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17533100000081

第81章 锢炉匠:捡根铁丝吃顿饭

“锔缸,锔盆来……”

“锔锅,锔盆,锔大缸来……”

傍晚时分,在栖霞市庄园街道陈家村,陈培卿坐在家门口的胡同头上,身前摆放着锔缸的家把什,还有一口已经裂了口子的大泥缸。他扯开嗓子喊了几声就停下了,脸有些不自然,低头笑笑:“好久不喊了,觉得不对调!”

陈培卿是个锔匠,当地人称锢炉匠。他今年65岁,是目前栖霞仅有的几个锔匠之一。岁数大了,活儿少了,陈培卿已好久没有动他的锢炉挑子。今天,邻居送来一口破了口的缸,没用半个小时,陈培卿就锔好了,倒上水一点儿也不漏。

桑木扁担两头翘

正儿八经的锢炉匠都有一根很独特的桑木扁担。一般的扁担都是直的或是向下弯的。而锢炉匠的扁担比普通的扁担要短许多,而且两头向上翘。桑木扁担轻巧,有韧性,担在肩上一颤一颤的,能迈开步子。

锢炉的挑子一边是工具箱,里面有三层小抽屉,最上面一层是各式各样的锔子,中间一层放的是锉子、钻头等小家把什儿,最下层则是铁锤子等大件。锤子有三把,一把是锻打的,最大最重,另一把中号的是砸锔子用,还有一把最小,它的一端是一个斜面,专门往器具上打锔子。挑子的另一头是风厢,大小与工具箱差不多,用它吹风生火,打制锅锔或钻头。另外还有一个很小的铁炉子和铁砧子。铁砧子有巴掌大,上面是一个半圆的弧形,一边是一个平耳朵,另一边有一锥形的小尾巴。

锢炉的挑子上挂着三把“钻”。一把是拉钻,两只手并用,一手按,一手拉;一把是武钻,一只手拉,腾出一只手忙活其他,使用这种钻的都是手艺高超的老锢炉;三一把叫弓钻,是专门锔锅用的。

锢炉都有一把很特别的刷子。它是用鸡翅膀上的大毛制作的。鸡翅膀上的毛硬而长,将几十根鸡毛并排摆放,再用铁夹子夹住毛柄。它的作用是刷洗旧的锅碗盆上的泥沙、灰尘等。

锢炉拜师时间相对短,一般跟师傅一年就可以出徒了。这一年没有工钱,只管个饭,等出徒以后,师傅要给徒弟置办上一副挑子“行头”。陈培卿跟姥爷学艺,学学停停,等自己干的时候,姥爷没能给他买上一副挑子,他的挑子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置办的。

三锤要砸出一个铁锔子

陈培卿的师傅是他姥爷。姥爷在十里八村是个有名的锢炉。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了广播喇叭,陈培卿的姥爷觉得很神奇,这么个小东西能发出声音,于是就仔细地打量了一番,把嘴一撇说了声:没什么难的,我也能打出来。一时成了全村的笑话。

姥爷和陈培卿在一个村子,小的时候,他常去姥爷那里玩,十一二岁时,姥爷就让他学着砸锔子。那时候姥爷已快70岁了,身手还是不减当年,三锤子便能砸出一个锔子。姥爷说,什么时候你也能三锤子砸出锔子,就出徒了。陈培卿起初觉得没什么难的,一试才知道不是个容易活儿。砸锔子要先把锔子的腰砸扁,两边做锔脚。这里面有技巧,两锤子,砸不到数;厚了,四锤子就砸过了,薄了。所以好的匠人会把握好手下的力度,不轻不重,锤锤扎实。虽然都是手工做的锔子,看起来却像一个模子出来似的。

锔子腰砸好了就该做“脚”了。锢炉专用工具——盘钳派上用场了。盘钳与普通的钳子有很大的差异,身子特别长,它不需要开张得太大,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钳嘴,有七八厘米长的一段,有一定的弧度。要把砸扁的铁丝剪成二三厘米长的“段”,再用盘钳夹住一端,砸出一个小脚,并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端也砸出一个同样的小脚。这时砸出来的锔子是一个拱形的。

锔子不能现用现砸,手里没有活儿的时候,锢炉匠就一个劲地砸锔子。行内有句话:“不备200个锔子不能开张。”

石灰膏一抹就交差

陈培卿先用一把小铁锤沿裂缝轻敲了几下,然后用绳子沿着缸口捆绑箍紧,再让儿子陈书旗从家里端来一盆水,顺着裂缝缓缓倒下,儿子一边倒,他继续用小铁锤沿着裂缝轻敲。陈培卿告诉我们,倒水有两个作用,一是能看清裂缝,再一个就是倒上水之后,用铁锤一敲,就把缝隙里的泥给震出来了,这样锔起来的缸不漏水。

锔缸要从底下往上锔,这样缝儿渐渐合拢。先在裂缝的一边打眼,眼要从外往里斜,然后把锔子的一头放入眼中,再钻另一个眼,如果缝隙小可以贴着锔子打眼,如果缝隙大就要留出一点儿空间下钻。等另一个眼也钻好了,就用小铁锤连续几下斜着把锔脚打进去,最后轻轻几锤将原来锔子拱着的腰给砸平。

