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这才是心理学
17543500000006

第6章 心理学学生们都在学什么?(5)

SCL-90量表中每一个因子都能够了解被试的特点,当某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2分时,即超出了平均分,证明被试在这个方面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躯体化因子,超出均分的被试可能存在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和焦虑等;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较高,则证明此人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卑感,感觉不自在,心神不安,自我中心突出。根据中国的常模标准,测验总分超过160分,或者阳性项目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的被试需要进一步检查,老师也会给出“建议咨询”的判断。

作为心理学院每年的大项目,为大一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是心理老师的工作之一,也是心理学生的学习任务之一。我的任务是给物理学院的大一学生做主试,测试问卷就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完毕之后,将结果输入计算机,打印出结果,然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测验反馈。一段时间下来,自己俨然变成了小有权威的咨询师了呢,想想还真有些小激动。不过,有时候我也难免被一些无厘头的问题难倒。

一个同学跑过来问我:“我在人际关系敏感这项超过2分了,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呀?而且,我有问过其他同学,有的人在强迫因子上得分高,有的人抑郁得分高,有的人总分过了200,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怎么办,我们班不会全都是精神病吧?”作为身经百战的学姐,我已经不会再为这些白痴问题感到气愤了,相反地,坐下来有条不紊地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先说你自己吧,除了人际关系敏感这项超过2分,还有别的项目超过2分吗?”

“还有一个,焦虑2.3。”看他的样子,估计觉得自己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吧!

“其实呢,这个测试反映的是你近一个星期的状况,你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既要学习新知识,又要认识新朋友,还要自己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心情郁闷,担心自己不被接纳,有些担忧和焦虑都是正常的。并不是说你在人际关系敏感这项,或者焦虑这项上超过了平均数,你就有心理问题,知道吗?”

“可是,其他人呢?我们班所有人,所有人哦,都在某一个项目上有问题,难道这也正常吗?超过200分也正常吗?”

“我不能对着你,把你们全班的问题都解决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也都有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的。就算总分超过200分,也要经过进一步的检查,才能下结论的。再说了,如果他们心里有疑问,应该像你这样勇敢地问出来,而不是自己瞎猜,怀疑这,怀疑那,你说对不对?”

“反正就是说,我没有问题呗,我心理很健康?”

“是是是,你很健康。这下放心了吧!”

看着学弟心满意足地离开,我在心中问自己: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测量师,哪个会是适合我的职业呢?

STORY TIME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瑞文测验等,都是标准化的、用来测量正常人的心理测验量表。除此之外,心理学上也会用一些非确定性的测验方法来测量人的心理,比如罗夏墨迹测验、房树人测验、心理沙盘测验等,这种测验没有统一的标准,测验结果主要依靠主试的解释。在心理测验的应用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可思议的测验,这种测验没有固定的形式,答案也不是唯一确定的。这一节的STORY TIME,我们来了解一下:FBI的犯罪心理测验。

下面的心理测验题目,你猜得出答案吗?

1.有一个瞎子,他自己一个人住,由于寂寞,他还养了一条狗。狗狗非常喜欢他。一天早上,瞎子的邻居过来敲门,邻居对瞎子说:“昨天你怎么让你的狗狗在楼梯间待了一晚上呀?”瞎子听到后,想了想就呕吐不止。为什么?

2.有一个赌鬼的遗孀,有一天看到了小儿子写的日记。“4月6日。爸爸不爱洗澡,身上长了很多虱子,我趁他睡觉时抓了几个,真好玩。”女人看了以后就精神失常了。为什么?

3.有一个双腿瘫痪的人去医院治疗,但在出院的前一天晚上,他自杀了。事后,护士在收拾病房时,发现他的床单上有很多孔。为什么?

4.一位职业女运动员在训练中骨折,休养一段时间后康复出院。家里为了庆祝她身体康复而大摆宴席。喝饮料的时候,她的哥哥说:“今天的可乐怎么味道有点怪?”她的父亲和母亲也喝了,纷纷表示可乐味道的确不对,但她喝后却称味道正常。当天晚上,她死在了洗澡的澡盆里。为什么?

