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情侣吵架时出现频率最高的场景,女生一开始表达需求,被拒绝后感到焦虑,继而不满并感到受伤害,回到家会继续否定爱情、否定爱人,甚至做出分手的决定。男生从不想引起冲突到表达需求,接下来直接对抗,两人不欢而散,回到家后一定懊恼到死,心想:“又得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她哄高兴啊?”
如果真的将恋爱看作一堂课的话,许多人总是在挂科好几次后才发现,自己好像一直卡在一种循环的交流障碍中。当人渐渐成熟,阅历和人生经历有所积累后才会明白,那时的负气是多么的不必要。
女生会发现,自己的焦虑、不安和他爱不爱我根本没有关系,只不过是自己的情绪体验,而且是建立在非真实的基础上。男生则会后悔,为什么当时不愿意认真对待对方的情绪反应,直接做出yes or no的反应,久而久之,吵架时一成不变的对话甚至成为彼此相处的固定模式。
如果在真正走入恋爱之前,上一堂《恋爱心理学》会怎样?如果在说“我爱你”之前讨论一下“爱是什么”会怎样?恋爱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更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数学家将复杂的恋爱故事放入微积分的世界里,将感情过程抽象成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心理学家还不至于如此,但有一点:懂得爱的时候再去爱,或许会更加珍惜爱情吧。
属于我们的节日——“5·25”心理健康日
随着纪念日的增多,一年365天里,几乎每天都是纪念日。仅仅在5月就有10余个纪念日之多,比如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5月3日是世界哮喘日,5月4日是中国青年节,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五月,还有关于心理学的纪念日——“5·25”心理健康日。
每一年都有大量案件在校园里发生,自杀、仇杀、情杀等,这些事件无不在提醒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觑。一个有知识、有才华的人,人生态度出现了问题,恋爱观、价值观不正确,不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社会,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可能造成他人的不幸。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第一届“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5·25”的谐音是“我爱我”,发起人的解释是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因此,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作为自己的存在欣然接受。随后,“5·25”心理健康日在全国各大学校得到了认同,学生们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后来教育部等部门向全国发出倡议,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以此呼吁大学生、中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于是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每一年的心理健康日,真的像节日一样隆重。进入5月之后,心理学院的各个部门、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开始忙碌起来,为5月中旬为期一周的心理健康周做准备。每一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日,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比如第一届的主题是“我爱我,给心理一片晴空”,第二届的主题是“我爱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空间”,2009年的主题是“认同、关爱、超越”,2010年的主题是“和谐心灵、健康成才”。
心理健康周以5月25日前一周时间为起点,每一天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基本流程是心理宣传报的展示,心理测试、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游戏(团体训练一类)、开放心理咨询室、汇报演出。每一天都有丰富的内容,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毕竟,这是属于我们的节日啊!以往都是作为观众观看或者参加其他学院的活动,这一回轮到我们做主人了!
健康周第一天,用宣传板的方式宣传心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心理学的一些小问题写在宣传板上,搬到校园主路一侧展示,以引起同学们对心理学的关注,此外还有一些错觉图片、两歧图形的展示。这个环节基本属于预热阶段,告诉同学们“心理健康周”开始了。只要有人驻足观看,觉得有趣就足够了。有时候,为了增加趣味性,也会求助于美术系的同学,将心理学现象用漫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当然,前提是有足够多的活动经费。
其实,其他专业的同学对心理学,尤其是对心理测试都有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心中会有疑问:心理测试和一般测试有什么区别呢?真的能测出我的内心吗?因此,在心理学院的心理测试展区总是人气爆棚。我们会准备气质类型测试、性格心理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问卷,帮助同学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以及与性格相适应的职业方向。测试完毕后会当场讲解,这样同学们也可以在学习中扬长避短,确定人生的长远目标。
当然,由于对心理问卷的不了解,有人嫌题目太多,没有耐心,测试一半就中途放弃;有人则欲求不满,恨不得一天之内将所有测试都做完。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总是会遇到突发情况,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难以掌控的,对于活动的组织者而言不失为一次心理锻炼。
由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看电影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心理学影片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关注,有的人看刑侦推理,有的人看浪漫爱情,有的人则疯狂地爱上了科学怪人,因此,播放一场心理学影片也是心理活动周的重头戏。教授选择的影片基本都是经典的老电影,有的还是黑白片。我在心理健康周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感受颇深。当然,意外的情况难免也会发生,在播放《搏击俱乐部》那一场时,电影还没有放完观众就基本退场了。有人抱怨道:“心理学学生就看这个吗?口味真够怪异的!”是的,我们就是拥有怪异口味的心理学学生呀!
