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热土丹青
17138300000046

第46章 独山子石化公司时期(石化企业重组)2000年~(14)

一次,一位记者好不容易才从现场把周书晶拉到工地办公室采访。采访未完,到了周书晶开会的时间,周书晶匆匆走了。当记者为耽误周书晶的时间而抱歉时,坐在周书晶对面的一个小姑娘忙对记者说:“你要多来采访采访她,这样周经理就可以在这儿多坐一会儿,这样她就可以多休息休息。”听了这段话,记者深受感动。

暑假到了,上大一的女儿从北京特地来到独山子陪母亲,但因为工作实在太忙,她也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女儿,这多少让女儿有些失望。2009年的暑期,正值装置开工试车重要时期,由于工作太忙,她索性没让女儿再来,女儿只好独自一人待在家里。

2009年8月9日21时,3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投料试车,13日产出合格的粒料,高密度聚乙烯装置成功顺利地完成了倒开车。这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是几年建设以来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汗水与付出的回报,是成功与奋斗的结晶。大家对此都比较兴奋,但沉稳的周书晶把喜悦藏在心底,很平静地看着这一切。她用沉稳告诉大家,保运仍然非常重要,后面的路还很长。

在施工现场,很多人都很佩服周书晶,不仅仅因为她是现场唯一的一名女施工经理,还因为作为施工经理,她在现场所表现出的干脆利落、处事果断的气质和风采,指挥若定、娴熟驾驭工作的能力令人折服。她的过人之处在于,现场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她能发现,一般人很难做到。

周书晶的认真和负责在CPE公司是出名的。周书晶认为认真是对工作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她说自己的父母都是企业职工,非常爱厂,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企业。自己受父母的影响很大,自己的孩子今后也要工作,所以为孩子、为自己、为企业都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其次,她认为,认真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工作必须尽力去做。工作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若不认真则是另外的问题。认真工作是给企业和领导一个交代。领导信任你,才把你放到这个岗位上,领导认为你有这个能力才让你做,如果工作做不好,那就辜负了领导的信任。

工地上谁都说周书晶很辛苦,工作很投入、很专业,预见能力很强。她倒不这么看,她认为搞工程,注定要这样。她用对待生命、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作注,诠释自己对生命和爱的理解,升华了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情。

“感动独山子”建设人物评选委员会给她的评语是:工地上唯一的女施工项目经理,在亲情与事业的天平上,她努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忠诚作笔,书写大爱;刚毅为墨,尽显豪情!

完成了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宏伟工程,周书晶与她的团队又千里驰骋,奔赴四川参加工程建设了。

周书晶,我们遥祝你幸福、健康,好人一生平安!

(取材于《独山子石化报》记者宋爱华专题报道,本文节选改撰)

国标、行标之外,还有“许标”

在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工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人家别处工地工程质量只要遵循“两标”(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即可,但在我们这里有“三标”——国标、行标和“许标”。

人们会好奇地问:“许标”是什么?在大项目工地,“许标”是指许明建的标准。

许明建,是大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质量管理中心副主任,劳动模范,独山子区政协委员。由于他对质量管理严格要求和认真执著,人们送给了他这样一个称呼。

他的严格管理,使“许标”这一称呼也声名远播,中油集团质量检查组多次来到独山子大项目工地检查,当人们介绍到许明建时,检查组的领导不由惊异:“噢,你就是许明建?‘许标’就是你啊!我们在北京就听说‘许标’了。”

1988年,许明建从重庆大学金属专业毕业分配来独山子石化工作后,他就一直从事着工程质量方面的工作。他干过14万吨/年乙烯工程,远赴苏丹建设喀土穆炼油厂,又先后参加了陆梁油田产能建设项目、重庆项目等等,这些实战让有心的许明建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质量管理经验。他常说的话就是:“今天的工程质量就是明天的生产安全。质量上的事,不能马虎。搞工程建设,质量最重要,谁说都没有用,我不放心的话,绝对是睡不好觉。”

