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你:带你走进心理学世界
17542400000024

第24章 个人身上的社会印记(1)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从一个生物人,渐渐地变成一个社会人。身处在群体中的每个人,会为了适应社会的生活,练习生存的技能,也会渐渐削弱自我,贴上各类群体的标签,留下不同的社会印记。盲目地从众,傲慢地比较,声势浩大的人际冲突,刻骨铭心的爱情,群体给予个体的是心理安全的港湾,还是消除个性的“鹅城”?或许,我们该思考一下了!

那些随大流的人——个体为何从众?

孔子有个弟子叫曾参。他对人仁慈,孝顺父母,不会做为非作歹的事,更不会杀人越货,触犯刑法。方圆几十里之内,都知道他是个好人,当然,他的父母对他的为人更是极为了解。

一天,邻镇上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后又跑掉了。第一个听到消息的人,来到曾参的家里,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相信儿子的品行,反驳说:“我儿子不会杀人的。”过了一会儿,又跑来一个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官府贴出了通缉的告示,正准备抓他归案呢。”曾母心中将信将疑,但是仍然坚持说:“我了解他的为人,他是不会做犯法的事的。”正在曾母犹豫时,第三个人又跑来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了。官兵正在赶来的路上,马上就要把他抓起来了。”没等他把话说完,曾母已经翻过墙头逃走了。

所谓三人成虎,就是这样形成的。虽然每个人都在标榜自己的个性,主张面对困境,要学会独立思考,可是很多时候,任何人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接受随大流的命运。因为面对选择时,对于那些自己并不清楚的事儿,那些没有把握的决定,随大流是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实际的做法。

随大流,心理学上叫做从众心理,指的是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持一种意见的人数多少是影响群体从众的一个重要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少有人能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向大多数人妥协。因为,在一个团体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希望能够和身边的伙伴和平相处,如果谁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必定会成为一个团体的背叛者,遭到其他成员的排斥,甚至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很多人宁愿牺牲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会选择从众,以保持和团体的一致性。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经典的从众实验。实验时,将十个人分到一个小组内,让他们辨识线段的长短。这十个人中,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被试,另外九个,则是实验助手,也就是主试的“托儿”。他们会故意说假话,以混淆视听。

主试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线段A和线段B,在A、B旁边画一条斜线段C。然后主试提问:“第三条线段C,和线段A、B哪条一样长?”主试的话音刚落,作为“托儿”的九个人陆陆续续发言,说是B和C一样长。可是,三条线相比,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来,B比C长一小段。在众人的选择中,真正的被试犹豫了。将类似的测试重复一百次之后,统计结果显示,有38%的人会选择漠视心中的真理,认定众人的选择,即使他明明知道那是错的。

这是最经典的从众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真切地说明了群体中的很多人,会屈从与多数人一致的压力,即使在明知道选项错误的情况下,也会选择和大多数人一样。

日常生活中,这种从众的行为还有很多。比如,大街上有人在吵架,一开始有两三个人在旁观,随着人数的增多,会有来自远处的更多人参与围观;在商品限时抢购的促销活动中,路过的人也会因为店里的热闹场面,而去参加抢购商品,即使最后他发现,买到的东西是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另外,已经流传多时的风俗习惯,也会变成一种从众,如结婚请客,节日祭祖,后来人基本无须思考,就会遵照习俗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这种毫无思考地遵照他人的做法,不仅会让自己丧失了独立的思考,有时候,还会闹出笑话来。

二战后的英国,在物资严重缺乏的年代,生活在伦敦的每个人,都养成了排队领面包、领牛奶的习惯,因此对于街头上排队的人群,也会过分敏感。一次,一位男士正无所事事地游弋在街头,忽然看见街角处排着一条长龙,所有人都规规矩矩地站在队伍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这位男士不管三七二十一,赶紧站在了队伍的最后面,生怕正在派发什么急需的生活用品,被自己的大意给错过了。

