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
17543600000035

第35章 习惯创造生活(3)

与安迪一同工作的还有一个服刑几十年的老犯人老布。他从20几岁被关进监狱后,始终在监狱中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外面的世界变成什么样他都不知道。到了他70多岁时,监狱突然宣布他服刑期满,马上就会获得释放。老布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拿起刀来劫持人质。当安迪和瑞德问他为何如此时,他竟然说想要继续留在监狱中。最后,老布出狱后无法适应高墙之外的新世界和新生活,在住所上吊自杀了。

到了60年代,一个叫作汤米的年轻人因为盗窃罪住进了肖申克监狱。汤米头脑聪明,很快成为安迪和瑞德的好朋友。安迪利用闲暇时间教汤米识字、学知识,希望他出狱后能够用正当的手段谋生。巧合的是,汤米在上一次服刑时,遇到了真正杀死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凶手。当安迪得知事情的真相后,找到了监狱长,并且希望他能帮助自己翻案。监狱长害怕安迪翻案成功后,他洗黑钱的事情被曝光,同时他也不希望失去安迪这个好帮手,因此他严厉地拒绝了安迪,并且设计谋杀了汤米。

安迪知道真相后,决定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自由——越狱。安迪用瑞德帮他搞到的石锤挖了一条隧道,隧道直接通往监狱的下水管道。在行动前,他跟好朋友瑞德说了一番话,告诉瑞德如果他的假释申请通过了,就要到一个地方去,那里有他留给瑞德的东西。

瑞德获得假释后,在安迪指定的地点找到了一叠50美元的钞票和一封信。信中写道:“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最后,瑞德按照安迪指定的地点来到了墨西哥,重获自由的两个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电影赏析

《肖申克的救赎》在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因为遭遇了强劲的竞争对手《阿甘正传》而在七项提名之后未获得任何奖项。如果说,《阿甘正传》是美国人的一个梦的话,《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显而易见,即使充满黑色幽默的梦境依旧是甜蜜而美好的,生活的沉重却是人们无法“欣赏”,甚至避之不及的。

当这部影片因为它表现的宗教、社会和人生哲理而备受赞扬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部电影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导演用一座“肖申克监狱”影射了整个社会,反思了一个关于“体制化和反体制化”的问题。

影片中的三个人物安迪、瑞德和老布分别代表了人类自由意志与体制化对抗时的三种形态。

安迪在诉求无望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逃离了体制的束缚,重新获得了自由。瑞德幸运地遇到了这个反抗制度的强者,最后在安迪的救赎下,完成了从依附体制到背离体制的转变,和安迪一样获得自由和新生。

最可悲的莫过于老布。当他在监狱中度过了受监管的50年后,终于得到刑满释放的消息时,他不但没有满心的欢喜,反而面临精神上的崩溃,最后竟然试图通过再次杀人的方式使自己留在监狱里,因为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被约束,习惯了上厕所打报告——“不打报告我一滴也挤不出来”,习惯了让自己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旦脱离了原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仿佛一切生活都失去了意义。

最后老布在狱外绝望自杀,成为了人类被体制化的一个悲剧。“起初你讨厌它(监狱),然后你逐渐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它,这就是体制化”,瑞德的一番话深刻地揭示出老布的命运,也同样说出了体制化的本质。

安迪在给瑞德的信中,道明了支撑他越狱的真正原因:“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借着这份希望,安迪带着坚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不死向往,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时刻与体制对抗着,并且获得了最终的成功。

安迪的对抗是实实在在,浸泡在生活的琐碎里的:从狱警手中赢得的啤酒,连续六年每周写给州议会申请图书更新的信件,让所有囚犯都能听到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音乐,在房间里挖通一条连通下水管道的隧道……在安迪的身上,希望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精神,反抗也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他在肖申克的一切行动,无不是对体面生活的坚持,对美好事物的追寻和对自由的向往。他将理想具体到每一件事、每一个音符、每一把泥土上,用一段漫长的岁月将希望变成了现实。

当安迪成功地从监狱逃脱,获得了最终的自由时,剩下的人依旧在面临同样的处境。面对难以逾越的高墙,是适应它进而依赖它,还是反抗它进而摧毁它,这是监狱中甚至现实中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体制化”,在体制内部工作过的人一定更有感触。那些个被人们自豪地叫着“我的单位”的地方,何尝不是一个体制化的地方?当身处内部的人寻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何尝不是看着自己在体制内沉沦下去?

