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人生
17542800000031

第31章 当死神渐渐走近——死亡与悲痛(1)

听到亲人将不久于人世的噩耗时,毫无疑问,震惊和否认是人类的第一反应。听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噩耗时,除了震惊和否认之外,还有极端的恐惧。任何人都可能在毫无预感的情况下面对死亡,却甚少有人能够高兴地接受自身生命即将终结这一事实。这不是某个人的畏缩,而是人类的本性。死亡之于人类,究竟是生命的悲剧,还是人生的完结?

临其穴惴惴其栗——死是生命的一环

所有生命对死亡都有着最原始、最本能的恐惧,即使是高级的哺乳动物,即使是进化出思维和语言的人类也不例外。因为人的感情更丰富,人的思维更活跃,对待死亡也比一般的动物更敏感。不过,人类终究进化出了更复杂的社会伦理和社会文化,对于死亡这个生命中最可怕的概念,有人仍然害怕得浑身颤抖,有人已经能够理性地对待。

不可否认,中华民族向来没有谈论死亡的传统,几千年来,死亡都被看作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人们对其唯恐避之不及,根本不可能将“死亡”这件事拿到台面上来说。从这一点上,可见国人对于死亡的拒绝和恐惧之情。

鲁迅在《立论》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人都非常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这时候,一位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这位宾客得到主人的一番感谢;另一个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做官的”,他收到了几句恭维的话;有一位宾客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被大家合力痛打了一顿。

由此可见,中国人是多么崇拜年轻的生命,而对死亡讳莫如深。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于是所有人都装聋卖傻,即使想要了解一下死亡,也没有人肯逾越雷池,去探寻个究竟,生怕换回一个“杞人忧天”的评价。后来,孔老夫子又给了一个“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说法,似乎为死亡找到了出路。可惜,后人将“慎终追远”理解为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当丧葬文化发展到极致之时,葬礼变得越来越隆重,越来越热闹,更加偏离了原本的意思。

相反,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每个人从小学时期就开始思考: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要怎样安排?如果你死了,墓志铭要怎样写?日本对待死亡也是相当慎重的,他们更懂得如何通过最优雅的仪式给死者一份最后的尊严,并且让生者和死者达到情感上的和解。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往往不是尊重,而是回避的,是闭口不谈的。一般人提到死亡,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晦气。因此,在参加完葬礼之后,往往有“除秽”这一说法。比如,死者家属会在邻居家贴上红纸,以避免晦气招惹到别人家;参加过丧礼后要洗头、洗脚,换洗衣物。成年人这种对待死亡、丧葬的态度,也会影响家庭中的儿童。

如果邻里间有老人去世,父母都会教导孩子要绕过举办丧礼的地方,不要随便参加丧葬的场合等。家中的老人去世时,父母给孩子的解释也是“姥姥睡着了”或者“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回避的态度让许多人,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也不曾认真思考过“死亡”这个人生命题。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当你尚未了解死亡为何物时,往往就需要赤裸裸地面对最亲近者的死亡。

实际上,儿童往往比成年人更敏感,更能够感知死亡。一棵植物的枯死、小动物的去世,甚至亲人的去世,都能够引发孩子的共鸣。这时候,父母更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来教导孩子,帮助孩子面对生死背后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孩子的内心往往比父母想象得强大,让孩子直面死亡,并不是说暗示或者纵容他们去做,而是更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虽然老话说“人死如灯灭”,但是,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精神的死亡。气息不再了,身体腐烂了,但是死者的精神世界仍然在延续。死亡是一件非常个体的事,同时也是集体的事。活着的人不知道自己死后会如何,已经死去的人无法了解自己死后的人间。但是,所有个体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所有活着的人都会面对他人的死亡,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他人死后的情形和人们对死者的态度,最终都可能会原样复制到自己身上来。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死亡的重要性,甚至,许多人不肯承认死亡是一个必然的事实,是一个需要带着庄严、肃穆和敬畏感来面对的生命过程。因为在传统上,人们更看重生的价值,更重视“为了什么而死”这件事,所以才会有“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说法。在传统的价值观看来,为了人民利益或正义事业而死便是“重于泰山”的,而普通人的死亡就是“轻于鸿毛”,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

