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只受过低等教育或者根本不识字的人还是无法通过WPPSI-R了解他们的智力,他们在言语智力、知识、数字广度和词汇等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却并不妨碍他们具有观察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此,英国心理学家瑞文编制了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瑞文测验主要是以图像呈现,因此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非洲人还是亚洲人,是否受过教育,都可以接受测验,而且对一些生理缺陷者,如聋哑儿童同样适用。
STORY TIME
学生时代的考试一定是最令人头疼的。学霸将考试当享受,学渣遇到考试如同落入地狱,分分钟都是煎熬。学霸希望老师多出一些高难度的题以证明自己聪明的头脑,学渣恨不得整张考卷都是选择题,就算一点儿不会,还有万能的“选择题定律”: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长短不一要选B;参差不齐就选D。
这一节的STORY TIME,我们来讨论一下,考试时遇到自己拿捏不定的题目怎么办?
不管“选择题定律”能帮上多大的忙,只要是选择题,总有一个选项是对的。三长一短选最短也好,掷骰子随便定答案也好,总有1/4的机会选到正确答案。可是,多选题怎么办?尤其是那种,不管多选、少选、错选,只要没有选中正确答案就不得分的多项选择题,学渣要如何选择呢?
大多数人相信这样的诀窍:论述比较长的选项更像是正确答案。这一观点在少数考试指南中被吹嘘成“科学的蒙”的方法,因此才会有“三短一长选最长”的说法。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如果问题是:孙中山先生是什么时候去世的?答案“1925年”要比“1920年~1930年之间”、“以上所有答案都正确”要更精确些。
实际上,考试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相信最初的直觉。在你完全不知道是对是错,需要靠那1/4的概率取胜时,试着相信自己最初的直觉。根据研究,68%以上的大学生觉得,在考试中改变了最初的答案并没有提高考试分数,相反还会降低考试分数。同样地在另外一项研究中,63%的教授不建议考生在考试中更改答案,因为可能会降低分数。即使在一些考试指南中,作者也会耐心地叮嘱读者,改变最初的答案并不是聪明的考试策略。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看错了题目,第一个选择是正确的概率更大。
当你感到疑惑时,改变已选答案的这一策略只适用于,你有充分的理由来推翻已选择的答案,如果仅仅是在“蒙”的状态下从A改到B,不妨坚持原来的选择。尤其是不擅长多项选择题的学生,不用设想自己会从更改答案中获益。没有研究证明,为什么最开始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如果你的理智不能做出有足够理由的判断,请相信直觉吧!
心理统计——SPSS结果分析不显着怎么办?
问:用SPSS分析A与B的相关性系数约为0.09,显着性水平大于0.05即不显着。继续做回归性分析后,得出BETA值为0.35,显着性水平小于0.05。那么相关性不显着怎么办?在相关性分析不显着的情况下有必要继续做回归分析吗?
答:在只有两个变量的情况下,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不必重复做;在多变量的情况下,回归分析可以用来做预测。相关性不显着的话,可以重新看一下数据是否出错,如果数据没错的话,接受原假设——不显着其实很正常。
以上的对话,你是否觉得不知所云,和听外语课差不多。如果说,法文算是一种语言,计算机方程式是一种语言,那么统计学就是一种数字语言,是用数字说明人类心理的语言。心理统计并不是对数理进行分析,而是侧重统计方法的应用方面,这样的说法似乎不太直观,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假设你是心理学老师,希望做一个“监考人性别对于男女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有影响”的实验。为此,老师将全班同学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男老师监考,另一组由女老师监考,考试之后,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测验数据:男生60人,平均得分80分,标准差18分;女生52人,平均得分73分,标准差15分。比较男生和女生的成绩在0.05的水平上是否具有显着差异。
在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前,先来解释一下“显着差异”这个专业术语——天知道我会不会说上两天两夜但就是解释不清楚。统计学上,当数据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则证明进行对比的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总体,比如,在比奈-西蒙一般能力测验中,大学学历的被试组和小学学历的被试组在成绩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其差异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
当然,数据可能来自同一对象,但是在前后的测验中,数据发生了变化,这样也会出现显着性差异,比如使用某种高效记忆法之前的成绩和使用记忆法之后的成绩,其差异来自记忆法对被试记忆能力的改变。在0.05的水平上存在差异,就是说两组数据存在差异的可能性是95%(请自行脑补正态分布图),还有5%的可能性不存在差异,这5%可能是由于误差造成的。相应地,在0.01的水平上存在差异,则是说两组数据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为99%,还有1%是随机误差。
回头再来看“监考人性别对于男女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有影响”这个实验。得出学生成绩后,运用SPSS软件做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所得结果在0.05或者0.01上显着,则证明不同性别的监考老师会影响学生的成绩。根据得分的高低比较,也可推知男老师监考会降低或提高成绩,还是女老师监考会降低或提高成绩。
做出判断的标准,来自SPSS软件的统计结果。实际上,两组平均数很可能没有差异或者存在微小的、由随机误差引起的差异。两组学生来自同一总体,那么男监考老师和女监考老师两组样本的均值应该非常接近。这是一种假设,根据SPSS的结果,可以证明或者推翻这一假设。如果真的得到了差异显着的结果,则证明监考老师的性别的确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心理统计一开始是用来测量人的智力的,作为心理学统计之父,高尔顿设计了许多心理测试,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测试的结果。不过,心理统计学的真正起源还是来自心理学和物理学的联系。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心理和物理,一个主观的,一个客观的,一个情感的、直观的,一个认识的、理性的,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心理物理学家就真的做到了。
