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你:带你走进心理学世界
17542400000016

第16章 坦然面对不同情绪(2)

转换角度,改变心情——学会调节情绪

课堂上,老师进屋后,一言不发,从储藏柜里拿出一张白纸板,然后在上面涂了一个大大的黑点。班上的同学搞不明白老师在做什么,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这时,老师举起白纸板,大声地问道:“同学们,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全体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一个黑点!”老师惊讶地说:“只有一个黑点吗?同学们再仔细想想,还能看到什么?”这时,学生们开始大声地议论起来,“明明就只有一个黑点,还有什么呀?”“对呀,对呀,老师只画了一个黑点嘛!”……学生们的议论还在进行,老师突然大声地说:“谁说只有一个黑点?这么大一张白纸大家没有看见吗?”原本议论纷纷的学生们,顿时哑口无言了。

生活中,我们总是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回想一下,你是不是在一件事中,只看到了最糟糕的一面,而看不到积极的一面?你是不是整天想着那些倒霉的事儿,而忘了天空中灿烂的阳光?你是不是只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黑点”,而忽略了他拥有的一大片的白底?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不管是喜悦的、痛苦的、悲伤的,还是苦涩的,我们都要分开来看。从糟糕的角度考虑,也要从乐观的角度考虑,遇到难过的事情,与其伤心痛苦,不如微笑以对。其实有时候,转换一下角度,就能够改变心情。学会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并且适时地应用起来,保持平常心,才能够平和、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任何事情。

转换了角度,原本倒霉的事,可以变成一种庆幸;原本沮丧的情绪,也可以雨过天晴。当然,转换角度并非自欺欺人,我们是在认清事实的基础上,在可以选择悲伤,也可以选择庆幸的时刻,选择一种让自己开心起来的办法。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也是人生的重要哲学。

有一次,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虽然国家的重要文件得以保存,家中财物却被盗走不少,损失惨重。事发后,罗斯福的朋友纷纷写信安慰他,他却很乐观地一一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这是伟人的智慧,也是伟人的胸襟和气度。许多处在社会大潮中的人,总是会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够高贵,抱怨自己没有才能获得地位和财富,抱怨激烈竞争的环境不曾给自己机会,最后弄得自己整天郁郁寡欢、心情郁闷。其实,假如你能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让你变成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或者让你生来就有惊人的天分和才华,你是否能够经营得当?是否能创造出色的成绩?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当你能够换个角度思考时,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并不容易。那些气愤和心有不甘,也不过是自己的心态问题而已。转换个角度,将自己的聚光灯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与其气愤不平、到处抱怨,不如从这一刻开始努力开创自己的生活。心情愉快,情绪自然也会平和泰然。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它不是扎在眼睛里。”第一次看到这话的人,会把它当成一种幽默的调侃和戏谑;经过时间历练的人才会慢慢发现,其实这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是需要经历得失,经历苦乐之后才能体悟的人生智慧。

我国着名画家俞仲林因擅长画牡丹而闻名遐迩。有一次,他刚刚画了一幅“牡丹图”,就被一位收藏家买走了。这位收藏家买到了俞仲林的牡丹图,心里非常高兴,回家赶忙将画裱起来,端正地挂在大厅里。

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这幅画,大呼不好,说:“兄台呀,你买的这幅画是个次品吧?你看,这牡丹花没有画完,缺了个边儿。牡丹代表富贵,这缺了角的牡丹,岂不意味着‘富贵不全’了吗?”

收藏家一听,大吃一惊,也觉得牡丹残缺一边不好,不是一个好兆头。于是收藏家将画取下,退回给俞仲林,请求他重画一幅。

俞仲林听后哈哈一笑,说:“牡丹代表富贵,所以要缺一边,这是取‘富贵无边’之意,代表着吉祥祝福呀!”

收藏家听了俞仲林的解释,顿时感到心花怒放,又把画当宝贝一样,拿回了家,重新挂到了大厅里。

我们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幅画上的牡丹依旧是少了个边。可是,如果我们对事件的想法和认识不同,情绪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就像心理学家埃利斯总结的理论:外界事件会让我们产生情绪,是因为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认知。当事件本身无法改变时,想要改变我们的情绪状态,就必须改变对事件的想法和认知。

台湾着名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大的会抱怨酸,拿到甜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许多时候,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就要试着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事实,就要改变态度;如果不能事事顺意,就要转换角度,改变心情。

让阳光住进心房——赶走抑郁情绪

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说“我很郁闷”、“最近很烦躁”、“别理我、烦着呢”等等这类语言,实际上,这些词都是抑郁情绪的代名词。

生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前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地运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的人为了工作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有的人不得不在飞机上吃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缺乏活动,每个人白天工作时,被关在办公室里,回到家则被关在卧室里。这种与世隔离的情况,难免有时遇到工作不顺,有时遇到情感受挫,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存在抑郁情绪。有很多心理学家提醒说:我们的身体已经跟不上二十一世纪这种缺乏睡眠、营养不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了。

所谓抑郁,就是一种极度的疲倦和无意义的感觉,在情绪上失去了做任何事情的热情和动机,觉得活着很累,很没意思,甚至出现厌世的想法。它是人群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现象,只要注意调整和治疗,不会影响学习和生活。

一般人的情绪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性,通常都是短期的。即使存在抑郁情绪,也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在心理防御功能的配合下,恢复正常的、平稳的心理。不过如果抑郁情绪持续存在,甚至不经治疗难以自行缓解,症状会逐渐恶化,就是心理问题了。如果抑郁情绪持续超过一个月,甚至持续数月都存在,则可以确定是抑郁症状。若非如此严重,其他抑郁状态都是普通的抑郁情绪而已,是每个人都会有,都会经历的一种情绪状态。

