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
17543600000034

第34章 习惯创造生活(2)

在这首歌曲推出不久后,手机品牌金立便签下了这对组合作为品牌的代言人,将《荷塘月色》作为广告宣传的背景音乐,同时还趁机打造出一批新产品——“荷塘月色”音乐手机系列。在广告宣传上,背景音乐选用了歌曲中的副歌部分:“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歌曲播放完毕,则会马上出现品牌宣传的广告语:“我的荷塘,我的音乐,金立音乐手机”。

从广告的整体形式和广告语可见,产品在进行品牌宣传的时候,着重强调的是歌曲的运用和歌曲营造出来的背景氛围。当人们对一个手机品牌的熟识度不高时,品牌本身不过是一个中性刺激,将一首时下特别受欢迎而且传唱度非常高的流行歌曲作为条件刺激,则会让广告的受众产生条件反射。当“荷塘月色——手机——认知和情绪反应”这个组合在电视台、电台和各大商场重复几千遍之后,人们很容易形成“手机——认知和情绪反应”这样的条件反射。一旦条件反射形成,商家的宣传目的就达到了。

在广告宣传中,类似借用“明星&产品”组合的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可以断言,所有的广告宣传都是通过让受众形成条件反射的方式促进其对品牌的认知和了解。各大活动聘请的形象大使,杂志封面过分放大的模特照片也是利用这一特点吸引受众的眼球。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一个宣传报道做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条件反射随之而来注定是萦绕不去的谩骂和指责。

2001年12月,知名演员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的时装照在各大网站流传,掀起了媒体和民众的一阵声讨和谴责。

图片是赵薇在纽约街头为《时装》杂志拍摄的宣传照,内容是她穿着一件单袖超短裙,裙身的大半部分图案和日本军旗“旭日”方巾的图案极为相似。头发稍显凌乱的赵薇则带着一脸慵懒、颓废的神态漫步在街头。

在杂志社收到许多读者的投诉以及网络上众多的网友开始声讨之后,杂志社对整件事做出了解释和道歉。随后,新闻出版署出面整顿了《时装》杂志社,参与策划的工作人员被辞退,而照片的当事人赵薇也先后在纸质媒体和电视节目中道歉。

当然,这一事件的后续影响仍然在继续。《时装》杂志借此得到了空前的知名度,当然这个效果并不是它想要的。作为当时凭借“小燕子”一角在全国拥有超高知名度的演员赵薇则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仅在演出中遭受各种袭击,广告代言的酬劳骤减,商演的活动也开始大大缩水。

对于观众或者读者来说,一开始,无论是《时装》杂志还是演员本身都是中性刺激。因为对“小燕子”角色的成功塑造,赵薇甚至是得到众人喜爱的演员。可是,当“日本军旗”这一条件刺激出现,人们尘封的记忆便被无限地开启,指责之声也无法停歇。日本海军的“旭日”方巾并没有像日本国旗“太阳旗”那样被大众熟知,当更多人得知赵薇所穿的衣服与“旭日”方巾之间的联系时,便自动化地联想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卖国贼”、“汉奸”等词汇。

当原本的中性刺激和条件刺激同时出现,并被媒体和网络不断传播,在人们的头脑中不断强化时,这一条件反射形成。无论是“赵薇——军国主义”的组合,还是“《时装》杂志——卖国贼”的组合,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更让那些在战争中受苦的人感到情感受到伤害。随之而来的结果自然可以预见。

实际上,在事实真相、媒体报道和观众反应之间一定是存在误差的,信息经过以讹传讹之后,原本单纯的动机也可能被错误解读。不可忽视的是,这样的条件反射竟然形成得如此容易,并且会掀起如此剧烈而持久的波澜。至少它在提醒许多应用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的人,无论是心理学家还是宣传产品的商家:小心谨慎、遵守道德标准才是上策。

