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动作
17543700000011

第11章 说话之道(2)

有一阵子,人们流行将“郁闷”挂在嘴边,所有人都在说郁闷,难道真的是事事不顺,处处郁闷吗?也不见得每个人都如此。其实,“郁闷”不过是人的心态反映。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嘴里常常念叨“郁闷”,只是为了倒倒苦水,给紧张的心理一个疏解。和学生每逢考试就把“死定了、死定了”挂在嘴边一样,这类口头禅都是保持心理安宁的方式。将现实想得糟糕一些,当发现真实情况并不是那么糟糕时,心理也就得到安慰了。

韩剧中的女主角大多都是出身低微、贫穷,又遭遇一系列生活打击的灰姑娘,因此,她们最常说的口头禅就是“fighting”,即“加油”的意思。《加油,金顺》中,女主角金顺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右手屈臂握拳,口中大喊“fighting”,以此增强自信,鼓励自己战胜困难。从中也可以看出金顺坚强、积极向上的性格。

口头禅不仅能反映人的心理,也能影响人的心理。消极的口头禅会在不经意间磨灭人的意志,比如“真倒霉”、“一天天地没好事儿”,即使不倒霉,每天自己念叨着,霉运都会找上身了。如果和别人聊天,人家刚说两句就听到你说“无聊”、“没劲”,对方的兴头立即会从高峰落入谷底。相反,如果适时地说一句“真的”、“太棒了”、“真不错”,对方则会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谈话中,更重要的是,肯定而积极的口头禅会不断塑造自己,在潜移默化中约束自己,培养内心的成熟。

电影《窈窕绅士》中,孙红雷扮演的土大款曾天高请林熙蕾扮演的公关公司经理包装自己,让他在短期内从土豪变成儒雅的绅士,以俘获电影明星的芳心。林熙蕾给孙红雷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说话要以对不起开头,以谢谢结尾,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被喷辣椒水。时间久了,“对不起……谢谢”成了曾天高的口头禅,他也从只知道开豪车、戴名表的土豪慢慢蜕变成了懂得鉴赏达·芬奇画作的绅士。

就像发型对人的心理作用一样,心理学家建议,如果改不掉说口头禅的习惯,就尝试给自己订制一个标志性的、具有正面效果的口头禅。让口头禅像发型、服饰一样,成为个人形象的一部分。一句个性化的口头禅则是自我心理训练的开始。

弗洛伊德式口误

看过《老友记》的人一定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刻:罗斯和艾蜜丽在教堂举行婚礼,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艾蜜丽先向神父宣誓,“我,艾蜜丽,将把罗斯作为我合法的丈夫,无论贫穷与富有,健康与疾病,我们都将在一起。”轮到罗斯宣誓,罗斯开口便说,“我,罗斯,将把瑞秋——”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罗斯竟然说错了新娘的名字,瑞秋则是他前女友的名字。如果弗洛伊德在场,他一定会站出来点评一番,“罗斯,你的口误完全是潜意识的流露啊,你的内心深处依然爱着瑞秋,不要和艾蜜丽结婚,去寻找你真正想要的幸福吧!”

口误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和笔误、失手一样是微不足道的小失误。口误本身的意思是嘴巴不听使唤,说了言不由衷的话。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些小失误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潜意识的不经意流露。只要话说出口,就是发自内心的,只是有的想法在意识中,有的想法埋得太深,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口误又被称为“弗洛伊德口误”,弗洛伊德用他亲身经历的事件解释了“弗洛伊德口误”。

弗洛伊德曾经摔破了书桌上的墨水瓶。在他看来,这一举动并不是因为自己一不小心,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他用力回想,终于想起和墨水瓶相关的一件事。不久之前,他的妹妹曾经到书房参观过,她对弗洛伊德典雅、精致的书房慷慨地赞扬了一番,并对弗洛伊德丰富的藏书表示惊讶。但当她看到桌子上的墨水瓶时,妹妹说:“这个墨水瓶太旧了,和整个书房的环境不太相称。”弗洛伊德争辩说:“这个墨水瓶很好用,能用就可以了。”

至此,弗洛伊德分析,他摔破墨水瓶肯定是受到了妹妹的暗示,自己也认为墨水瓶用得太久,应该换新的了。可是直接换掉并不符合“这个墨水瓶很好用,能用就可以了”的说辞,于是将它伪装成一次失手打破的事件,这样既可以心安理得地换墨水瓶,又不违背自己的观点。

