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栖霞民间故事
17533100000080

第80章 抡花灯:50年前的节日璀璨

两个青年小伙甩开膀子,高高直立的摇杆在他们手下飞快地转动,两只本来垂着的铁灯笼随着摇杆的转动在空中飞起来,风在灯笼里呼呼地响,火焰和细细的火星从灯笼的孔隙里蹿出来,让昏暗的夜空下的景象变得模模糊糊。过了三五分钟,火焰将笼子里的木炭全部点燃,飞驰着的铁笼子宛如两条追逐着的游龙,在空中飞转,越来越亮,之后就完完全全地化作了一个个火球。奇迹随之发生,火焰熔化了笼子里的生铁片,熔化成了铁水,从灯笼的孔隙抛甩出来,一片片地溅落在地上,向四下喷溅开去,像瞬间的孔雀开屏,耀眼夺目。人群里传来了一片欢呼声,摇杆的人摇得更起劲了,灯笼的转速明显加快,飞溅出的铁花越来越多,大朵大朵地铺展在地上,形成了一条金灿灿、亮闪闪的光圈,人们的欢呼声随之覆盖了整个夜空……

这是日前笔者在栖霞市苏家店镇后寨村所看到的一幕。在现场观摩指导的栖霞市文化馆馆长林炳义告诉我们,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游艺活动——抡花灯,在失传了近50年后,近日被挖掘整理完成。

起源于道教,有着数百年的传承历史

作为流传于栖霞境内的一种传统民间游艺活动,上世纪五十年代,抡花灯在栖霞分布比较广泛。在西北,主要分布在苏家店镇后寨村周围;在东南,主要是蛇窝泊镇的蛇窝泊和唐山村一带;在东北,主要分布在亭口镇一带。由于地域的不同,称呼也不同,苏家店称其为抡花灯,蛇窝泊叫抡花儿,亭口则称其为“放起火”。

抡花灯作为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文化活动,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才使其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于没有史料记载,抡花灯的起源已无法考证。笔者在苏家店、蛇窝泊、亭口等地采访,走访了一些当年曾参与过抡花灯活动的长者,据他们回顾,抡花灯的起始至少应追溯到清朝中后期,到民国初年达到顶峰。在蛇窝泊村,88岁的崔殿芝回顾起当年的抡花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俺一家三代都抡过花儿,俺爷爷、俺爹抡过,我也抡过。那个热闹,饭都顾不得吃,全村人都出动,把抡花儿的‘集场’围了个水泄不通。后来日本鬼子来了,社会动乱了,再也没心思想这些事了。”

抡花灯的再一次兴盛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文革”以后才渐渐地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抡花灯的举办时间都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正月十五日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过了“十五”,人们就要开始新一年的忙碌,所以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都有放焰火的习俗。抡花灯则是一种最为壮观、最为气派的焰火。据有关学者分析,抡花灯其实有着浓重的道教色彩和行业特征。至元以来,栖霞是重要的道教圣地,道教全真派重要代表人物丘处机就出生在栖霞,他生前修造的太虚观、黄连观、重阳宫规模宏大,远近闻名。最早的抡花灯是道教的祭祀活动,因道士与手艺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师爷——“太上老君”,所以道观里的这种活动便渐渐传入民间,成为铁匠等工匠们春节后开业的一项重要庆祝活动。由于有其浓重的趣味性、娱乐性,深受人们喜爱,后便成为正月里的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最早的时候,抡花灯之前要举行一些简单的祭奠活动,有条件的可以供上太上老君的画像,没有条件的因陋就简供一个“太上老君”的牌位,摆一些水果、食品,由会首或主持人宣读祈望保佑风调雨顺的祭词,然后才能抡花灯。

准备工作不复杂,但生铁是最紧缺的材料

抡花灯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生铁和木炭。场地大,材料充足,就可以准备两个灯笼一起抡;场地小,材料不多,可以抡一个灯笼。

抡花灯前要做一些准备。首先是编铁笼子。铁笼子用粗铁丝盘结而成,“底粗,腰细,口要收”,可大可小,一般要准备两个、四个或者更多。

接下来是烧木炭。烧木炭最好的原料是当地山上的柞木,可以截成七八十厘米长的木桩备用。然后选一处泥崖,挖一个小土窑。人头高,将中间的泥掏空,在正上方挖一个碗口大的四方洞,洞下掏一烧火洞,安放上炉底,之后将柞木桩立着一一摆在洞内,再用石块或砖头将洞口垒死,抹上泥巴。接下来要在烧火洞内生上火,放进柴草或木头,等炉膛内的柞木着了火之后,再把下面的烧火洞封死。一开始生火,窑顶洞冒黑烟,之后随着黑烟的变少,渐渐缩小顶洞,直到完全封死。三四天之后木炭就可以出炉。

生铁是最重要的原料。过去的时候,铁是紧缺而高贵的东西。抡花灯的铁是用破了的铁锅或犁具的铲头。而一口锅要用几十年,破了还可以再锔,直到实在不能用了才会丢弃。所以每年的正月,村里一些好事的人便会挨家挨户去收集生铁,收多了多玩一会儿,收少了就少玩一会儿,收不起来那就不能抡了。

