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国文化管窥
17532600000021

第21章 感受美国社会(2)

我去布莱恩市,正好遇到几个家庭在自家院子举行的garage sale,各种衣服挂在衣架上,还有一些其它的日用物品,比较便宜地多给需要的人。我问他们可以不可以照点相片,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当我对着衣服等物品拍照时,几个人笑了,原来坐在中间的那个胖大的妇女做好了动作,以为我要拍她,我赶忙把镜头对准她,拍了一张。她们交谈时是用的西班牙语,最左边的给我说,她们有许可证,然后让另外一个给我拿出来看。

美国人的聚会非常多,聚会首先要吃饭。圣诞节期间,有一次,我随着朋友Bill一天中午吃了两次饭,他说人家邀请不去不好。先是到George家吃饭。朋友Biu擅长做肉,当然他的肥胖与吃肉肯定有关。那天他负责切割火鸡,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火鸡,女主人Rose说这个12磅,是中等的。火鸡体积比较大,美国人往往用电锯刀切火鸡肉片。BIU说美国人的食物太多,吃得太多。以前一只鸡11周长到2.8磅,现在7周就行,因为食品中有增长剂。一个很大的养殖棚,长多少宽多少,我忘记了。主人把公鸡挑出来,杀死,只留下母鸡,这样它们长得快。

火鸡外面包着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和我们看到的大棚上厚厚的塑料薄膜一样,Rose说是专用烤火鸡的,你想烤箱里那么高的温度,一般的塑料薄膜肯定融化了。Bill左手拿着捏子,右手拿着电刀,实际就是一个锯子,他庞大的身躯,站在庞大的火鸡面前,仿佛很和谐,我一直想说如果两个bill在厨房,那就麻烦了。他切出来的火鸡一片一片,白白的,有美丽的波浪纹。

Bill体重过200斤,女主人Rose也很胖大,两个人在厨房,让人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好在整体厨房不占太多空间,垃圾桶镶在里面,下面一个脚踏板,一踩就出来,上面有个按钮,可以把垃圾压下去。Rose直接下手来了一块,看我站在那里,仿佛过年前农村厨房里炖肉的母亲看到流哈喇子的小孩,招呼我过去尝尝,果不然她找出叉子,叉了一片肉,让我品尝,我有些不好意思,正在谦虚着犹豫着,她就先吃了一片,这也许是美国人肥胖的原因之一吧。

做饭时,他们边做边聊。George在切蔬菜,右手拿刀,先把青椒切成条状,然后用大拇指做“案板”,再把它切成块状。我说切不着手指吗?他笑着说我是木匠,妻子Rose说,他不会干厨房里的活。George仿佛不是在做饭,而是在玩耍。George明说自己是保守派,奥巴马政府光知道投入钱,不知道如何赚钱。我问他的做法是什么,“把他们除去。”

Rose家墙上的艺术画比较多,书架上有许多圣经书,还有我梦寐以求的美国传统词典。餐厅里是很长的餐桌,中间放着一个水果围绕的三个大杯子,杯子里面是蜡烛。

他们边吃边聊,谈到婚礼的问题,Rose说她参加过一个,相当精美壮观。我实在是吃饱了,离开后,Bill说。接着到Henock家,第二次吃饭,我说实在吃不下了,Bill说人家请客,盛情难却。家里黑人较多,来客中Zamial是很美丽的黑人,头发高挑,‘嘴唇很性感,她和丈夫都很魁梧,刚刚有了个小孩子,放在篮子里,小孩的嘴上都有一个橡皮奶嘴,我问这是什么时,女主人笑了。她说这样可以让他更安静,我说这不是欺骗他吗?

他们的午饭到了下午3点半,我们刚刚在Rose家吃完,又开始了,我是实在吃不了了。他们很热情,我端着我巨大的盘子,弄了一个地瓜块,一个蔬菜卷,是火腿片卷几根豆角(用牙签穿起来)。

这里人人住别墅(villa),他们指的villa还要大,应该是我们的豪宅了。

饭后,每人再弄一个甜食,他们的甜食特别甜,可能有蜂蜜。

美国人关于财富的心态良好,不露富。在美国期间我没有见过富人,一是富人没有金镏子,穿金戴银,二是从车子是看不出来的,名车好车太多,再有收入是禁止谈论的话题。总体而言,东西海岸富人最多。东海岸以纽约波士顿为中心,富人不必说。西海岸加州富人数量多如牛毛,北加州有硅谷,南加州有好莱坞。而西北海岸西雅图有盖茨为首的富人。

