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05

第5章 提问环节——让我们走进未知的心理世界(4)

约翰·辛德勒问他:“在你与你的第二位妻子一起度蜜月的时候,你觉得她怎么样?”他想也没想就回答说:“她简直让我无法忍受,性情专横跋扈。”他的回答正印证了约翰·辛德勒医师的猜想。后来,他的妻子得知了事情的原因,震惊之余表示自己会改变。事实证明,这位女士的改变很明显,而她丈夫的皮炎症状也一点点地好起来。

第三,为什么很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很难进食?原因还是因为情绪。研究发现,多数患有胃病的人,其实都不是胃部本身的问题,大都是因为不良情绪而引起的胃部肌肉疼痛。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会在心情大好时胃口大开,而在情绪低落时没有食欲,即便勉强进食,也会出现消化问题。

在世界着名的医疗机构梅奥诊所中,有一位很特殊的病人——诊所的一位医师。他在诊所中与他的病人们打交道时,胃部总是会毫无征兆地疼起来,并且越是繁忙,胃部就越是疼痛。作为一名医师,他深知自己的胃痛是什么原因。后来只要有空,他就会乘坐开往另外一座城市的火车,而且效果很明显,离开诊所所在的罗切斯特市之后,他的胃痛就会奇迹般地消失。对于这种现象,他解释说:“因为我知道我已经离开了那座令我讨厌的城市。”

第四,不良情绪不但能够影响到胃部,也同样对胃部下面的结肠产生作用。研究发现,情绪的变化在结肠上的反应是最为明显的,情绪一旦陷入不良状态,结肠就会打结。约翰·辛德勒医师认为,人的某些情绪每次都会以一种相同的方式在身体上表现出来。譬如,有的人在情绪极度低落时会出现肩膀部位肌肉收缩疼痛,那么,这两者就会形成对应关系,日后一旦情绪陷入低落状态,肩部肌肉就会跟着疼痛起来。同样的道理,结肠部位也是一样,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结肠部位很可能会出现痉挛,并且这种痉挛也在不知不觉中反映着该种特定的情绪变化。

这里有必要知道的是,假如这种疼痛的部位是在腹部上方右侧结肠的话,那这种结肠痉挛性疼痛就和胆结石的某些症状几乎一致了。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会误以为自己患上了胆结石,实际上,如果胆囊一切正常,就可以断定是情绪引起的。此时,为了缓解或清除疼痛,就要找到引起不良情绪的源头,掐断病源才是康复的根本方法。

此外,情绪性结肠痉挛还会发生在腹部右下方,这时候就是情绪化阑尾炎。我们一直以为阑尾炎是因为阑尾出现了问题,最正常的诊治方法就是进行手术。可事实上,很多阑尾炎的病源并非是阑尾,而是情绪。

当结肠痉挛发生在整段结肠上时,这就预示着情绪已经达到了最坏的程度,缓解和控制病情的根本办法还是应该从情绪上下手。

其实,情绪总是会将身体上的某种疼痛放大至无限。纽约着名主治医师利伯博士认为,有部分人对疼痛的感觉要比其他人更加敏感,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大惊小怪,而是他们确实能够比其他人更加容易感觉到疼痛。比如,按压一个人的茎突(位于耳垂下方颌骨后面),对疼痛敏感的人会大声尖叫,而不敏感的人则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觉。对前者来说,假如他们的肠道出现比较正常的蠕动收缩,基本上都被视为一种生理疼痛。

生活中的疼痛其实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但如果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疼痛上面,那么,疼痛势必会越来越严重;越是关注疼痛,疼痛就越会成为我们精神和思维中的一部分。疼痛越是厉害,精神也会越紧张,如此循环,直到最后疼痛被放大,甚至真的就是如此了。这也是为什么心情愉快时,哪怕手上被划出一道大口子都不会觉得怎么样,但心情不好、精神紧张时,就连一块小小的擦伤都会疼痛难忍。

最后,情绪也是糖尿病的主谋之一。研究发现,人如果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胰岛素就会分泌不足,当这种情况被固定下来,便会引发糖尿病。当然,一般的不良情绪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只有在该情绪的长时间反复刺激下,才会出现诱发糖尿病的风险。

虽然并非所有人都会因为情绪不好而患上糖尿病,也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因为情绪的原因,但事实上,糖尿病不是一种单一病因的疾病,而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征。除了情绪之外,还有遗传、环境以及自身状况等因素。专家认为,从人体胰岛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到经过血液循环抵达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靶细胞,再与特异受体结合,进而引发细胞内部物质代谢的效应,在这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有可能引起糖尿病。