生铁要用铁锤砸成拇指盖大小,铁块越小熔化得就越快,出铁花就越快,这样的适合小笼子;笼子大一些,铁块就可以大一些,这样抡出的铁花多而集中,看起来更好看。

还要准备抡花灯的木架子。一根竖杆,高三四米,粗若茶杯口;在顶端固定一横长杆,二三米长,以三角架固定不动;横杆的两端打一孔,拴一铁丝鼻扣,下系一根二米左右长的麻绳,用来挂灯笼;竖杆的中下部绑一40厘米长的短横杆,用来做摇动竖杆的把手。

烧木炭、砸生铁、做摇杆,之后要在铁笼子底下放上一把茅草,再铺上一层木炭,上面放入一些生铁片,这样木炭与生铁一层一层地铺上,直到把铁笼子装满。然后把两个铁笼子挂在横杆垂下的绳子上,就可以开始抡花灯了。

抡花灯是个力气活儿,一般人干不了

在场地中央挖一泥窝,两个身魁力壮的汉子将摇杆竖起栽在地上的泥窝里,培上一点儿土。然后由另外两个人分别点燃两个笼子里的茅草,随着竖杆的转动,还要把着灯笼往前送上一圈,等灯笼甩起来才松手。这时,场地中央摇杆的两个人也开始你来我往地摇动竖杆,随着横杆转动速度的加快,两个灯笼也由垂直逐渐变成水平,风将笼子里的火苗吹得越来越旺,点燃了笼子里的木炭,木炭温度的提高又把笼里的生铁熔化,熔化了的生铁变成铁水顺着笼子孔被甩出去,散落在空气中,落到树上,甩到地上、墙上,炸开大片大片金灿灿的火花,非常好看。

抡花灯是一个力气活儿,一般由年轻人承担。因铁笼子的大小不同,里面生铁的数量多少不同,抡花灯的时间也不同,一般需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因此其间要不断地换人,外面的两个人躬身快跑从飞转着的灯笼下面钻进去,接过摇杆,另外两个便可撤出。铁花一般不会落到抡花人的头上,但是,为了安全,一些人就会用一扇瓢当作帽子扣在头上。等灯笼里的铁花少了,抡花灯的人则慢慢放慢抡动速度,两只灯笼也开始由平变斜,这时候要上去两个人用木棒等工具把灯笼拢到手里,防止缠到摇杆上或抡到人的身上。

一轮花灯抡过之后,接着又可进行第二轮。如果只有两个灯笼的话,就要拿下灯笼,重新装入木炭、生铁。一般人们都会准备四个灯笼,一对抡花的时候,另一对便可以装好木炭、生铁备用,中间间隔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另外如果场地足够大的话,可以设两处、三处,甚至更多的抡花点儿,场面会更热烈,更好看。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单灯抡花方式。当场地小的情况下,可以只在一根摇杆上拉上一根绳子,装上一个灯笼,这种玩法与两个灯笼的玩法基本一致,只是抡出的花儿的密度小,不如两个灯笼热闹。

抡花灯大部分时间都是与舞狮子等娱乐活动一起进行表演。一般是在天黑之后,先响锣鼓,接着舞狮子的、踩高跷的、毛驴、旱船、大头娃娃都上了街。人们一听锣鼓响,放下手里的饭碗就涌出来。人渐渐多起来,最精彩的抡花灯便开始了。

一场意外事故,让抡花灯一停就是50年

“年年正月都办抡花灯,自从出了一场意外事故,俺村就再也没有办过。”后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富修回忆起5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那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村里非常热闹,一帮办秧歌的,一帮抡花灯的。抡花灯的地点就在村前的小河里,天很冷,河水结了冰,抡过一轮之后,大伙儿没看够,就央求组织者再抡一场。可是之前准备的生铁已经用完,再抡的话就得重新砸生铁,于是几个人一起去了组织者民兵连长杨德谦家里砸生铁。砸生铁需要锤头,可是天太黑,也没有灯,就没找到铁锤。这时,杨德谦看到猪圈墙上放着一个炮弹,原来这是夏天的时候河里发洪水,冲出来的一个炮弹,群众交给了他,他就随便放在院子里。看到这个炮弹,他二话没说,拿起来当锤头,在院子里砸起了生铁。

当时,院子里有六个人,一个砸生铁的,其余的都围在旁边看。那一年杨富修13岁,是六个人中最小的一位。他挤在人缝里,看着大人们砸了几分钟,突然一声巨响,他就不省人事了。等他醒过来,小院里一片寂静,四下一片漆黑,他动一动,动不得,这才知道他身上压着一个人。他好容易挣脱出身子,跑出屋外,站在门口发呆。村里的人听到了响声,却不知道响声来自哪里,一会儿有人跑过来,他才领着人进了小院,点着灯一看人被炸得横七竖八,于是急忙找来几副门板,全村的年轻人都出动,四个人一伙,连夜抬着伤员往医院里送。

“后来我才知道是我们当铁锤的炮弹突然爆炸了。我们六个人,当场炸死了三个,伤了两个,只有我一个一点儿事也没有,太幸运了。”杨富修说,“有些事就是巧合,要是那天能找到一把铁锤,就不会出这事,也许这项活动就能一直办下来。抡花灯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危险,但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意外,让俺村这项很有意思的活动一下子停了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