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24

第24章 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碍(2)

1.培养宽大胸襟和君子涵养。当情绪难以自持时,可以离开事发现场,以避免情绪失控;或者把自己看做一个谦谦君子,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不把小事放大,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必要的时候应该立即变换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想。

2.寻找补偿。这里的补偿不是说爆发,而是将自身的不满情绪转化到另外一种容易成功的目标上去,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比如去工作、锻炼等,将未爆发的能量转移到别的事件或活动上。

3.设想后果。当事发时,尽量让自己去想想后果,如果你因冲动而实施的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伤害,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伤害的话,你会担心和害怕。因此,与其逞一时之快,不如强忍几秒钟,等冲动的情绪过去就没事了。

第三,采用系统脱敏法积极治疗。患者如果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病因,并且也有改变的积极主动性,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时,系统脱敏法可以帮助患者与冲动进行有效对抗:

1.患者尝试使用肌肉放松法,尽力令自己全身肌肉放松下来,在该过程中重点体验肌肉紧张和松弛之间的差别,进而做到主动自如地调节全身肌肉的放松程度。

2.找一些能够促使自己产生冲动情绪的事件,并将这些事件依次排列。排列的标准就是,事件对患者的干扰程度,一般是由轻到重,由此划分出的等级可称为“事件冲动层次”。

3.患者可以坐到一张舒适的椅子上或大床上,令全身肌肉放松,记住刚才划分好的“事件冲动层次”,心理医生或家人在一边依次发出指令,即说出那些令患者产生冲动情绪的事件,观察患者在想象这件事时的反应,肌肉是否由松弛变得紧张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也要自己尝试控制肌肉的放松程度,直到该事件不会令其肌肉紧张,即不会促使冲动产生为止。这之后,就开始进行更高程度的事件练习。

第四,运用心理暗示法。患者可以尝试使用自我暗示、假想法调节自身的暴怒情绪和暴力倾向。这需要患者有良好的意志力,在情绪即将爆发时,要闭上嘴巴,或转身避开引发愤怒情绪的人和事,并在心中默念“忍”,告诉自己说:“我知道我又要冲动了,冲动是魔鬼,我不会接受魔鬼的指示!生气没有用,我不是还要去整理书房吗?有那么多事情等着我做,我在这里生这些闲气干什么?我何必拿别人的错误去惩罚自己呢?更何况他(她)也没做什么。我如果这么容易就大发雷霆,真是太没有君子风度了,会被瞧不起的!如果我这次宽容了他(她),他(她)会感激我,我要以德服人。上回我一气之下大打出手,事后后悔极了,还去道歉,真是不应该啊……”此类心理暗示会为患者的冷静赢得时间,并及时调节了情绪,减轻不少怒气,有助于遏制冲动行为。

在平时不生气的时候,患者还要积极给自己做心理强化工作。比如反省上一次发怒时的行为,必要时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训练,多了解法律知识,尝试用道德的标准和纪律、制度严格要求自己。此外,不要忘了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患者有必要在现行事件发生时,找到与愤怒对立的情感方式,如在即将采取冲动行为之前,迅速找出“理智”来主持局面。当恨意横生时,不妨想着你心中的“爱”,你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在意,因为你对对方还有期望,这不都是因为你的心里还有“爱”吗?所以,要明确自己的出发点,不能让冲动把你的目的扭曲了。

多想想一些愉快的经历和情绪,以便及时地将愤怒情绪驱逐出去。平时,多看一些励志书籍,找一些具有鼓励性的名言当座右铭,譬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德服人”等等。

总之,有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人要积极改变心态,学会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正确看待挫折和不满,不要随意地将小事放大,学会用换位思考和宽以待人的心态去面对外界一切人和事,接受瑕疵和批评,学会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医师,学会理解身边的人,久而久之,一个崭新的自己就会诞生了。

矫正偏执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

2007年11月27日,北京某医院内接到一起特殊抢救,该孕妇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双双死亡。

据悉,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手术签字僵持中,医院院长也曾亲自到场相劝,派出所的警察也来到现场,当时在医院住院的很多病人家属都纷纷站出来做他的思想工作,甚至有人当场表示,只要他肯签字,立即给他一万元奖励费。结果,任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他只是喃喃自语地说:“我老婆是感冒,等她好了之后自然就生了。我不签字,签字了医生就不会免费给药物治疗了,我没有钱!”

