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大观
17535700000021

第21章 风土人情(1)

1.民间娱乐

烟台的“俗文化”像中国北方的民间文化一样具有阳刚之气,以“火爆”为其基本特征。也许,由于北方农村的生活过分寂寞了,人们追求音响,要在锣鼓点中释放生命的追求,表现为一种对命运的抗争。

漫长的艰苦岁月本来该有不断的呻吟,然而,北方大汉却有着不甘屈服的豪情。他们要粗犷地喊,纵情地唱,豪放地扭,借助于简单的器具来宣泄奋斗的喜悦。尽管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复印”日子枯燥岁月,但是,农闲季节却是他们尽情表述情绪的黄金时刻。烟台地区的民间娱乐集中在农闲季节,是地域文化的瑰宝。

只可惜,众多的民间娱乐已呈萎缩状态了……

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一种集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海阳一带,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纯朴豪放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

海阳大秧歌有近六百年的流传历史,不断汲取外来艺术的精华,乃至民间武术魄动作,使其内容与形式日臻完善。

表演内容主要体现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情趣。一台秧歌由几十人组成,结构严谨。前有执事部分,三眼枪、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亲端)、大锣,其次是乐队部分,大鼓、素锣、钹、铙、小锣。随后是舞队部分,乐大夫(也称药大夫)、花鼓、小妞、货郎与翠花、箍炉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

乐大夫是秧歌队的组织指挥者,靠舞蹈动作来指挥秧歌队的行止变化。

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是货郎与翠花、箍炉与王大娘。他们往往是要脱离舞队单独表演,而许多精彩的舞蹈动作都是通过他们展现出来的。

在流传中形成了“大架子秧歌”(又称“东路秧歌”)和“小架子秧歌”(也称西路秧歌)两大流派。

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蹈系开设了“海阳秧歌”课程;1994年海阳参加国际民间舞蹈节获“金玫瑰奖”,同年荣获文化部“群星奖”的银奖。

海洋大秧歌

渔家号子

长岛,蓬莱等地的渔家号子,是直接伴随渔民海上作业的一种歌唱。它粗犷、豪迈、浑厚有力,且优美和谐。既有鼓舞劳动情绪和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组织生产和协调动作的功能。渔民说,号子就是命令,有了号子才能把劲使到一起。

渔民号子以吆喝、呐喊为其主要特征。音乐表现特点受劳动强度制约,劳动强度较小时,用的号子多是优美动听,抒情委婉,旋律性强,速度平稳,节奏和缓的,突出号子调节精神的作用,如《廷巴号》;劳动强度大时,用的号子旋律性减弱而节奏性加强,这就突出了号子指挥生产的功能,如《摇橹号》、《竖大桅号》等。

渔民号子的演唱形式是“一领众合”。领者称“号头”,合者称“答号”。

常见的号子有《上网号》、《摇橹号》、《张篷号》、《捞鱼号》、《廷巴号》、《竖大桅号》等。

芝罘咯鞭

又称“金线棍”。因流传于芝罘岛一带而得名。“咯”是当地土话,音Ka。

音乐用打击乐器和群众熟悉的民间小调。打击乐用于舞蹈的出场及收场,民间小调用于中间的舞蹈伴奏及伴唱。

演出时,四个男演员各人手执一长鞭,鞭是空心竹笋做的,约3尺多长,里面装着铜钱,顶端是鲜红色的长穗。耍起来,长鞭飞舞,鞭声铿锵悦耳,节奏感十足。随着鞭子的挥舞与击打,身体重心不断地左右移动,形成上身不断幌动的基本动律,间或举鞭作“射雁”跳,高低轻重错落有致,使人感到既威武灵巧,又流畅连贯。

舞蹈的场子复杂多变,基本上是唱一段歌词变化一个场子,有“四门斗”、“大调角”、“长堂”、“倒推磨”、“扭翅”、“剪子股”、“十字架”等。

演员多唱《三国五更》小调:

一更古立天,三国占中原,孟德领兵要征南,带领着兵和将,一百单八万。孙权心胆寒,坐卧不安然,忙将文武宣上金銮殿,文官儿要投降,武官要争战。

二更古立速,孔明到东吴,舌战群儒文武不服,见了周郎,先念《铜雀赋》;周瑜心恼恨,恶气冲肺腑,骂声曹贼负东吴,点动兵和将,要把曹兵阻。

三更古立开,蒋干过江来,周瑜妙计早日反安排,一封伪书斩了魏国二将才,叹声老黄盖,年老英雄在。苦肉之计愿把打来挨,青牙旗计一定安排火药载。

四更古立发,大雾纷纷下,草船借箭十万狼牙,吓坏了鲁子敬,心中害了怕。草船乱如麻,铁锁两交架,连环计庞统洗天下.七犀台卜借东风,全凭妙算法。

五更到天明,大喊不住声,火炮连天照得满江红,烧尽了曹贼八十三万兵。曹操心胆惊,忙走不消停,华容道上遇着美髯公,放我走,忘不了你的恩情重。

1957年,大疃村的代表队赴济南演出,荣获山东省农民音乐舞蹈会演三等奖。

耍会

1930年以前,福山许多农村,习惯在春节和庙会期间排演“耍会”,在本村、邻村或山会上演出,主要节目除跑旱船、舞龙、舞狮子、踩高跷外,还有胶东特有的民间娱乐。

雷鼓:擂鼓者十余人,分成两行,挥舞红绸穗木制的大鼓缒,慢步擂鼓前进。

抬阁:以木札架,高五丈余,将幼童立缚于各层铁柱上,外饰戏装,扮成《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游记》等戏中人物,由锣鼓伴奏,抬着游行。