如果评选一个同学参与度最高的活动,那么一定要数心理游戏了。游戏项目基本取自团体训练的项目,有时候会根据现实需要加以变形。游戏项目如无敌风火轮——用报纸和胶带制作一个大圆环,然后将圆环立起来,所有人边走边滚动大圆环,看哪一组先到达目的地。还有坐地起身、解手链、两人三足、袋鼠跳等,有的游戏考验团体合作,有的游戏则需要打破思维定势,游戏结束后,听到最多的反馈就是“没想到心理游戏这么好玩”。如果所有参与者都能因为有趣而进一步了解心理学,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与者自得其乐,作为组织者就命苦许多了。我们不仅需要协调场地、时间,准备一切所需道具,还要招募参与者,之后亲自组织游戏、监督游戏过程,最后引导参与者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普遍认为,心理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快乐还不够吗?快乐已经足够了!
开放心理咨询室是心理活动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颇受欢迎的活动。邀请心理学教授到现场坐镇,开解学生们的心理困惑。每一年,心理咨询室都是人气最足的地方。有人一进门就斩钉截铁地说:“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为什么我找不到女朋友?”有人则有气无力地报告说:“明明我已经很努力了,也有一些进步,可就是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这样下去,我的理想是不是永远都实现不了?”
前来“咨询”的同学,有讨论学习的,有倾诉压力的,也有抱怨生活烦闷的。50分钟后,走出咨询室的同学都会说“感觉真是好多了”。相对之前的捏捏扭扭,许多人变得大方、大胆了许多。实际上,一时的开解无法真的解决心理问题,但在某种程度上,能让人感觉轻松愉快,从此更加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此外,心理咨询室还专门开放了放松训练课程,给慕名前来的同学做减压训练。
5月25日当天,心理学院所有学生会在汇报演出中表演心理剧、手语歌曲以及发起关注心理健康的倡议。每一年,心理学学生都要绞尽脑汁地想剧本、安排演员及反复地排练。不得不说,在纯理科的队伍中找艺术细胞,就像在葛优的脑袋上找头发一样。唱歌的?五音不全。跳舞的?肢体僵硬。于是,一切讨彩的表演被迫取消。幸好,心理剧开发了我们的编剧、导演的才能,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STORY TIME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就像它诞生的初衷一样,强调关注大学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主要影响目前局限在校园里。对于社会上各种组织内人员的心理健康,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还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关怀。这一节的STORY TIME,我们来了解下被称为世界心理健康日的特殊日子——世界精神卫生日。
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第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第二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后的二十多年,许多国家将每年的10月10日当作特殊的日子,宣传有关精神疾病的信息,分享科学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对精神疾病的偏见。
每一年,世界各国都会为“精神卫生日”准备活动,包括宣传、拍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热线、播放专题片等。每一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也有其固定的主题,比如199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1997年的是“女性和精神卫生”,2012年的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2013年则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2013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开始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也代表着我国对人的精神卫生更加重视。
所谓精神卫生,指的是一种健康状态,每个人都能认识自己,适应生活中的压力,有效地工作,为居住的社区、工作的部门做出贡献。设立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精神疾病的讨论中,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健康障碍,其中3/4患者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每年有1/3的精神分裂者、一半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3/4由于滥用酒精出现精神障碍的人无法获得简单的、可负担的治疗。全球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为此,200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初级保健中的精神健康:加强治疗和促进精神健康”。
2013年,在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全球超过3.5亿人患有抑郁症,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得到所需的治疗,一些中低水平的国家只有不到10%的人可以享受到合适的治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人们对抑郁症的偏见、文化因素以及缺乏对疾病的恰当理解。可见,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精神健康的关注、讨论和治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