除了法定的节日外,如圣诞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节日。比如,俄亥俄州Twinsburg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双胞胎节”;在布莱恩,我参加过秋节。人们聚在一起,消防队宣传防;民间宠物爱好者展示蟒蛇和小蛇;各种志愿者宣传公益。在得州某镇有捷克裔的年度节日,参加的人较多。下雨了,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慢慢地走着,头发浸湿,仿佛雨水不曾存在,美国航空公司少见空姐,而是空嫂,或大妈,在此宣传浴盆的大美女也是中年太太,那天较冷,我佩服她的精神。

第二节 爱读书爱学习的美国人

我离开中国前,怕超重,又怕到了美国没有汉语读物,就带了一本书,然而自始至终没有看过,连名字都忘了。后来借给朋友,当天她去超市,忘在了购物车中,也没有缘分读它,这就是这本书的命运。

总体来讲,美国喜欢读书的人特别多,虽然也有个别人说,我没有读什么书,我不喜欢读书。在美国公共场所,如在火车、飞机上会见到不少人在看书,很多年龄大的人仍然有读书的习惯。一般说来,他们读的书是很实用的。据说比尔?盖茨最喜欢读的文章就是卡耐基的文章,他的文章讲的是现代公益社会的基础,另外一个思想是人们要把财产捐出来。

一、飞机上的乘客

从纽瓦克机场到休斯敦,99%的乘客是外国人,我看到身边的一女士在读书,不是薄薄的消遣类杂志,而是厚厚的一本。快下飞机时,在结束的地方放个书签。再就是,拿出口红,简单修饰一番。

二、书店里的读者

在9月份开学前我经常到附近的一家书店,印象较深的是书店很大,有卖吃喝的地方,桌子椅子齐备,空调开放,读者并不多,环境很好,简直就是图书馆。看书累了,可以到这里买点吃的,如果是会员,买书和买吃的一样打折。如果你愿意可以在那里整天地读书。到了周末,有人早早地来到这里,遨游知识的海洋。

三、小摊上的卖主

九月初参加捷克裔的年度节日,看到小摊的主任,除了读书,就是读书。

这个体恤衫非常有个性,然而主人在读书,他们不会兜售,不会像我们这样王婆卖瓜,不会吆喝说物美价廉啦,快来看看呀之类的话,你进来了,我服务,你不来,我读书。

四、波士顿地铁的读书人

到波士顿做志愿者期间,发现乘地铁的波士顿人几乎没有说话的,大都在读报、读书甚至在图纸上“做题”,给我地铁仿佛是一个图书馆,地铁里非常安静。有五个人拿

着厚厚的一本书,就像一块大砖头。一次我周边有五个人,两个做数独或字谜,其中一个左手还拿着咖啡;一个拿行本于还有一张纸在做题,耳朵上还带着耳机;另外一个刚开始站着,看大家都在忙活,随即从U袋耻掏出一本薄册子读,我瞅了瞅是小说《呼啸山庄》。就是我和我左边的清闲,她拿着咖啡,我傻呆呆地坐车,我也学习他们,拿出纸和笔,记录当时的情况。我纳闷,他们不在家里忙活事情?问南方的农工大学生,他们也不知道是何因。

五、大学学子

大学生读什么书?美国学生业余时间里,肯定要读与专业有关的书,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时间也许只是学习的一少部分时间。比如Renoyd教授的课,有时一本书120页,周二上课时,一起讨论前60页,周五上课讨论剩余的部分。

要想有发言权,你就得必须读书,这也就是我跟不上他们的主要原因,我根本读不完这些书,都是英文原版的,当然这些书目在第一节课就已经以单张的形式发给了同学们。在演出或报告前,会看到忙着读书的学生。有一次报告,我周围的六七个学生都在读书,甚至演奏会开始的时候,还在学习,不知道他们是来看演出,还是通过演出让自己更好地读书学习。

与美国大学生相比,双方的共性是所读的传记或励志类的书都比较多,这类书能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尽早成才;不同是,我们的读的科幻或科技类的作品较少。

到底该读什么书?