极少有人能够像安迪那样,身处其中却依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着自己的目标,用每天一点一滴的行动改变着体制,同时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有些人可能会比较幸运,比如瑞德,在彻底的沦陷之前遇到了一个安迪那样的朋友,最终获得肉体和内心的自由。大多数人只能像老布一样,被体制驯化后,将环境内化为自己的生活,一辈子活在体制内,生在那里,也死在那里。

诚然,创造出国家、社会和法律这些体制,可以算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同时不得不承认,体制化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悲哀。当人们长期在一个环境下生存,就会习惯了一成不变,习惯了受到管制和约束,一旦体制变化,还会一时间找不到人生的定位而失去方向。面对体制对人的麻痹和驯化,或许我们可以选择村上春树的方式:站在鸡蛋的一边。小说家选择用写故事的方式试图用光明将体制透亮,以免它网罗和贬低我们的灵魂。或许,我们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诉说,或者行动。

影片信息

中文片名:肖申克的救赎

英文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主演:摩根·弗里曼,蒂姆·罗宾斯

片长:142分钟

上映时间:1994年

堕落的天才——解读《心灵捕手》

剧情回顾

威尔·杭汀成长在波士顿的贫民窟,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教学大楼的清洁员。除了工作之外,他都会和朋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整整哈佛的聪明小孩。一个人独处时,他则会用惊人的记忆力阅读人文和科学方面的书籍。在他叛逆不羁的外表下,难掩的是绝顶聪明的大脑。

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教授蓝波是数学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获得过被誉为“数学界中的诺贝尔奖”的菲尔茨奖。他在系里的公告栏上写下了一道十分困难的题目,并且声称“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其言外之意就是没有人能解出答案,因为他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出答案的。

威尔在打扫的间隙,轻松地解答了这一难题,随即引起了学生和老师们的讶异。蓝波教授想要找到真正的解题者,于是又写下了另一道更难的题目,这道题是蓝波教授和伙伴花了两年时间才解开的,结果依然被威尔轻松解决。

就在蓝波教授努力寻找威尔的时候,他却因为打架滋事被送进了少年管护所。蓝波教授申请成为威尔的监护人,并且向法官求情后,才顺利地将威尔保释出来。蓝波教授提出的条件是:威尔参与学校的教学研讨,以及接受心理辅导。蓝波教授期望威尔能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不再用恶作剧、打架、吹擂来耗费生命,威尔却毫无不在意,经常耍弄前来为他辅导治疗的心理专家。

无奈之下,蓝波教授找来了他的大学好友西恩,请求他帮忙开导执迷不悟的威尔,让他尽早迷途知返。在威尔和西恩的第一次对话中,威尔就刺痛了西恩。因为他通过观察西恩的一幅画作,猜测出西恩当时的心态,并且出言冒犯。虽然这是威尔借此赶走治疗的心理医生的常用伎俩,西恩的反应却有些不寻常。他的确被威尔的话刺痛了,虽然暴怒之下想要掐死威尔,事后却依旧答应给他做治疗。

在随后的治疗中,两个人原本对立的关系由于西恩的坦诚相待开始缓和。西恩看透了威尔不过是一个利用心理防御极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威尔渐渐地敞开心扉,消解了内心的痛苦,也让西恩丧妻的伤痛得到了安慰。

