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17540200000015

第15章 孙子造势 老子立身(15)

霍光死后,群臣推荐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十分不安,他对众人推辞道:“我身上缺点很多,实在担当不了大任,你们还是另选高明吧。”

张安世的儿子不理解父亲的举动,他对父亲说:“你德高望众,大将军之位非你莫属,你没有理由让给别人啊。你现在不肯就职,百官都会寒心的。”

张安世说:“自己的才能,一定要和所担任的职位相适应,这样为官才能长久。我不是故作谦让,而是觉得实在有差距,如果贸然接受,那么就是害了自己了。”

张安世百般推辞,汉宣帝最后亲自出面,劝他就任,汉宣帝对他说:“人们为了一点小利都互不相让,打得头破血流,何况是大将军的高位呢。你有古时君子之风,仅凭这一点你就远远超过了众人,你还是不要推辞了。”

张安世无奈,当上了大将军,他向每一个推荐他的人致谢,然后说:“我是没有资格当大将军的,这都是你们推荐的功劳。以后我有做事不周的地方,你们一定要给我指出来。”

张安世不揽大权,有事总是让群臣参加商议,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也从不当面批驳。有人说他没有威风,失去了应有的威严,张安世并不介意。他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不专权任事,尊重群臣的意见,他们就不会忌恨我,皇上也不会猜疑我,这不就是最好的结果吗?你的爷爷在这方面做的不好,我不能重蹈覆辙啊。”

张安世负责选拔官吏,向他送礼行贿的都遭到了他的拒绝。他向人解释说:“你们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我为国家选贤,如果失职,就是大罪。你们不要害我犯法入狱,我就很感谢你们了。”这时又有人怪张安世对行贿者太客气,张安世说:“拒绝他们,他们已有怨气了,若再出言训斥,他们一定会对我恨之入骨,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张安世历仕三朝,受人尊敬,不遭祸事,富贵地位一直保持着。张安世以“谦”做武器,征服了人心、赢得了信任、保住了富贵,他举重若轻,真称得上是个处世高手。

[一语点“睛”]

纵观历史,那些身居高位而能长久的人,都有其独到的高明之处。张安世历仕三朝而不倒,除了自身才能之外,就是靠着一个“谦”字了。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为天下谷 谦能受益

王莽嫁女争后位

西汉末年的朝中权臣王莽很懂得做人处世之道,每处在利益得失关头,他总是反复推让,并且总要分利给自己的亲信和下属,给众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想到了另一条长久之计——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当皇后,以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王莽提出建议,皇帝九岁即位,过了三年,己经十二岁,考论《五经》 ,十二岁正是娶亲的年龄,应该及时娶亲,增加子孙的数量。可是,身为天子,要娶什么条件的女人呢?王莽的原话是:“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博采指从广大范围里去挑选。古代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就封前两朝王族的后裔为诸侯国君,就叫二王。如周朝建立时封夏禹的后裔于杞,封商汤的后裔于宋。二王后,就是指二王的后裔。周公、孔子以及世代为列侯在长安居住的嫡生女儿。

说是“博采”,二王后、周公、孔子、世代为列侯,这种家庭有限,又是在长安居住的,还是正妻生的适龄女儿,加上这三个条件,可供选择的范围就很小了。王莽列出这些条件似乎无可非议,其实,他是按他女儿的实际情况来提这些标准的。

但是王莽时列侯多得很,那么王莽的女儿在众多女子的竞争中是否能夺魁,实在没有把握。因此,王莽为了保证女儿竞争胜利,就又附加了一系列苛刻条件,使诸多列侯的姑娘失去了竞争的机会。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有关部门上报候选美女很多是王氏家族的,完全符合候选条件。“王氏亲属,侯者凡十人。”再加上“三世据权,五将秉政”,自然有很多姑娘合格候选。

这时,老奸巨滑的王莽向元后提出:“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众女并采。”意思是说,我自己的道德比较差,女儿的材质也低下,不应该跟那些女子一起参加竞争。表面意思是自动退出竞争、让给别人。元后以为他是诚心诚意的,就下诏宣布王家的姑娘退出竞争。

当时,王莽位极人臣,在百姓的心目中,是“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当朝廷宣布取消王莽女儿参加竞争的权利后,一时全国轰动、反映强烈,公卿大夫跑到朝廷上论理,庶民、诸生、郎吏这些下层人每天有千把人上书朝廷,他们都纷纷说:“愿安汉公(王莽)女为天下母。”王莽又派遣长史到各方面去做工作,劝诸公卿、诸生,结果,上书的人更多了。

经过王莽反刺激的作用,激荡起来的形势迫使元后只好收回成命,根据公卿的意见,把王莽的女儿列入候选对象。这么一来,王氏家族其他姑娘全被排除在外。王莽的一退一进,排除了一大批竞争对手。

在那种气氛下,王莽虽说要“博选众女”,大家也不同意。王莽又说要让人看看女儿,元后派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等去看王莽女儿,他们回来向元后汇报说:“安汉公之女品德好、长相好,可以当皇后。”

其实,这种见面也只是形式,谁知道她的品德如何?谁敢说她长相不美?元后又派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向汉朝列祖列宗请示,并进行占卜,结果是“康强”、“逢吉”,都是好兆头。

接着,信乡侯王佟又提出,根据《春秋》,天子娶亲,有一些规定,现在安汉公的封地还不符合古代制度,应加封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以达百里。王莽推辞,只要原有的封地,加封之地全部退回。元后同意了。