你一定觉得这样的问题缺乏逻辑、缺乏足够的线索,完全让人摸不到头脑吧?你也一定会咒骂,这都是些什么题目啊,哪个头脑有问题的人才想得到答案!没错,这些题目就是给头脑有问题的心理变态者准备的。

这些题目看似是推理题,实际上是心理测试题,条件残缺不全,必要的信息也需要被试运用联想自行补充。更重要的是,这些题目根本没有正确答案,不同的人会想出不同的答案。当然,标准答案是存在的,如果你心理不正常,想到的答案就会趋近于标准答案;但如果你心理正常,即使想破头也不会想到标准答案的。FBI正是以此判断一个人的犯罪心理的。

如果你不经思考,马上就想到标准答案,并不表示你头脑聪明,智商过人,只能说你离心理变态不远了——一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和正常人有很大的出入,这个人的心理很有可能出了问题,这也是我们判断变态的标准之一。所以说,绞尽脑汁想不明白问题的人,偷偷地庆祝一下吧,你还不是个心理变态的孩子哦!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让人目瞪口呆的“标准答案”吧。

1.这个瞎子非常喜欢小狗,狗狗的存在让他的生活不至于那么寂寞。每天睡觉前,瞎子都会把手伸向床外,让狗狗舔他的手。昨天晚上,瞎子上床后,照例让狗狗舔他的手。当他得知自己的狗狗昨晚不在房间里时,突然想到最近有一个狡猾而变态的窃贼经常光顾这一带,想到这里瞎子顿时觉得恶心起来。

2.这个女人是一个可怜的人,她的丈夫是一个十足的赌徒,经常带上全部存款去参加一掷千金的大赌局。有一次,他突发奇想,要赌谁身上虱子多,赌注则是全部家当和他的性命。结果非常不幸,丈夫在赌局中失败,愿赌服输,丈夫赔上了性命。丈夫死后,女人一个人带着儿子艰难地生活,当女人看到儿子的日记时,重新被过去的事刺激感到痛不欲生,于是陷入了癫狂。

3.医生告诉他,他的腿已经痊愈了,第二天就能出院。他兴奋得睡不着觉,为了证明自己的痊愈,他捏了腿,可是腿却没有感觉。他以为自己感觉错了,又狠狠地捏了捏,可还是没有一点感觉。情急之下,他拿起身旁的水果刀向大腿刺去,结果依然没有感觉。后来,他变得歇斯底里起来,用水果刀不停地刺自己的双腿,可惜还是没有感觉。绝望之下,他用水果刀刺向了自己的心脏。他并不知道,刚刚捏的并不是自己的大腿。

4.运动员受伤恢复后,想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参加比赛,于是决定自杀。她在可乐中加入碳,因此味道变得很奇怪。晚上洗澡时,CO2+C生成CO,运动员中毒身亡。

心理测量之一——IQ测验

后工业时代的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经历着被测验、被考核。从律师到泥瓦匠,从会计师到播音员,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测试、考试,才能获得认可,得到工作机会。人们信任数字,信任可以量化的指标,却不愿意信任经验。在生产力落后、文明程度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是怎样选拔人才的?这个问题你有认真考虑过吗?

其实,古代社会一直存在一种稳定的途径,帮助一个人从门外汉变成大师,那就是师徒制。一个人从学徒工到熟练工,再到大师,他在不断地训练和实践中,学徒工成长为深得信任的工匠。不需要填写数学、外语等试卷,也不需要对类似“你是否能够抵抗压力”的问题给出是与否的答案。铁匠之所以成为铁匠,是因为他会打铁,懂得打铁的所有步骤和技巧,如同修理工懂得修车,数学家懂得写公式一样。这一切,都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媒介的参与。

进入工业时代后,为了准确地考察员工具备的能力(雇主不能按照师徒模式培养大批量的员工),也为了确定一个人除了头脑聪明、技术过人之外,还能不能胜任其他工作,于是出现了测试。雇主们用大量的测验来考察应聘者的潜力,虽然有些测验并不能看出职位要求和雇员之间的联系,但总是有一些人让雇主们相信:测验的确能够筛选出最适合的职位应聘者。

