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热土丹青
17138300000024

第24章 独山子炼油厂时期(1961~1995)(4)

为了保证矿上职工冬季能吃上新鲜蔬菜,根据矿区的安排,安装队的家属们在东村农副业基地建起了第一座玻璃温室。建玻璃温室时,为了节省吊装费,家属们在安装队指导员周仙桃的带领下,就用人搬肩扛的办法,把一根根十几米长的6寸管线扛到施工现场。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上玻璃钢时用的是6个毫米的小螺丝,戴上手套太笨,螺丝上不进去,家属们就脱掉手套干,一个个手指头都冻裂了出血,大家却全然不顾,保证了玻璃温室按时高效建成。70年代,独山子炼油厂每年在七八月份要进行一次设备大检修。周仙桃就带领安装队的家属们跟男同志们一样,不是爬高上低敷设、更换、焊接管线、阀门、清理管沟油污,就是爬上几十米高的塔顶检修、吊换、清洗、安装塔盘。七八月份,烈日酷暑,燥热难耐,头顶太阳晒,脚下钢板烤,不说干活,即便站一小会儿也会头晕眼花直流汗,但家属们依旧挥汗如雨地大干。大检修中,她们不但敢干蒸汽线、水线等普通管线的维修和焊接工作,也敢干高压高险的液化气线、瓦斯线的施工。安装队电焊工宋巧,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心灵手巧,靠着勤学苦练,掌握了一手焊接的绝活。经她的手焊出的焊件,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拍片检测,全部达到一级优质片(即没有夹渣、没有气孔,外观也没有咬边、焊馏,焊缝凸起,呈圆滑过渡、纹理细腻)。她不仅自己焊件水平高,还在家属队带出了众多的女弟子。

如果说工副业队的工作用“苦”和“累”来评定,那么农副业队在“苦”和“累”的同时,还要加一个“脏”字。

迟明红(原农副业公司养猪场场长、市局劳模),王祥梅(原农副业公司党总支书记),焦卫霞(原农副业公司党总支书记),张桂兰(原劳动服务公司党办宣传干事),夏曼荣(原劳动服务公司财务科副科长),张广爱(原劳动服务公司厂容队队长),皮永珍(原劳动服务公司生活队队长),这些当年奋战在农副业战线的家属工领军人物,说起农副业队那些艰辛的往事来,更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1965年,23岁的迟明红参加了家属队工作。刚开始她分在卫生队掏挖厕所,打扫卫生。有时她们在粪坑底下干着活,上面就有人解手,双方少不了发生争执。后来她被分派去养鸡,1973年又转为养猪,这一干起来,十多年就再没离开过养猪场。从此,她把猪场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家”,一心一意扑在养猪事业上。白天,她带着姐妹们喂猪、打扫猪舍、扛麻袋、搬卸粉碎饲料;晚上深夜两三点,又让丈夫陪伴,打着手电细心检查刚出生的一窝窝小猪仔。遇到母猪难产时,她就给母猪揉肚子助产,实在不行,就用手从猪肚子里往外掏,虽然又脏又臭的气味直冲脑门,但她不嫌脏臭。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每年小猪的成活率都在95%以上。为了让患脱肛病的临产母猪安全产仔,她积极配合兽医对脱肛母猪实施实验性的“缝肛”治疗,用药棉仔细擦洗净母猪粘稠的脓血和粪便后,用手一针针给母猪缝肛门。虽然腥臭刺鼻,身上也沾满污垢,但母猪得以安全分娩。每到冬季母猪产仔,她就和养猪场的姐妹们整夜地守在母猪旁,跪在地上给母猪接生,将小猪仔一个一个地擦干净,等到接生完站起来时,腿已僵得走不动路了。

王祥梅,1966年参加家属队工作,1976年调东村农副业基地。至此,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她和姐妹们开荒种菜;一入冬,大家就开始投入紧张的积肥工作,与拉羊粪、掏挖厕所结下了不解之缘。11月的山里已是白雪覆盖,寒气逼人,她和姐妹们就站在大卡车上,迎着寒风翻山越沟地找羊圈,拉上羊粪就坐在粪堆上又顶着寒风返回。一天几趟,许多人脸和手被冻皴裂,甚至落下了寒腿、关节炎。掏挖厕所时,大家在粪坑底下一干就是大半天,粪渣溅的满身、满脸。饿了,就在粪坑底下掏出身上带的苞谷面干馍馍来吃,根本顾不上脏和臭。那时候,为了多积肥,队上还给每个家属工下达了定额任务,家属们就提着小粪筐四处捡人粪和牲畜粪便。由于家属们成天挖厕所、捡粪便,身上总是带着一股大粪的臭味,走到哪儿都遭人捂鼻躲闪,甚至连家人都嫌弃,不高兴。但她们没有在乎这些,她们在乎的是如何把农副业基地办好,让矿区各族职工群众吃上菜、吃上肉。生活队的家属工们则一心想着如何为倒班工人们服好务。厂里大检修,家属们就像战争年代支援前线一样,给工人们送茶水、送苦战饭,为车间工人们理发、洗衣服、修鞋等。