不久之后,他又开始放声大哭,哭完接着说:“再观察观察吧!”后来,他居然还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下“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的字样。医生觉察出男子行为异常,怀疑他是否有精神问题,但经精神科主任确诊,他不仅没有任何精神失常的迹象,还表现得非常警惕。

医院在没有亲属签字的情况下,无奈地选择用急救药物措施勉强维持孕妇的生命,并不敢“违法”擅自实施手术。结果,三个小时之后,孕妇心跳停止。男子得知妻子真的死去后,当场大哭,这才表示要签字。妻子尸体被抬走之后,男子在病房外面独自徘徊,还去找医生理论,要求看自己的孩子。后来,民警赶到现场,将其带走。

事实上,在妻子离世之后,男子还向周围的人诉苦,他说他与妻子是老乡,当时是在火车上认识的,妻子因为和家人不和想自杀,是他好心劝下了她,打消了她自杀的念头,至此两人便开始一起生活。男子还称,两人在北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自己给了妻子精神上很大的快乐和安慰。他坦承自己爱上妻子的原因是:她年轻,会唱歌,讲究“三从四德”,听话,从不与其他男人接触。后来,他还要求将亡妻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

有一位病人家属贺某,是当天目睹此事件发生全程的目击者之一,也就是那个说要给男子一万块钱的人。贺某在一次探望死者家属的过程中,悄悄塞给死者父母500块钱,后又要给该男子500元,该男子很有正义感地要求把钱给他的“岳父岳母”,自己不要。当贺某问他是否后悔不签字害死妻子时,他依然义正词严地说:“我不签字,医院也应该先救人啊!”

这件事曾在当时引起强烈轰动,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男子和医院两方面。这里我们抛开医院的责任不论,单就该男子的表现而言,专家认为,这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死者父母要求追究该男子的刑事责任,但他一直坚持认为,自己即便没有签字,医生也应进行手术,所以是医生的责任,而不是他。也就是说,在亲人病危的情况之下,他还能够进行十分理智的思考(担心医院不给做免费药物治疗,考虑到自己没有钱),这与正常人的心理和行为已经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他喜欢妻子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她“从不与其他男人接触”,这说明他很在意妻子和别的男性有接触。此外,他一直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致性,觉得自己想问题“一向周到,不会出错”,这种总以为自己有理,并直接将由自己的失误而引发的后果全部否定,把一切罪责都归因到外界的行为表现,符合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不过,该男子并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坚决否认自己有病,只是承认自己“是挺固执的”。每当他回忆起当天手术前的情形时,总是思维混乱,一会儿说自己很后悔没有签字,一会儿又说都是医生害死妻子的,过一会儿还说即使签字了,妻子还是会死。最后,他干脆直接说:“早知道我签字好了,这样妻子死了,责任就都是医院的了。”总之,他一直在为自己辩解,如果有人指出漏洞,他只会停顿一下,然后接着自顾自地往下说。

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表现自己,并且会很适当地哭泣,将整个身子缩成一团,目光呆滞。面对反复追问,他也不烦,甚至还自得其乐,仿佛自己已经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可见,他只活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

关于他拒绝在剖腹产手术同意书上签字的原因,男子后来还补充说,不仅是因为自己没有钱,还因为之前有和尚告诉他,在北京有人会害他的老婆,并且剖腹产影响生二胎。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生死关头,该男子居然可以如此理智地考虑那么多。

几天后,有人发现他去药店买安眠药,结果没有买到,就直接去了医院,从那里警察再次把他带进了派出所。晚上,男子开始在里面大喊大叫,声称自己要死,当被问及为什么一定要用安眠药自杀时,他居然嘿嘿笑起来:“如果被人识破了,不好意思啊!”