每天必刷微博——我们都有强迫症

徐宁宁在北京工作,是一个典型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虽然她身处化妆品销售行业,自己的皮肤却保养得越来越差,黑眼圈特别严重,两只大大的眼袋像是两只葫芦一样挂在脸上。除此之外,她还睡眠不足,浑身乏力,工作的时候犯困、无精打采,咨询过医生她才知道,这一切都和刷微博有关。

宁宁平时就有些宅,周末的时候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跟朋友去唱KTV,没有特别原因的话,休息日她都会宅在家里。自从去年开始玩微博之后,她就变成了一个终极版的宅女。起初,她会在工作空闲的时候刷几次,后来则是一两个小时刷新一次。如果上班的话,她会在卫生间里刷完一遍微博再出来。

微博刚刚流行的时候,宁宁还会想着,在微博上联系一下客户,将店里的最新产品通过微博通知客户。时间久了,宁宁的销售业绩的确有所增长,她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区长的认可,随之而来的结果却是——她彻底陷进去了。每天盯着微博首页,看看有没有新的评论,是否有人转发她的微博,有人@她了吗……她玩到最疯狂的时候,竟然一边炒菜一边刷着微博,最后把手机掉进了油锅里。

现在的她,十分钟不刷一次微博,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总是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晚上不刷到一两点钟,就睡不着觉。朋友约她出去逛街、看电影,她全都没兴趣,即使最后出现了,眼睛也只顾着看手里的手机,根本没有心思和朋友聊天。

一年多下来,宁宁整天都是无精打采的,工作越来越忙,她却一边工作,一边惦记着口袋里的手机。眼看着生活变得越来越糟,她也开始抓狂起来。

在朋友的建议下,宁宁找到了许枫医生。许枫告诉她:“你这样已经属于轻微的强迫症,并且伴有睡眠障碍。建议你回到现实中,多和朋友交往,在工作中尽量和客户见面交谈,减少对微博的依赖。”

如今,许多网友都变成了徐宁宁这样的“微博刷刷族”,有的甚至到了强迫症的地步。如果不刷微博,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如果某一天出门忘记带手机,就觉得所到之处毫无意义,一点玩乐的兴致都没有。有网友在微博中悲呼:“刷微博已经成为我每天晚上临睡前的‘必修课’了,怎么办?没有微博我会活不下去的!”

在这个“我与世界同步”的微博时代,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即时而丰富的资讯,时刻都能获取外部世界的消息。不管是南方飓风、美国大选、在老挝召开的亚欧峰会还是冰岛边缘的冰川融化,微博上都能够获得最新、最详细的信息。

然而,当每个人都成为最新、最快的资讯接收者时,“唯恐落后”的心理也在驱使着人们,不得不时时刻刻查看最新的消息。当“明星离婚”的新闻占据了每个人的屏幕而你还一无所知时,你out了;当同事讲了一个最近流行的段子而只有你一个人没听懂时,你out了;当朋友纷纷用最流行的“元芳体”来“织围脖”而你不明所以时,你out了……

在某种时刻,为了防止自己被迅猛前进的世界抛下,很多人时时刻刻地盯着微博,等待着爆炸消息的到来。久而久之,我们都变成了强迫症患者或者潜在的强迫症患者,为了守着从某一个名人或者偶像的输入框中发布出的140个字而无心工作、熬夜晚睡,甚至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

实际上,除了刷微博之外,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轻微的强迫症。比如有的人锁门后一定要反复推两下,确认真的锁上了才放心离开;有的人换衣服时,一定要脱光了上身才会开始脱下身;有的人则喜欢固定坐在沙发的同一个位置上,每餐吃固定的食物,到同一家书店买书……轻微的强迫症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习惯,只要不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就无需太过在意。对于“微博刷刷族”而言,则可以时常提醒下自己,适度地远离网络,闲暇的时候多找点事情做,尽量和朋友见面交往,也可以选择一两项户外运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

人性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如果有人问你,“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一定马上就会在头脑中思考自己的个性特征:我是容易激动还是平静放松?腼腆木讷还是开朗大方?敢于冒险还是甘于安逸?合群还是孤僻?当你仔细思考过这些问题后,你是不是已经清楚“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了呢?可是,你知道“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吗?换句话说,是什么因素使你变成了现在的你呢?

