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大观
17535700000028

第28章 风土人情(8)

烟台人很勤劳,劳动强度特别大,无论是渔村抬船、拉网,还是泊地汲水、浇园,乃至矿山的压碾粉碎,城区拉地排车承担运输任务,都要耗费大量的体力,流很多的汗水。这些以“成”为特色的“就头”就特别下饭,又可补充盐分,不是最佳选择吗?烟台人又很节俭,旧时代又很穷,不舍得扔掉极便宜的臭鱼烂虾,又吃不起山珍海味,还没有工夫去精工烹调其他海产品,自然就选择并盐渍了这类物美价廉的“就头”了。所以,这些在老烟台家家户户餐桌上习见的“成玩意儿”,其实是烟台人勤俭优良传统的载体,是“烟台精神”的物化。

果模与面塑

面塑

老辈子走亲戚,要拐小蒌,小篓里放糕点,那是奢侈品,通常百姓放的是自家制作的面食。尤其在偏远农村,没有点心铺,交通又不便,面食很金贵,用作礼仪往来。

最初自然是精粉制作的大饽饽,可能还磕上红殷殷的印记,后来又插上了大红枣儿,成为胶东特产——大枣饽饽。蓬莱的大枣饽饽就远近驰名,成为地方名点,开胶东面塑的先河。

胶东人要给面食艺术性,于是发明了俗称“磕子”的专用工具——果模,这样做出来的面食近似于浮雕艺术。那图案有瓜果李桃、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等不一,有的还象“抽象派”,用“回”字型、“寿”字型的不同组合表达了吉祥、福寿的祝愿,因而颇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胶东人都要“磕巧果”。在一个半尺长的磕子上,有一串七个果模,不同的七种图案,莫不小巧玲珑。磕出来,在锅里干烙,出锅后串成别致的“项链”挂在孩子的脖子上,既好吃又好看。孩子们盼“七月七”跟牛郎织女大不相同,他们也知道天河相会的故事,但更喜欢“磕巧果”。

磕巧果

胶东的民俗专家考证:“早期民间的原始果模,是工匠用泥土雕后通过民窑烧出来的,是黑灰色土陶制品。”(见《齐鲁民间艺术》)这种历史变迁很有意趣,在果模早已变为梨木、枣木制作很久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土陶制品的果模依然是孩子们“玩泥巴”最惬意的“炊具”。不过,那磕子中的图案却变成了人物,有赵子龙、黄天霸、老黄忠等等,当然还有孙悟空。孩子们的“面粉”自然是精选的粘泥,磕了“泥人”之后可以“做买卖”,“顾客”使用的“货币”是杏核,一套“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的泥人,得用十个杏核换。烟台街长大的孩子,哪个没磕过泥人?这也许就是最近教育专家在报刊上大声呼吁要从小进厨房,老烟台的孩子“磕泥人”,也许是一种“得风气之先”的行为吧。

谁也说不清是为什么,反正人们不满足于磕子那种“批量生产”了,于是就“果模与面塑并存”,且面塑又大为盛行,乃至产生了“莱州花儿”那样绝佳的艺术品。先是胶东各地都有“二月二,蒸神虫”的习惯。所谓“神虫”(有的地方称“圣虫”),不过是面蒸的“蛇”而已,放在粮食囤子里是一种吉祥物。这种吉祥物的形态真是千恣百态,决不雷同化。各地庆寿都有“寿桃”,寿桃更是多姿多彩。至于佛手、石榴、鱼鸟,那更是巧手揉捏,各有千秋了。

面塑充分展示了胶东妇女的聪明才智。她们热爱生活,把普通的面食涂抹上那么浓郁的文化色彩,让人叹为观止。

海碰子

“海碰子”是老烟台海滨特有的一道风景。所谓“海碰子”,其实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潜水员。他们没有任何一点点现代化的潜水设备,却有着高超的潜水能力。一个水镜一把铲,提着网兜“碰”了海。所谓“碰”,是烟台人说“潜水”,他们不用任何设施可以在水中呆很长时问,据说最有本领的可以呆上十几分钟才浮出水面,他们“碰”海,就是捕捞海参,海参在冬末春初才长大,所以他们要冒着凛冽的海风,赤着光裸的身子,一次又一次地潜入深海,捕捞上来的海参,要马上用刀豁开,撒匕草木灰,否则海参就会在海滩上“缩化”。这种恶劣环境下的高强度连续奋斗,锻炼了他们过人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大海一样的性格。他们沉默寡言却待人热情似火,他们豪放不可名状,轻生死而重义气,那性格之美真是烟台人的结晶。