这两项活动都产生了代表村庄,前者以宋家疃最有名,后者以张格庄最精采。

灯会

自明清始,福山城乡元宵节皆举行灯会。农村中的庙宇、祠堂皆于农历正月十五前三后三夜间,将各种花灯悬挂于院内门外或主要街道上供人观赏。县城内外,搭设灯棚,悬灯官署。庙宇祠堂的花灯尤为精致。

花灯的种类造型丰富多彩,除常备纱灯、宫灯和走马灯外,还有民间艺人临时仿照各种物型扎制的花灯,如西瓜灯和鱼灯。纱灯上多画有戏剧和民问故事中的人物,也有临时粘贴的灯谜,供人猜想。

蓝关戏

“蓝关戏”由“渔鼓”发展而来,全靠打击乐伴奏,人称“满台子响”。招远小河头村演出尤具盛名,当地俚语云:“小河头蓝关开了台,大河头老少跑掉了鞋。”剧目有《湘子出家》、《湘子还家》、《贬朝》、《过海》、《烧海》等,全是唱“八仙”的戏,又称《东游记》。

另据《莱州市志》称“明木清初,龙埠、东季两村在北京做‘估衣行’生意的,学来弋阳高腔,与当地方言、民歌结合形成了蓝关戏。东季班演出《东游记》为主,称‘文蓝关’,主要是演八仙过海故事;龙埠班以演《西游记》为主,称‘武蓝关’,主要演唐僧取经故事。”

演唱形式“帮、打、唱”三位一体,一人独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

蹦蹦戏

清末,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戏曲形式——掖县蹦蹦戏,又名“庄户耍”。

基本曲调为四平、二板,通俗易懂,很快普及城乡。

大杆号

大杆号是民间吹打乐中的一种特殊吹奏乐器,在蓬莱、栖霞等地盛行。

大杆号,又名“招军”、“先锋”、“号角”,是一种无孔、无键、铜质的直管乐器。两节套在一起,吹奏时必须站立,以右手将号托起上昂45度—50度角,左手将号嘴放于嘴角吹奏。声音宏亮、雄壮。

大杆号的吹奏形式除“单奏”外,还可用于民间吹打乐的合奏中。单奏多用于祭祀以及婚丧嫁娶等民间大事中,如婚事的起轿、催妆、贺新房等;用于军队武事活动中,如操典、演兵、战斗、凯旋等。戚继光所著《武备志》、《纪效新书》中都有记载。

大杆号富有阳刚之美。

2.民间艺术

人杰地灵,胶东大嫂心灵手巧,他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艺术,蔚然而成大观,构成了巨大的艺术宝库。几乎所有的“采风”者都会在这里满载而归。

众多的艺术门类、遍布穷乡僻壤的能工,了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了夺天工的手艺……共同组成了百花争奇斗艳的艺术天地;而且渗透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血肉相连地熔铸在一起,有着永恒的生命力,并不因什么“现代化”而销声匿迹。

与民间娱乐相比,它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静”的形态;但是,其艺术风格仍旧不乏粗的阳刚之气。胶东妇女的开放意识比他处早,也比他处强。

剪纸

剪纸狸猫换太子

民间剪纸常以窗花、灯花、炕墙花、天棚花等形式出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受当地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的影响,多以美化生活、憧憬未来、祝颂吉祥为主旨。鱼虫鸟兽、花草树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风景名胜、耕织劳作等等,都在剪纸之列。传统图案有龙、凤、鹿、鹤、牛、马、猪、羊、鸡、鸭、鹅、金鱼、鲤鱼、桃花、牡丹、兰、菊、佛手、如意和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喜上眉梢、麒麟送子、连年有鱼(余)、鲤鱼跳龙门、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百鱼图、百鸟图以及“寿”、“福”、“喜”等,构图新颖别致,造型生动美观,生趣盎然。