口误、笔误、失手等,都是潜意识表现的方式。拿口误来说,不经意间说错话,表面上看很好笑,实际上反映的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口误中最常见的就是喊错一个人的名字,就像罗斯一样,站在未婚妻面前喊前女友的名字。其实,说错名字是抒发一种情感,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感在平日里是禁忌的、被压抑的,只能通过口误的方式来表达。

对于整天对着摄像机念脚本的主持人来说,口误是最常出现的错误。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会把“移动联通小灵通的用户请发短信至……”说成“移动联通的小用户们请发短信至……”有的央视主持人则在节目开场时将“各位好,这里是中央电视台”说成“各位好,这里是中央气象台”。最有趣的一次,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节目中,担当主持的胡海泉直接将开场白“立白洗衣液,我是歌手”念成了“立白歌手,我是洗衣液”,这句话成就了为节目提供1.5亿元赞助的立白集团,也为观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体育节目,尤其是体育比赛解说中,主持人需要脑、眼、嘴、手共同配合,如果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难免会发生口误。让人爆笑不止的韩乔生的“韩式语录”中就收录了这样的口误:“随着守门员的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现在由中国队守门员范志毅开任意球”……央视转播的NBA比赛中,最经典的一句解说词莫过于“乔丹又习惯性地舔了舔自己的舌头”,这句话同样出自央视名嘴韩乔生之口。

播音员、主持人口误有时是紧张所致,有时可能是语言的转换跟不上大脑的思路,一些平日里躲藏在角落的感受、情绪就跑出来了。听口误的人会爆笑,会觉得有喜感,口误当事人则难免尴尬。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难免会口误,为此可能招来抨击和责骂。

韩国客轮“岁月号”沉没事件在后续调查过程中,韩国JTBC电视台的记者因为在现场采访时说错话,遭到了网友的攻击。当时,记者采访到一位获救的女学生,记者问道:“是否知道你的朋友已经遇难?”学生用颤抖的声音回答:“没有,我没有听说”。话音刚落,小女孩便号啕大哭。

灾难报道中,要基于事实进行报道,同样还要考虑到遇难者和家属的感情。可以猜测,这位记者在发问之前,必定是了解到了遇难人员的信息,发现了幸存者与遇难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才这样问的。在没有经过慎重思考的情况下采访,必定将所知信息作为前提,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作为有经验的记者,会根据情况委婉地询问,避免造成伤害或场面的尴尬。

有人担心口误让自己丢面子,个人能力被否定,其实,口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古人有云,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说话之前,把话在脑子里过一遍,这样就不容易出错,造成误会了。如果真的说错了,可以随机应变,找寻化解尴尬的方法,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调侃一下自己,或者“哈哈”笑几声,一笑而过吧。

2005年的台湾金曲奖颁奖礼上,来自香港的莫文蔚作为颁奖嘉宾,揭晓最佳男演唱人奖,由于莫文蔚国语说得不好,坐在台下的人听不清楚她讲什么,导致歌手王力宏错将“最佳男演唱人——黄立行”听成了“最佳男演唱人——王力宏”,他高兴地上台领奖,结果闹出了笑话。

从闹出笑话,足可见王力宏对这个大奖的期待——也许做梦都在期待嘉宾念自己的名字吧。在那个尴尬的场面被人谈论了整整一年后,2006年,王力宏带着水准突出的专辑《盖世英雄》参加2006年的金曲奖颁奖礼。

这一次,主办方特意请来了莫文蔚和前一年的获奖者黄立行搭档颁奖,同时,还将去年的尴尬一幕剪出来调侃了他们一番。最终,王力宏以近年来的个人最佳表现获得了最佳男演唱人奖,而他上台领奖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两位的国语真标准啊……”王力宏的一句调侃,化解了好几百天的尴尬局面。

对国际政要来说,出现口误的情况更频繁。奥巴马第一次参加总统就职宣誓时,就把誓词给念错了,为此,他遭到了媒体多方的批评,“由于太过紧张,奥巴马念错誓词”的标题充斥报端。幸好最终澄清,是由于领念誓词的大法官先念错了句子,奥巴马才将错就错地跟着念了,说到底并不是他的失误。

美国一位拉美裔的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曾经在公开场合口误,“一个明智的拉丁女士比一个白人男性更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令人如此尴尬的一句话,天知道索托马约尔多希望时间可以倒流,让她能收回这句话。

像索托马约尔这样的口误,政治家、法官或企业CEO都出现过,在媒体无处不在的今天,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台时光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没有那样说过。既然一切只能存在于人的幻想中,能够起补救作用的只有事后的表现。