有人曾经在山东、上海、福建等地对中学生进行关于死亡的调查,在“你有没有想过自杀”或“有伤害自己的想法”的问题下,有20%的中学生想过自杀,有自残或者伤害自己经历的中学生超过了20%。而这些,都是学生的父母不曾了解的。

说起来,每一代的父母都没有错,他们不过是按照传统文化的思想来教育孩子罢了。在任何一个家庭中,死亡都是禁忌的话题。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孩子,远离死亡,避免孩子因为目睹死亡而引起恐惧和焦虑。殊不知,如果孩子对于死亡一无所知,他们不会害怕死亡,反而会对死亡产生好奇心,觉得死亡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正因如此,叛逆的中学生才会随随便便地留下遗书,用跳楼、喝药的方式威胁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死亡不仅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生命过程,更是一个需要赋予尊重和庄严的生命环节。如果说,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段珍贵的旅程,死亡便是旅程的最后一站。一个人不仅要知道生命从哪里来,更要知道生命最后会去到哪里,生命本身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会死亡,在这一点上,皇上和太监拥有平等的权利。即使生命旅程本身充满了艰辛,也带来了许多美好。旅途中的风景让生命的存在更有价值,而死亡,也同样珍贵。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平等的,需要用同样虔诚的态度来面对。

你怕死吗——不同年龄对死亡的态度

对于20多岁的成年人来说,回答“你怕死吗”这个问题轻而易举,任何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给出心中的答案。因为成年人已经听过了许多关于死亡的故事,了解了许多生命逝去的信息,也有人曾经亲身经历过亲人的去世。对于死亡,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可是,如果将这个问题抛给刚来到这个世界不久的小宝宝,他们一定是不明所以的。毕竟,一个对生命、死亡都没有概念的人,怎么能知道自己怕不怕死呢?即使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关于死亡的课程,生活经验依然会教给每个人死亡的知识。可以说,一个如同白纸一张的宝宝在成长中慢慢地了解死亡,也是“生活”这个老师的巨大功劳。

儿童对于死亡的了解是跟随身心发展同步进行的。皮亚杰曾经对儿童的“死亡概念”做过研究,发现四到六岁的孩子处于“泛灵论”阶段,喜欢将周围的物品拟人化,即使是玩具娃娃,也会被儿童视作是有生命的。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儿童将会动的东西当作活的,反之,不会动的东西就被看做是死的。比如,家里的宠物狗是活的,而桌子、椅子、盆栽是死的。

这个时候,儿童并不知道人和动物都有生命,最终都会死去。而且,他会觉得别人会死,自己不会死,老人会死,年轻人不会死。在他的认知范围内,他会觉得人会病死,或者因为意外而死,但还不知道人会寿终正寝,会老死。

8岁到10岁的时候,儿童会觉得能够自行运作的东西就是活的,反之是死的。比如每天在天空中活动的太阳和月亮被看作是活的。11岁之后,儿童的生死观念开始变得客观、理性,朝着成年人生死观的方向发展。

1984年,心理学家Maria Nagy跟随皮亚杰的脚步,曾经做过一次类似的但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了儿童死亡观的发展阶段。Maria Nagy研究发现,3到5岁的儿童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就像旅行和睡觉一样,而且可以随时取消。6到9岁的儿童则开始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结”,10到15岁的儿童开始了解死亡的真相,并且能够按照合乎逻辑的思考理解死亡。

可以说,3岁是儿童生死观发展的重要分界线。3岁之前,儿童没有发展出关于死亡的情绪,他不明白死亡是令人悲伤的,因此,对死亡现象的反应有点麻木。而3岁之后,儿童开始对“死亡”感兴趣,迫切地想要知道什么是死亡。可惜,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父母并不会明明白白地跟孩子谈论死亡,而是用各种故事情节来讲解死亡,于是,儿童对于“死亡”的理解进入相对混乱的阶段。

