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17138100000071

第71章 六十年代初期独炼石油的销售状况(1)

邵家曙

炼油生产迅速发展销售工作遇到困难

独山子炼油厂是新疆最早的一个炼油基地,解放后,对原有的釜式蒸馏进行了多次改造,增大增多炼釜,设备能力有所提高。从1951年起开始增建新装置,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到1960年,先后建成管式常压蒸馏、减压、热裂化、焦化、氧化沥青等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装置,加工能力、处理量和产品产量都有惊人的提高和增长。

加工能力:期初只有9006吨,第二年即达10万吨,增长了10倍;1958年提高到39.6万吨,增长了43倍;1960年又提高到90万吨,增长了99倍。

处理量:期初加工原油仅2664吨,第二年就达5.2万吨,增长了18倍;1958年加工32.7万吨,增长了88.2倍,到1960年处理量突破121.1万吨,与期初比较增长了454倍。

产品产量(汽油、煤油、柴油):1951年仅生产1554吨,第二年增加到1.6万吨,比期初增长9.8倍;1958年增到17.5万吨,增长112倍;1960年猛增到61.3万吨,比期初增加了393.4倍。

产品产量增长之后,产品销售遇到了困难。新疆地处边陲,解放前工农交通运输业都不发达,解放后,经济建设始有发展,但对石油产品的需求量还不很大。当时国家石油自给率还很低,到1959年末,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总产量229.5万吨,而销售量则为504.5万吨,自给率仅40.6%,缺口靠进口弥补。新疆石油产品除满足自治区外,尚有大量可供外调,但由于运输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产品销售发生了困难,对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储油能力严重不足

新疆石油产销紧张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储存能力很低。分述于下:

独山子炼油厂:炼油厂建立油罐是生产流程不可缺少的系统配套设施,如原油罐、原料油罐、燃料油罐、成品调和罐、成品罐等,都是生产的辅助手段。1952年为第一套常压装置配备的油罐仅有大小容量不同的18个,总容量8700立方米。随着装置的增加,油罐陆续有所增加,到1958年罐数达73个,总容量60960立方米,但仍不能满足生产增长的需要,经常发生憋罐(即油罐油位已达极限——安全高度,而炼成的油品又无罐可进)。为了维持生产的连续性,倒罐的事频繁发生。“倒罐”就是腾出这种油,进那种油。例如,原料油罐原装汽油馏分,现在柴油馏分无处进,须将汽油馏分合并或放入其他罐,腾出罐来进柴油馏分。成品油也是这样,汽油罐改装柴油,或是柴油罐改装汽油,来回折腾。倒换一次罐工作量可不小,得放油、进水、进蒸汽冲洗,人还得进罐清洗罐底。炼厂本身油罐已感不足,周转不灵,更无能力储存大量的成品油了。

石油公司:商业部所属“中国石油公司”是油品的唯一的经销部门。在各地设立分公司或批发站经理批发业务。新疆最早的石油批发站设在独山子。总站是1960年开始筹建,以后在各地州设立分公司和批发站。石油公司没有储油设施,以后各地批发站建了油罐,为本地区周转使用,乌鲁木齐平顶山储油所是后来才建立的。

用户储油情况:自治区较大的用油单位有交通厅运输局、公路局、铁路局、各厂矿企业、生产建设兵团和军区后勤。除军区后勤外,其他单位储油能力都很小,有的压根儿没有储油设施,多数单位用200立升油桶整装提油,油桶作为储油用具。各单位用油是月用月提,甚至是日用日提,自己不作准备,完全依赖炼厂。

自治区很重视石油产销上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炼油生产,规定调拨计划当月有效,过期作废,迫使各用油单位准备储存设施。各单位建的储罐种类繁多,遍地开花。除金属罐外,还建了一批钢筋混凝土非金属油罐。有的单位则多购置油桶,铁路上将罐车卸下来储油。每当炼厂憋罐时,自治区组织各用油单位倒短以求缓解,即先将油从炼厂提出,当月指标完可预提下月指标。一些未建罐的单位无法承担倒短,有储罐的单位,怕用油计划超出,或因资金周转不开,或顾虑油品存放时间长了损耗大,也不愿意提。一些单位建的土油罐,试用之后渗漏严重,多废弃不用。“倒短”仅是一种临时措施,生产是连续性的,这个月倒短,下个月就不灵了。

交通运输能力与油品东运不相适应

根据新疆石油发展形势,组织油品东运势在必行。但是,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制约着这项工作的开展。