队伍实在太长了,男士的一开始等得有些不耐烦,不过,为了拿到宝贵的物资,只得耐下心来慢慢等待。等他终于排到队伍的前头时,才发现,原来这些人在排队上厕所。大失所望的他,心中懊恼自己的愚蠢,更害怕在人群中闹出笑话,于是他悄悄地退出了队伍,穿过人群,默默地向家里走去。

其实,现实中的从众,有时候是迫于多数人的压力,有时候则成为生存选择的一个必须。一个社会拥有统一的秩序、统一的道德评价、统一的行为方式,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社会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从这个角度说,从众成为一个人适应社会、适应生存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仍然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虽然一个人的知识有限,阅历有限,面对时常出现的复杂局面,难以具备全面观察、高效解决的能力,但是,冷静地观察,理性地行动,仍然是我们选择从众与否的前提。

你的幸福值多少钱——比较幸福

“幸福是个比较级,要有东西垫底才感觉得到。你在羡慕谁,谁又在羡慕你?”这是一个微博上广泛流传的段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幸福,一定要通过和他人的比较,通过金钱的计算,才能显现出来。

刚交了第一套首付的人,觉得有三套房的人才是幸福;住在公寓的人,觉得住在远郊别墅的人才是幸福;养一个孩子觉得吃力的人,觉得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人才是幸福;挤在公交车里的人,觉得开着宝马的人才是幸福……

奇怪的是,失业的人在羡慕被上司痛骂的员工;身在职场的人,却羡慕可以在家喝酒、打牌、看电视的失业者。好像每个人都在比较,都在衡量,而且永远用别人的风光,看自己的阴影。好像永远有个别人,过得比自己快乐,比自己幸福,却从来没有人想过,自己的“不幸生活”,也会成为他人向往的目标。

美韵和嘉玲是大学同学,多年不见的两个人,竟然因缘际会地再次相见,而美韵也成为嘉玲家里的常客,两人互相谈心,倾诉多年来的生活和衷肠。

美韵一直是那种有些想法的女子,上学时,就整天吵闹着今后要做女强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如今,她果真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却也难免每天辛苦奔忙,出来进去,把自己练成了钢铁侠。相比美韵,嘉玲一直都特别实际。凭借不俗的姿色,在大学里找到一个高干子弟,毕业就结婚生子,随着丈夫事业的发展,她也算过上了富太太的生活。终日看景种花,五指不沾阳春水。

美韵第一次去嘉玲家时,心里着实吓了一跳。因为嘉玲向来喜爱花草,她老公特别为她选了一处露台宽广的房子,放眼望去,不知名的盆景一排排地整齐摆放,花儿芬芳,叶子婆娑,一百多平方米的地方,简直变成了一个花草的世界。美韵看着她最钟爱的夹竹桃和风信子,心中不禁感慨:“我和老公辛辛苦苦供款买下的房子,大小也不过如此,如今,人家的一个露台,就抵过我几年的努力。”想起从前的过往,女人的嫉妒心难免泛起酸意。念书时,美韵处处比嘉玲好,如今,却落得天差地别,不禁要感叹命运弄人。

看着走过来的嘉玲,美韵称赞道:“你们家的露台真漂亮,你也太幸福了,有一个这么疼你的老公。”嘉玲赔笑着,脸上的表情却怪异得很。不一会儿,嘉玲老公回家了,和美韵打了一声招呼,就提着公事包,直接进了书房。美韵看着一脸失望的嘉玲,探询道:“你先生真忙啊,这么晚才回来!”嘉玲说:“鬼知道他在忙些什么,反正他忙他的,我忙我的,我们现在谁都不管谁了。”看着嘉玲渐渐冰冷的脸色,美韵知趣地告辞,匆匆离开了那个过于梦幻的房子。

在回家的路上,美韵一直在想:“嘉玲用的几千块一套的化妆品,我永远也买不起;嘉玲经常去的那家SPA,我这辈子都不会成为那里的会员;嘉玲种花的那个露台,可能以后还会变大,可是我家的房子却要成为我一辈子的窝了——可是,我有一个回家就会大声喊我名字的老公,他从来不会跟我摆臭脸,也不会让洗洁精伤我的手,虽然他能力不够,赚钱不多,在事业上也不能帮我的忙,却给了我最真挚、最实惠的幸福。”如此比较了一番,美韵的心里舒服多了,不再羡慕嘉玲的奢华生活,也不再自怨自艾。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永远看到别人的优势,关注自己劣势的人,注定只能在无穷尽的唏嘘和自卑中,毁掉自己的生活。