在最后一次治疗中,威尔看着自己的卷宗,崩溃地趴在了西恩的身上,像个孩子一样地哭泣。他终于打开了心结,准备放下过去,于是他开着朋友的破车奔向加州,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和新生活。

电影赏析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将重头戏放在了西恩对威尔的治疗过程,并将威尔的内心世界挖掘得深入而细致,层层剖析他的童年经历和性格形成过程,并最终将一个身处在绝望边缘的天才拉了回来。

影片中,威尔和西恩的扮演者马特·达蒙和罗宾·威廉姆斯为这两个角色奉献了极佳的表演。为此,在1998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配角奖(罗宾·威廉姆斯)和最佳编剧奖。更可喜的是,本片的编剧正是马特·达蒙和罗宾·威廉姆斯两人。

年轻的天才拥有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聪明头脑,却在放浪和堕落中逃避真实的生活,面对伤痕累累的过去,他选择了逃避;面对地位悬殊的爱情,他同样选择了逃避。他宁愿和一群混混生活在一起,将自己的天赋埋没在酒精和暴力中,也不愿改变既成的观念,开始新的生活。

当然,这些都不是他的错,就像他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在不同的收养家庭中游离,忍受被虐待的心理伤害,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是,这些过去的经验形成了他的行为方式和固有的观念,而这些观念正在让他失去天赋和幸福。

威尔的朋友都是连大学都考不上的平庸之辈,可是他只有在这些朋友之间,才得到了长久的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可是,朋友和天才却成了一对矛盾。当他展现自己的天分时,朋友大多时候都是疏远甚至与他结束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威尔将天才的那一部分用来整哈佛的学生、摆平心理医生的治疗,而不是应用到科学和学业上。在生活中,威尔则伪装成一个平庸的普通人,尽量避免天才带给他的烦恼。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要逃脱蓝波教授的发掘,那么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的天才身份。他更希望外界是因为他这个人本身来接纳他、喜欢他,而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天才头脑。

另外,童年的心理创伤让威尔始终固守着内心的防线,他不肯搬家,也不敢尝试一段地位悬殊的爱情他内心极度缺乏的安全感,他每每用嘲笑、讥讽的态度对待他人,也不过是内心的一种防御措施。

当西恩看到他将自己封闭起来,每天只和书打交道时,西恩终于明白,威尔的聪明和自负不过是表象,所以他才会说:“看到你,我没有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随后,西恩对威尔内心的彻底解读,也成为片中最闪亮的一段台词: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深情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

其实,当西恩对威尔苦苦逼问,试图要威尔真诚以待,说出他内心中的想法时,西恩已经完全将自己的伤口暴露出来了。与其说这是西恩对威尔的治疗,不如说是两个人在互相疗伤。

随后的两次治疗中,他们先后谈到了爱情和友情。西恩将自己了解的美好讲给威尔听,然后威尔到现实中和心仪的女孩交流,逐渐验证这些结论。由于天生的不安全感,他不相信一个哈佛的富家女会真的爱上自己这个穷小子,也不相信身边的朋友真的珍惜和他之间的友谊。直到西恩的结论在现实中一一得到证实之后,威尔的世界观开始崩塌。

是为了心理上的安全,固守原本的观念,还是尝试着接受一个新的观念?对于威尔来说,这是一次冒险。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放弃原本的生活观念,重新接受一种完全不同甚至尚不熟悉的观念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同样需要非常大的决心和勇气。

电影的最后,威尔接受了西恩的建议,他选择了相信。在他贫瘠的人生中,他得到了罕见的天分、朋友的真诚友谊、心理医生的坦诚相待和一个女孩的真挚爱情,对于威尔来说,他开始觉得知足了。

最后一个镜头是威尔驾驶着朋友的二手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前方等着他的是未知的世界和充满变数的爱情。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未来等待他的是什么,威尔已经有勇气真诚相待了。

影片信息

中文片名:心灵捕手

英文片名:Good Will Hunting

导演:格斯·范·桑特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马特·达蒙

片长:126分钟

上映时间: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