当初也正是因为他在质量管理上严格认真出了名,领导才专门把他放到了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这个重要的岗位。为了这份信任,为了大项目工程,许明建将他积累的二十多年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全部用上了。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建设质量合格的工程,还要争取多出几个创优工程。

质量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从2005年进入大项目工程指挥部后,许明建首先认真参与规章制度的编制,先后编制了49个大项目工程质量规章制度和程序文件,为确保工程质量提供了制度保证。在推行质量管理制度时,他对各项标准研究得很透,与施工人员讨论对标准和规范的理解时,他都解释得很清楚,以理服人。他说:“对国家强制性的条文,一点都不能让步。”

他推行的焊工“首三必检”等制度,要求从源头上对焊工进行检查,从而保证了工程的焊接质量;他专门提出成立“特殊专业工程质量控制专家小组”,建立“质量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在施工作业和检查中发现重大质量隐患并自觉报告的人员和单位。一次,许明建接到施工人员举报说焊条用错了,他立即要求质量人员到现场查出用错的地方,但查了几遍都未查出来。他向来是查不出问题绝不放手,随即果断要求质量人员扩大检查范围,终于将问题查出。他认为,石化行业是高危行业,只要有一点点问题就可能酿成大的灾祸,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工程中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必须扩大检查范围,关键部位要进行100%的检查。

许明建说,工程质量一要靠落实严密的制度,二要靠先进的施工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他提出了工程统一使用商品混凝土,从前期就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他提出了混凝土内直径16毫米以上的钢筋要机械连接,以增强构筑物的强度的提法。2008年股份公司检查组来大项目检查,对这个做法专门提出了表扬。对钢筋保护层使用塑料垫件,能够保证模板的距离,这也是目前最新的施工技术之一,他都要求在施工中使用。

“今天的工程质量就是明天的生产安全”,这一质量管理方针已铭刻在他心中。严明规章、严格要求、严细管理、严密检查,使他成为了难得、执著、无畏的质量专家。在重庆一个项目任工程总监时,为了质量问题有人威胁他:长江可是没盖盖子的。可他说:“我到现在不还活得好好的吗?质量上的事,不能马虎,谁说也没有用,我就是要让自己放心,让自己能睡个安稳觉。”他没有豪言壮语,可他却常说:“领导把工程交给你,就是对你最大的信任。干不好,是无能!”

其实,许明建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平时总是笑眯眯的,但在通报质量问题时他会很严肃,特别对一些明显的质量问题,他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严肃,而是愤慨:“怎么可以这么做?!”在许明建的眼里,什么事都没有质量重要。有人说他倔,倔得一点都不会通融,倔得也不会给领导给面子。他才不理会你说什么呢,他只认得标准和规范,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任你吹胡子瞪眼或好话说尽,他只是平静地说:“那是不可能的。”

他的执著令人敬服,他的勇气令人钦佩。如同他的名字,严“明”质量,“建”设一流优质工程。他把自己推向了工程质量管理的风口浪尖,用质量塑造对事业的忠诚,用无私无畏铺就自己的人生之路,用忠于职守展现独山子精神的时代魅力。

(取材于《独山子石化报》“质量第一目标坚定”一文,作者宋爱华,本文节选改撰)

南国才女天山情

独山子大项目建设工地如同钢铁丛林,气势磅礴,这里是男人的世界。但在这千军万马的铁色阵容中,却有一位长发飘逸、英姿健美的姑娘,如同山间的小花,鲜艳、明亮,又如同林间的小鸟,欢快、婉转。

她叫吴利平,32岁,苏州姑娘,娇美纤细,一笑俩酒窝,是乙烯工地上出名的美女博士后。

生长于江南姑苏丽城的吴利平,是全国著名学府南开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后来又在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聚合物的性能。