据说,还有这样一段轶闻——

海碰子在海边一般都有个十分简陋的“卧棚”,几块破船板支起来,搭上些许海草,只遮人的耳目却遮不住天的风雨。海碰子们在“碰”海时放些杂物,草木灰、鱼钩之类,脱下的衣服也扔在其中,过了冬春就绝少光顾了,几乎成了弃物。

不巧的很,这年夏天竞让盛宣怀的七姨太看上了。这位在上海滩上独领风骚的交际花来到烟台后,动了“洗海澡”的雅兴。当时又没有海水浴场,她又不能穿着旗袍游泳,就把衣服脱了,放进了一个卧棚,意外的是,刚好那个卧棚的主人,一个姓鞠(或者姓曲,其后人是烟台救捞局的第一代潜水员,现居住在荣成石岛)的海碰子回去取物,于是看到了七姨太的白身子。这还得了,竟然犯了“眼睛的错误”!道台大怒,非宰了那个“眼珠子不规矩”的“渔花子”不可!鞠姓海碰子闻讯,吓得连夜跑到了荣成。后来,南方一船载着贡品在烟台附近发生海难,贡品全都沉入海底,盛宣怀奉旨打捞,老佛爷特旨一定要打捞上那颗硕大的“祖母绿”珍珠(据说,慈禧下葬时口含的正是这颗珍珠),害得盛宣怀寝食难安。他这次不再蔑视“渔花子”了,改称海碰子为先生。四处礼聘“碰海的能人”,但却大海捞“珍”,偏偏捞不上这颗“祖母绿”,有人建议找这位鞠姓,因为鞠在海碰子当中最负盛名。严旨之下,盛宣怀只能“不以看到爱妾肉身为忤”,不仅“赦免”了“罪行”,而且开出了很高的工码,岂料,海碰子却来了特有的傲骨,决不为金钱所动,而偏偏要个“是非”:到底谁调戏了谁?得给我说清楚!

无可奈何,盛老七到底是久惯情场,拿出上海滩上久经历练的骚劲来请“渔花子”了。

海滩上人头攒动,都想看看道台大人的如夫人有什么精彩的表演。本来就花枝招展的姨太太真的是风头十足,她要当众脱下那华丽的旗袍……岂料,却突然听到大喝一声:“滚,我怕脏了我的眼睛!”

海碰子的眼睛是神圣的,他凛然下了海……

无鱼不成席

黄花鱼

在烟台,稍微正式一点的宴席上,必上鱼,而且必上鲜鱼。上干鱼,那是欺负“庄户孙”,是会引起风波的。

一般的宴席不会只上一道鱼,多半是“凤头鱼尾”,即鸡打头、鱼打尾,取“年年有余”的吉利。在莱阳,最讲究的是用五龙河产的大鲤鱼,实在买不到鱼了,也得用木头雕刻一个,放在盘子里,倒上点酱油水儿,放两点葱花,以取其象征意义。在此之前,上菜之间必定还有一道鱼,甚至两道鱼,见了鱼,陪客的必端杯让客人“干杯”。

待客之鱼,首先得有个好名称。当然,顶好是名称与口味皆佳,像黄花、加吉,名儿好听,肉也细嫩,然而,光肉好吃,名字不佳却不行。鸦片,味鲜肉美,可是名儿难听,“丫头片子”,何况让人联想到毒品!刀鱼,就食用而言,也是上品,可是其鱼性之残酷让人联想到一刀两断,这鱼就决上不得席面。旧时在年关将近时,东家照例要请伙计吃一顿年饭,吃过之后就各自返乡过春节了。东家如果想在来年辞掉某个伙计,又不好明说,“君子断交而不出恶声”,怎么办?就在这次年饭上端上一盘刀鱼就行了。放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做“另谋高就”的打算。明年决不会再光顾这家买卖。

