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胜在孙子 赢在老子
17540200000014

第14章 孙子造势 老子立身(14)

这个问题问的很突然,重耳低头想了一下,回答道:“奇珍异宝,楚国都不会缺少,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您。”

楚成王说:“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吧!”

重耳只好回答:“如果我能够回国当上国君,将来万一楚晋交战,双方军队相遇,我将会率军退避三舍。”

楚王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重耳离开楚国后到达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在外漂泊了19年的后终于回到了晋国,登上了君位,他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励精图治,很快使晋国强大起来。有一次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率领军队救援,终于与楚军在城濮相遇,想不到他在楚成王面前所说的“万一楚晋交战”竟变成了事实。

其实,在那个诸侯混战的年代,大国之间刀兵相见算不了什么稀奇事,只是楚成王没有想到晋国的发展会这么快,现在竟然可以与他抗衡了,当时的一句“戏言”不幸而被言中了。

为了遵守当时许下的诺言,重耳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晋军将士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认为退兵就意味着失败,目前晋军士气正旺,怎么能因为当时的一句玩笑而退兵呢?

这样一来,楚军认为晋军胆怯、不敢迎战,顿时神气了起来,以为晋军不堪一击,便趁晋军退军之际,迫不及待地进攻。

谁知晋军收缩防线,退到了有利的地形处,便进行了有力地回击,很快就把楚军打败了,实现了晋文公以守为攻,转守为攻的策略,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道义上都取了胜利。城淮一战,奠定了晋文公霸业的基础,使他后来能够称霸诸侯。

还有一次,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果断地下令撤兵回国。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一语点“睛”]

人无信不立,守信是做人之本。一个人行事只有说到做到、信守诺言,才能赢取众人的信任,有了信任,别人自然就会对自己爱护和拥戴了。晋文公就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而得到了众人的拥戴,最终取得了千秋霸业。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言必有信 无信则不立

齐桓公还地立信

齐桓公即位后,亲率大军伐鲁,以报鲁庄公扶持公子纠争位之仇。鲁军节节败退,齐国大军长驱直人到距离鲁国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

鲁庄公派使者向齐桓公说,鲁国愿意以齐军现在驻扎的地方封土为界,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臣服齐国。齐桓公非常高兴,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并要求他在三天后与自己会盟。

会盟前一天,曹刿对鲁庄公说:“国君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呢?”

鲁庄公不解其意,问道:“先生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曹刿说:“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然会扩大,您自身也一定会安乐;假使您不听微臣之言,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

鲁庄公赶忙答道:“我当然是愿意生而又生!”

于是曹刿如此这般地把他的计策告诉了鲁庄公,庄公听后不禁大悦。

第二天,鲁庄公和曹刿都暗藏宝剑来到会盟的地方,这时齐桓公已经以胜利者的姿态等他们很长时间了。鲁庄公乘齐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剑来抓住了他,大声地对他说:“鲁国的封地本来就不多,现在被你们霸占的只剩下五十里了,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这和跟你拼命一样都是死,不过,在我死之前,我要让你先死!”

齐桓公没想到事情突然会变成这样,一下子也没了主张,只盼着管仲能够想办法救他。管仲和鲍叔牙见情况不妙,想要冲上土坛救主。

曹刿拔出剑来站在台阶上说:“不许上来,不然我就先把齐桓公给杀了。”

鲁庄公再次大声地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话,我就和你拼个鱼死网破,你我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管仲一听此话,马上在土坛下大声地对齐桓公说:“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领土都重要,国君您还是答应了吧”!