对于大西北,吴利平是既好奇又陌生,影视和画报留给她的是天山的雄浑、戈壁的广袤、沙漠的神秘、绿洲的奇异。在她眼里,那一切都是力的方程,是极限与无穷大的集合,这与家乡的奇山、秀水、古亭、美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或许从那时起,大西北与自己潜心研究的高分子领域集合在了一个并行的起跑线,对人生价值与美好未来的追求,让她无法排遣天山脚下这片戈壁热土对自己的巨大诱惑力。

这也许是一种爱的召唤,更或许是一种神圣的力量。2007年7月,这位聪明伶俐、温柔可爱的南方女孩学有所成后,带着自己的理想,与同是研究员的男友,自愿一起来到大西北,投身于独石化大炼油大乙烯工程项目的建设,用行动给自己的选择和梦想一个最好的诠释。

来到独山子后,吴利平被分配到石化公司研究院,直接进入大炼油大乙烯三聚项目部工作,繁忙的建设工地成为吴利平快速了解、熟悉装置最好的课堂。两年多来,她那娇小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化工新区的每一个角落,从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到恢宏壮美的装置现场,从简陋的临时办公室到灯火通明的化工控制室,大家总能看见她手拿笔记本,穿行在装置中,穿行在建设者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熟悉了这个娇小但不柔弱的女孩。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她的老师,每一套在建的装置都是最好的教材。她从一位博士后到一名普通的工程建设者,不仅完成的是一次空间上的转换,也是一次人生角色的转变。

“当我把照片寄给以前的同事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我真的去了独山子,真的能够坚持在建设工地上摸爬滚打了两年多,并且还要继续下去。”吴利平笑着说,“我做这个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所学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搞的是聚合物性能的研究,大炼油大乙烯三聚项目刚好和我所学的专业对口,学了那么多年,知识不能白白浪费。能够学以致用,将我多年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是我的理想。”

平时在现场与吴利平经常接触的聚丙烯项目部牛伟伟说:“吴利平是特别好学、特别执著的一个人,和我们一样没有周六周日,整天都在工地上泡着。平时,她不仅在聚丙烯、三聚项目跑来跑去,还经常到丁苯橡胶项目去学习。一般情况下,学一套装置就已经不容易了,她却一次学习了那么多装置。或许这也是她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她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一位施工人员这样评价她:“刚开始我们还以为吴利平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小姑娘遇见我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什么都问,后来还把我的电话要走了,有什么问题就打电话问,谁也没想到她是一个博士后。竟然给博士后当了那么久的老师,吓了我一跳。”

装置建设时,吴利平向同事学,向施工人员学,向管理人员学。装置建好后,她又向内操学,向外国专家学,向他们请教着DCS屏上每一个参数设定的原因。为了尽快地熟悉装置、熟悉工艺,吴利平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工地宿舍两点一线已成为她生活的全部。

“你来新疆后,回过家吗?”一位记者问她。

“去年父亲60大寿,春节前我和男友一起回家过年。远远地看到风中的父母,突然感觉他们老了,心里真的很难受,差点儿掉下泪来。”她缓缓地说。

“去年10月,我们结了婚。我想,今年夏天等乙烯试车成功了,我把父母接来,让他们也感受一下,新疆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差。现在,我正在做准备,要一个小宝贝……”说到这儿,吴利平脸颊微微泛红。

吴利平,一个有着渊博学识和出众才华的博士后,一个来自江南名城的才女,甘愿把自己融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创业洪流,与独石化万名建设者一道,用青春和生命,书写着壮丽的人生之路,攀登着崇高的理想之峰。

“感动独山子”建设人物评选委员会这样评价她:人的一生,总会面临许多次选择。每次选择的背后都是一个郑重的承诺。一位年轻的博士后,为了心中的梦想,毅然选择了西部,她用行动给自己的选择一个最好的注解。

(取材于《独山子石化报》记者张晓玲专题报道,本文节选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