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你:带你走进心理学世界
17542400000015

第15章 坦然面对不同情绪(1)

人与人的交往中,常常要接收和释放大量的情绪,有的是开怀大笑的欢乐,有的是痛哭流涕的悲伤。积极的情绪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情绪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如果一个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及时地赶走心中的抑郁,戒掉暴躁的脾气,让沉静的内心代替焦虑的自我,生活中不是会有更多的阳光、更多的温暖吗?

喜怒哀乐忧恐悲——认识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活在社会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人们在变革现实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得失、顺逆、荣辱、美丑等各种情景,因而有时感到高兴和喜悦,有时感到气愤和憎恶,有时感到悲伤和忧虑,有时感到爱慕和钦佩。这些不同的心理表现,都是情绪的不同形式。

也许你认为情绪只是一种感觉,“我感到快乐”或是“我觉得悲伤”,但是,我们需要对这个重要的概念下一个更广泛的定义,既包括躯体,也包括心理,既包括主观体验,也包括外部表现。心理学家将情绪定义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

情绪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感受生活,感受自我的一种最直接形式。设想一下,如果你可以思考和活动,却没有感觉,生活将会怎样?你是否愿意不再体验到恐惧的感觉,同时又不得不失去感受爱人爱抚和亲吻的机会?你是否乐于以放弃欢乐为代价,去远离悲伤?显然,这都不是什么好主意。

我们可以在高兴的情绪中,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可以在悲伤的情绪中,体会到失恋的酸涩;会在国家强盛时,大声呼喊,举杯同欢;也会在同胞受难时,心同此心,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人的痛苦。这些都是情绪的不同的功能。在一段情绪中,可以此刻欢喜,下一刻就转为愤怒,再下一刻可能又转怒为喜。在我们表情、心情变化的同时,生理的某些指标也在随之变化。

小莉最好的朋友简溪周末过生日,她特意跑到了市中心最大的商场,准备给朋友买一个精致的礼物。经过了几番精挑细选之后,她在一家礼品店里挑到了一个精致的玻璃杯。走过了几个楼层,终于大功告成之后,疲惫的小莉找到了一处顾客休息区,想要休息一阵儿,再出发回家。当她把玻璃杯放在椅子旁边,刚刚准备坐下时,却只听见“哗啦”一声。一位中年男子走过她身边,同时一脚把她刚买的玻璃杯踢倒了,精致的杯子瞬间摔得粉碎,玻璃杯变成了玻璃碴儿。

一身疲惫的小莉,心里想着“这人有毛病吧,走路都不看脚下的”,她站起身,正要对中年男子发火的时候,发现他原来是一位盲人。冲到嘴边的怒火,瞬间变为无奈的愤怒。小莉只好自认倒霉,回到礼品店重新买了一个玻璃杯。

在这个故事中,小莉前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情绪阶段。每一阶段都会有相应的主观感受,即小莉本人的心理感受,还有相应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比如,当中年男子踢碎她的玻璃杯时,她的主观体验是愤怒;外部表现是睁大眼睛瞪着对方,站起身来,想要骂人;生理反应则是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直到她知道对方是一位盲人,情绪迅速转入下一个状态。在短短几十秒钟的时间里,情绪可以几经变化,一会儿达到高潮,一会儿跌落低谷,就像是一条波动的正弦曲线一样,周期地出现高峰和低谷,却时时刻刻地迂回前进着。

在每一次小的情绪周期之外,还存在一个大的情绪周期。英国医生费里斯和德国心理学家斯沃博特已经发现,每个人都有周期为二十八天的“情绪生物节律”。每一次高潮时,人会表现得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并且具有强烈的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低潮时则会表现得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工作上也容易出差错。高潮和低潮先后出现后,继续进入下一次的周期循环。

在情绪周期中,有积极的情绪,也有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益,消极情绪则会影响身心健康。《黄帝内经》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之说,可见古代人已经看到了人的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人在恐怖时,会出现瞳孔变大、口渴、出汗、脸色发白等变化;人在忧郁时,会出现胃酸增多、腹胀、腹痛、便秘等生理表现。这些生理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身体各部分积极地行动起来,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可是,如果长期使自己暴露在这样的情绪下,不仅会影响生活的心情,还会带来身体上的病变。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好用的调节方法,既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愉快的记忆。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勤奋、老实,每天卖力地工作,辛苦地经营着他的土地和房屋。每次,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他都会借着满腔的怒气,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然后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等气消了之后,一个人坐在田边喘着粗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人的辛勤劳作终于有了成果。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可是,不管他的房子多大,土地多广,只要与人发生了争执,内心怒火中烧时,他就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上三圈。多年来,所有熟识他的人,都知道他这个习惯,可是,当别人问他,为何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时,他却不愿意说明原因。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时,老人已经拥有了大片的房产和土地,可是,他虽然已经很老,走起路来也颤巍巍的,却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

一次,他又被人惹生气了,拄着拐杖的老人,开始绕着土地和房子,艰难地前进。等他筋疲力尽地走完了三圈,太阳已经下山了。老人独自坐在田地间喘气,他的孙子走过来,担心地说道:“爷爷,你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像以前一样,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看着爷爷沉默不语,一直心存好奇的孙子终于说出了心中的疑惑:“爷爷,您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三圈呢?”