公路运输:新疆到内地的运输在铁路未修通前,全靠公路运输。油品从独山子启运,经252公里到乌鲁木齐,再经609公里到哈密,又经由星星峡199公里出疆,里程全长1060公里。铁路修到甘新边界时改由哈密至红柳河(100公里)出疆。当时还没有专运油品的车辆和部门。

铁路运输:铁路运输于1958年底进入新疆,1963年通到乌鲁木齐。

中央工作组来新

1960年3月,国务院派以国家计委、经委、石油、商业、交通、铁道等部委组成的工作组来到新疆,调查解决石油产品的东运问题,会同自治区考察后,作了以下指示和决定:1.进一步加快新疆石油资源的勘探步伐,扩大储量,增大产量,提高炼量。原油及石油产品除满足自治区外,全部东运。2.石油部运输公司增派车辆到新疆工作,国家经委往新疆调拨解放牌汽车1000辆专供运油。3.商业部尽快调派干部,组织成立石油批发总站。4.铁道部要加快兰新路西进速度,限期通到乌鲁木齐。5.产销双方都要增加储油设施,增大储油能力。至于建罐所需钢材及整装油桶等新疆难解决的物资,将令各有关部门尽快调拨。

中央工作组回京后,各有关部门都积极采取措施并组织工作组到新疆检查落实。石油部运销司李景新司长亦率工作组到新疆帮助工作。

油品东运形成“两条龙”

自从中央工作组来新疆后,新疆石油产、储、运、销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起色。首先是运力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快形成了“两条龙”运输大军,奔驰在千里公路上,西运器材,东运油品。

石油部早在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初期就从所属汽车运输公司派车到新疆工作,公司总部设在敦煌。从1957年起派出两个大队,在乌鲁木齐成立办事处,后改为公司第一运输处。根据中央工作组的决定,1960年5月将原在青海的第二运输处也调到新疆,两处都迁到独山子,两处和一个运输大队合并成立石油部运输公司第一分公司。部运司配备的车辆计有载重10吨的太脱拉、8吨的斯柯达、6吨的依法等大型柴油罐车,都挂六七吨拖罐,解放牌卡车也挂2.5吨拖斗。部运司一分公司那时在新疆共有各种类型车辆1172辆、大小容量的拖罐1499台,这是油品运输的“第一条龙”。

另“一条龙”是国家经委调拨的解放牌汽车很快到位,自治区交通厅在乌鲁木齐成立“油品运输公司”(简称油运司)。配备载重4吨解放牌卡车1000辆,每辆挂2.5吨拖斗。

两条“油龙”形成了新疆专运油品的公路运输部门,运油能力大大加强。但由于原油产量和产品产量增长很快,运力仍感不足。在国家不可能再增加车辆的情况下,运输部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提高运量。部运司的做法是在主车油罐上加装油桶、将容量6吨的拖罐改成了7吨,太脱拉挂2个,斯柯达、依法各挂1个,载重量分别加到24吨、15吨、13.5吨;解放牌也挂两个拖斗,载重量由4吨增加到9吨,油运司解放牌汽车也挂两个拖斗,增加载重量。他们还开展竞赛,加强车辆修保,缩短行车周期,强调回程利用,提出“车吨月上万满堂红”运量一趟顶两趟,车辆利用率成倍提高。

过去,我们曾为油品上产、缺乏运力外运、炼厂憋罐整天呼救。如今运力增加,形势好转,大批车辆上门了,又为装油工作忙作一团。

浩浩荡荡的拉油大军拥进矿区,堵住厂门,司机将车辆排成一字形的“长蛇阵”,一辆紧挨一辆,前面的车稍一移动,后面的立即跟上,稍有迟缓,第三辆便冲到前面加队,司机要想下车走动走动是不行的。他们渴了拿起自带水壶喝两口,饿了啃口干馍。因排队过长,一等几天装不上油的情况也是有的,司机们个个困顿不堪。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向他们举手示意,同志们,辛苦了!他们面露笑容说:“多拉油支援国家建设,苦点累点没有啥。”问有什么意见,他们都要求油装得快点。

装油工作也是很艰苦的。装油工中大部分是转业军人的家属。她们一天从车上爬上爬下几十次,夏季烈日蒸烤,冬季寒风刺骨。有时装油开关失灵,油就喷到头上身上。1960年冬季的一天,青年工人张兴国正在往车上装汽油,开关跑油,喷到身上,冻得发抖。过了一会儿,他到室内取暖,进门后一靠近火炉,身上汽油立刻着火,小张急中生智,赶忙跑到室外,躺到雪堆上打滚,几个女工也帮助他灭火,结果面部烧伤,至今还留下伤疤。