据老一代家属工们回忆,当时职工家庭收入都很低,孩子入不起托,家属工们不管是打土块的、烧红砖的、烧水泥的、盖房子的,还是掏挖厕所、打扫卫生、开荒种菜、养鸡养猪的,大家都是把孩子扔在家里,有老人的让老人带,没老人的就让家中大的孩子看护小的。有的实在没办法,就把孩子绑在床上,等收工回家,孩子哭哑了嗓子,床上屎尿一大片,母亲们没有一个不心疼得掉泪,但上工还是照常不停歇。家属工汪福萍,丈夫在厂里加班回不了家,她急于上工,就把幼小的孩子放床上用被子挡起来,结果孩子从床上爬到地下的火炉旁把胳膊烧坏,只好给孩子截了肢。至于孩子才两三个月大就扔在家里去上工的,甚至生完孩子未满月就上工干活的家属十分普遍。

那时候,虽然生活很清苦,口粮不够吃,工作条件也差,很少有休息日,工资又低,一天挣的工资最高不超过一元六角四分钱,但家属工们却都劲头十足,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怕苦、累、脏,甘愿作贡献的呢?

“俺们当时就是响应矿区党委的号召,开展工业学大庆,学习大庆家属‘五把铁锹闹革命’的精神,为支援炼油生产,改善职工生活,全力做好后勤服务,当时就是这样一种信念在支撑着俺们,没有别的。”座谈中,老一代家属工们都直抒胸臆地表达出了这个共同的心声。

织出油城新彩虹

1983年2月,独山子炼油厂劳动服务公司在原青年队基础上建立。由炼油厂副厂长赵德炯兼任该公司经理,王德欣任党总支书记,吐拉洪任副书记,陈佰祥、高学斋任副经理。公司设有运输、基建、安装、农业和生活服务等基层队。由于与家属管理站业务相通,同年11月,矿区党委决定,将炼油厂劳动服务公司与家属管理站合并,组建成新的炼油厂劳动服务公司。

这一时期,公司开始试行“法人”经济制度,对所属队、厂(场)全面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并在家属队伍中大力发展党员,加强党组织建设,树立劳模和“十佳”车间主任等先进典范。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又拓展出了公路队、特车队、小车队、手工业联社、木器加工油漆厂、食品加工厂、旱冰场、照像馆、小卖部、石油销售点和瓦斯液化气站等。建成了1400平方米的旱冰场和劳动服务公司办公楼。公司下设16个队、8个厂、76个核算单位。公司总人数近3000人,其中全民制职工100多人,家属2000多人,知青800多人。1986年,劳动服务公司由刘云初担任经理,公司进一步扩大,成立了所属建筑安装公司、农副业公司(下设三个农业队、鸡场、副业队)、运输队、矿容队和商店等。1987年,劳动服务公司开始步入炼化工业领域,建成了拥有五套生产装置的油品加工厂,以炼油厂的油品为原料,进行石油产品后续加工,生产润滑油(脂)、工业白油和道路沥青润滑油等10多种产品,年产值达到1200万元。

1988年,劳动服务公司更名为兴华实业总公司,由刘云初任经理(1989年后由张孟接任经理),王德欣任党委书记。为了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积累,以解决集体职工(即家属工)的后顾之忧,刘云初提出公司要加快向工业化转变,得到公司党委和矿区党委的支持。

随后,公司即采取家属工集资、公司筹资等办法,筹资1850万元,继1987年建成油品厂后,又于1989年相继建成年产3000吨的石蜡厂和大型塑料厂,实现了“两年建三厂”的宏大目标。石蜡厂以炼油厂的蜡膏为原料,生产石蜡。塑料厂以炼油厂的聚丙烯为原料,生产编织袋和塑料制品。同时,公司还于1988年建成了东湖公园,10月1日正式开园,为矿区各族职工群众提供了一个风光优美的休闲娱乐之地。1989年,公司又建成了矿区第一家印刷厂。