有一位年轻男子王某,前不久遇到一个女孩,两人在相处中深刻感受到了对方的关爱,于是很快就确定了男女朋友关系。女孩对王某很满意,还说要带他去见父母,好让母亲高兴一番。但是,王某的性情却在关系确立后发生了变化,他经常查看女孩的手机,周末女孩如果外出,他总是跟踪前往,疑心变得越来越重,为此,两人经常吵架。

有一次,女孩单位组织活动,王某虽然不放心,但也没有说不让女孩参加聚会的话。结果他一直跟踪女孩,期间他发现女孩和另外一个男子总是说很多话,便愤然站出来,强行将女孩拉回了家。此后,只要他发现女孩与其他男孩有接触,便大发脾气,追问他们在一起都做了什么等,女孩反抗,他便拳脚相加,把她往死里打,而事后又会请求女友的原谅,甚至跪下来哀求。女孩虽然原谅了他,但不想如此生活一辈子,便向王某提出了分手。没想到的是,王某竟然威胁她说,只要她敢和自己分手,他就永远不会放过其家人。

偏执型人格障碍及其诊断标准

专家认为,以上两个案例中的男性的行为均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但不存在持久性的精神病症状,如妄想、幻觉等,否则就要考虑是偏执型精神病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关键是“不信任”,即认为别人总是狡诈、伪善、不可靠、别有用心的,而自认为自己才是正义的化身,是纯洁且高尚的。这一点表现在爱情关系中,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一方总是会要求另一半不得与除了自己的任何异性有接触,案例一中的男子也表示过妻子生前从未与其他男人交往,因而他们的关系才相对和谐;而案例二中王某的女朋友就经常与异性接触,这使得王某疑心加重,两人关系也随之陷入困境。

此外,这类人还时常担心因为自己的脆弱和纯洁而受到别人的不公平待遇,甚至遭受欺骗、侮辱等,因此他们对外界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状态。

研究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以猜疑和偏执为特征,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并且男性普遍多于女性,常以胆汁质和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患有这种病态人格的人通常人际关系紧张,很难与同学、同事、朋友及家人和谐相处。那么,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有哪些呢?

1.对他人持有过重的疑心,常常把别人的无意或非恶意的行为误解为对自己的敌意,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前提下,仅凭借怀疑就断定对方要加害于己,自己会成为别人“阴谋”的牺牲品,因而时时保持极高的警惕性。

2.对某些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和侮辱无法宽容和谅解,总是耿耿于怀,甚至伺机报复。

3.容易产生病态的妒忌心理,过分怀疑另一半不忠或出轨,但不在妄想范围内。

4.对自身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

5.忽视和不相信那些与自己的想法不相符的客观证据,别人难以用讲道理的方法令其改变想法。

6.过度自负,以自我为中心,心理上总感觉压抑,一度怀疑自己被迫害。

7.脱离现实,争强好辩,固执地追求个人的不合理的权利和利益,甚至出现冲动性攻击行为。

在以上七项中,至少要符合三项,才可确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此类人基本上是自我和谐的,缺乏自知之明,不会承认自己的偏执行为,也不会主动地或被动地去寻求医生的帮助。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研究认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大多形成于青少年时期,主要原因还是家庭环境。比如孩子受到家长的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在“皇帝式”、“公主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习惯了家人的百依百顺和不绝于耳的赞美和颂扬,对自己缺乏客观、正确的评价,高估自身能力,不愿意同时也缺乏改正缺点的勇气和正确态度……这些在小时候形成的性格弱点就成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展基础。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自我修复

第一,针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衍生基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大影响,在极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适时纠正其不良思想。

研究发现,在性格不健康、经常吵架和打骂孩子的父母的影响下,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心理和性格,主要表现为自幼就孤僻、敏感、急躁、主观、疑心重等。可见,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给孩子做负面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