又有人提议,按过去的先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王莽又让,只收四千万,其中三千三百万分送给别人。于是,群臣又说,皇后受聘,只收四千万,跟群妾差不多,显不出高贵来,元后又增加二千三百万,共有三千万。王莽又将其中一千万分给家族中比较贫困的人,实收二千万。封地赏钱,王莽的办法:一退二分。

结果,不贪小利得大利,大得人心。

[一语点“睛”]

几千年的中国史,奸诈比得过王莽的寥寥无几。他的本性贪得无厌、凶狠恶毒又能蒙蔽上下视听,但是,他之所以能够得逞,全在于他深懂表面功夫,以事事“谦让”赢得了人心,结果事事得大利。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为天下谷 谦能受益

狄仁杰谦逊做人

唐朝武则天时代,是一个政坛动荡纷纭的时代,新贵迭出,卿相与囚徒之间的转换更是须臾之间,宠辱的变故,随时可以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而此时的宰相狄仁杰却能最终博得武则天的宠信,而其他诸相则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狄仁杰品德高尚又很有才能;二是因为狄仁杰虽深受武则天的宠信,却谦逊为人,从不利用权力牟取私利。因此,狄仁杰的为人彻底地征服了武则天。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曾在任职大理时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而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武则天垂拱二年,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由于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歌功颂德。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

一日,武则天对他说:“爱卿在汝南,好像政事并不好,你可想知道,是谁奏你这一本的吗?”

狄仁杰谢罪道:“陛下认为臣有过错,臣当改之;陛下若查明臣并无过错,是臣之幸也。臣不知道是谁奏了我一本,但我会当他是朋友的。这个人究竟是谁,臣并不想知道。

通过这件事情,武则天对狄仁杰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在用人问题上,狄仁杰一直谢绝请托、荐用贤士,而决不利用权势任用亲旧。

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

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臣从前荐举的张柬之,陛下还没有任用呢。”

武则天说已经将他提升了。

狄仁杰道:“臣所荐者,可为宰相,而不是小小的司马之职。”

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终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

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了唐代中兴的名臣。

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

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这都是你的大功呀!”

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你的门下呀”。狄仁杰回答:“举贤是为国,绝不是为了私人”。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如果不是军国大事,不要去烦劳狄爱卿”……

面对如此优遇,许多臣子可能早已忘乎所以,他们或者专横跋扈、擅弄权柄,或者结党私营。而狄仁杰却秉以公心,俭约奉公,从不牟取私利。

久视元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了”。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一语点“睛”]

狄仁杰受宠已极,却从不骄纵、不自高自大,依然秉以公心、俭约奉公,以谦逊的态度做官为政,因此受到君臣的推崇,赢得举国上下的敬重。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为天下谷 谦能受益

富兰克林的转变

颇有影响的富兰克林,在年幼的时候非常自以为是,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一副自信自尊的神气。幸亏有一天,一名长者指出了他的这一缺点。

“你的一切意见,”长者说,“对每一个与你意见相左的人都无异是一种打击,所以,没有一个人是乐意听的。你的朋友们甚至觉得你不在时反而更舒服!对你来说,这无疑这是很糟糕的。”

富兰克林——这位未来的领袖人物因此气焰大挫。经过认真的反思,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处事方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我自己的意见,当我碰到任何可能引起争辩的话题时,决不说‘当然’、‘无疑的’或其他各种表示肯定语气的话,而一般采用‘在我看来’或‘我想可能是这样’或者‘据我想像起来,大概是这样的’或者就是‘如果我的看法没有错的话那么应该是这样的’这类说法。

“这种习惯,在我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想要让人赞同于我的见解时,是很有好处的……以谦虚的态度来提出我的意见,常常可以增加我发言的机会,减少碰钉子的机率……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习惯,所以我才得以能够影响我的人民……因为我实际上是一个最糟糕的演说者,我几乎没有什么辩才,常常需要讷讷地寻思着一些适当的字眼,而且发音还老不准。不过,尽管如此,人们都乐于接受我。”

[一语点“睛”]

是的,人们都不喜欢那种在什么时候都希望自己成为关注中心的人,他们甚至恨不得当场把这些爱慕虚荣的家伙的华丽外衣撕开,让他们露出丑陋的真面目来。他们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在很多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表示出自己的谦逊,是博取众人支持的最好办法。

去奢、去泰 把握分寸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原文释意]

如果有人想要治理天下并取得成功,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了。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是随意能得到的,也不可以用强力来掌握。硬要这样做就会失败,硬要用强力来掌握,就会失去……因此“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东西。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智谋分析]

老子说,要想获取成功,就必须改掉极端、奢侈、过分的,只有改掉这些,行事妥当,才可成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去奢、去泰,把握分寸”。

行事没有分寸、不知深浅的人,早晚是会吃大亏的,人们亦讨厌同这样的人交往。但凡稳慎之人,都是懂得做人分寸的,他们尽可能谨慎行事,从不做出过份之举,因而,从不会因行事不当而招致人们的厌恶,也就避免了招致祸端。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去奢、去泰 把握分寸

康熙大帝尊而不奢

康熙大帝在节俭方面一向是不尚空谈而注重实践,他对以皇帝个人享受荣华富贵为中心内容从而劳民伤财的大兴土木的举动甚不感兴趣。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孝庄太皇太后要求重建乾清宫交泰殿,康熙是孝子贤孙,不敢违背祖母的旨意,但他却批示工部道:“不求华丽、高贵,只令朴实、坚固、耐用”,他注重节约的作风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