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新疆
17137400000016

第16章 追逐阳光和水草的迁徙(2)

锡伯族分居中国的东北和新疆两处,新疆的锡伯族原先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与满族人的语言同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于16世纪末依附于满洲人,成为满清倚重的兵民合一的部族。乾隆皇帝最终剿灭了准噶尔部的叛乱以后,为了强化西域新疆的边防,于1764年抽调1020名锡伯官兵,连同4000余名眷属,派往伊犁地区防守边境。这批人在蒙古大草原上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于1765年抵达伊犁平原,1766年初定居在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主要从事农业。2007年时,新疆锡伯族有4.24万人。

新疆锡伯族长期与伊犁平原上生活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交往密切,他们大多数人都能熟练地使用多种语言。他们十分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一直坚持着民族语文教育,培养出了一批重要的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专家和清代文献翻译研究专家。

锡伯族信仰萨满教,生活保留着大量因萨满教而形成的习俗,有一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

锡伯族的萨满跳神大体上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的跳神主要是为了逐鬼驱邪治病,由萨满法师和弟子身穿萨满法衣,敲着单面鼓,唱着萨满歌,跳着萨满舞,念诵着“萨满诗歌”(咒语),为某个家庭或病人驱逐魔鬼。室外的跳神活动是在大型的公众场合进行,萨满们进行神秘癫狂的歌舞表演,并有惊险刺激的爬刀梯、魂魄离体表演。在长期的民间活动中,萨满的跳神活动已经演变成为新疆锡伯族的民间传统文艺形式,萨满歌的音乐、萨满舞的基本动作、跳神的道具等等,渐变为新疆锡伯族传统歌舞的语汇与道具。

锡伯族有着骑射尚武的传统,男孩生下来,长辈就给他赠送一把小弓箭,长大了箭不离身,射箭成为整个民族的爱好,以至于为中国国家射箭队和新疆自治区的射箭队输送过多名后来成为世界级与国家级射箭冠军的人才。

新疆的满族也是在清朝时到新疆做官或当兵的满族人后裔,是在1644年清朝建立之后逐步进入新疆的。雍正年间清军进驻巴里坤、哈密、吐鲁番。乾隆年间,清军又先后平定准噶尔部的武装反抗和南疆大小和卓叛乱,清军进驻之地兴建满城,允许官兵携带家眷,使满族人大量增加。新疆满族主要集中在奇台、伊犁、乌鲁木齐等地。2007年,新疆的满族有2.56万人。

乌孜别克族是在中亚有重大影响的民族,15~16世纪逐渐由游牧转为农耕,成为以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湿润温暖农耕地带的主要民族。乌孜别克族是亚洲最善于经商的民族,中亚、西亚一直到欧洲,到处都有乌孜别克族商人的身影。距费尔干纳盆地最近的新疆南部各绿洲,自然成为乌孜别克族钟爱之地。乌孜别克族的语言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突厥语族的民族可以自由交谈,这为他们在新疆经商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18世纪时,乌孜别克族在中亚建立了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19世纪中叶以后,浩罕国受到沙皇俄国的倾轧,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亚阔甫伯克)率一批浩罕人侵入新疆南部,建立了“哲德沙尔”(叶特待些赫尔,即“七个城市”之意)颠覆叛乱政权,于1878年被左宗棠所率的清军所平定。

在清朝军队平定了阿古柏之乱的同时,沙皇俄国用武力吞并了浩罕汗国,中亚的乌孜别克人全部成为沙皇俄国的臣民。为数不少的乌孜别克人居留在新疆,成为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特别重视教育,因此居住在新疆的乌孜别克人的普遍素质比较高,他们或者成为富商大户,或者成为学者官员,没当官发财的也成为教师、著名工匠,都散居在新疆各地的城市中,成为一个城市民族;只有少量的乌孜别克人因为家庭分工不同,有的到了农村经营本家族的大片土地,有的负责放牧家族成群的牛羊,后来变成了农民或牧民。1987年,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成立了乌孜别克民族乡。由于乌孜别克族长期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同生活,文化和习俗渐渐与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相融通,只有像伊犁等有乌孜别克族社区的地方,还保留着他们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

2007年时,新疆的乌孜别克族有1.61万人。

俄罗斯人是在清朝末年陆续进入新疆的,大部分人经商或从事现代技术工作,少数人进行农业开发。20世纪20年代后期,大批俄罗斯人随着战败的“白军”逃进新疆。这些进入新疆的俄罗斯人以后就成为中国籍的新疆俄罗斯族,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个操印欧语系、属于雅利安人种的民族之一(另一个是古老的世居民族塔吉克族)。

2007年时新疆的俄罗斯族有1.16万人。

新疆的达斡尔族原居中国东北地区,在清王朝与准噶尔部的战争和其后的新疆南部平叛战事中,达斡尔人组成的索伦营作战英勇,战事平定以后被清王朝留在西域新疆屯垦戍边。后来又有大批达斡尔人被派来新疆,参与建起了塔城市,民国以后,被安置在塔城郊区务农。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是全疆唯一的达斡尔民族乡。

新疆达斡尔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传统上信仰萨满教。据2007年的统计,新疆的达斡尔族有0.67万人。

塔塔尔族古称“鞑靼”,原是中国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统治下的部落之一。13世纪蒙古西征时,鞑靼随军至伏尔加河流域,与当地土著居民以及许多使用突厥语的部落和突厥化的蒙古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塔塔尔族。后来有一部分人因当地土地兼并或外出经商来到新疆定居,散居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聚居地区,信仰伊斯兰教。

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区,在历史上就与俄国境内的中亚细亚地区有着民间贸易,塔塔尔商人曾是这一民间贸易的“主角”。19世纪中叶,沙俄向新疆扩张,前来新疆的俄罗斯商人从沙俄侵占后的巴尔喀什湖地区招募了许多善于交际、通晓多种语言的塔塔尔人,为其充当代理人。而更多的塔塔尔商人散居在新疆一些城镇,进行小本经营,他们大部分是坐商、摊商,商店、货场、旅社沿街而设,主要经营糖、茶、莫合烟、火柴、香皂等,并以物易物换取各种毛皮,还将新疆的畜产品和来自关内的茶叶、绸缎转运到中亚细亚地区。

新疆的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塔城和阿勒泰两个地区,大部分人从事商业,一部分人从事牧业,20世纪50年代后从事农业的人增多。

塔塔尔族的语言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信仰伊斯兰教。据2007年的统计,新疆的塔塔尔族有0.47万人。

①叶尼塞河:发源于萨彦岭,最后注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②巴音布鲁克草原:新疆的牧业基地,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③博斯腾湖: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地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④精河:隶属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