在发表了这句不适合的言论后,媒体铺天盖地地讨论着这位明智的拉美女士。在随后的一场听证会上,索托马约尔表现极佳,成功地扭转了局面,将媒体对索托马约尔拉美裔背景的关注转移到了她对法律的忠诚上。

索托马约尔采用了一个非常明智的方式应对人们的批评——沉默。如果口误之后,连自己都揪着这件事不放,一再解释,指责媒体断章取义,无疑是越抹越黑。快速地寻找下一个话题,吸引人们对新问题的关注,口误事件就会被更新的新闻淹没。

可惜,在危急时刻,尤其是面对批评时,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反击。如果遭到责难,那么进行自我辩护;如果被人误会,就站出来解释清楚。可惜,有时候说得太多并没有好处,反而会引起怒火。

索托马约尔用聪明的方法转移了因口误引来的媒体责难。但是,她究竟是因为一时紧张或精神不集中说了“一个明智的拉丁女士比一个白人男性更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话,还是她内心深处就是这样认为的?按照弗老爷子的说法,索托马约尔可能真是这么想的。

抑扬顿挫的语调

语调,也就是说话的腔调。严格定义的话,语调是句子与句子连结时在语音上的抑扬顿挫,包括声调的高低变化,语音的长短、停顿以及轻重。口语交际时,语调往往比语义传递更多的信息,对听众的心理产生微妙的作用。苏格拉底说,“请开口说话,我才能看清你”,人的声音就是个性的表达,声音可以透露人的畏惧、犹豫、缺乏自信,也能透露喜悦、果断和热情。

说话声音对他人的影响可能比说话内容更大。洪亮而流畅的声音让人感觉舒适,给人留下成功、性感、友好、聪慧的印象;鼻音很重、刺耳的音调都会让人觉得不适,德克萨斯州的一项研究针对的是140名管理者的讲话。他们将讲话内容收集起来,然后找专家组和参与者评价声音,结果,他们给出评价的依据依次是声音、讲话内容、激情、学识和仪态。

作为HR,保罗主持了公司的新人招聘,公司需要一位充满激情的销售总监,帮助公司扩展西部的市场。在众多应聘者中,保罗对卡尔·费舍曼各方面都很满意,唯独一点,就是不太喜欢他说话的声音。

和卡尔交谈了半个小时,保罗不得不停下来,和卡尔说明实情:“费舍曼先生,我们这里的员工都是精力充沛、做事积极的人,我觉得他们不会喜欢和你一起工作。”卡尔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保罗继续说:“我几乎听不到你说的话。如果你感到紧张,放松点如何?我觉得你的脉搏都快停止跳动了。”

卡尔换了一个姿势坐着,说:“我在空军做了20年的侦察员,在那里,每个人都要谨慎行事,低声说话是其中一项。”看得出来,卡尔本身就是一个内敛的人,有一种冷静、克制的行事风格,加上工作环境的要求,让他说话时总是细声细气,小心翼翼的。“您指出我说话声音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很吃惊,不过我可以保证,我会尽力试一试。”最终,保罗答应给他一次尝试的机会。

为了配合斗志昂扬、充满激情的团队,起初,卡尔不得不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有力量,说话时尽量将发音位置向下压,同时不失激情。当他在公司里变得自在之后,卡尔的个性逐渐显现,他的冷静、克制的行事风格反而成了工作上的助力,而声音、音调也不再是障碍。

根据人们的普遍认知,小声细语的人声音温柔,语调平缓,听起来有点底气不足,这样的人做事谨慎、谦恭,缺点是怕事儿,害怕招惹麻烦;粗声粗气的人性格直爽,说话不会拐弯抹角,相应的缺点便是脾气暴躁,对事情没有耐心,因此常常得罪人;尖酸刻薄型的人言辞犀利,尖声尖气,让人感到难受。

暖暖今天觉得特别背。因为别人的工作没做完,自己也要陪在公司一起加班,晚饭没吃,订好的约会也泡汤了,暖暖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男友体谅暖暖的辛苦,下班后送去了肯德基的套餐,不巧的是,暖暖刚被主管骂了一顿,心情非常不悦,看到套餐里竟然没有鸡米花和上校鸡块,暖暖不悦地说了一句:“你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心上啊,这些全都是你爱吃的东西,我爱吃什么你知道吗?”

男友从城北跑到城南,辛辛苦苦地给她送晚餐,结果暖暖还不领情,自然也很生气,“这不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吗?除了我,还有人给你送晚餐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