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大观
17535700000025

第25章 风土人情(5)

届时,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青少年云集在这里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对和平的热爱,祝愿人类有美好而和谐的生存环境,有时是千米画廊,有时是和平歌会。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被称为世界以和平为主题的大型聚会。

活动期间,各种民间的文化娱乐杂彩纷呈,各类文化学术集会也丰富多采。因为蓬莱同时又是著名爱国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乡,围绕“戚继光文化”的主题,也吸引了中外许多知名的学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高度重视这个节日,每年都要派主要官员出席。

APEC果蔬博览会

金秋八月,一年一度的APEC果蔬博览会在烟台举行。近年来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在栖霞等地设置了分会场。

最初,“亚太组织”在烟台举办过博览会,国务委员吴仪曾莅临。第二年开始,改为一年一度的果蔬博览会。

这是以“果蔬”为主题的国际盛会。全世界的客商来这里参展、推销、交流,同时,有关的专家也到这里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交流信息,展示最新科技信息。

每年的博览会都成为当地生活的一件大事,有专门的班子进行组织宣传。

烟台葡萄酒节

烟台是第一个国际葡萄酒城。

1987年,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局局长罗伯特在题为“走向世界的烟台葡萄酒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后烟台葡萄酒事业的前景是远大的,是完全可以走向世界的。”同年9月,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世界评酒会上,烟台张裕公司生产的麟球牌解百纳干红葡萄酒和中日合资生产的珠穆拉马峰干白葡萄酒、蓬莱阁牌干白葡萄酒分别荣获世界金奖,张裕牌VSOP金奖白兰地荣获世界银奖。

为庆祝这一系列嘉事,当年10月举办了首届“烟台葡萄酒艺术节”。

同时举行了“烟台葡萄酒博物馆”的挂牌仪式和“国际葡萄酒城”城徽的奠基仪式。

五年之后,1992年9月8日至10日,又有一次规模宏大的“烟台国际葡萄酒节”。

十年之后,张裕公司建立110周年之际,又重提“国际葡萄酒节”的题目。

莱州月季花节

1995年4月7日,首届“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莱州市被命名为“中国月季花之乡”。

月季花被誉为“花中皇后”。莱州月季花品种多,品位满,花色丰富且株型齐全。大凡世界上较为名贵的月季花,莱州差不多均有种植,而莱州花农所培育出来的诸多形态迥异的月季花,却在世界大花园中独领风骚。

月季花是“莱州市花”,从1991年开始,每逢月季花节,莱州市都要举行大型庆祝活动。歌舞、戏曲、电影、秧歌、书法、美术、摄影的演出和展览与布满小巷的五彩缤纷的月季花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让整个莱州沉浸在月季花的海洋之中。

长岛扇贝节

秋潮涌动,金色九月,长岛人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扇贝节。

扇贝养殖是长岛的支柱产业。从1992年开始,每年9月6日定为“扇贝节”。通过举办这一节庆,广邀天下宾朋,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金秋时节,海风习习,天高气爽,大街小巷,彩旗飘飘,花团锦簇。整个长山列岛,清新亮丽,披上了节日盛装。

节日时还举办书画展览、奇石展览、美食展览、海产品展销等活动。

莱阳梨花节

莱阳以盛产甘甜细脆的梨果而蜚声海内。自1991年起,每年的4月20日至25日,也就是梨花盛开的时刻,为“莱阳梨花节”,以梨为媒,弘扬梨乡文化。

著名的莱阳梨,主要分布在五龙河一带,每逢清明节后,风和日丽,河畔梨花盛开,花香扑鼻,洁白似雪,绵延十几里,十分壮观,吸引远近游客,一齐来“逛梨花”。

1994年梨花节,组织了一支为数可观的民间威风锣鼓队,表演气势磅礴,锣鼓喧天。其“梨花含春”、“梨花催春”、“梨花闹春”三部曲,令人耳目一新。

栖霞苹果节

每年的10月15日为“栖霞苹果节”。

苹果在栖霞栽培历史长久,面积广,品种多。成为全市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广大农民誉为“绿色银行”,产量列全国县级果品产量之首,堪称“中国苹果第一市”。

每年10月15日,正值各类苹果成熟季节,硕果累累,压满枝头,这时“过节”就特别顺应了民间的习俗。

节日期间还举行了以“苹果丰收”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海阳樱桃节

每年5月28日这一天,为“海阳樱桃节”。

樱桃在海阳称为“开春第一果”,很有“一枝独秀”的味道。

中国著名作曲家,海阳人吕远写了一首《海阳樱桃节之歌》,由彭丽媛演唱:

暖融融,海风送银波,

红艳艳,樱桃漫山坡,

普天下的宾朋八方来,

喜洋洋的友情唱新歌。

一粒粒,一颗颗,

水晶光来宝石色,

摘下一颗咬一口,清香甘甜醉心窝。

闹喳喳,喜鹊到处说,

樱桃节,家家喜事多。

喝上一杯家乡樱桃酒,

明年的日子更红火。

一片片,一坡坡,

彩霞绕来红云遮,远方的客人你莫忘,

明年再来听这樱桃歌。

8.轶闻掌故

烟台的轶闻掌故数量巨大,可惜散落在民间自消自灭,从来没有人加以搜集整理;由于烟台开埠早,是南北航运的中转码头,所以名人来的多,名人的轶闻更多,然而,主者的忌讳也多。涉及到“隐私”的更是昙花一现。现在从“志书上收集的一点点,实在是挂一漏万。录以备考。

宋学义斗鲨鱼

北隍城岛山前村的宋学义是个有名的“海碰子”(即能到深水中捞取海珍品的人)。约在1927年时,一次潜水捞鲍鱼,遇到一条两米多长的鲨鱼袭击。

他与鲨鱼展开了一场海底搏斗,用手持的“枪子”(一种铲型铁器)与鲨鱼斗了几个回合后,憋不住气了,且战且往浅水中退,鲨鱼紧追不舍。后来这一惊险场面被岸上的人发现,人们推下舢板,装上石头向出事地点划去,扔石块赶跑了鲨鱼。

宋学义身上已经多处受伤。

林大朴力大

林大朴是道光年间北长山嵩前村人。

一生没吃过饱饭,一天他饭后从船上回家,妻子刚刚蒸了一锅包子,叫他尝尝,他把一锅包子吃光了,还没觉得饱。

力气过人。一天村里夜晚唱大戏,留他看船,他被锣鼓声所吸引,竟把七八百斤的舢板扛到高梁地里藏了起来,自己好去看戏。散戏之后,众人找不到舳板,正着急时,他又把舢板扛了出来。

一天船运货到天津,港口船多,排号卸货得四五天,这时林大朴将一个上千斤重的铁锚一下扔出去几丈远,震得众人瞠目结舌,乖乖地让他的船优先卸货。

王九天尝泥定航向

清初,南长山岛黑石嘴村有个老渔民,名叫王九天,是个有名的“船老大”。

一次,船从上海启航返岛。航行不远,大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众人十分紧张,王九天却躺在铺上坦然处之。他定时叫香童(船上的小伙计)用水线砣子捞点海泥给他尝尝,然后再叫香童传达他掌握航向的命令,就这样船在浓雾中跑了几天几夜。

最后船安然无恙地跑回了长岛。

一条七千斤的大鲨鱼

1983年4月24日,钦岛南村“鲁长2023、24”两只对网船在黄海捕获了一条大鲨鱼,重达7000斤。加工后光鱼肝就有1100斤,鱼皮也有450斤。

罕见巨蛇

1957年4月,蓬莱王庄乡邓格庄村妇女于长兰等,在本村西山树林中发现一条巨蛇,长约10米,蛇背呈黄黑色并有花纹。蛇身有碗口粗,蛇口扁大,头上有一条长10公分高1公分的红冠,当地人称之为“领红”。

此蛇常在深夜发出一种似母鸡咕咕叫的声音。

1988年7月11日和1989年6月4日,邓格庄的于洪明、于长祥等十多名村民先后在西山附近都看到此蛇。

蓬莱发现不明飞行物

1986年9月2日晚8时32分,一个不明飞行物从西北方向进入蓬莱上空。此飞行物呈圆形,发光,目测直径约8厘米,后面拖着一条长约20厘米的“尾巴”,速度较慢,穿过蓬莱上空,向东南方向缓缓飞去。蓬莱的民众大都看到,最长的目睹时间达50秒钟。

酒泡人参19年长出新根

1983年,牟平区王格庄林业站技术员彭桓举家一株酒泡人参,在泡酒的第19个年头上,不但没死,反而在侧根上出了新根。

这棵人参是其父彭永德的朋友在1965年赠送的,当年就泡在酒里。不意19年后竟长出了一丛二三十条长达10厘米的新根。

同治皇帝受罚

黄县贾桢做同治皇帝的老师。

某日,咸丰皇帝偶而经过御书房,由窗外看见太子被罚跪在地上,不禁龙心恼怒,推开门走进书房,拉起太子,扯着就往外走,并且说:“读书作天子,不读书也作天子。”

贾桢见状,不亢不卑,应声答道:“读书作尧舜天子,不读书作桀纣天子!”

