,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少的时候,上车的人喜欢寻找整排都空着的座位,渐渐地,车上的人多了,不得不和别人共享一排座位时,如果是多个座位连接在一起,人们会不自觉地坐在一排座位的两端,中间空着,如果必须挨着,人们倾向于先选择同性,实在没办法才会和异性挨着坐。当拥挤的车上人们互相贴着,你会发现,人与人背对背,眼睛望向窗外,身体保持紧张状态,生怕和别人发生触碰。

这种情况也出现在乘地铁时。面对面而坐的乘客,往往在坐下的一瞬间扫视一下对方,其余时间则“目中无人”,有的人看着地面,有的人望着窗外,有的人专注于手中的报纸、杂志,更多人摆弄手机,沉浸在自己的电影或者游戏世界里,很少有人一一看遍车厢内的人。人与人之间就像是隔着一堵墙,谁都不想越过边界。

在拥挤的演唱会现场、足球场、电影院、火车、汽车车厢、电梯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客观原因被迫拉近了。这时候,人们的反应是基本相同的,比如,保持一本正经的表情;保持身体一动不动;避免和别人的眼神发生接触;不和任何人说话,包括自己认识的人;手上最好拿着报纸或者书,并且假装全神贯注……

这时候,如果你看到痛苦、不快或者是沮丧的脸,大可不必放在心上,这些表情是人们的集体伪装,是个体在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太近时做出的自我保护反应,并不代表他们情绪低落或者刚刚经历痛苦。毫无表情是最常用的伪装。

不管是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任何人群拥挤的公共场合,陌生人之间的距离都是最远的。在马路上遇到陌生人,对方的靠近可能是为了问路,或者推销产品,在彼此距离至少一米时,两人就会自动停下来,如果对方试着靠近你一点,你就会产生一种压迫感,立即往后退一两步;如果对方继续靠近,大脑就会发出警告,让身体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做好准备。

与此相反,如果在街上遇到一个熟人,他向你走来,距离一步之遥的时候才会停下来,如果街面上太过嘈杂,为了谈话方便,你们还会凑得更近一点。从这微妙的距离之中,可以了解彼此的交情程度。

两个同事可以非常要好,除了一起吃饭,一起上街,一起讨论工作之外,到底可以要好到什么程度呢?不妨用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测量”一下。其中一方寻找机会缩小两个人的距离,如果对方没有后退,这说明你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或许还可以更近一点。如果对方慌忙地向后退,那么保持现在的距离就好,对方并不希望和你做更亲密的朋友。

这个方法在男女之间同样适用,如果张先生对李小姐心存爱慕,不好意思开口表白,又不知道对方的心意如何,不妨利用身体距离传达情意。张先生慢慢靠近时,李小姐没有慌忙地后退,她可能在表示,其实我也有点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