贝蒂是一位36岁的抑郁症病人。她在病人陈述中诉说了自己遭受的痛苦以及其艰难曲折的求医过程。她说:“这几年来,我一直饱受胃痛、头痛、抑郁和过敏反应的折磨。”她的表情凄然,好像经历过生死一样的痛苦。“我一直使自己安静和镇定,可是一直都做不到。我总是战战兢兢地,如同被绑在了一个拉得过紧的弓上,时时担心着自己的安危。我总是非常敏感,容易激动,一点小事儿就让我情绪失控,身边的人完全不知所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此外,我还特别容易生气,脏了没洗的咖啡杯,或者滴落果酱的地板,都会让我脾气爆发。”

“在我寻医问药的过程中,浪费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起初,我的背疼得厉害,肩周也痛,外科医生认为没什么特别的病,不过是一种由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普通疼痛,妇科检查和神经科检查也没有查出任何病变。我尝试过按摩,可是他人的触碰让我感到紧张;我也尝试过体操和放松运动,可是过度劳累让我疲惫不堪。实在没有办法时,神经科的医生给我开了镇定类的药物。服下后的确有效,可是,只要药一停,一切毛病又找上来了。我知道自己不正常,我想我是真的病了,可是,却不明白原因在哪?”

很多人都会经历贝蒂一样的求医过程。他们习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直到任何药物都无法帮助他们摆脱痛苦,他们才决定寻找心理医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贝蒂也是一样,她在一年之内经历了婚姻失败、母亲去世和失业的三重打击,在最初的三个月里,她还可以正常生活,靠社区的义工工作打发时间,直到身体上的痛苦几次三番地折磨着她,她才找到了心理医生,确定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情绪的产生通常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在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义务,逐渐形成自我价值的观念后,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往往不能正确对待,会产生忧虑不安,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历时很短,时过境迁,很快就会消失。但对有些人来说,则会经常地出现,甚至陷入抑郁的状态而不能自拔。

导致抑郁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性格原因。有的人性格内向,习惯用悲观、消极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卑心理,常常用一种假想的视角,把自己想得处处不如别人。比如,当看到某位同窗好友取得成功时,就会暗暗自责:“人家那么有本事,我一点能耐都没有。”如果恰好自己遇到了挫折,也会说:“为什么好运到处帮助别人,却从来不会眷顾我?”而且,情绪会长久地留在过去的错误中,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整日忧心忡忡,深深自责。

陷入抑郁状态的重要表现就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思维迟缓,兴趣丧失,闷闷不乐,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对生活缺乏信心,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干什么都没精打采,不愿与人交往,看上去疲惫倦怠、表情冷漠、面色灰暗,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

在美国,大约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患上了抑郁症。心理学家伊拉迪经过了几年的研究,找到了一个独创的良方——跟着土着人一起锻炼。他观察到,新几内亚的土着人极少患有抑郁症,或者沾染抑郁的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每天都会进行几小时的锻炼,包括步行数公里寻找食物,为了搭建房屋而长距离地运送原木,每天的祭祀活动还会让每个人都跳上几个小时的舞。可以说,回归到原始社会的生活,按照我们祖先的方式运动,让自己的身体不再局限在沙发和冰箱的距离,或许可以成为赶走抑郁的一个良策。

谁惹了你的暴脾气——暴躁之缘由

家喻户晓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妻子是众所周知的悍妇。苏格拉底宁愿大部分时间都躲在树下思考,而不愿意回家面对自己的太太,就是因为他的妻子性情非常急躁,常常当着众人的面,让这位着名的哲学家下不来台。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几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他的妻子不知何故,忽然破口大骂起来,学生们都非常吃惊,不明所以。继而,他的妻子又提起一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泼了过去,让苏格拉底全身湿透,瞬间变成了落汤鸡。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苏格拉底诙谐地笑了起来,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跟着下雨的。”

还有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您一直教导我们要慈悲,要忍让,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可是,您的夫人如此暴躁,又如此凶悍,您为什么不教化她呢?”苏格拉底沉吟了一下,回答说:“正因为她如此凶悍,如果我能够容忍她,就能够容忍全世界的人了。”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后来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包含的人生学问和智慧引发后世人的不断深思。

自古以来,悍妇太太一直是让丈夫头疼的对象,最出名的莫过于苏轼笔下的“河东狮”。虽然这些有涵养、有风度的丈夫渐渐找到了与悍妻和谐相处之道,可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脾气暴躁的人,或者一不小心,我们自己变成脾气暴躁的人,可能就不会如此幸运了。

俗话说:“气大伤身”。虽然这只是一句百姓总结的俗语,却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让自己气不过的事情。面对同样的事情,心态平和的人会耐心地搞清楚事情真相,随后就淡然处之了。而那些脾气暴躁的人,却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首先乱发一通脾气,大吼大叫,气愤至极,还可能伤及身边的桌椅板凳、日用器皿,最后事情并没有愉快地解决,还要给自己留下一系列的身体隐患。

在职场上,无法合理控制情绪的人,很容易得罪同事或者领导,使人际关系遭遇挫折,严重时,还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而且,经常发脾气,或者遇到点小事儿就暴跳如雷的人,常常容易患上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因为,拥有“小暴脾气”的人,按照性格分类来讲,属于A型性格。这类人素以脾气火爆,情绪难以自控着称。他们喜欢竞争、有闯劲儿、好斗,偏爱显示自己的才华,但是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内心,对人常存戒心。

最初提出“A型性格”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弗瑞德门。他就是观察了大量的冠心病人之后发现这一特点的。弗瑞德门通常用四个单词来概括冠心病的特征,即易恼火,激动,发怒和急躁。因为这四个英文单词中有两个以A开头,因此弗瑞德门将这种性格命名为“A型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