老烟台宴席上的上鱼,其文化档次不是为了“借吉言”谐音。后来的婚宴上必上“老绊”鱼,说是“老绊”音同“老伴”,其实那是后来移民过来的。老烟台只称“劳子”鱼,而且没有囫囵吃劳子鱼的习惯。“劳子”只是切块炸出来进行再加工的原坯。

加吉鱼上席之后,要把头冲着主客,意味着“尊你为大”;主客则拿起筷子鹐眼,“画龙点睛”“没有所谓”“头三尾四”“肚七背八”之类的规矩。豪饮而不酗酒,区别于山林狂徒,也是烟台饮食文化的特点。

12.民歌民谣

中央组织部有从民谣中寻找反腐败线索的举动。让人心一振,因为这举措不似“做秀”。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一条“采风”,其要旨大体相同,都是从民谣中察知民情的意思。

不过说实话,下情到了靠民谣才能以达上听,这种文化就该认真反思了。

烟台的民谣传统更强一些。掖县的“连片子”就是一种独到的文化现象。

民谣自然有传统的,比较成熟,而且不太涉及大事,有儿歌的情趣;新鳊的可就有点辛辣了,体现着民间反主流派的智慧。这种民谣往往也迅速流传,在流传中形成不同的版本。但一般说来生命力较短,“热点”过后也就销声匿迹了。

吃鱼歌

加吉头,鲅鱼尾,火拉(鳓鱼)肚子鲶鱼嘴。(指鱼体最好吃的部位)

农民钱

农民钱,辈辈传;买卖钱,六十年;渔民钱,当年完。

辞了灶

辞了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婆要副裹脚布,老头要顶新毡帽。

山鸦雀

山鸦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赶到山沟里,把媳妇背到炕头上。关着门,堵上窗,和他媳妇稀里呼噜喝面汤。

盐民苦

下雨盐民愁,晴天盐民苦。烈日往来盐池中,赤脚蓬头衣褴褛。斥卤满地踏霜花,卤气侵肌裂满腹。糠秕野莱未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铁匠谣

铁锤叮当响,昼夜辛苦忙。烟熏又火燎,炉前汗如浆。累断脊梁骨,难养爹和娘。三百六十行,最苦是铁匠。

(注:流行在芝罘二道兴隆街众多的铁匠铺。采集于桥头德丰炉。)

小老鼠

小老鼠,叽嘎叽,门间后里唱大戏。搬他姑姑叫她姨,二升麦子吃上了,嘟哒嘟哒送回去。

一领席

一领席,两领席,满天星斗七月七。

一块砖,两块砖,俺请姐姐站云端。

一领箔,两领箔,俺请姐姐过天河。

一片瓦,两片瓦,俺请姐姐下地耍。

俺请姐姐吃地瓜,姐姐教俺抠蓬花。

大的抠在门帘上,小的抵在鞋尖上,

不大不小抠在枕头上。

圆月了

圆月了,圆月了!

一亩地,打石了。

(注:当时一亩地打一石粮,就是理想。)

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吱吱哇哇叫奶奶。奶奶说:“偷油喝,心眼坏,下不来,应当该!”“好奶奶,好奶奶!我能改,我能改!”

喜鹊叫,叫喳喳

喜鹊叫,叫喳喳,搀着爷爷到俺家。爷爷爷爷你坐下,又装烟,又倒茶。姐姐烧火把鸡蛋打,妈妈剁肉包馄饨。爷爷心里乐开了花,摸着胡子挠脚丫。

小叭狗,你看家

小叭狗,你看家,俺上南山摘棉花。摘得快,摘得净,絮个棉袄不挨冻。

大月亮,照四方

大月亮,照四方,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哥哥穿着上书房。

小白菜,地里黄

小白菜呀地里黄,刚刚三岁死了娘。跟着爹爹好好过呀,就怕爹爹娶后娘。娶了后娘一年整呀,生个弟弟白又胖。弟弟吃面我喝汤,想起亲娘泪汪汪。

石榴开花像火红

石榴开花像火红,捻子大叔披大红,头上扎的包头红,脊梁上大刀穗头红,手卡长枪缨子红,大旗飘飘满天红。见了官兵眼珠红,狗头流血遍地红。

红顶子,马蹄袖

红顶子,马蹄袖,喝人血,吃人肉。哥哥当了捻子兵,杀净狗官报冤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