如果和舞蹈家相比,没有谁能有那样纤细的身材和曼妙的舞姿;如果和运动员相比,没有谁能有那样强健的体魄;如果和博尔特比,你永远跑不快;如果和伊辛巴耶娃比,你永远跳不高。自寻烦恼的人,喜欢在比较中称量自己的幸福,在金钱数字堆里计算自己的快乐。

记得,有一位老人曾经说过:什么是幸福?医院没有我家的病人,监狱没有我家的犯人,这就是幸福。着名的哲学家黑格尔的幸福定义更加简单:有一份公职,能遇上自己的爱情,拥有爱妻。其实,幸福的本质很简单。它不是来自物质的堆积,不是来自外在的处境,而是内心的一种感受。身穿华服,拥有全部物质享受的贵妇,在别人看来,她很幸福,可是,她的内心不一定这样认为;粗茶淡饭,整日为了生活奔波劳累的主妇,在别人看来,她活得辛苦,活得紧张,谈不上幸福,可是,她的内心却不一定这样认为。

幸福不是一棵白菜,可以估算价钱,也不是一吨黄金,可以作为炫富的资本。在幸福面前,总有人追求高贵,也有人向往淡泊,比较出来的幸福永远是外在的境遇,内心的感受才是真实的生活。

生命不可承受之自大——傲慢背后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当地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和邻近的众多地区相比,夜郎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国家,于是,从没离开过夜郎国的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一天,夜郎国国王与他的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了!”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道:“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怯怯地回答说:“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指着眼前的河流又问:“天底下还有比这条河更长的河流吗?”部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没有比这条河更长的河了。”从此以后,夜郎国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国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

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并不知道,其实他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国,国王就问使者说:“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哪个更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国家,竟然无知地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

夜郎自大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自大无知的国王固然会成为使臣嘲笑的对象,可是,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到傲慢无礼、狂妄自大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那些自视太高,从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人,往往有着深刻的自卑根源。所谓“我有多出色,就有多孤单;有多坚强,就有多脆弱;有多高傲,就有多自卑”,大多时候,那些以自己的地位、学识、经验优势蔑视他人,大肆攻击他人的人,内心深处往往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表面上傲慢的态度,不过是一种掩饰和补偿。

傲慢自大的人,常常特别骄傲,对自己的个性、才能、语言和行为都特别满意,因此会流露出轻视他人的态度。自我抬高,贬损他人,是这种人的“招牌动作”。不过,也有很多外强中干的傲慢者,狂妄放言之后,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笑话。

从前,有一只傲慢的乌鸦,它自认为比其他同类更漂亮,更能干。当其他同伴看到高空中飞翔的老鹰时,难免惊慌失措,它却始终不以为然。一次,一只老鹰从高空中飞快地俯冲向地面,抓到了一只小羊羔。众多站在枝头的乌鸦都惊叹老鹰的厉害,唯独那只傲慢的乌鸦,冷嘲热讽地说:“不过是让自己从高空中掉下来而已,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能做到。”身旁的一只乌鸦说:“你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也能抓到一只羊羔吗?”傲慢的乌鸦自信满满地说:“那有什么难的!”

不一会儿,又飞来了一只老鹰,它在天空中盘旋片刻之后,锁定了地面上的目标,然后开始加速俯冲,借着地球引力的作用,像一支箭一般,“嗖”地飞过乌鸦身边,落在了另一只羊羔身上。可是,因为刚才被老鹰捉走了一只羊羔,牧羊人已经躲在暗处守卫羊群。看到俯冲下来的老鹰,他举起猎枪,向着老鹰开了两枪。无奈之下,老鹰放弃羊羔,迅速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