《西游记》中的妖怪们说,吃了唐僧肉就不会死了;白雪公主里的老爷爷说,得到王子的吻,白雪公主就可以复活;嫦娥奔月的故事中说,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各种版本关于生死的故事混乱了儿童的脑海,而且,凭借他仅有的对世界的认知,尚没有能力自行判断诸多版本的死亡。当儿童需要面对真实世界的死亡时,就会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

儿童在面对死亡时,第一反应就是否认。比如,一个孩子无法接受父亲或者母亲去世的事实,就会向外人宣称“爸爸没有死”、“妈妈还在家里等我”一类的说法,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而且,心理上感到受伤的儿童可能将怨气撒到身边同学、老师的身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问题。此外,第一次经历死亡后,儿童会特别害怕死亡再次光临,会特别担心身边的人,害怕自己经历第二次失去亲人的痛苦。

实际上,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都受到个人生活经验、年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青少年的普遍问题就是情绪不稳定,有的还会出现分裂情绪。青少年需要处理的问题比较多,因此很少思考死亡,不过,直面死亡的事实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惑,甚至使得青少年的情感处在受伤的状态下。青少年第一次面对亲人离世时,往往都会孤立自己,害怕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未来和人生方向的迷茫。如果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青少年还会因此和父母变得疏离。

由于缺乏必要的“死亡教育”,大多数青少年不曾思考过死亡,甚至根本不怕死,而青少年自杀的年龄也在逐年下降。在一项针对中学生的随机调查中,许多中学生表现得对死亡一无所知,有的中学生认为“死了就是睡着了,再也醒不过来了”,有的中学生则认为“死了就会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对死亡的无知导致许多青少年不怕死,甚至向往死,更有一些动漫、网络游戏让青少年以为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根本死不了。

实际上,“不怕死”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很多杀人犯都是不怕死的。如果青少年没能正确地认识死亡,接受死亡的存在,极容易走入“不怕死”、“蔑视生命”的境地。一个不把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看得重要的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几率可想而知。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来说,如果想要降低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最好从童年早期就淡化死亡的可怕形象,更不要动不动以死相威胁。死亡既不是像睡觉一样幸福的事,也不像“恶魔将人抓走”这般的恐怖。也就是说,如果希望孩子不害怕死亡,用一种敬重的态度对待死亡,父母就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尽量不要将错误的死亡概念传递给孩子。

当个体进入成年期之后,死亡就不再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了。成年人已经发展成熟,在智力上和哲学上都能理智地看待死亡,不会再否认自己及所爱的人终将死亡的事实。在人生的成年阶段,因为生活的重心主要在于实现抱负及追求成功,难免会产生愤怒、失望、挫败和绝望感。不过,死亡并不是成年人经常提及的话题,相比之下,成年中期的人要比成年初期以及成年后期的人更惧怕死亡。

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主要以身体健康为重心,同时,老年人也可能面临经济上的极大困难,因此人们通常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害怕死亡。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老年人因为预感到死亡,反而不害怕死亡。他们已经面对过人生中各种不同的丧事,所以,老年人考虑死亡是非常客观、成熟的,他们不再感到害怕,反而能够平静地接受过去的生活以及未来的死亡。

羽化、升天、驾鹤西游——不同文化中的死亡

在任何语种中,对于“死”都有许多委婉的说法,中国人认为谈死是不吉利的,因此死亡本身和与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要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西方人虽然有着和中国人完全不同的生死观念,却同样忌讳直接说“死”,而是用经过乔装的隐晦的词语来表达死亡的含义。

在汉语中,用来表达“死”的词语就有几十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四字成语,用来表达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死亡。最常用的表示死亡的词语就是“去世”,表示生者离开了世界,隐晦这个“死”字。“坐化”、“圆寂”用来表示僧人的去世;“羽化”、“登仙”用来用来表示修道士的死亡;“驾崩”、“崩殂”用来表示帝王的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