爷爷原本不想说,最终耐不过孙子的一再恳求,终于道出了隐藏多年的秘密。爷爷说:“年轻时,我如果和别人发生了争执,生气时就绕着土地跑上三圈。一边跑,我就一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也这么小,我不应该把时间花在和别人吵架,和别人生气上。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渐渐消了,马上就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努力工作。”

孙子又问:“爷爷,现在您拥有了大片的房产和土地,已经变成了非常富有的人,为什么生气时,还是要绕着土地跑呢?”老人笑着说:“我现在绕着土地跑时,会边跑边想:我的房子已经这么大,土地已经这么广阔,我又何必跟人计较呢?一想到这儿,所有的气就都消失了。”

孙子恍悟:“原来,这是爷爷自创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啊!”

表情有话说——艾克曼的跨文化研究

情绪的外部表现就是表情。面部状态、身体姿势和语调变化,都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面部是最有效的表情器官,再配合上一个恰当的声调、丰富的肢体语言,就可以生动、准确地表达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甚至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达情绪的,不同的眼神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比如,高兴时的“眉开眼笑”,气愤时的“怒目而视”,恐惧时的“目瞪口呆”等。反之,我们也可以透过眼睛传达出的表情,来判断对方的内心世界。

郑中基有首歌唱道:“你的眼睛背叛了你的心。”很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透过一个人的眼睛,就能够读懂对方的内心。眼睛的眨眼频率、眼珠的朝向、视觉方式的变换等,都能够表达一定的心理内容。当一个人眨眼过多时,他的思维没有活动;相反,当他的眨眼开始放慢时,说明他正进入思考状态。

除了面部的表情之外,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势和语调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高兴时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紧张时坐立不安;爽朗的笑声表达的是愉快,低声的呻吟表达的是痛苦;播音员解说欧洲杯的比赛时,声嘶力竭的喊叫,是一种紧张和兴奋;而当谈及一位伟人去世时,播报员总是语调缓慢而深沉,表达一种悲痛和惋惜。

一个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表达个人的某种情绪。所以,众多罪犯才会被自己的表情出卖,让经验丰富的警察或者权威的心理学家识破他们的谎言。比如说,人的微笑有两种,一种是真的,一种是假的,当人们表达真正的微笑时,面颊上升,堆起眼周围的肌肉,如果此时做脑电反应,会发现大脑左半球的电位活动增加。当人们假笑时,并不是感到愉快,仅仅是为了表示礼貌,或者掩饰尴尬,这时仅是嘴唇的肌肉活动,下颚下垂,大脑左半球电位活动不明显。懂得这些的人,就可以在人的脸上轻易看出你是真笑,还是假笑。

值得庆幸的是,人的表情各有姿态,全人类的表情却有一个相同的标准,就像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情绪表情》中所说的一样:“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也就是说,即使东西方存在文化差异,文明社会和原始部落存在差异,也并不妨碍生活在北美洲的人读懂南非原始部落的表情,也不会妨碍欧洲人读懂中国人的想法。这一点,心理学家艾克曼在他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

风靡全球的美剧《Lie to me》让我们见识了通过微表情识破谎言的技术,也让一位研究微表情数十年的心理学家的成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就是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艾克曼是一位执着于个人研究的学者,同时也是一生致力于谎言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故事不乏曲折,却始终充满朴素研究的意味。

1934年2月15日,保罗·艾克曼出生于华盛顿特区,他的父亲是一位儿科医生。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会在餐桌前阅读最新的医学期刊,并且花费时间研究。对研究工作的高度热情,成为父亲留给艾克曼的宝贵财产。

十四岁那年,艾克曼的母亲死于躁郁症,这一情节,在《Lie to me》中曾反复出现:年龄到四十九岁(母亲自杀的年龄)的艾克曼,一遍一遍地回忆着母亲自杀前的情节,期待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正是由于母亲的死,让艾克曼决定投身于心理学,将来帮助像母亲那样不幸的人。

在大学期间,艾克曼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弗洛伊德迷。他不仅阅读了弗洛伊德的所有着作,甚至在与别人讨论问题时,常常引用弗洛伊德书中的德文原话。在心理治疗的工作中,他发现了一种“非语言”交流的存在模式——人们往往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就可以表达意图,并不需要语言的参与。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对人类手势和表情的一时兴趣,竟会成为他付出一生时间的研究事业。

为了研究“人类表情具有文化一致性”这一课题,他周游了世界,到了日本、巴西和非洲的很多国家。在旅行的同时,他搜集了许多人的表情照片,他们都来自世界的各个地方。然后,他会把这些照片带到另外一个地方,要求当地人进行辨别和甄选。结果,他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当地人都能够理解那些表情照片的含义。随后,艾克曼进入尚处于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通过在部落内部的详细研究,证明了自己始终坚持的想法。

艾克曼到了一个部落成员天性善良、与世无争的部落。在那里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没有见过工业文明,他们认为点着的火柴是来自魔法,从未见过手电筒,更没有通过镜子见过自己的脸。艾克曼花费了一些时间,尽量让当地人能够理解他手上的照片,有时候,他会为一个表情照片编一个故事,有时候他则会问“如果你朋友来了,你会是什么样的表情”,然后让部落成员从众多照片中选择。在原始部落的测试中,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能够看懂世界各地人的表情。在原始部落逗留的日子里,他也记录下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回国后对一些大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证明,艾克曼带回国的“原始表情”,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也都能够正确理解。虽然处于石器时代的人尚未开化,但是他们与我们之间的表情是共同的。因此,艾克曼得出结论:表情有文化一致性,不同文化下的表情是一样的。

在后续的研究中,艾克曼发展出了他的测谎技术,并且开发了一个视频测试,专门寻找具有识别表情差异超能力的天才,于是,我们看到了《Lie to me》中的精彩剧情和那些具有表情测谎能力的天才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