在测验历史上,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这种复杂的文官考试制度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平民理想,此后,科举制度应用到军事、农业等其他领域。19世纪,英国人深入研究了科举制度,并将其思想纳入英国的文官选拔制度中。科举考试中,人的智力是最重要的检测目标,考生需要在政治见解、行政工作能力和文学艺术方面有出色的表现,才能达到考核的要求,可以说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目标最明确、涉及面最广的智力测验。

不过,由于考核零散,缺乏系统性,且偏向于人的情绪、品性,使得人的品性修养占据了考察的主要地位,才能居于次要地位。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即使是品性高尚的人也会“近墨者黑”,做出有违道德修养的事。况且内在品性是最难以量化,难以准确测量的因素。

现代心理测量区别于古代传统测验方法的地方在于经过量化的数据,正因如此,现代人才会将“智商70”、“智商180”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上。实际上,智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能力,想要准确测量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智力包括推理、计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能力。看到这么多方面的能力,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者会对如何定义智力这个概念争执不休——有的人认为,智力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分数,就像智力商数;也有的人认为,智力具有多种成分,应该分别测量;还有的人则说,根据不同的经验范围,人其实具有多种不同的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够概括的。

在智力测验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大概就是斯坦福-比奈测验——“IQ”的概念正是由此而来。IQ=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比如,一个8岁的孩子完成了10岁孩子完成的任务,那么他的IQ=10/8×100=125;反之,如果一个10岁的孩子只完成了8岁孩子的任务,他的IQ=8/10×100=80。而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当的人,他的IQ为100,因此,100成为人群中的IQ平均值。

对于非心理学学生来说,IQ的含义或许没有多么广阔和深入,普通人对于智商的理解可能只是这个人聪不聪明,或者傻不傻,智商只是用来判断一个人聪明或者愚笨的临界值。这种想法比较符合心理测验最初的功能——筛选智力存在缺陷的精神病患者。斯坦福-比奈测验风靡美国后,立刻成为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和教育咨询中的工具,并且被广泛地使用。

经过多次修订后,IQ值已经不再是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的商数,而是多方面综合起来的评分。不过,IQ值依然被用来诊断心理发育迟滞的患者。比如,如果一个18岁以下的人,他的IQ在70以下,而且不能正常与人交流,无法像其他人那般自己完成穿衣吃饭、梳洗卫生,或者无法胜任工作,不能在阅读、计算中取得良好成绩,就会被定义为心理迟滞,粗俗点说“这个人有点傻”。70~75之间则是临界值,《阿甘正传》中的汤姆·汉克斯智商只有75,在智力上和正常人差了一点儿,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傻人干傻事”,完成超越常人的事业。

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斯坦福-比奈测验的测试题。

1.找出与众不同的一个:

①淋②锡③钢④铁⑤铜

2.全班学生排成一行,从左数和从右数沃斯都是第15名,问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①15②25③29④30⑤31

3.五个答案中哪一个是最好的类比?

4.五个答案中哪一个是最好的类比:“预杉”对于“须杼”相当于8326对于……。

①2368②6238③2683④6328⑤3628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斯坦福-比奈测验的题目更倾向于语词项目,难以测量出人的非语言能力,比如操作能力。于是,纽约贝尔维尤医院的大卫·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贝尔维尤智力测验,在测验中加入了非语词的操作测验。如此一来,人们除了可以查看IQ分数,还能将语词和非语词分开来看。经修订后,韦克斯勒的问卷成为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现在通用的适用于16岁以上成年人的量表则是1981年修订的WAIS-R。除此之外,还有适用于4岁到6岁9个月的幼儿量表WPPSI-R(1989),适用于6岁到16岁儿童的儿童量表WISC-Ⅲ(1991)。

由于分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个项目,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在测试中除了知识、理解、计算类的测验外,还有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等考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测验。

下面是一些与WPPSI-R相似的问题:

1.《卢贡马卡尔家族》是谁写的?

2.飞机和核潜艇的相似之处?

3.请将眼前的方块排列成指定的图案。

4.将下面卡通图片按照故事情节进行排列。

5.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缺失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