咸丰帝听了,猛然醒悟,急忙扯了同治,又踅回书房,把儿子按倒在地,重新跪下,道歉说:“朕一时愚蒙,冲撞了先生,先生莫怪。”

贾桢便也伏首谢罪,从此君臣相处甚洽。

高寿老人

海阳凤城先锋村王子久,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卒于民国22年(1933年)享寿114岁。

他是海阳的名医、宿儒,武林泰斗,临终前仍耳聪目明,生活基本自理。

其养身之道,可以归结为“十好”:好劳动,好武功,好说笑,好禅坐,好阳沐冷浴,好吃杂粮野菜,好以文艺养神,好迎旭日运动,好自我按摩推拿,好饮回龙汤。

曾著《养身笔谈》付梓问世。

最大的一次瘟疫

1917年7月,黄县霍乱(现称1号病)流行,全县767个村中,有759个村染病。死亡16255人。

9.景点故事

旅游成为“阳光产业”了,景点故事便该成为“金豆子”,因为,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得进行“包装”,没有插上“故事”的翅膀就不可能飞翔,让远近的人都来观赏。没有白娘子与许仙那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杭州西湖不门前冷落也很难游人如织;没有“八仙过海”的瑰丽传奇,也就不会令蓬莱阁成为人人神往的人间仙境,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但是,一涉“黄金产业”就令某些人利令智昏,他们并不充分认识这一点,认真地进行一点文学包装,大量的景点故事有待于挖掘,而许多在流传中有了不同版本的还需要整理;一些粗糙的原始状态的文字还有待加工。何时才能抓紧这笔文化遗产呢?

魏碑石刻的传说

郑道昭晚年辞官后,就在大基山道士谷中出家修道,天天和道徒们诵经,炼丹、下棋、攻书法,一直到死。

死后多年,有一天从西乡来了三个推车卖碗的人。正走着,突然从对面来了个骑白马的白胡子老头,童颜鹤发,仙风道骨,在马上施礼道:“施主的碗是卖的吗?”卖碗人答是,老头说:“我都买了,请你们送到道士谷去吧!”卖碗人迟疑了一下,老头又说:“不要紧,我给你在碗上写个字,徒弟见了,就会要的。”说罢就从小车上取下一个碗来,写了几个字,把碗交给卖碗人,骑着马走了。

卖碗的好不容易推上了道士谷,叫出了道长,把事情的本末说完,就把那只写了字的碗送给道长看。

众道士不看也罢,一看,都大惊失色:这真是师傅的字!异口同声地说:“师父真的得道成仙了!”

道长把所有的碗都留下了。再看,每个碗上都出现了郑道昭的字,于是马上焚香颂经。

事后,为了纪念郑道昭,道士们把每个碗上的字都拓下来,全部刻在道士谷和云峰山的石头上。这就是今天所见的云峰山和大基山道士谷中郑道昭的魏碑石刻。

金钥匙的故事

据说,玲珑山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黄金宝殿。殿内,各种金银财宝,无计其数。这座宝殿有一座坚固的后门,石门上挂着一把铜盆大的石锁,只有一把金钥匙能将石锁打开。可这把金钥匙藏在哪儿呢?

玲珑山下有一位贫苦的采金老人,为求得金钥匙,每天进山寻觅,他经霜冒雨,风餐露宿,摸遍了玲珑山的每一块石头,终于有一天,在“滴水崖”千丈瀑布的源头——“莲花盆”的底下找到了它。采金老人拿金钥匙将石锁打开,进门一看:一座豪华的宫殿,金梁玉柱,四壁生辉。在宫殿的大厅里,一头滚胖的金牛拉着一盘金碾,正在碾金豆子,老人不由得心花怒放,但又一想,自己一个孤寡老人,哪里用得着许多金银财宝?温饱足矣!就在地上拣了几颗金豆子出来了。

这事不知怎的被一个牧师知道了,他就邀请老人喝酒。老人平生未闻酒味;又哪里经得住牧师的劝酒?不多时就酩酊大醉了。那牧师得以售其奸,偷得了金钥匙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了石门。打开石门,他被黄金刺得眼花缭乱,很快就装满了一袋金豆子。但是,他还不满足,心想:为什么不赶走金牛,再让金牛驮上一袋子金豆子呢?于是他回身去牵那头金牛。

哪里又牵得动?只见金牛把蹄子挪了挪,就令玲珑山晃动起来,只听“咔嗒!”一声,石门关上了。从此,牧师与金钥匙都不见了踪影。

望夫礁

南长山岛北端有个礁,名“望夫礁”。

相传在很久以前,岛上有户人家,长年为渔霸打鱼,以此来维持生活。

腊月的一天,渔霸带着家丁闯进来,硬逼着渔民马上出海,为他打活鱼鲜虾办酒筵。渔民知道腊月出海,风狂浪恶,十分危险,可是渔霸威逼说:“若不出海,就甭想再在我的船上干活;以前欠的债也要一笔还清!”可怜的渔民被逼无奈,只得含泪告别了妻子和孩子,铺风盖浪地驾船而去。

丈夫走后,妻子一直抱着孩子站在海边,望眼欲穿地盼着丈夫归来。可是,望穿了双眼也不见丈夫的身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渔民妻子终于未能等到丈夫,而自己却变成了一尊石人,后人称之为“望夫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