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7542900000023

第23章 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碍(1)

生活中有些人会毫无理由地以自我为中心,傲慢自大;有些人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也有些人会过度讲究细节,吹毛求疵;更有不少人会无缘无故怀疑身边的人,心存疑虑而难以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事实上,这些都是人格障碍的表现。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什么样的表现?如何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修复训练?

矫正冲动型人格

冲动型人格障碍案例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脾气暴躁的人,他们动辄大发雷霆或破口大骂,有时甚至拳脚相加。

有一位李姓男子,最近被妻子周某怀疑有心理问题,男子从来没有听谁说过类似的话,因此内心不满。他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在和妻子反反复复的争吵中,他也在事后后悔过,但每次都不能自控地发脾气。无奈之下,他找老同学诉苦,该同学刚好有一个心理医生朋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去做一次心理咨询。

交谈初期,李某一副很轻松自在的样子,他开玩笑似地问道:“老师,你说我像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吗?”说话时,他脸上还带着一贯的微笑。

心理医生早就听他的朋友介绍过李某的情况,但为了不给他造成心理压力,心理医生故意说:“我可看不出来啊!”

“哎,是啊,我也这么认为,但我的妻子老是说我有心理问题,你看我这样像吗?”李某做出非常无奈的表情。“那么,你是被你太太逼着来找我的?”“噢,不,她不知道。我就是想证明她的话不对,好回家和她理论去!”

李某很有信心的样子。

心理医生看得出来,李某并不是前去做心理咨询的,而是想让他给出证明,类似于做个裁判,判出个结果来。但基于心理医生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他还是按照心理咨询规则,和李某展开了一段对话。

“那你知道你的妻子为什么会下此定论吗?”心理医生问。

“我也不太清楚,或许就是因为我常常对她发脾气吧。是,我承认,我的脾气暴躁,个性也很要强,可这和我有没有心理问题有什么相关呢?”李某似乎有一种难言的委屈。

“你每一次发脾气都有非发不可的原因吗?”心理医生很委婉地问。“有原因,但我也知道那些只是小事。”李某想到这儿,忽而停顿了半秒钟。“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而发脾气,你觉得值吗?”心理医生反问。“不值得,可我控制不了,火气一上来就把持不住了。我自认为我确实这一点不够好,事后我也后悔过。”心理医生从李某的话语中听出了自责的味道,意味着他内心有愧疚感。没等心理医生问,李某接着说:“她脾气挺好的,我老是发脾气,确实很对不住她。”

“你后悔归后悔,可并不能确保你不再发脾气,对吧?”心理医生顺势问道。

“是啊,我也为此深感自责。在前段时间的一次争吵中,我能感觉得到她很无助,并质问我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我没法证明,也不能确信……”话还没说完,李某一直低着的头忽然抬了起来,“老师,你说呢?”

“你觉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脾气变坏的呢?”心理医生没有正面作答,反过来再次询问。“其实我一直都是这样的,小时候也是这样。”李某几乎想都没想,立即回答道。“嗯,你有个性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医生试图以个性为切入点,既没有否定他存在心理问题,也没有直接说出李某的问题所在。“确实,我也一直以为自己的个性太强了,这不出我所料。”李某若有所思。“也就是人格有问题,具体应该说是人格偏离。”但李某对心理医生的这个结论似乎并不太明白。“个性问题演变为人格问题,你的个性在愤怒情绪爆发和自控方面与其他人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你的人格是明显偏离于常人的。”心理医生这样解释。

其实,在李某说自己从小就一直脾气暴躁时,心理医生就断定他可能一直都有一种明显的人格偏离倾向,这使得他在生活中形成了特定的行为模式,即易怒,愤怒时难以自控,事后又深深自责。可一旦类似情形再次发生时,他还是控制不住地爆发。

这种反复无常的情绪往往难以预测,特别是在其遭到批评或意愿受到阻碍时,怒火中烧,即便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同样会引发愤怒;具有阵发性特征,即在情绪良好时就表现得很和蔼,很善解人意。

心理医生认为,李某几乎完全符合这类特征。而这种明显的人格偏离表现,严格来说是属于精神病分类中的“冲动型人格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入“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而美国将其划入“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范畴之内。

李某显然在心理健康方面与许多人一样缺乏理论常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的是一种人格障碍,心理医生也尽量避免用略带刺激性的“人格障碍”字眼去形容他。好在李某也意识到问题有点严重了,他问:“那我怎么办?有什么办法可以矫正吗?”

这就是接下来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其实人格障碍的成因一直都没有定论,大体上是由生物学因素、大脑发育因素、各种心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而成。但心理医生也不能对病人说这些太深奥的理论知识,只建议李某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人格偏离缺陷,告诉他,这种人格缺陷并非天性使然,和个性没有直接的必然关系,要加强自我矫正意识和积极的自控练习;医生还进一步启发李某,在即将被愤怒情绪控制的瞬间,应该迅速切断该情绪与导致该情绪发生的现行事件之间的联系,以便及时消除情绪刺激,遏制愤怒的爆发。譬如,李某可以在意识到自己即将发怒时,立即起身离开现场,去做点别的事情,斩断情绪与现行事件的关联;假如无法做到立即离开现场,不妨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失优雅和风度的谦谦君子,尽力遏制愤怒爆发。

李某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人格问题之后,也开始积极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有时候有不满情绪产生时,他会尝试着换个角度考虑,有效地减少了愤怒情绪产生和发脾气的次数;妻子张某也积极配合,在日常琐事上尽量不激怒丈夫,并竭力满足丈夫的一切不过分的请求。一段时间之后,李某的情况确实有所缓解,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大发雷霆了。