德国的解剖学教授韦伯发现了刺激差别量和差别感觉之间的关系: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叫作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德国的物理学家费希纳建立了感觉和刺激之间的函数关系,S=KlgR,其中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
这两位心理物理学的奠基者为心理学家提供了许多经典的理论,之后,心理统计学则开始测量人的性格、态度等方面。许多人致力于将这些心理学概念进行准确定义并且量化,为此也招来了许多批评和怀疑。激进的物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心理物理学测量的数据是不准确的,而且这种思想正被滥用。
当统计学、心理学、心理测量学迅猛发展时,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心理统计学,比如最着名的数学软件——SPSS。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的一个组合式软件包,它可以进行数据整理,也可以进行结果分析,还有专门的绘图系统可以绘制出各种图形。SPSS每年推出一个版本,不断添加新的数据处理程序。
STORY TIME
科学的世界充满逻辑和理性,同时也是枯燥而乏味的,相比之下,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却可以充满传奇和冒险,比如我们这位心理统计学之父——法兰西斯·高尔顿。这一节的STORY TIME,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
高尔顿出身于显赫的银行家家庭,他的外祖父是达尔文的祖父,因此他和达尔文是表兄弟。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博学”的人,赞扬者说他是“人类追求自身完美这一崇高目标的化身”,而贬斥者则说他是“种族主义者和法西斯的精神领袖和鼻祖”。
高尔顿是家中第9个孩子,姐姐阿黛尔比他年长12岁,因此成为了他的启蒙老师。高尔顿从小就表现出聪明过人的一面。6岁时,他开始对博物学感兴趣,并按自己的方法对昆虫、矿物标本进行分类;8岁时,他进入寄宿学校正式接受教育;15岁到医院当见习医生;18岁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学习解剖学和植物学,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自然哲学和数学。从世俗的眼光看,高尔顿的大学教育杂乱无章、不成系统,堪称失败,然而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却为他成为最博学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岁那年,高尔顿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笔可观的遗产,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使得他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高尔顿是一个小个子的秃顶男子,白色的鬓角,蓝眼睛,高鼻梁和狭长的嘴,看起来具有权威风度。虽然身家丰厚,他却并不是一位花花公子,不是那个时代闲极无聊的沙文主义者。高尔顿一生当中从未担任大学教授或者其他专门职业,由于他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超过了同年代的许多学者,在人类学、地理学、数学、力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面都有所贡献。
和他的表兄达尔文一样,他非常喜欢环球探险,他曾到埃及、南非等地进行科学考察,甚至到过巴勒斯坦地区。30岁时,由于长期出门远行,高尔顿患上了神经不稳症(达尔文也患有此病),从此不再远游,结婚后,他定居伦敦,成了一个书斋里的学者。
高尔顿的主要贡献是人类遗传学,因为他的优生学观点,高尔顿获得了毁誉参半的名声——德国法西斯将优生学作为理论依据,在国内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雅利安人看作高贵的人种,而将犹太人、吉普赛人等看作低贱的人种,从而屠杀了数百万的犹太人。当然,就像不能将战争狂人用炮火摧毁人的生命归咎于诺贝尔发明了炸药,纳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也不应该怪罪早已过世多年的高尔顿。不过,由于“优生学”本身存有诸多歧义,国际遗传学大会早已决定,在科学文献中不再使用这个词。
在人类学、遗传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中,高尔顿都非常依赖数据,他进行大量的计算和统计工作,他最得意的话就是“无论何时,能算就算”。正是在“能算就算”当中,他将统计学方法引入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之中。
就在德国冯特派的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找人类心理包含的因素时,高尔顿在寻找个体特征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系。高尔顿通过测量人的身高、体重、肺活量、拉力和握力、叩击的速率、听力、视力、色觉等,研究了个人能力的差异。此外,他还让被试回忆头脑中的意象,比如刚刚吃过的早餐,结果发现,有的人以肌肉运动觉意象为主,如回忆起的是吃饭时的动作、姿势,有的人以视觉意象为主,特别注意食物的颜色、桌布的花纹。
通过家族谱系调查,高尔顿论证了遗传因素与个体差异的关系。高尔顿调查了从1768年到1868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科学家的家谱,结果发现977个人中有332人是社会上的杰出人士,而在普通百姓中,每4000个人中才有一个杰出人士。针对30个有艺术能力的家庭调查显示,其有艺术才能的子女占64%,而在150个无艺术才能的家庭中,有艺术才能的子女只占21%。高尔顿由此断言,“普通能力”是遗传的,“特殊能力”也是遗传的。1883年,他将自己的研究系统地写入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探索》一书中,并且创立了“优生学”这一术语。
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探索》一书中,高尔顿讨论了30个不同的课题,将科学与思辨、数据和猜想结合起来,他原想以此传达科学的意义,结果他在书中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男子偏见。关于女人的性格,他断言道:在女人的性格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她们反复无常,喜欢忸怩作态,不像男人那么直截了当。这话是他在没有任何科学实证和调查研究的情况下说出来的,可见科学家即使懂得先进的研究方法,也逃不出时代文化的影响——高尔顿毕竟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男人。
1884年的伦敦国际健康展上,高尔顿将他的“人体测量研究室”搬出来展览。他的研究器材由非常简单的仪器组成,一个摆锤,一个反应键,一个手柄和转盘,一台光度计,还有一个长管子,光度计用来比较小块的色彩,长管子则会在充气后发出哨音。按照规定,参观者花3便士就可以测试一下自己的反应时间、视力、听力、色彩分辨能力、吹气的力量等13项特征。在并不重视心理学的英国,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也不认为它真的能测量出什么。庆幸的是,展览过后,有9337位参观者参与了测试。在当时,能够准确测量、反复验证的才是科学,即使那些参与者并不明白高尔顿的真实意图,这一实验本身也已经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