在鲁庄公的威逼下,齐桓公只好答应了。齐鲁两国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并为此签订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后,觉得十分窝囊,他又气又恼地想撕毁盟约。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群臣时,管仲马上反对说:“这不行。在盟会开始的时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与您签订盟约。可是您却没有看出这一点,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而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一不聪明,二不勇敢,三不诚信,缺乏了这三条又何谈建功立业呢?我们还是给它土地吧,这样虽然失去了土地,也总还能得到诚信的好名声。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

听完管仲的话,齐桓公很是惭愧,他说道:“好吧,就请仲父去处理吧!”于是管仲把土地还给了鲁国。但是从此以后,齐桓公在天下诸侯中已经树立了诚信的好形象。

[一语点“睛”]

如果按齐桓公的本意,言而无信反而攻打鲁国,必定会失去天下人的心,不再会令人信服。幸亏贤相管仲及时阻止,说明利弊、晓以大义,齐桓公才没有因小而失大。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言必有信 无信则不立

晋文公以信降原城

春秋时期,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发兵镇压平乱,保周襄王还朝。周襄王由此对晋文公大加封赏,将原城、阳樊、温原和攒矛等4座城都赏给晋文公。

原城本来是周朝大臣原伯贯的封地。但是在内乱时,周襄王命令原伯贯平乱,他不但没有将内乱平息下去,反而成了俘虏。

原伯贯听说周王将原城赐给晋文公,就派人到原城煽动、造谣,说晋人一进城就要杀人抢掠,千万不要归顺晋文公。原城人于是很担心,不肯归顺晋国,死死守住城池,欲决一死战。

晋文公与大臣赵衰商议对策。

赵衰说:“此事不宜用武力强攻,如果强攻,就中了原伯贯的奸计了。”

晋文公一想觉得有道理,便命令军士只许带3天的口粮,如围原城3天攻不下,就退兵而去。结果,晋军围原城到了第3天,没有攻下,晋文公下令撤离。属下军士都说,原城里已经支持不下去了,再坚持几天城池就到手了。

晋文公说:“我不能失信于民!一旦失去信义,民众就不再会相信我了。”于是坚决传令撤军。

原城百姓得知晋文公如此有信义,立刻就转变了态度,主动开城投降,归顺了晋文公。

[一语点“睛”]

在晋文公降原城这件事情上,硬拼反而会使结果更糟,而以信得人心,则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不战而胜”取得原城。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言必有信 无信则不立

简斯立信成老板

已故的《明尼阿波利斯杂志》出版人简斯,之所以能够在他并不具备经济实力的时候成功地干起了自己的事业,就因为具有先见之明,在事情尚未开始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做准备“立信”,从而为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当他还是《明尼阿波利斯杂志》的一位普通记者时,他就开始向一家银行筹借50元——虽然他当时并不需要这笔钱。这是以后几年中许多次借钱的开始。他之所以去借钱,除了树立起自己的声誉以外,并没有其他目的。他从来都没有动用过这些借来的钱,当还款的日子到了的时候,他还给银行的仍旧是借来的那些钱。渐渐地,他增加了借款的数目,最后一次他借到了2000元的巨款。

“我并不缺这些钱,但是,我却需要信誉!我要人家知道,我简斯借钱,一定会按时归还,我是讲信用的!”

这一招果然灵验,当他决定创办一种商业方面的新闻杂志时,至少需要15000元。当时他的所有存款加起来总共不过5000元。在这关键时刻,他来到银行,因为常去那里借钱的缘故,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接待他的营业员很乐意地借给了他10000元,不过他说还得向经理请示一下。最后,这家银行行长的一句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赞成将钱借给简斯先生,”他说:“虽然我个人对他并不是很熟悉,不过,我注意到许多少年以来,他经常到我们这里借钱,并且每次都能按时偿还。”

正是因为简斯为了“有一天”能够向银行借到大笔的款子,早早地就为自己树立信誉,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得到了银行的大力支持,成功地办起了新闻杂志,他则成了《明尼阿波利斯杂志》的成功老板。

[一语点“睛”]

简斯是聪明的,他早有创大业的决心,又明白自己没有雄厚的资金,所以必须求助于银行。唯一能达到目标的办法,就是早早地立信,好使得在关键时刻,银行乐于帮助他。结果,如愿以偿,这就是“言必有信”的巨大作用。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言必有信 无信则不立