半年后,李某虽然还是会偶尔发脾气,但都不是那种暴怒了,并且每次的小脾气也都能被他自己有效地控制住。他对心理医生表示了感谢,并感觉自己现在活得很轻松愉快。

事实上,在该案例中,医生所说的人格偏离其实就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一种病态人格,是人格发展的异常,并且偏离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变动范围。也有专家认为,人格障碍是“明显偏离正常的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人格在内容以及整个人格结构方面都存在异常。

有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承受痛苦,也令身边的人痛苦,尤其妨碍了当事人的情感、意志活动,导致其行为的目的性遭到破坏,会给身边的人一种十分奇怪的感觉,因而李某妻子会第一时间察觉到丈夫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障碍一般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历经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有的甚至会持续一生。

冲动型人格障碍及其诊断标准

专家认为,冲动型人格障碍是以情绪与行为都具有鲜明的冲动性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案例中的李某属于典型的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情绪暴躁、易怒,常常有无法控制的冲动和驱动力,情绪不稳定,稍有不顺心就开始发火;

2.性格主要呈外向攻击性、盲目性,容易走极端。行为常具有不可预测性,鲁莽,不考虑后果;

3.冲动行为的动机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

4.行事之前没有计划,有紧张感,行动之后产生愉悦和自足之感,也有自责,但不深刻或不是发自真心;

5.心理发育尚不健全,不成熟,常有不平衡心理;

6.易出现不良行为,甚至犯罪倾向。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攻击型人格障碍,以上是呈攻击性的表现;而专家研究认为,还有一类是被动攻击性的,主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出强烈的攻击倾向。他们往往表面上顺从对方,而内心却是充满敌意的,会以另外一种形式攻击对方,譬如故意迟到、故意做错事激怒对方、故意不回复短信和电话等。有的人甚至会在背地里搞破坏活动,这种敌意非常强烈,但就是不敢表露于外。

在临床表现方面,有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有以下几个特征:

1.某种冲动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并没有其他缘由;

2.该冲动行为属于损人且不利己的范畴;

3.当事人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适当及其危害性,但一时难以自控,即便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结果均失败;

4.即将实施某行为之前,当事人会感觉到逐渐增强的紧张感和兴奋感,直到行为得以实施;

5.在该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当事人会感到满足和愉悦;

6.在内心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有人会觉得轻松,也有人会觉得后悔,甚至陷入自责;

7.即便有自责,依旧难以避免同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8.经常会伴随出现各种人格障碍、抑郁、焦虑等症状,甚至精神发育迟滞等;

9.神经系统有可能存在非特异性症状体征。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冲动型人格障碍呢?专家认为,当事人主要以情感爆发和较为明显的行为冲动为主要表现特征,并且必须符合以下项目中的三项或三项以上,方可确诊为冲动型人格障碍:

1.容易与他人发生口角和冲突,尤其是在自身冲动行为受到阻滞或遭受批评时。

2.有突发的暴怒与暴力倾向,并且行为爆发时不能自控。

3.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计后果倾向,缺乏对事物的计划和预见能力。

4.心境不稳定,反复无常。

5.生活目标不明确,包括自我形象及其内在偏好等发生紊乱。

6.人际关系紧张、不稳定,很难维持持久的友情或爱情。

7.不能坚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

8.有自残、自杀倾向。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一般情况下,男性患者要比女性患者多,起病早并且与当事人的生理因素、童年经历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1.生理因素。研究发现,小脑发育迟缓,致使传递快感的神经通路发生阻碍,患者很难感受到愉快和安全的体验,很有可能是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原因之一。此外,人体内分泌腺与雄性激素分泌过旺,也是导致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

2.童年经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小视的影响。攻击性人格在孩童时期受父母影响较多,父母的过分溺爱致使其个人意识增强,不能容忍一丁点的限制,否则就会采取攻击行为予以还击;父母如果过分专制,经常打骂孩子,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孩子心理长期遭受压抑,过多的愤怒和不满郁结在心里,一旦有爆发的机会便不会轻易放过。

3.心理因素。具有冲动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有的人因自身条件或家境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上又屡受挫折,自卑心逐渐增强。此时,他们往往会寻找补偿,以冲动、好斗的个性行为来证明自己强大等。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过强,在遭受挫折时就比较敏感,反应强烈,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在青年男子身上比较多见。此外,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男孩也容易出现攻击行为,他们往往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或为了证明自己已经成人,过分强调男人的特性而容易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4.社会因素。我们每一个人都与社会上的某个阶层或团体紧密联系着,包括我们所交往的朋友、接触的文化等,都会给个人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攻击型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一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恶劣的社会环境等。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自我修复

冲动型人格障碍并非天生不可修复的,患者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方面的倾向,完全可以进行自我修复训练,加上周围亲友的积极配合,最终都会逐渐消失。

第一,针对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冲动型人格障碍,家长和老师应该开展相应的青春期心理教育课,加强孩子在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引导其对自己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持正确态度,鼓励他们学会反省,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学习上,以此完善自己。老师们还可以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都能够找到正确的发泄自身能量的途径。

第二,冲动型人格障碍与心理问题是分不开的,因而有必要做一次比较彻底的心理分析。患者可以自己分析,也可以求助心理医生或身边的人。患者有必要认识到,生活中的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应该正视并总结经验,而不是肆意发泄愤怒情绪,或者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这次心理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找到患者所暴露出来的、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情绪,进而找到冲动的根源,并培养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好找一个比较舒适的房间,有条件的话可以躺在一张大床或沙发上。如果患者要求心理医生或身边的亲人为自己做心理分析的话,患者应该背对着他们;每次谈话时间应在一节课的时间左右,每个星期五次,长期坚持下来,患者内心的需求会得到充分满足,同时也可以找到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导致冲动行为的根源所在,进而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改变这种行为模式,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