比如,爱生气的人就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原因是人类的肝脏在遭遇外界精神刺激时,就会在疏泄功能方面出现异常。而饮食的消化必须结合脾的运化功能和肝脏的疏泄共同作用。一般正常的消化会使身体的各个脏腑组织都得到充分的营养,这样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假如肝脏在气愤的情绪刺激下出现功能异常,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胰岛素不能充分分泌,进而引起糖代谢紊乱,诱发糖尿病。

有研究指出,如果人们每天都保持一份好心情,不因为一点点小事而生气,在血液中便会产生一种有益于健康的化合物。如果一个人既爱生气,又不容易消气,此时严重的话就有生命危险。当然,我们也见过很多爱生气的人同样有一个很棒的身体,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会及时、迅速地消气。这样的人生气和消气的过程其实正是排泄不良情绪的过程,他们生气的时间尤其短暂,并且善于自我调节,情绪状态基本上都保持在十分乐观的最佳状态。

病由心生已经不再只是一个成语,它还暗示了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性格暴躁、易怒、爱生气而又不会及时消气的人,多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抑郁的人多半都患有湿疹或癌症等疾病;而性情温和,持有一颗平常心的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你刚巧是一个脾气暴躁或者心理压抑的人,那就要从今天开始慢慢改变这些性格上的不足,尝试着去做一个平心静气、温和的人。都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但你可以告诉自己:我并不是要改变性格,那确实很难改变,但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的心态,心态澄明了,看事情的眼光变了,以前那些能够轻易触动我的愤怒神经的人或事,就不会再点燃我的怒火了;那些曾令我心情烦闷的人或事,也都不再是什么事儿了。

约翰·辛德勒医师也指出,健康身心的前提和基础是一颗成熟的心。因为心理的成熟就意味着你不会再轻易地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能够理智、有效地控制自我,也就获得了身心的解放和自由。

压力来自何处?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名男子身穿运动服在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打球,等他下场后,会趁周围人不注意,取走别人放在地上的钱包或手机等物品,后来被民警抓获,并在他的家中找到49部款式各异的手机以及几个钱包,而钱包内的现金、银行卡、身份证等物品都原封不动地放着。一般情况下小偷偷完东西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找买家,将偷来的东西卖掉,但这个小偷却将它们完好地保存着。问及原因时,他说了一句令民警大跌眼镜的话——我压力太大了!

因为压力大偷东西?这种说法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但小偷强调,信不信这都是实话。尽管这种说法是真是假难以判断,但根据专家研究发现,人在压力大的情况下,确实会做出一些异常行为,尤其是面对诱惑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屈从。

研究显示,即便是一些轻微的压力,人的大脑中负责自我控制的神经回路都会变得非常敏感;一旦当这个回路在压力的作用下陷入停顿状态,那么人们的原始冲动将不受控制。在人脑中,在紧贴着前额的背面,有一个被称作前额叶皮层的部位,这是控制力的执行中枢所在的地方,起着抑制冲动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没有压力时,前额叶皮层将产生一些信号,传输到大脑的深处,比如对日常饮食习惯加以控制的纹状体、对饮食欲望以及性欲加以控制的下丘脑、对情绪加以调节和控制的杏仁核等;并且,前额叶皮层还控制着脑干对压力的反应,比如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神经元的活动,适当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结合一些受体,并且多巴胺还会使与前额叶皮层之间的连接得以强化。

而在压力产生的时候,人们最基本的自控能力就会下降,并且此时的情绪也会变得更加负面化。这是因为控制情绪的杏仁核受到压力的作用,产生了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导致前额叶皮层功能失调。

近期,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当巨大的或者不可控制的压力降临时,会引发一系列神经化学反应,削弱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加大进化相对比较缓慢的大脑区域的影响力。最新一项研究发现了压力状态下的人体生理活动状况,即面对压力,人们所产生的反应不但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神经冲动影响了大脑中的某些部位,而且压力的存在还会影响灵长类动物大脑中最发达的部位,使最高级的大脑功能受到严重削弱。换句话说,就是大脑把思维和情感的控制权转移到了原始部位,进而引发一系列不受现代人理性控制的行为,比如暴饮暴食、酗酒、疯狂购物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是失控的。

既然压力会让人的自控力下降,甚至消失,那么,压力又为什么会引起欲望呢?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中,科学家要求实验对象想象自己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比如有烟瘾的人去看牙医,结果抽烟的欲望异常强烈;让喜欢暴饮暴食的人去做一个演讲报告,结果他们对高脂肪、高糖分的事物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望。这就像是一种自卫,当危险来临时,我们会第一时间选择自我保护,而在低落情绪降临时,大脑也会想要保护自己,于是下令让你去做一些可以为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可以说,这是一种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