装油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忙坏了装油工。1961年冬季,有一天成品罐汽油油位下降量与发油数不符,差额约170多吨。发现后,立即查对地磅房凭证,没有差错,肯定是油罐或是管线出了问题。从成品罐区检查起,查来查去,在热电厂汽轮机房外面大烟囱(现已拆除)旁地面上发现一片渗油痕迹。一工人爬在地上用鼻子闻,闻到有强烈的汽油味,经副主任兼工程师陈厚钰检查,确定就是这儿的管线漏油,要挖出管线焊补。厂里一时安排不出劳力,装油不能停止,但又不能让油再继续漏下去。情况紧急,她们不等不靠,从装油工中抽人挖,有的女工也主动参加,有的该下班了不下班,有的下班了听说后也赶来。当时冻土层很厚,地皮坚硬挖不开,于是两人一组分了3个组打钎。装油工马富裕扶钎,误将拇指放在钎顶上,时已天晚,打钎人看不清,一榔头下去,将马富裕的拇指打坏,我急忙派人送他到医院包扎,并让他回家休养。不料,过了一会儿,他又来工地工作,大家劝也不回。夜幕已经降临,大家都没有吃晚饭,我与杨先荣(总支书记)、吕事文(车间工会主席)、杨福杰(团支书)、白玉礼(总务员)一同到食堂打来饭菜,让大家休息用餐,大家都顾不上吃。终于在天亮时,将漏油的地方挖出来了,原来管线裂了20多厘米长的一条缝。

病症找到了,需要马上焊补。车间安全员李志安(现任独炼销售处副处长)想了很多办法,确保施工安全。他迅速将油罐闸阀关闭,放完管内积油,将毛毡浸湿包在管线周围,又用沙土覆盖,很快办好用火证。这时焊工也准备好了,马上焊好,立即放油。停装的时间不长,没有影响当班发油定量。

改进装油设施又是一场会战

原有的装油台车位少、能力小,而且又位于厂南原商品站附近,拉油车辆要穿过生产装置,大批车辆排队占用厂内道路,既不安全,又妨碍工作。于是决定将成品油库及装油台、地磅房均迁往厂北。

装油设施搬迁等于新建,计划建造5000方油罐两座、10个车位的装油台和两个地磅房,工程由原独山子工程处承建。他们接到任务后便积极备料投入施工。工程处党委书记潘振华现场挂帅,我是甲方用户,也到现场督促检查。工地施工全面铺开,动人场景映入眼帘:单看那施工队伍英姿雄伟,竞赛红旗迎风飘扬,电气焊火花四溅,钢铁撞击声铿锵有力。设计师、建筑师、施工员都在工地指导,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有的打基础,有的在安装,个个汗流浃背。经过紧张的奋战,工程提前竣工。记得装油台、过磅房还未来得及粉刷油漆,道路还没有铺好,便放车进厂装油了。

频繁变动的销售机构

管理局正式成立销售机构是在1957年,第二年并入生产技术处,转年又划出恢复运销建制。管理局从明园迁至克拉玛依后,运销处主要业务人员仍在明园办公。

独山子原无销售机构,1957年开始在独山子矿务局设运销科,1959年改称销售科。炼油厂也在这年成立销售科。1960年10月,独山子矿务局将局、厂两级销售科与商品站合并成立供销站。站下设量油、装油及沥青石油焦搬运等3个工段。第二年又将销售业务分出,在厂部设运销科,供销站改为供销车间。不久又将供销车间分成原料和成品两个车间,运销科改称销售科。

销售机构的设立、取消、合并以及名称的更改如此频繁,主要是围绕内部(生产)与外部(运销)形势的变化以及考虑上下业务对口而变动。炼油厂原属管理局管辖,矿务局无设销售机构的必要。1957年炼厂划归矿务局时始设运销机构,进入六十年代,矿务局撤销,钻探工作移交,独山子的重点转向炼油,这时,炼厂炼量提高,产销失调,销售工作显得突出,才对机构进行改革。改革以后,发现科室与车间合并,减少了层次,便于现场管理,提高了装运效率,是其有利方面,但却削弱了销售业务。销售机构是厂部的职能科室,其职责是掌握生产进度,了解市场信息(在实行计划经济年代,销售是按照计划调拨),组织运销。车间的职责是供应原料、调合成品、装运油品、发放出厂。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有职责职能的不同,因此,必须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