吴起以信保国

战国时期,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逐渐强大后,曾多次向秦国发起进攻。魏王令吴起为将,吴起连续攻取了秦国的多座城池,河西地区全部被魏国占领。魏国对这片地区极为重视,任吴起为河西太守。

吴起一上任就采取了一系列的赏罚措施。他让人在南门外设置了一根测量日影的标杆,然后在全城张贴告示:如果谁能将南门外的标杆拔掉,就让谁担任长大夫。百姓看到后,竟没有人相信,一天过去了也没有人去碰那根标杆。

最后,终于有人按耐不住地说:“我试一试,即使得不到奖励,也没有什么损失。”说罢,他前往南门拔掉了标杆,然后去拜见吴起。吴起亲自出面接见了他,并让他做了长大夫。

吴起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北门外放了一辆车,然后下令说:“有谁能将此车推到南门外者,赐之于良田房宅。”

百姓们都想:“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车在那里放了好久也没人去推。后来终于有人将车推到了南门外,吴起果然赏给了他良田房宅。

当时,秦国有个小亭子临近魏国,魏国边境上的百姓常常受到亭中秦军的骚扰。接着,吴起又下令说:“明日攻打边境的那个小亭,谁先登上小亭,官至国大夫,并赏赐良田房宅。”

第二天,人们争相攻亭,顷刻间便把小亭占领了。三年后,秦国入侵河西,魏军个个奋勇争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还有一次,吴起率军与秦交战,还未下达进攻的命令,一位勇士就冲入了秦军,斩获了对方首领。吴起虽爱惜此将,但为了严明军纪,忍痛把那位勇士斩了。全军上下纷纷劝诫说:“此勇士,不可斩。”

吴起说:“他虽然是英勇之将,但不能听从军令,必须斩之。既然立下军令,就必须言而有信。”

全军上下为之肃然。

[一语点“睛”]

吴起为政治军的最主要手段便是一个“信”字,“拔杆任大夫”言而有信、“推车赐房田”言而有信,结果百姓们变得乐于听施号令,与秦军交战个个奋不顾身,因此每战皆胜。

为天下谷 谦能受益

[原文]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原文释意]

明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屈辱,甘愿处于低下的地位。处于低下的地位,永恒的德性才会得到充实,复归到质朴的境界。质朴能派生出具体事物。圣人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成为统治者。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智谋分析]

老子说,甘愿居于他人之下,是有德的体现,最终反而能成为受益者。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为:“为天下谷,谦能受益。”

争名夺利是人之本性,但是,名和利往往不是争之即来的,而是需要用智慧去谋求。

面对名利,那些拼命争取的人,到头来却未必能得到,反倒是谦让、不争之人,能得到益处。因为名利欲过重的人,难免遭到众人的厌恶。而“不争”之人,则能受到众人的推崇和敬重,亦能够受到人们的拥戴,如此,还有什么不能得到的呢?!

赢在老子智谋应用——为天下谷 谦能受益

大将军张安世因谦得益

西汉武帝时,酷吏张汤不得善终,他的儿子张安世从中吸取了很大的教训,他对朋友说:“一个人官职再高,也不能狂傲无礼啊。我父亲的死就是因为他太高傲了,我一定要记住。”

张安世当上朝廷高官之后,他总是请朋友指出自己的缺点。有人指出他虽是高官,但形如贱吏,让他有所改正,张安世听后却笑着说:“我不认为这是缺点,一个人做了大官,就该趾高气扬了吗?对人谦恭有礼才能消除人们的怨气,否则人们更会对我疏远忌恨,如此一来,祸根就埋下了。”

一次,皇上召张安世商量国事,他称病推辞,到了晚上才偷偷入宫。他对皇上解释说:“皇上只召我一人议政,一定会有人暗中嫉妒我,我不想因我的缘故让皇上遭到指责,说皇上只宠信我一人,所以臣现在才来,请皇上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