在剪纸技法上,既有粗犷浑厚的大写意,又有秀丽纤细的白描,阳剪阴刻,劈毛钳镂,变化多端。

面塑

大饽饽

胶东盛行面塑,尤其是蓬、黄、掖等小麦高产地区,捏面艺术都呈现在喜庆盛典仪式中。上梁吉日,亲友赠送蹲狮、卧虎、金龙,分别置于门旁、梁上,表示狮虎守门,蟠龙绕梁,宅第富贵。婴儿百日做面岁,上书“长命百岁”;老人诞辰,儿女亲友馈赠大寿桃,上嵌“鹤鹿同春”、“五女拜寿”图象。举行婚礼,女方要做大金鱼、大寿桃各一对,寿桃上插着龙凤形象的绒花,昭示龙凤呈祥,喜庆有余、白头偕老之意。大年初一,正堂耍摆设团圆饼,饼上缀有蝙蝠、粮囤、剩虫,祝愿五谷丰登。

这种面塑的大件多用发面做成,蒸熟,显得粗犷丰满;附件多用生面做成,精致灵巧。再经过重彩涂描,用食油上光,越发艳媚纷呈。

雕塑

民间盛行雕塑。

古代富贵人家用方砖雕刻牡丹、松竹,镶在房山墙上,用砖雕刻云花托柱对称图形,砌在照壁上,用青石雕塑成石狮或石鼓安放在衙门两旁,素雅端正、玲珑剔透。门窗棂则是木雕,多用四方连贯图案,门板上浮雕“丹凤朝阳”、“鹿鹤同春”或“文房四宝”等图形。家堂佛龛,文饰则更加精巧,庙宇亭榭的立柱与横梁交接处,斗拱层迭,使之檐头翘首欲飞,现代仿古建筑仍旧沿用。

在日常生活的用具上也发展了木刻艺术。如面食磕子、笔筒、烟斗等,均有精美的刻画。

面灯

胶东有农历正月十五捏面灯的习俗,莱阳一带尤其盛行。称“马灯节”。

用豆面捏成各种造型的灯,其中十二属相的灯更为普遍。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将带头同属相灯点燃,分别入在院内、屋内、炕上、锅台、缸内,全家人上炕围坐观赏。

然后按照灯的形象与人的属相对号,哪盏灯燃烧的时间长,即预兆谁的寿命长。

也有的雕刻萝卜、莱根灯。也是一种吉祥物。

纸斗

是胶东妇女用废纸浆打成的一种民间器物,同时也是民间艺术品。

大纸斗可用来装粮食、衣物;小纸斗可装针线、杂物。大小方圆,规格都多种多样,还有花鸟果蝶变形的象形纸斗。色彩则喜欢用红、绿、蓝、黄、花五色彩纸最后裱糊,贴上花卉、动物、戏曲人物剪纸。边角则用黑色油光纸剪贴二方连续图案,线条相犷有力.更具地方特色。

烟台以西的蓬莱、龙口、莱州一带的纸斗主要有三种。一种以缸形(当地称纸缸子),一种扁圆形大花纸盒,加许多彩绘,是一种陪嫁,一种是长方形小纸盒,也是陪嫁必备之物,图案装饰精美,装点小点心供新媳妇夜里充饥。

胶东荷包

荷包,是胶东每逢农历五月端午节农家妇女用手工特制的一种小型刺绣艺术品,

用于佩戴在胸前,腰问和姑娘头上的装饰物,以此表示吉祥,祛灾辟邪。

历史上,胶东的香荷包种类很多,主要有刺绣、缠绣、编结、绞结、绫织等花色

品种,又有软胎硬胎之分。

胶东荷包用料讲究,多以锦缎丝绸、珠穗亮片为原料,绣工精细,风格高雅。气

味异香,造型生动,小巧精致,是胶东妇女的一门绝技。最小的香荷包小如指顶,她

们精绣的艾虎、玉兔、金扇、宝葫芦、鱼骨孩,均在其上,栩栩如生。缠绣荷包主要

用彩线缠绣粽子、铜钱之类,更是别具一格。鱼骨孩荷包是用加吉鱼头骨内的两片鳄

骨制作月孩,更有胶东沿海的特色。

布玩具(布老虎)

民间玩具的一个品种。有各式各样的,其中重要的是布老虎。

据说布老虎可以让孩子消灾免祸,因而成为孩子的第一个玩具。

烟台的布老虎与北京相比,反而是北京的显得憨厚,而烟台的多了灵气,活泼可爱。柳叶眉、核桃眼、小口,绒毛制成胡须。脊梁上虎纹鲜明,显得很精致。

泥塑

明末清初,传统的民间玩具泥塑兴盛了起来,有“皮老虎”、“不倒翁”、“四老爷钻面缸”等,造型生动,色彩鲜艳,既可做桌面摆设,又可做幼童玩具。

还有一种泥塑是孩子们玩泥巴的“磕子”。模具是烧制的,凹刻着黄忠、赵云等戏曲人物,用揉好的粘泥压制成型,涂卜颜色,是一种十分普及的“孩子泥塑”。

3.传说故事

烟台民间的传说故事浩如烟海,除了传说故事之外,还有不断涌现的新编故事,与其他地方的民间口头创作相比,多了幽默与智慧的闪光,这也许是“烟台人聪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