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杂文“跨世纪中国人该读什么书”中也给我们列出了该读的书,他比较注重中国文化方面的书,在四个方面给我们推荐了书目,关于中国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科技史,而且隆重推出必读书,周一良先生主编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我们应该多读点经典作品,读经典至少可以保证不会浪费时间、消耗生命,而现在市场上的许多畅销书往往不能保证这一点;另外,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电视、电影的奴隶,而目前的电视剧匮乏经典。

在美国期间,我通过网络买了不少书,也读了在国内好几年也读不完的书,每天安排得很紧凑。周恩来提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现在中国发展迅速,但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比较落后的,我们应该为了使中国更加强大而读书,只要我们从认真读书开始做起,终有一天梦想会变成现实的。

第三节 美国各地之特别印象

我喜欢步行体验美国生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过步行所达到的“势力范围”毕竟有限。后来有了自行车,我感觉自己简直是成了神仙一样了,可以走南闯北了,再后来随朋友车去了趟迈阿密,觉得美国的美景数不胜数,期盼自己能够驾车体验美国,到了三月份,机会终于来了,我们一周行驶了七八千公里。

本文主要阐述以下内容,以体现美国各地给我的深刻印象:第一次步行体验大学城;第一次骑车到布莱恩市;经过公墓;美国国内的自驾游;感受偌大的农场;体型胖大的美国人;春暖花开时节体验华盛顿小镇;狗的世界;人性化的服务与设施,包括:残疾人待遇;政府服务(市长、总务管理局、消防部门、被狗“哎”之后的经历);康复中心;公司服务(维修恒温器、维修冰箱、更换邮箱、天虫、标牌清晰指示、邮政服务、电影院);公共设施;公益宣传;社会服务;人工费用高;娱乐及其它(如,赌博游戏得克萨斯扑克)。

第一次步行体验大学城

第一次步行,是参加经济系的野餐。那天,我停停走走,总共用了近5个小时,回冢一看自己脚上磨起了一个大泡。

我拿着地图沿着得克萨斯路南行,一开始还经常拿出地图,看看瞅瞅,到底有多远?我一点概念都没有,只知道大体方向。干脆一不做二不体,闷着头走到底吧,管他多远,反正还有好几个小时。你说打车不行吗?这里路上没有出租车,要打车提前预约。

过了Francis街,到达George Bush街,我知道这是农工大学南边的那条街,我看了一下地图,虽然我离我的住处已经挺远,但我知道“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车辆穿快如织,各种车辆轰轰地从我身边飞去,房车、拉着小船的车,无奇不有,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贫穷。

左边看到了一元店dollar tree,过去看看吧,没想到店内和那天去的另外一个是一样的布局。我买了个订书机(实属浪费了1美元)。喝点什么呢?要一瓶可乐吧,小瓶的和大瓶的一样钱,干脆买大的吧,到了后期才知道大的未必就好,因为它会越来越重,又不舍得扔掉,坐导师的车回来时把它带到家里来了,当时估计浪费的可能性是80%,结果是100%地浪费了。

那天是礼拜天,10点来钟的时候,商场前的停车场基本上还是空空荡荡的。经过了Ho11eman,然后过了Shouthwest PKWY(parkway,林荫大道),虽然没有感到疲劳,但是到底还有多远仍然是个谜。不一会儿喝口可乐,结果弄得双手黏糊糊的,对我照相产生了负面影响。

现在我沿着Texas Avenue已经走了四五个街区,我打算不再沿着主干道走了,开始右行,也就是西行,看到一家中国餐馆,绕过去,突然发现,这不是曾经来过的大同超市吗?马上就有一种到家的感觉。现在还一直吃着从这里买的面条,美国超市的面条,如同嚼蜡,这种感觉也是听他们说的,我买的美国面条,一直放在冰箱里,还没有轮到被我享用的机会,因此我不知美国面条是什么滋味。

大同南边的邻居是goodwilt商店,这里的衣物比较便宜。美国小城的商店不像国内人山人海,宁静得很。这四个字中的“得”,是我刚刚改正后的,开始输入的是“宁静的很”,电脑打出错别字,是小事二桩;如果动手写,还真发现好多字,不会写了,满眼的英语,弄得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来回摆动,这就是文化的边际。

在西行时,看到一家旧货店,很高兴,没准有自己梦寐以求的自行车,到了跟前,失望地发现不上班,这里周日不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