等所有的地方都锔过之后,要在每个锔钉周围还有裂缝上抹上石灰膏,起黏合固定作用。这样一件“作品”就算完成了。

锢炉匠依锔子的多少收费。锔锅锔盆之前要先看看裂纹的大小,估计一下用多少锔子,需多少钱,跟主人一商议,同意了才锔。早的时候,大锔子3分钱,小锔子2分钱。到了八九十年代,大锔子5角,小锔子3角。

捡根驴蹄打锅锔子

锢炉行里有句话:捡根驴蹄打锅锔子。乍一听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解释就清楚了。过去铁紧缺,但是马车多,拉车的马和骡子都要在蹄子上镶一圈铁,人称“驴蹄子”,等蹄子上的钉儿磨光了,“驴蹄子”就掉了。锢炉挑着挑子走在路上大多不抬头,就瞅着马路,碰到“驴蹄子”就捡起来,用它打制“锅锔子”。

锅锔子与别的锔子不一样。一是个儿大,三棱形的,二一个是它需要上火上煅烧,然后用铁锤打制而成。

过去一口锅几辈人用,几乎家家户户的锅上都有锔钉。但锔锅对技艺要求很高,一般的锢炉不敢接。首先要除去锅底的覆灰。找一些谷草,点上火,在锅的四下垫几块石头,把锅反过来扣上,让火把锅烧热,锅底的灰就会爆下来,锅上的裂纹就暴露出来了。

锔锅时要将锅依墙而放,口朝墙。将一根四尺长的小扁担插入墙缝,人骑在扁担上,扁担压在弓钻上,左手把钻,右手摇柄,用扁担下压的力量在锅上钻眼,打上锔子,再用锉把锅里面突出来的锔子头一点点地锉平。等锅锔好之后,用草木灰和着鸡蛋清调成糊状,抹在锔眼处,然后将锅放在火上烧热,这口锅就算锔好了。

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

早时锢炉的钻头是铁的,自己用粗铁丝生火打制而成。这种钻头太软,容易变形,几乎钻一个眼就要用铁锤打打。

除了铁钻,锢炉都有金刚钻。平时不舍得用,是专门用来锔瓷器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就是来自这里。

金刚钻很小,只有小米粒大小,镶嵌在一截粗铁丝上。镶得好的话,十年八年也不掉,镶得不好三天两头往下掉。过去搞一个金刚钻很不容易,所以匠人们都很宝贝它,每次做锔活时都会在胸前挂一粗布围裙,坐下时,围裙正好铺在两腿上。金刚钻掉了的话,先在围裙上找,要是找不到就要在地上找,这就复杂了,要把地上的泥土一起收集起来,放到盆里倒上水一遍一遍地淘洗,把泥沙都淘出去,才能找到金刚钻。

锢炉匠都心灵手巧,既然敢揽瓷器活儿,其他的杂活也不在话下。比如打白铁、磨刀、磨剪子之类的杂活儿,木匠、石匠、铁匠不愿意做的都是锢炉的活儿。

捡根铁丝吃顿饭

那时候,锢炉匠挑着挑子下乡,一下去就是几个月。陈培卿说:最远的他都去过莱阳和招远。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住到哪儿。锔锅是比较大的活儿,早的时候大多是锔锅的人家管饭,后来锔锅的少了就是锔到谁家就在谁家吃,当然人家锔个盆呀碗呀就不能要钱了。锢炉匠的饭很简单,不像木匠、瓦匠要几个盘几个碗地侍候,一般是一个大馒头或是一个大玉米饼子,就着大葱、咸菜再加一碗开水就算一顿。所以在行内有这么一句话:“捡根铁丝吃顿饭”。

“锔了尿盆好买卖”。这是锢炉们常说的一句话。尿盆在过去家家都有,泥烧的,有点像水桶的样子,是专门用来盛尿的。本来这是个脏东西,可是锢炉匠却不嫌弃,如果哪一天锔了个尿盆,他们都很高兴,因为这说明他们今天的生意肯定会好。

锢炉匠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在栖霞民间流传着许多锢炉匠的小调。蛇窝泊镇后撞村盲艺人许翠美唱了几十年的“锢炉匠”,至今唱起来还让人捧腹不止:太阳一出红似火,天下的锢炉子数着我,今天不到别处去,就到城南王家庄。王家庄里有个王员外,王员外家里有仨姑娘,三个姑娘选女婿,看看哪个选得强。大姑娘选了个光耷拉秃,二姑娘选了个光耷拉光,唯独三女婿选得好,周旮旯无毛当中间光啊,三个女婿来拜寿,不用点烛也映红光。东邻家信着失了火,西邻家挑筲摸担杖,南邻家端起洗脚的水,迈着墙头给他泼上。王家院子里闹嚷嚷,急得那秃子开了腔:你们哪里是来救火,分明来遭俺秃子的殃。我挑起担子走四乡啊,锔盆子,锔碗,锔大缸,胡黍壳子带着谷糠,锔天锔地锔牌坊啊,锔个尿盆也不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