1994年,公司又建成碳素厂,用炼油厂的石油焦生产煅烧焦。1995年,公司在第三水源地开垦了第二农场。至此,兴华实业总公司已成为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拥有6大门类80多个生产服务项目,安置了大批家属和待业青年,提高了职工家属的收入,并获得自治区“新疆工业百强企业第45名”,“新疆工业行业百强企业第一名”,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工业系统明星企业”等称号。

到1996年,公司完成生产经营总值4.33亿元,生产聚丙烯1.4万吨、编织袋857万条、煅烧焦9400吨、各种油品4018吨、石蜡3928吨。全年生产蔬菜3706吨、鸡肉182吨、鸡蛋456吨、猪肉323吨。实现内部利润1160万元。

自1979年对全矿职工农副产品需求实行整体供应起,每年以低于市场50%的价格,给职工供应猪肉人均20公斤以上,最高达到35.4公斤(民族职工由矿区牧场另外供应牛羊肉),鸡肉人均12公斤,鸡蛋人均20公斤左右,最高达到48.4公斤,使矿区基本实现了肉、蛋、菜自给,不但丰富了职工生活,减轻了职工经济负担,同时也平抑了独山子市场物价。这一年,公司又相继建成了自动化屠宰场和内脂豆腐生产线,让各族群众吃上了“放心肉”“放心豆腐”。

从1993年起,当年创业的大批家属工开始陆续退休,公司专门成立了家属退休管理站,实行统一管理。家属工们在艰苦年代为发展炼油生产、服务矿区生活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油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是她们,用昨日的青春、血汗,今日的白发、残躯,为油城换来了人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所能享受的一切。她们,是油城“最可敬的人”,被油城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油城母亲”。

“独山子的事,独山子人办”

“独山子的事,独山子人办!”这是独山子炼油厂厂长杨生汉的一句名言。1978年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后,独山子炼油厂的生产装置达到12套,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加工能力提高了,但在能耗、质量、环保、自动化等技术配套方面还不完备。为此,独山子炼油厂又从1979年9月开始,首先对常减压装置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借每年大检修机会进行施工,增加“一脱四注”系统(电脱盐,注氨、注碱、注水、注缓蚀剂)和烟气回收系统等,到1982年改造完成,节能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1985年大修时,对常减压装置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减压塔更换成6.4米的大塔,转油线直径更换成1米的大管线,同时调整了工艺流程,使装置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50万吨。

为使炼油装置配套完善,1980年8月,独山子炼油厂又开始兴建酮苯脱蜡装置,装置仍由炼油厂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经1年10个月的辛勤努力,于1981年12月28日建成试车,1982年10月正式投产。装置总投资1004万元,装置建成投产后的第二年全部还清银行贷款。酮苯脱蜡装置建成后,与原有的润滑油糠醛、白土精制和润滑油调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润滑油加工系统,为提高润滑油质量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此装置建成后,独山子炼油厂又新增加了石蜡品种,缓解了市场上对石蜡的迫切需求。

1983年,独山子炼油厂又开始筹建丙烷脱沥青装置,仍由本厂设计所设计,由本厂维修队、检修车间、钳工车间、电修车间、仪表车间等单位施工,再次体现了独山子人的自力更生精神。工程于1984年3月破土动工,1986年9月27日建成投产,投资总额612万元,半年内回收投资,每年增加销售收入20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提高了重质润滑油和特种沥青的质量。

1986年,炼油厂又开始动工兴建气体分馏、烷基化和聚丙烯3套装置。聚丙烯装置的建设是向化工方向转型的开始,这些生产装置仍是由本厂自己施工建设。参加施工的检修、钳工、电修、仪表等车间本来是“四修”单位,可是在独山子炼油厂早已打破了这种专业分工界线。他们在平时是维修,在大修时是主力,在建设新装置时又是骨干。还有维修人更是长年累月承担着各项自建装置的重担。

这一次次自力更生扩建项目,提高产能,壮大实力,完全体现了杨生汉厂长所说的“独山子的事,独山子人办”的内涵精神。杨生汉是继段振廷、王德华之后独山子炼油厂第14任厂长。他是独山子炼油厂任职时间最长、为独山子炼化工业突飞猛进发展作出贡献最为突出的领导之一。

1966年,朴实、刚毅的陕西农村后生杨生汉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1968年3月分配来独山子炼油厂。知识的滋养,实践的锻炼,各种困难与风险的考验,将他锤炼得果断挥洒,坚定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