按照惯常的思维,你一定会从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朋友、老师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开始着手分析。同时,人生中的学习经历、巨大成就、重大挫折或者令人改变想法的转折性事件也会影响你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些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是“环境因素”。你一定不会觉得“我生来就是这样,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基因决定的”。

为什么所有人都会用“环境决定论”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而集体性地忽略“基因决定论”呢,这当中的发展自然是有原因可循的。

在20世纪的后半叶,行为主义理论压倒了精神分析理论占据了统治地位,而行为主义的主张则是人的行为是被环境塑造并且受环境左右的。严格的行为主义者甚至相信,人的心理活动对研究人类行为无关紧要,行为的刺激和反应才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虽然行为主义理论由于忽略人的自身感受而遭到了诸多的批评,大多数人也不肯理解和接受这一想法,但是这一理论的盛行仍旧改变了大众的信仰。直到如今,人们还是普遍认为“经验是人性塑造的重要因素”。

人们更愿意接受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遗传和生理因素不能被人们直接观察到。毕竟,基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东西,人们甚至无法精确判断它生长在身体的哪一个位置。人们的习惯行为是,对未知事物的期待远远低于能够自主决定的现实环境。

另外,基因决定论难免有些宿命论的嫌疑,让那些想要试图在生活中行使自由意志的人非常反感。如果让一个人心怀梦想的人承认“我的基因决定我成不了发明家”或者“我的选择不够明智,自身不够努力所以成不了发明家”,相信人们当然更愿意选择后者。

事实上,人类完整的人格当然是在遗传和环境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出来的,需要讨论的是,遗传的作用大一些,还是环境的作用大一些?

心理学家托马斯·理查德和戴维·莱肯在1979年做了一项研究,用来检验基因在决定个人心理品质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为了寻找具有完全相同基因,却在完全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被试,他们找到了56对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胞胎。

研究者对从全美甚至不同国家聚集而来的双胞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测试。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特质量表、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测验,以及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测验的结果表明,对于相当数量的个性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是遗传决定的。同卵双胞胎即使被分开抚养,而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他们长大成人后不仅外貌上极为相似,基本心理和人格也趋向一致,也就是说,环境对他们人格形成的影响非常小。

虽然理查德和莱肯的研究引来了很多的争议,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挑战了统治心理学界近50年的“环境决定论”,甚至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人性的看法。最有趣的一点,理查德和莱肯提出,并非环境决定着人的特性,而是人的特性在影响着环境。比如说,一些孩子在出生时就比其他孩子活泼好动,这种特性决定了他们对父母的照顾有着更强烈的反应,从而强化父母的行为,将孩子向着性格活泼的方向塑造。

黑暗中不灭的希望——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剧情回顾

故事发生在1947年。主人公安迪是一位银行家,工作安稳,生活富足。

然而,事业上的成功难以弥补婚姻的不幸,妻子的婚外情让他一直郁郁寡欢。一次醉酒后,安迪拿着枪想要杀死妻子和妻子的情人,犹豫再三后,最终他没有下手。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妻子和情人依旧被枪杀,安迪成为第一嫌疑人。在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安迪时,他被法庭判处无期徒刑。随后,安迪被关押到了肖申克监狱,他将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囚犯中的“权威人物”是瑞德。他于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多年来一直要求假释却从来没有成功。在监狱中,只要有人付得起钱,瑞德就能够搞到任何东西。一个月后,始终不与任何人接触的安迪请瑞德帮忙搞一把石锤。安迪声称想通过雕刻些东西消磨漫长的时光。

后来,安迪被派去当监狱的图书管理员。为了争取图书馆的图书更新,他每周都会写一封申请信给州议会,坚持了六年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同时,安迪运用他的知识和经验,一直在帮监狱长洗黑钱,并且为其他狱警处理经济和税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